人造衛星過密帶來「光污染」如何應對成課題

參考消息 發佈 2022-05-09T18:36:20.897370+00:00

據日本《讀賣新聞》5月5日報導,環繞地球飛行的民間人造衛星每年增加1000多顆。它們為地面提供通信服務的同時,因反射陽光妨礙天體觀測而帶來了「光污染」問題。

據日本《讀賣新聞》5月5日報導,環繞地球飛行的民間人造衛星每年增加1000多顆。它們為地面提供通信服務的同時,因反射陽光妨礙天體觀測而帶來了「光污染」問題。地球上空「擁堵」,導致衛星和太空垃圾碰撞的風險增大,開始有人呼籲採取對策。

報導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4月29日從佛羅里達州成功發射搭載53顆人造衛星的火箭。這是「星鏈」計劃的一環,多的時候一個月內發射4次。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已從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獲得了約1.2萬顆人造衛星的(發射)許可,計劃在不遠的將來最多增至約4.2萬顆。

另一方面,天文學家對「星鏈」計劃感到困擾。「必須保護天體觀測能力免遭破壞性的有害干擾。」今年2月,由天文學家等1.2萬人組成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宣布,向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提交了要求儘快採取對策的文件。IAU還決定設立對策中心調查實際光污染情況。

正在環繞地球飛行的衛星表面反射太陽光,則光線會映射在天體望遠鏡的觀測圖像中。波蘭華沙大學等1月報告稱,美國天文台在黎明拍攝的圖像混入衛星光線的情況,2019年下半年占比不到0.5%,2021年8月提高至18%。研究團隊推測稱,如果「星鏈」計劃的衛星達到1萬顆,則可能對所有觀測圖像產生影響。

近年來,以亞馬遜公司、一網衛星公司等歐美企業為中心,各國企業紛紛加入衛星星座計劃,地球上空必然出現衛星混雜局面。據聯合國統計,軌道上的衛星約為8000顆,每年增加1000多顆。

衛星增加的影響範圍不僅限於天文研究領域。也有人指出,對正在運行的衛星與失控衛星等太空垃圾距離接近動向的察覺變晚,可能發生太空垃圾與衛星碰撞的事故。這是因為,衛星光線的混入成為很大的干擾因素,處理數據需耗費太多時間。也有人擔心,對接近地球的小行星的監測也會受到影響。

已開始有公司採取對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起初稱「對天文學的影響為零」,對採取應對措施持消極姿態。但隨著國際擔憂情緒增強,馬斯克轉而採取合作姿態。該公司正進行相關試驗,包括為減少陽光反射將衛星表層塗黑的試驗、在衛星上安裝遮光板的試驗等。

日本國立天文台特聘教授大石雅壽指出:「(我們)應該與衛星公司共享光污染影響和原因相關數據,共同考慮對策。同時,為了讓社會理解採取對策的必要性,學術界的努力也非常重要。」

關於結束運行使命的衛星,聯合國要求各國採取對策,不讓這些衛星長期停留在地球軌道上,而是使之落入大氣層等。不過,由於聯合國提出的要求並沒有法律約束力,也有失控衛星被擱置不管的情況。

另一方面,利用衛星回收太空垃圾的服務有望成長為前景較好的太空業務。推進這一業務實用化的有,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達成合作關係的新興太空企業阿斯特羅斯凱爾公司、推進自主研發的川崎重工業公司等。

阿斯特羅斯凱爾公司已開始實證實驗,利用衛星磁石捕獲模擬太空垃圾。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推進技術研發,以期可持續利用太空。」

來源:參考消息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