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國際師:為保衛紅色政權而戰鬥

羣衆雜誌 發佈 2022-05-12T00:55:37.218888+00:00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有一支罕見又特殊的部隊,平均年齡只有18歲,黨團員占70%,是工農紅軍最年輕的一支隊伍。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有一支罕見又特殊的部隊,平均年齡只有18歲,黨團員占70%,是工農紅軍最年輕的一支隊伍。從閩北拿口戰鬥到黎川團村戰鬥、從廣昌保衛戰到驛前防禦戰,從石城保衛戰到血染湘江,其立下屢屢戰功。肖華曾經寫詩讚譽:「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鉤。浴血閩贛銳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這支部隊就是「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今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我們有必要回顧少共國際師經受的革命戰爭嚴酷考驗,為保衛蘇維埃革命果實作出的重大貢獻和犧牲,銘記他們用青春和熱血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寫下的光輝一頁。


臨危組建:「創造鐵的紅軍一百萬」


少共國際師的組建和發展過程,充分表明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廣大青少年為捍衛蘇區革命勝利果實勇於入伍、敢於戰鬥的堅強信念。


中國工農紅軍粉碎國民黨四次「圍剿」後,蔣介石重新調集重兵準備發動第五次「圍剿」。紅軍總部收到各方面的情報表明,即將到來的第五次「圍剿」無論規模還是兵力,都遠遠大於之前的幾次。「緊急動員起來,保衛革命根據地」成為當時根據地人民的戰鬥口號。少共國際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上中國革命舞台的。1933年2月初,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作出決定:「為完成少先隊是紅軍後備軍的偉大任務,決定在二月底前,徵調300名模範隊員,加入工農紅軍模範團。」5月中旬,在江西宜黃紅軍總部駐地舉行全軍青年工作會議,紅軍總司令朱德、紅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及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出席會議。會後,根據周恩來的建議,紅軍總政治部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國際師的建議。


5月2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局(簡稱「少共中央局」)正式作出《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號召為完全徹底地粉碎圍剿,「須要更快的完成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決定由江西徵調四千,福建徵調二千,閩贛徵調二千,到當年8月1日為止,完成少共國際師。23日,少共中央局發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等省委抽調優秀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組成3個軍區少年先鋒團。24日,少共中央局致函朱德、周恩來、王稼祥,「提議將『少共國際師』編作第一軍團1師,要求準備指導員幹部來幫助訓練,……少共中央局時刻準備著……為著完成創造鐵的紅軍一百萬而鬥爭」。


6月6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擴大紅軍的決議》,強調必須執行中央局2月8日緊急決議中提出的「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和「動員所有模範營模範赤少隊整營整團加入紅軍」,提出要通過「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加緊政治動員」等措施,完成「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6月下旬,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在瑞金召開有江西、福建、湘贛、粵贛等省和邊區少先隊隊長出席的聯席會議。朱德總司令親臨講話,號召團和少先隊的幹部、團員和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在江西博生西北郊跑馬坊舉行授旗典禮。在江西軍區政委李富春、少共江西和福建省委代表致詞後,軍委會向大家介紹了師長陳光、政委馮文彬和政治部主任羅華明。隨後,部隊立即投入了軍政訓練。至此,少共國際師正式成立,全稱為「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


百鍊成鋼:為保衛紅色政權而戰鬥


少共國際師以年輕人特有的朝氣和戰鬥精神,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為紅軍戰略轉移和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支工農紅軍最年輕的隊伍在革命鬥爭的磨鍊中,逐步走向成熟。


少共國際師成立不到一個月,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命令當時正在前線的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年僅17歲的肖華迅速返回總部,徵詢擬調他任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的想法。肖華擔心自己太年輕,挑不起這麼重的擔子,有負於黨的重託,周恩來聽了他的顧慮後朗聲笑道:「正因為你年輕,才叫你去嘛。年輕的幹部帶年輕的兵,部隊更有朝氣。只要認真學習,經過鬥爭的磨鍊,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肖華被正式任命為少共國際師政治委員,創下了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師政委記錄。少共國際師成立之初,陳光、馮文彬剛剛20歲出頭,幹部戰士平均年齡18歲,一些人入伍時還沒有槍高,是一支真正由「紅小鬼」組成的部隊。


1933年9月3日,少共國際師舉行出征誓師大會,當時這一天被定為國際青年節,選在這個日子誓師,很具紀念意義。肖華作了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講話:「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今日在博生(今江西寧都縣)正式宣誓。整裝待發要出征,粉碎敵人『圍剿』莫延遲。我們都是青少年,願把熱血染紅旗。」誓師大會後,部隊開赴廣昌開展政治軍事訓練,很快形成了戰鬥力。


不久,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少共國際師奉命開赴前線,配合紅3、紅5軍團在東方戰線投入戰鬥,在閩北拿口打了第一仗,殲敵500餘名。初次參戰即打了勝仗,部隊士氣高昂。朱德、周恩來等致賀電,稱讚這次戰鬥是「鐵拳初試」,勉勵大家要更加百倍地提高軍事技術,爭取更大的光榮。


廣昌戰役前夕,「獨臂將軍」彭紹輝成為少共國際師第4任師長。1934年7月下旬,少共國際師在廣昌南面驛前一帶設防。驛前是座古鎮,是石城的最後一道屏障。敵軍如拿下驛前就可挺進攻破石城,中央蘇區首府瑞金危在旦夕。8月初,驛前戰役開始,少共國際師配屬紅3軍團指揮。戰鬥相持階段,部隊一面作戰,一面修工事、挖碉堡,風裡來,雨里去,加上糧食、藥品嚴重匱乏,十分艱苦。當時部隊生疥瘡和發瘧疾的很多,但沒有藥品,有的連隊衛生員便向當地土郎中請教,用硫磺拌和適量石灰水,煮沸後給生疥瘡的病號擦洗,很快就治好了。沒有吃的,就白天上山采蘑菇、挖野菜;晚上下田摸田螺、抓泥鰍。由於有及時的政治思想工作,少共國際師年輕的指戰員們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戰鬥熱情,但最終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太大,驛前防禦戰以敵軍遭受重創、紅軍失守告終。


1934年10月初,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少共國際師擔負掩護紅3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在石城保衛戰中打得英勇壯烈,損失很大,原八九千人的少共國際師剩下5000餘人。11月底,少共國際師奉命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掩護軍委縱隊機關和主力過湘江。敵人沿湘桂公路猛攻,少共國際師有被敵人切斷的危險,全師迅速收縮兵力,跑步渡河。肖華和馮文彬組織政工人員全部趕到連隊,開展「飛行政治工作」,提出戰鬥口號:生死存亡在此一戰。湘江戰役,面對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少共國際師拼死實現了戰略意圖,但傷亡嚴重,僅剩2700餘人。


1935年2月,中央紅軍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作戰,戰鬥人員銳減,為了提高機動作戰能力,中革軍委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撤銷番號,編入紅1、紅2師,結束了光榮的戰鬥歷程。這支隊伍為黨和人民軍隊培養輸送了一批棟樑之材,鍛造了開國上將肖華、彭紹輝,中將曹里懷、陳正湘和少將江擁輝等13名將軍。


少共國際師從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編,雖僅存532天,但他們在血與火的戰鬥中淬鍊出的「先鋒少年、信念堅定、英勇奮鬥、百鍊成鋼」的精神品質,對於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來說,必是一種催人奮發、勇往直前的強大力量。


來源:《群眾》2022年第8期

作者:王 科(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

責任編輯:張李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