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不是為了活著之外任何事物

娜娜有書共讀 發佈 2022-05-12T22:29:45.497254+00:00

過去的一個月,對我們這座城市來說,是異常煎熬的一個月。對城市裡的居民來說,是每天清晨一睜眼就要為了食物在app上瘋狂點擊和搶單的一個月。

過去的一個月,對我們這座城市來說,是異常煎熬的一個月。對城市裡的居民來說,是每天清晨一睜眼就要為了食物在app上瘋狂點擊和搶單的一個月。

當生活從往日的車水馬龍、朝九晚五的快節奏中突然慢下來後,當人們遠離頻繁的商務會談,褪去外在的繁華後,一日三餐前所未有的成為生活的重中之重。

對於一些人來說,此刻此地能夠活著,就是他們最基本的訴求。疫情更是讓我們看到,人生百態,各有所難。我相信魯迅那句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是生而為人,我們有義務去理解和看到別人的苦難。

雖然這樣一個前言與今天的書目《活著》並沒有太強的邏輯關係,但是關於活著,我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活著就是活著,對於某些人群來說,活著不需要任何意義,在活著面前,所有被賦予的意義都蒼白無力,唯有活著的生命力值得永世傳頌。

《活著》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余華的長篇小說,以中國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為大背景,個人命運在時代洪流的推波助瀾下,福貴和家人不斷遭受著各種苦難 ,親人一個又一個的死去,最後只剩下一頭老牛與福貴相依為命。

余華說,這部作品源於他聽到的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余華被這首歌深深打動,便寫下了這部小說《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1. 活著,就要面對擁有和失去

年輕時的福貴是遠近聞名的富二代,那時他的家境還沒有敗落,有100多畝地。他娶了城裡米行老闆的女兒家珍,也是有錢人家出身。有錢人娶了有錢人,就是強強聯手,錢上堆錢。

可惜福貴是個敗家子,放著好端端的日子不過,沉迷於吃喝嫖賭。他常常十天半月地不回家,流連於妓院和賭場。尤其是賭博,讓他又痛快又緊張,他覺得有一股說不出來的舒坦。

可惜他每賭必輸,最初他輸了就當場給錢,沒錢就回家偷他娘和家珍的首飾,甚至連女兒鳳霞的金項圈也偷了去賭。後來他乾脆賒帳。

最後一次賭博時,家珍懷著七八個月的身孕去賭場跪著求福貴回家。福貴輸在氣頭上,又吼又罵,還打了家珍兩個巴掌,然後喊人把家珍拖了出去。

也就是那一次,賭王龍二做了手腳讓福貴慘敗,他告訴福貴不能再賒帳了,因為他已經把家裡一百多畝地全都輸光了。

福貴這才意識到半年來他把祖輩留下來的家產輸了個一乾二淨。

為了償還賭債,他帶著家人搬出了幾代人曾經居住過的磚瓦房子,辭掉了傭人和長工,搬進了茅草屋。

福貴他爹又氣又恨,沒多久便從糞缸上掉下來摔死了。家珍也被老丈人接回了娘家。

至此,福貴從一個錦衣玉食的闊少爺變成了家徒四壁、死了父親、走了老婆的窮光蛋。

家珍走後,福貴意識到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過日子了,他得養活娘和鳳霞。

他不得不拉下面子,從龍二手裡租回五畝田。從沒幹過農活的他開始學著下地幹活,日子過得又苦又累,他心裡反倒覺得從未有過的踏實。

值得慶幸的是,家珍在生下兒子有慶半年後帶著孩子回來了,一家人看上去終於整整齊齊了。

福貴幹活也有了家珍做幫手,雖說家珍是城裡小姐出身,細皮嫩肉的,但她特別能吃苦,脫下旗袍穿起布衣,跟福貴一起下田。

福貴常對家珍說:"你到田埂上歇會兒"。他開始懂得心疼自己的女人了。即使家珍每天累得喘不過氣來,依舊笑盈盈的。

羅曼羅蘭說,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自己擁有的太少,而在自己想要的太多。福貴最終還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罵自己是畜生,害死了他爹,害得他娘、家珍和孩子跟著他受苦受罪。但是一切都晚了。

其實,很多人都跟福貴一樣,無論是財富、地位,還是情感、友誼,擁有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直到失去了才覺得珍貴。

擁有和失去就像人生的主旋律,總是如影相隨,不在擁有時學會珍惜,就會在失去時追悔莫及。

福貴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在失去往日擁有的榮華富貴之後,能夠快速接納自己的現狀,安於當下,願意一切從頭開始。就像他所說的,日子雖然又累又苦,心裡卻踏實了很多。這就是活在當下的力量吧!也許正是這一點,讓福貴在後面接踵而至的打擊中,能夠既不沉湎過去,也不恐懼未來,所以才有力量活到最後。

2. 活著,就是在希望和失望中輪迴

福貴娘生病了,福貴進城去請醫生,不幸的是,他在路上遇到了國民黨的炮隊,被抓去當壯丁。

當福貴得知逃跑無望時,便跟著隊伍越走越遠。這一路既要忍飢挨餓,又要躲避隨時而來的戰火。直到解放軍打敗了這支隊伍,福貴成了俘虜,解放軍放他回家了。

福貴離家的兩年裡,先是福貴的娘生病死了,後來女兒鳳霞也生病發高燒,燒退後變成了聾啞人。

回家的第一晚,福貴怎麼也睡不著,即便物是人非,但是能和家珍還有兩個孩子擠在一起,他的心裡又踏實又暖和。

接下來村里搞土地改革,福貴家分到了五畝地,就是他當初租龍二的那五畝。龍二當了地主後沒有風光幾年,解放後共產黨沒收他的田產 。龍二因為政治原因被槍斃時,福貴覺得龍二是做了自己的替死鬼,他對自己說:"這下可要好好活了"。

福貴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覺得自己的後半生應該會越來越好。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福貴的五畝田和家裡的鍋都劃到了公社名下。村里辦起了食堂,吃起了大鍋飯。

沒多久,食堂散夥,日子越過越苦。每天都數著米粒下鍋,全家吃不飽飯,最後只能吃野菜,啃樹皮,甚至是喝池塘里的水來充飢。有慶瘦得像竹竿,鳳霞為了一根紅薯跟人打架,家珍得了軟骨病。

也就在這一年,縣長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有慶跑去無償獻血,活活被醫生把血抽乾了,年僅13歲的孩子就這樣死了。

有慶死後,福貴開始為鳳霞的婚事操心。好在鳳霞嫁給了一個好人二喜,二喜本分又老實,對鳳霞很疼愛,對福貴和家珍也很孝順。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鳳霞生孩子時難產死了,留下一個孩子叫苦根。

一雙兒女都死了,身體本就每況愈下的家珍怎麼承受得住,在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死了。

家珍死後,福貴就只有二喜和苦根了。福貴有時把苦根接回村里住兩天,有時到城裡跟二喜住兩天。

福貴尋思著,自己手腳還算利索,能掙錢,和二喜兩個人掙錢,苦根的日子過起來就闊氣多了。

但是,生活對福貴的責難還遠沒有結束。苦根四歲那年,二喜在工地上被石灰板夾死了。

從此,福貴跟苦根一老一小相依為命。半年後,村里包產到戶,福貴分到一畝半的地。苦根5歲時就成了下地幹活的小幫手,而且這孩子口齒伶俐,能說會道。

福貴說,這樣的日子苦是苦,累是累,心裡可是高興,有了苦根,人活著就有勁頭。

一轉眼苦根7歲了,這個苦命的孩子生病發燒了,福貴摘了半鍋新鮮的豆子煮熟了放了鹽,給苦根吃。等福貴傍晚從田裡回家時,發現苦根死了,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

歌德說:希望是不幸人的第二靈魂。生活就這樣一次次地將福貴逼到絕境,帶走了他身邊所有的親人。他一次次地在失望中燃起一絲活下去的希望,不斷地希望,不斷地失望,卻從未絕望。

3,活著,就要坦然面對生死

苦根死後,福貴孤身一人,再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世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福貴說他想想挺傷心,想想也挺踏實,因為家裡人都是他送的葬,都是他親手埋的。輪到他自己時,就可以安安心心地死了。

他在枕頭下放了十元錢,他說如果自己死了,村里肯定會有人來埋他的,他不會讓別人白白埋,這十元錢就是送給那個給他收屍的人,他就算餓死也不會去動這錢。

後來感覺自己還能再活幾年,他就湊錢買了頭老牛,一來可以幫他幹活,二來有個伴,心裡悶時可以跟牛說說話。

他給老牛起了個名字,也叫福貴。他左看右看都覺得老牛很像自己,心裡美滋滋的。

在經歷過那麼多滄桑的往事之後,已至暮年的福貴越來越淡然和豁達,他似乎早已看透生死。

福貴耕田時對老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

他每天跟老牛念叨著這些親人的名字,就像他們還一直活在身邊。也許在福貴心裡,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只是他們走出了時間。

當一個人看淡了生死,便會活得更加自在。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一直這樣好好地活了下來,一直活在了億萬讀者的心裡。

寫在最後:

作者余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當然,《活著》也通過福貴的命運揭示了中國人是如何熬過那幾十年,也從龍二、春生等人的身上可以看到個人命運如何深受時代的影響,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