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到底有多慘?

前文明時代 發佈 2022-05-13T21:17:16.870347+00:00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之瘋狂。《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成書於1925年,細緻地描述這個時代美國人紙醉金迷的生活。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之瘋狂。

大蕭條之前,美國經濟繁榮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這段時間,被稱為「喧囂年代」。《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成書於1925年,細緻地描述這個時代美國人紙醉金迷的生活。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在書中用犀利的筆觸戳穿了「美國夢」的虛偽實質。整個美國沉浸在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和虛榮攀比的泥潭,而美好的善良、真誠和愛都成了人們羞於啟齒的東西。

美國的政治家們,醉心於工業生產,盡全力提高生產力。但是卻完全沒有意識到,人們的工資和它所代表的消費能力已經遠遠跟不上生產力的提高。社會貧富差距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快速拉大,大多數人對此視而不見。面對消費能力不足。企業家的想法一如今天,「只要找個好的銷售員,什麼都能賣得出去」。今天的商學院,還在延續這樣的思想,鼓吹「能把梳子賣給和尚才叫本事」。面對貧窮的顧客,賒銷很快流行起來。隨著借債的人們還不起債,整個國家各行各業集體爆雷了。

商品銷量不行,企業就開始裁員,工人失業更加買不起東西,銷量就更加萎縮。美國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里不斷下墜。

污名化

然而今天這個人盡皆知的真理,在那時並不被人們熟悉。在美國新教的價值觀還占據著統治地位。人們普遍相信,誰賣力氣誰就有出息。如果找不到工作,那就是自己不行。

全國製造商協會主席約翰·E·埃傑頓說,大蕭條的局面是某些人偷懶怠工造成的。他指責工人不好好幹活,亂搞罷工。失業的人們,也接受了這套說辭,他們自覺羞愧,有個被房東趕走的人對《紐約每日新聞》說,「我已經兩年多沒有固定工作了,有時我真覺得自己像個殺人犯似的。我怎麼搞的,連自己的孩子也沒法照顧啦?」 有的人寧可自殺,也不去領救濟。

媒體和政治家們沒有注意到的是,雖然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了,但工人的收入非常之低。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的計算,1929年一個家庭要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需要收入2000元,但美國家庭超過60%無法達到這個標準。

1932年,全國有五千多家銀行倒閉,8.6萬家企業倒閉,國民生產總值從1040億美元下降到410億美元。許多大名鼎鼎的汽車公司倒閉,航空業也一落千丈,曾經是美國重工業代表的美國機車公司,全年只賣出一輛機車,美國鋼鐵公司的開工率只有19.1%。27.3萬人被房東趕出家門,即便可以找到工作,每周工資也只有16.21美元。紐約百貨公司里開電梯的也要有學士學位,而這已經算是他們能找到的待遇不錯的工作了。

因為人們以貧窮為恥,於是大家都遮遮掩掩。早上衣冠楚楚地出門,可能轉身就去挨家挨戶推銷雜誌、便宜領帶或者擦鞋油,又或者乾脆換一身衣服去別的街區乞討。

總要活下去

人們總結了很多生活竅門,比如花五分錢要一杯咖啡,然後白要一杯開水,把櫃檯上的番茄醬倒一些和開水一攪拌,就成了番茄湯。冬天把廢報紙塞在衣服里禦寒。刮鬍刀磨了再磨。自己動手捲紙煙。把聖誕卡保存起來,明年改寄給別人。

底特律的職業介紹所門口排著長隊,有人在門口熬個通宵,只為第二天可以排得靠前。有人在華盛頓的森林裡放火,只為別人可以雇他當救火員。很多人離開了美國,蘇聯在紐約有一個貿易機構叫蘇美貿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移民申請書。有一次他們登廣告招募6000名熟練技術工人,報名應聘的竟然達到10萬人。

紐約已經有100萬失業人口,但更多的沒有工作的人仍在朝這裡聚集,擦一次鞋5分錢的機會,有七千人在街頭競爭。更多的人混跡在領救濟麵包的隊伍里,在中央公園、地下鐵或者垃圾焚化廠過夜。

城裡糟糕,農村同樣生活艱難。農產品價格慘跌。密西西比州四分之一的農場破產被拍賣。一車燕麥的價格還買不到4元一雙的皮鞋。農民把玉米當燃料比賣玉米還划算。一隻羊送到市場售價不足1元,而運費就要1元1角。

鄉下人燒玉米烤火,用羊肉餵禿鷹,而城裡人卻買不起已經賤到讓農民破產的農產品。城裡人飽受失業困苦,有工作的人也只能勉強餓不死。

地方財政也破產了,公職人員一樣要上街領救濟。學校里的教員們領不上工資了,全國30萬兒童輟學。在堪薩斯州,教師一年只能領八個月薪水,合計280元。許多州的教師要輪流去學生家「吃派飯」。

教師、救濟工作人員、警察這些基層工作人員,對貧困者的生活在清楚不過了。那時警察常常幫忙發送救濟糧,警察還為貧困人群搞過捐款。儘管他們常被派去破壞罷工,但人們普遍還是覺得警察也是被剝削的。警民關係比現在要融洽得多。

胡佛總統最平民的困頓生活不屑一顧,他對記者說,「並沒有誰真正餓死。拿那些流浪漢來說,他們吃得就比過去什麼時候都好。紐約有一個流浪漢,一天吃了十頓飯。」

打臉的是,餓死人的事例並不罕見,屢屢見諸報端。千百萬人像畜生一樣活著,賓夕法尼亞的鄉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羅蘭葉子、野蔥、勿忘我、野萵苣和餵牲口的野草。城裡的孩子媽媽們在碼頭上等著船里扔出來的腐爛水果蔬菜。旅館廚師把裝滿殘羹剩菜的泔水桶往廚房外一放,立即從小巷的黑影中衝出十多個人瘋搶。

然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大眾飢腸轆轆的同時,富人們卻腦滿腸肥。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在冬夜的寒風裡閃閃發亮,那是權力的頂峰,全世界的大部分財富就深深地鎖在大樓下面堅固的庫房裡。

孩子們唱著歌謠: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信號,美國往地獄裡沖。

兩個世界

美國65%的工業掌握在600家公司手裡;占全國1%的人口,擁有全國財富的59%。芝加哥有個人叫塞繆爾·英薩爾,他身兼85家公司的董事,65家公司的董事長和11家公司的總經理。由他掌管的公共事業王國,包括150家公司,有5萬雇員,為325萬顧客服務。1932年,他的證券資產在30億元以上。

1932年的股票下跌,讓英薩爾持有的股票市值縮水到1931年的4%。由於欠下6500萬元債務,無法償還,他在保鏢的護送下,逃往希臘,又輾轉到了土耳其。雖然最終還是被緝拿歸案,但法院判他無罪。

國家對窮人和富人完全執行了兩種不同的法律。窮人不得不遵守最嚴苛的法律,而富人則偷稅、賴帳,通過金融交易鑽法律空子。就連時任財政部長的梅隆本人,都在用同樣的方法逃稅。

出路

1932年7月的一天,絕望的美國人在全國廣播中,聽到了一個充滿熱情和信心的聲音。羅斯福州長譴責胡佛政府的,他為這個國家真正的國民發聲,「在這個不幸的時代,我們要制定出一些計劃來,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壓在經濟金字塔底層、被人遺忘了的人們身上。」

那時誰也沒想到,這位身患小兒麻痹,要靠輪椅和拐杖走路的人,不僅會帶領美利堅走出泥潭,還會取代英國,掌握世界霸權。

宣布參加競選的羅斯福遭到了廣泛的攻擊。《新共和》周刊說他「絕非有高超見解和過人毅力的人」。紐約州長史密斯很快成了反羅斯福的領袖,在黨內競選中成了羅斯福的強勁對手。報業大亨赫斯特支持的候選人加納也出來攪局。按照民主黨規定,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票數才可以成為總統候選人。羅斯福想要成為候選人,就不得不和黨內大佬們進行一番「溝通」。民主黨各州的大佬齊聚芝加哥國會飯店,參議員或者內閣閣員,支持羅斯福就可以得到相應的回報。那時候的美國政治就是這麼直白。最終赫斯特和他支持的加納在得到副總統的許諾後倒向了羅斯福。在充分的勾兌之後,羅斯福終於成為了民主黨的候選人。

《巴爾的摩太陽報》說,民主黨選出了最軟弱的候選人。《舊金山紀事報》也同意這種看法。有人說,羅斯福是一個毫無辦法的拐子。就連著名的新聞人李普曼都不看好他,說羅斯福太過軟弱,面面俱到,太想討好。

被自由派瘋狂攻擊的羅斯福,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胡佛。在48州中贏得了42州。在兩黨競選史上,還從沒出現過如此懸殊的勝利。那些媒體中不見蹤影的,「被遺忘的人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

時任財政部長的梅隆,曾為三屆政府服務,出身美國巨富梅隆家族,其掌管的財富超過了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福特這些財團。至今仍深刻影響著美國的經濟和政治領域。美國紐約銀行梅隆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券商。梅隆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共同控制著美國最大的軍火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海灣石油公司,也是梅隆家族的。曾資助了對柯林頓醜聞的調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