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層疊「重環」:塘棲枇杷產業博物館 / 田之間建築+植田建築

酷博集創 發佈 2022-05-13T02:54:10.251235+00:00

設計單位 田之間建築+植田建築。項目地點 浙江杭州。博物館位於塘棲古鎮景區內,塘棲鎮地處京杭大運河水路要津,是杭州市北部的水上門戶。

設計單位 田之間建築+植田建築

項目地點 浙江杭州

建成時間 2021年4月

建築面積 1153.2平方米

撰文 王明皓、方潤武


博物館位於塘棲古鎮景區內,塘棲鎮地處京杭大運河水路要津,是杭州市北部的水上門戶。「運河開築,隨塘而棲。枇杷野果,漸成佳品。」塘棲枇杷始種於隋朝,歷史悠久,是塘棲鎮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如今枇杷產業已經成為了塘棲鎮當地農業的名片。本項目受塘棲鎮政府及合作機構的委託,在塘棲文化古鎮中為枇杷產業打造一個展覽館,使之成為塘棲古鎮文化旅遊的重要節點之一。

該博覽館是對古鎮內一處既有建築的改造,總建築面積1153.2平方米,西面毗鄰何思敬紀念館,南面是主街道,北面是內庭院。原建築的二層是玻璃頂有天光進入,一層則較為封閉昏暗,一二層之間相互獨立,僅由一個消防樓梯連接。

由於建築處於塘棲大運河古鎮文化帶中,因此對建築外部風貌的處理上,我們在尊重原有古鎮立面的統一性中進行了部分的有機更新:設計上保留了立面上半部分的傳統風貌,二層對外的花格門窗都被完整保留;而一層部分則使用了更現代的「類斗拱式」 的當代轉譯木構搭接成入口雨廊,在其背部用打孔鋁板繪製了枇杷果實的剪影。上一半屬於過去,下一半屬於未來,它們共同建立了一種對傳統古鎮風貌回應的態度。

而在這個古鎮立面表皮的內部,則呈現出了一個與外部完全差異的另外一番天地,我們希望博物館內部是一個沉浸式的、異於外界的烏托邦。因此,在這個內部空間中我們打破一二層相互隔絕的狀態,置入了一個貫穿了一二層空間的裝置藝術體,並將它命名為——「重環」。


「重環」之「環」:環形中庭

「重環」是一個純白色的多層的套環系統,它由一系列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橢圓層層相套而成。「重環」創造了一個內部的環形中庭,由於「重環」對空間的塑造,使得體驗者可以循著空間的軌跡漸漸發覺,建立了一種環形遊歷的過程。

一如中國古老的傳統畫卷,觀察的展開是非常緩慢且流暢的,人們會在遊動的過程中帶著對未知的疑問展開和探索空間。環形中庭可以讓遊覽者在密集的展覽內容過後長舒一口氣,從長時間密集的閱讀中解脫出來,轉而投入對空間、自然、光線的感知中。

環形平面結構的展覽空間是一種特徵強烈的空間原型,我們討論過賴特的古根漢姆美術館、巴埃薩的格拉納達博物館等環形中庭處理方式對展覽流線梳理的有效性。環形展廳可以通過一個環形上升的中庭,將層與層之間以一個平緩的道路連接起來,而展覽空間則可以沿著周界布置,參觀流線清晰且明確。



在該博物館中的挑戰是:我們試圖將一種原型空間運用到對既有空間的改造中。由於原有建築結構的存在,環形中庭的建立並非從零開始,它是被既有結構所限制的,它需要建立在一個被結構的秩序和尺度所定義的環境中。

反而這種限制帶來了新結構與老結構更有魅力的一種對話關係:原本順暢的環形上升路徑必須要對老的結構梁和柱有所反饋,這迫使路徑與環形中庭的貼合關係需要做出改變。正因如此,也使我們可以更多挖掘這種原型空間背後潛藏的可能性,更開放地去解讀它。


多樣的理解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是「順勢」。「順勢」是環形中庭最基礎的讀解關係,它是順延著弧形的壁面緩緩前行的過程。「重環」之所以稱之為「重」,是一種錯位關係的體現,「重」並非在原地無意義的重複,而是一種「復影」系統,「重」的錯位與偏轉帶來了一系列的空間縫隙,這些縫隙打破了兩層空間的界限,建立起了多個維度的聯繫,讓氣息可以流通。「重」是一種人為創造的「美妙的誤差」,它賦予了形態背後更多的可能性,也是賦予橢圓這種簡單的幾何形體以生命的過程。

由於「重環」自身的錯位系統,使得參觀者的行進路線與環形並非完全貼合,有些環形會離開我們的路徑漸漸遠去,而有一些則從遠處向我們慢慢靠近,這使得簡單的環繞過程變得更具有詩意。

參觀者亦可以透過這些縫隙,與即將到來或是已然走過的空間對望,瞥見未來與過去的片段。一些片段的消失則預示了其從另外一個維度的再現,這種「復現」的片段與之前的消失的部分在空間的維度上又建立起了對位關係。因而在參觀的過程中,「重環」複合了一系列推進與遠離的過程,又通過消失與再現建立起了一種記憶上的回溯, 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熟悉而陌生的空間感受。

第二層是「穿越」。「穿越」是路徑與「重環」間垂直穿越的關係。「重環」界面的多重性產生了一種層疊狀態,「環」不再是一層單一的表皮,而是由縫隙與空間構成的,因此「穿越」的關係也便有了意義。在不斷地穿越多個牆體的過程中,參觀者會得到一種完全陌生的空間感知,牆體的厚度,牆體間的縫隙,看不見盡頭的空間,都在這個穿越過程中開始顯現。

在參觀的路徑中,我們順著環形的牆體上升到1.2米的高度後,開始水平向地行走在半空的廊道,並開始穿越這些牆體。與參觀者一同穿越的還有原建築結構,當行走的高度被抬升以後,人和梁的高度已經接近通過的極限,此時參觀者已經非常的接近梁的高度,參觀者可以清晰地在這一高度看到梁穿越弧形牆體的過程,這一瞬間都被定格成了畫框。


在看似「埃森曼式」的結構中,老結構與新構造被漆上共同的白色,消滅了他們在材質上的差異,進而單純地保持其在幾何形態上的碰撞和辨別力,建立起一種「白描」式的純粹對話,讓原有結構的力量感和新結構的力量感被同時強化了出來。

第三層是「頓挫」。創造「頓挫」的是「關節」,即對界面的開孔,這超越了一般的原型的範疇,是追求完整性的傳統環形中庭中不常見到的。在「重環」中,「關節」一方面通過開孔關係的調節,使新的系統可以與原始框架適配;另一方面,「關節」也是空間的敘事結構主動設計的結果。它們既是物理結構的畫框,同時也是空間結構的畫框。「頓挫」保留了空間流線中短暫停留的可能性,這些孔隙是讓參觀者可以在「重環」的孔隙中穿越——消失——又從另外一個地方重現、回望。

這種體驗的複雜性讓我們看到:「重環」不像純粹的環形中庭可以一覽無餘,相反地,它是一種片段式的敘事結構。當參觀者身處建築內部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視點可以讓人看清整個裝置的全貌,所以其營造的是一系列經驗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片段性的行進過程的集合,而不是對整體的感知。

因此,「重環」中最重要的是身體體驗的問題,不斷出現的陌生感增加了人的期待,創造了空間的可遊歷性,讓參觀者可以不斷品賞空間中的意外之處,而到達特定的視點之後,從洞口回望,層疊的環形在視野中同時展開,來時的路徑也穿插其中,參觀者不由產生一種遠眺「群山」的感觸。


因此這種觀看方式更接近於園林中對空間的理解,通過窗體進行框景、借景。在園林中,假山是一種實體的庭院,而「重環」也可以說是一種「假山化」的中庭,在並不空曠的空間內,以上升到頂點的體量感占據成了實體,同時將光線最大化的收縮其內側,在而錯綜複雜的內部空間中營造出一種「抽象的自然」。

更詩意的在於所有的敘事結構都在結束處達到高潮,當參觀者經歷了完整的空間感知後,真實的自然和綠意與明亮的光線都隨著弧形的路徑緩緩地在眼前撲展開來。通透的玻璃界面使參觀者置身於超時空的自然切片中,讓窗外何思敬紀念館的一角也被帶入整個參觀的一部分。兩個展館如此隔空相望,一瞬間時間、空間、真實、抽象,都在此碰撞開來。



完整項目信息

名稱:塘棲枇杷產業博覽館

設計:田之間建築+植田建築

地點:杭州市臨平區塘棲古鎮內

主創建築師:方潤武、王明皓

設計團隊:方潤武、王明皓、樊江南、郗慧敏、麻智超、徐大偉

施工圖深化設計:天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結構深化設計:百穀營造

展陳設計:杭州博樂工業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宋大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監理單位:河南衡大工程監理有限公司

業主:杭州市餘杭區塘棲鎮人民政府

項目委託方:杭州博樂工業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土建施工:浙江東欣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龍邦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展陳施工:杭州博樂工業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宋大仁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設計時間:2020年7月

建成時間:2021年4月

攝影:陳顥、方舟

撰文:王明皓、方潤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