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太伯仲雍讓國

字知字明 發佈 2022-05-10T17:57:49.488996+00:00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王季生了個兒子,就是姬昌,姬昌一生下來就聰明異常,而且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頗有偉人氣質、王者風度。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王季生了個兒子,就是姬昌,姬昌一生下來就聰明異常,而且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頗有偉人氣質、王者風度。因有聖瑞,周太王古公亶父對姬昌這個孫子另眼相看,寵愛有加。太王曾傳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按當時氏族的傳統,王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姬昌的父親季歷排行最小,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和仲雍理解父親的心意,便假託為古公採藥,跑到了南嶽衡山,又從那裡跑到了遠離周原的荊蠻。在遙遠的蠻夷之地,他們斷髮文身,改從少數民族的風俗,當地的人民擁戴太伯為首領,在吳地(今江蘇無錫)修建了城邦,建立了國家,成為吳國的始袓。古公病重時,太伯和仲雍曾回來探望,季歷再三讓位於太伯,太伯堅持不受,太伯多次避讓不成,只好帶著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荊蠻吳部落中。

太伯、仲雍易服毀容,完全改從吳人文身斷髮的習俗。在以禮義文明白詡的周人看來,只有遭刑罰的人才斷髮文身。太伯出逃時曾傳話說:「我已到句吳,改從吳人斷髮文身之俗。我已成刑餘之人,再無資格當宗廟社稷之主了。」

太伯到勾吳後未娶,治理勾吳四十九年,九十一歲壽終,卒後葬於鴻山之上,傳位於二弟仲雍。至此,太伯成就了兩家天下,一為三弟的周天下,二為二弟吳天下,其讓德之高尚使後人敬仰,也被後人尊為至德先聖、三讓王、江南人文之祖。

《說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太從大加一點。人最開張之形為大之範式。大下加點為太之範式)。

「太」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太」字就是「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金文下部增加了一個曲筆,以與「大」相區別。隸變後楷書寫作「太」。「太」是在「大」的基礎上再加了一點而形成的,故引申為過於。如杜甫《新婚別》:「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引申為最、極。進而引申指身份最高或輩數更高的。如「太公」、「太后」。

《說文·人部》:「仲,中也。從人,從中,中亦聲。」(仲,居中。由人、由中會意,中也表聲。)

「仲」是形聲字。小篆從人從中會意,中兼表聲。隸變後楷書寫作「仲」。「仲」的本義為居中。引申指居中介紹調停。如「仲裁」,就是雙方爭執不決時,由第三者居中調解裁定。又引申指時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個月。如「仲春」、「仲夏」。還引申指兄弟姐妹排行第二的。古時,兄弟之間有伯、仲、叔、季之序,因此「伯仲」一詞,指兄弟的次第,也代稱兄弟。後來引申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成語「不分伯仲」就是這個意思。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無存。許多後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太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念和哀悼。這二風俗歷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太伯和其弟仲雍的行為向世人昭示了「讓」的美德,並成為「讓」德的符號,他們的行動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思想和倫理道德。在當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際,如何汲取太伯、仲雍所體現的禮讓、包容和開拓的精神,有著現實價值和意義。

常熟和岐山兩地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太伯與仲雍讓國南來,不僅開創了吳國600年基業,還讓出了周朝800年偉業;仲雍與泰伯之讓,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源頭。

編後語:季歷被商朝暗害,太伯仲雍又赴故地奔喪,料理完後事,大臣們又挽留他做皇帝,侄兒姬昌更是真心相讓,然而泰伯依然初心不改一口拒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