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陶淵明」,一座自我驚喜的平凡小城,煙火人間古早味

走吧自駕遊 發佈 2022-05-11T04:39:58.622416+00:00

有人曾用《西遊記》的人物形容過福建的三座城:廈門如唐三藏,面白如玉、性情柔順、人見人愛,擁有龐大資源;

有人曾用《西遊記》的人物形容過福建的三座城:

廈門如唐三藏,面白如玉、性情柔順、人見人愛,擁有龐大資源;泉州如孫悟空,實力超群、敢打敢拼,經濟搞得有模有樣;漳州如沙和尚,樸實敦厚、沉穩內斂,一步一個腳印。

此話不虛。

在漳州人眼裡,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多少個世紀以來,漳州一直扮演著歷史敘事中的無名小卒,它習慣了在海陸間往返,在日升月落中安置自己的小日子。

01

煙火人間古早味

不管外界紛擾如何,漳州始終是慢的。

在「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現在,漳州還特地用一個詞懷念從前——古早味。

漳州在快速行走的時間創造了一個旋渦,留住那些熟悉而親切的事物。

無論是空氣中熟稔的鄉音,亦或是古老夕陽下佇立的土樓,還有,街頭巷尾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神仙滋味。

你可能沒來過漳州,但你一定見過土樓。

土樓,作為一種規模龐大、外形獨特的民居,一開始建立的意圖本是為自保,但得益於樓里居住的福佬人和客家人,他們以各自的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土樓這種居住形式便長久地延續了下來。

厚達數米的外牆和紮實的夯土構造,使土樓從外面看確實像極了某種軍事工程,可推開那僅有的一扇大門,映入眼帘的卻是現代人夢想中的田園烏托邦。

庭院生活的自在閒適、左鄰右舍間的其樂融融、日出晚霞時的煙火人間......那份儀式感、煙火氣和人情味交融的奇妙存在,讓生於斯長於斯的漳州人久久不能忘懷。

「玩在蘇杭二州,吃在福建漳州」。

漳州,位於多種飲食風味薈萃之處,身具閩南、客家、潮汕三種風味,外加與台灣隔海相望,又充滿了「小清新」和「文藝范」。

不到漳州,你很難相信一座閩南城市,會將滷麵視為「舌尖鄉愁」。

漳州滷麵最大特點就是用熟鹼面,普普通通的鹼水麵條加入一勺用豬肉、海味熬煮勾芡的湯汁,配上肉片、蝦仁、魷魚乾、豆芽、香菇絲等等,再加蒜蓉醋、炸至金黃的蒜丁,撒點胡椒粉……端上桌後,再搭上一份五香卷,筋道彈牙的面與外酥里嫩的卷堪稱天作之合。

更具閩南沿海風情的,是蚵仔面和沙茶麵。

蚵仔面是海味,用番薯粉裹著蚵仔(海蠣)和面同煮,隨意撒些蔬菜丁,吃起來薄脆香酥;沙茶麵里本身帶有魚蝦的鮮香,而擅吃的漳州人用花生醬來調和,讓沙茶麵更醇厚甜美。

都知道,一碗好的夜糜(粥)是潮汕宵夜的靈魂,而對於老一輩漳州人來說, 一碗番薯粥,幾碟海味小菜,即是一頓豐盛的早餐。

更著名的,則是漳州的貓仔粥,這是一種既是粥又是菜的混合美食。

小鍋里放上清肉湯,煽起猛火,再依次加入預先蒸熟的白米飯、魚片、肉片、肝臟、蝦仁、牡蠣、香菇絲等生料,等清湯滾過,少許胡椒粉、蒜油收尾,一出鍋則香飄滿屋。

漳州人的夏日離不開一碗四果湯,各色的水果配上薏米、石花、紅豆、冰沙,乃至當地的西瓜、楊桃、菠蘿、草莓等等,仿佛把整個夏天裡所有的清涼都盛在了碗裡。

漳州的朋友每次提及家鄉小吃,嘴角上揚的弧度總是叫人難以忽略,那種幸福的家鄉味道就一點一點在細數中從他臉上流淌出來:詩墩家的麻糍粿、建國家的蚵仔煎、水根家的滷料、永華家的豆花粉絲……

02

福建「沙和尚」

正如《西遊記》裡的「沙悟淨」,漳州也挑著擔子,擔子兩頭,一頭繫著陸地,一頭繫著海洋。

同位於閩南的泉州,在宋元時期已經被馬可·波羅稱作「世界第一大港」,而漳州的港口——月港,起初並不被看好,這裡沙洲連綿,河道較淺,航道複雜,不適宜大型海舶的出入。

但在明代實行海禁政策之後,月港的不利因素,到讓民間通航貿易發展了起來。「閩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准許月港開市。空前絕後的機遇,讓月港搖身一變,成為「海舶鱗集,商賈咸聚」的外貿商港。

這個港口改變了漳州,也為後世漳州人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從明中期到新中國成立,一批接著一批的漳州人由此下南洋,他們用頑強拼搏的精神,離陸出海,在異國他鄉揮灑血淚改寫自己的命運。

同樣是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與力量,還書寫了另一種歷史——中國女排。

在外媒的報導里,中國女排的成功,是在中國南方某一個「秘密基地」訓練出來的。 而這個秘密基地,就是漳州的體育訓練基地。

自從1976年第一屆中國女排在漳州組建後,每次大賽前,漳州都是女排姑娘們最後的強化訓練營地。

不管是奪冠的榮耀,還是陷入低谷時的黑暗,漳州都一如既往地支持著女排隊員。

為了鼓勵暫時進入低谷的女排,漳州人每人捐了1元錢,建成一座「中國女排騰飛館」。

今天的漳州,多了很多名片。

它是著名的「魚米花果之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但最響亮的那一個,一定是「中國女排的故鄉」;最溫暖的那一個,一定是「中國女排的娘家」。

頑強拼搏、無所畏懼的精神也同樣造就了今日的漳州——GDP連續四年增長位居全省第一,它也是福建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沙和尚也沒什麼不好,腳踏實地往前走,最後也能功成名就。

03

福建「陶淵明」

無論是從前「九街十三巷、三庵、二院、一株榕樹不見天」的古漳州,亦或是如今和人山人海的廈門做著鄰居、人口逐漸破五的漳州,時間在這裡,總是不自覺被按下慢速鍵。

在漳州古城,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台僑緣展現得淋漓盡致。

行走其上,右手邊是打白鐵的老師傅叼著煙正低頭敲打著手中的鐵盤;左手邊的竹器店裡擺滿了搖椅、簸箕、米篩、草笠、籮筐等各種樣式的傳統用具;前方路口還有很多書法頗佳的老招牌,隨便選一家小店閒坐,品一杯手中的茶,這該是怎樣的愜意。

除了古街,雲水謠古鎮靜謐的流水、遮天蔽日的古榕樹、吱呀作響的水車、東山島徐徐的海風、幾乎看不到車流的環海公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趕海人、鎮海角上靜默無言的紅白燈塔、只有牛群漫步的青青牧場……在漳州,時間是可以用來浪費的。

在漳州,人人都泡得一手好茶。

著名作家林語堂出生在漳州平和縣坂仔鎮,他就曾說過:「只要有一把茶壺,中國人到哪都是快樂的。」的確,漳州民間甚至有「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飯前飯後吃一杯,大人小孩走如飛」的民謠。

「呷茶配話」,是漳州人的生活習慣。三五好友,圍桌而坐,天南海北地閒聊,茶具一起一落,茶香一傳一遞,茶水一點一滴,時間便在你一言我一語中緩緩流淌.......

漳州,一座自我驚喜的平凡小城,一個城市版的「陶淵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