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頭條 | 雲上握手,共享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製品最新開發成果

《紡織服裝週刊》 發佈 2022-05-14T11:01:22.022620+00:00

由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攜手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設立「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製品科研攻關項目」專項基金兩年來,推出了包括疫情防護用口罩、防護衣等高阻隔功能纖維材料,新型防護用智能、納米、生物基及生物降解等纖維材料與製品,防護用纖維與產品的檢測與評價等豐碩成果。項目申報截止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31 日。

在國內外疫情多點爆發的嚴峻形勢下,5月11日,一場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製品最新開發成果的分享會相聚雲上隆重召開。

由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攜手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設立「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製品科研攻關項目」專項基金兩年來,推出了包括疫情防護用口罩、防護衣等高阻隔功能纖維材料,新型防護用智能、納米、生物基及生物降解等纖維材料與製品,防護用纖維與產品的檢測與評價等豐碩成果。

為了解基金項目最前沿的研究技術成果,展現應急防護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的最新發展動態,共同為纖維產業上下游協同創新發展、互聯互通獻計獻策,由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辦、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聯盟單位協辦、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支持的「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製品科研攻關項目」成果發布會在江蘇蘇州吳江盛澤紡織科創園舉辦。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的模式舉行,通過主題報告、技術推廣、產品推廣、成果展示的形式,介紹了涵蓋2020、2021年度發布的48個基金項目,向社會、行業展現了纖維材料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來自基金項目優秀單位、國內知名纖維紡織高校和研究院所、先進纖維新材料企業等的有關負責人、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盛虹基金成立兩年

48項成果為抗疫做顯著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為會議致辭。他講到,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高質量應急防護新材料研發破題刻不容緩。創新中心與盛虹聯合設立的「攻關項目」專項基金,旨在推動相關學科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攻關,同時,也彰顯了盛虹集團行業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展現了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具有的組織創新能力、蓬勃朝氣與新生活力,發揮了資源整合、要素集聚、協同發展的帶動作用,意義重大。

自2020年以來,該專項基金已連續發布兩期,圍繞新型防護用智能、納米、生物基及生物降解纖維製備技術及材料,疫情防護用高阻隔功能纖維材料,防護用纖維與產品的檢測與評價等,發布了48個項目成果,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推動我國應急防護用纖維材料及其製品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與產品研發應用。

此次會議國內纖維材料及相關領域的專家、科研人員等集聚線上線下,搭建了針對個人防護、醫學防護、生化防護等領域技術交流和成果推廣的平台,這展現出纖維新材料在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領域的生命力、發展力、持續力、競爭力。蔣士成希望行業加快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製品研發實力創新,推動行業和產業升級,為完善與提升我國公共安全體系、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主任王玉萍對基金項目做了總體介紹。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是由國家工信部批覆,全國第13家、江蘇省首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反映出我國防護用纖維材料及製品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為加快高質量應急防護新材料的研發,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和盛虹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設立了「盛虹·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製品科研攻關項目專項基金」,用於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製品相關的科研攻關項目,旨在立足當前疫情防控,放眼長遠,總結經驗補短板;加快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材料及其製品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發揮我國先進纖維材料為基礎的產業鏈優勢;促進纖維材料相關領域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和行業創新中心、企業、檢測機構等成果轉化及應用;支撐完善與提升我國公共安全體系及保障能力。

基金設立以來,創新中心組織國內纖維材料及相關領域的專家、科研人員開展科研項目攻關,針對個人防護、醫學防護、生化防護等領域的迫切需求,從產、學、研、用全產業鏈合作、協同創新,2020年設立了應急防護新材料科研攻關項目31項,2021年科技攻關項目17項,有效地推動了我國應急防護用纖維材料及其製品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

隨後,王玉萍對項目成果進行了具體的匯報和總結。她介紹,目前部分項目已經實現了成果轉化,如創新中心依靠大數據平台,以建設平台整體框架完成交易流程為重點,設立以品質、研發、專業、服務、可信為核心推廣中心的「新纖維」運營平台;創新中心對接北京冬奧組委會,將部分適用於低溫環境使用的基金項目產品,藉助北京冬奧的商業契機進行宣傳推廣;由蘇州大學洪岩團隊承擔的項目,以「IP×MOFs口罩」為起點,打造「IP+新材料」的大健康紡織材料產業化模式,形成完備的從IP賦能大健康紡織材料產品設計到供應鏈管理、再到產品生產和營銷的產業化鏈條;創新中心成果轉化部圍繞現有產品與技術,積極對接市場需求,邀請海濤時尚科技進行產品需求交流,針對可重複使用口罩及兒童口罩的需求,重點推薦了幾項基金項目在醫療衛生防護領域的成果。

三個主題報告

彰顯前沿技術水準

東華大學教授張清華作題為「聚醯亞胺在防護領域的應用」的報告。他首先介紹了聚醯亞胺材料的發展情況,聚醯亞胺製品具有優異的性能,特別是在纖維領域,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高強高模、熱穩定性、阻燃性、耐紫外與耐臭氧性、保溫性、抑菌安全性、可染性。為此,課題團隊對聚醯亞胺纖維進行了工程化研究及產業化,提出並建立了「反應紡絲」理論體系,解決了纖維製備關鍵科學與工程化問題,建成了國際上首條干法紡聚醯亞胺纖維1000t/a生產線,並於2015年榮獲香港桑麻基金會紡織科技獎特等獎,2016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已在特種防護與緊急救災領域得到了實際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王棟作題為「實時監測用傳感材料及器件」的報告。新冠疫情的肆虐對現有醫療檢測水平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可穿戴實時監測用傳感器能夠實時、快捷地收集到患者生理信息,能夠極大地節省醫療診斷時間,表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柔性傳感器件多以薄膜材料為基材,還存在不足。纖維及其集合體材料的優異特性使其在構築柔順、舒適,高靈敏、可靠傳感且易於宏量製備的柔性傳感器展現出巨大潛力,為高性能的可穿戴實時監測系統提供了有效途徑。研究團隊基於纖維等紡織材料,設計並製備了系列具有壓力、溫度和生化物質檢測能力的傳感器件,提出了輕紡與針織一體化集成技術。全織物可穿戴系統的成功研製並應用於生理和動作信號監測,為新型可穿戴實時監測用傳感器件的設計及其工業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華大學博士朱倩沁作題為「瞬時釋壓紡絲法製備微細纖維」的報告。她首先介紹了閃蒸紡絲技術的發展情況和閃蒸法非織造布的優異性能,指出研發集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於一體的高端防護服是課題組的研究方向,並已研發製備出醫用/有限次使用防護服和符合歐盟標準的防護服、有限次使用防護服。製備的高端防護服在疫情期間暢銷國內外百萬件/套,新增產值4000餘萬元。瞬時釋壓紡絲法突破了國際公認的高難度技術壁壘,打破了國際市場50多年來單一供應格局。製備的材料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少數有效病毒防護材料,長期被視為安全防護領域的標杆材料。未來,課題組將聯合廈門當盛新材料公司擴大產能建成10萬套可重複使用連體防護服生產示範線。

作為「瞬時釋壓紡絲法製備微細纖維」項目的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表示,該技術在東華大學和當盛新材料公司的共同推動下,經過五六年的發展,逐漸成熟,未來將繼續加大力度研發該項目,希望攜手行業更多的力量,共同推動國產高端防護服的發展。

五項技術推廣

獲得更廣的實際應用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譚晶作題為「PLA 熔體微分靜電紡乳酸微納米纖維膜及口罩技術研究」的技術推廣。在疫情反覆的當下,性能優異的納米纖維膜口罩成抗疫利器。未來隨著疫情常態化,口罩消耗量將會很大,其回收也成為需要面臨問題。為此,課題組採用聚乳酸為原料,利用熔體微分靜電紡絲綠色製造技術生產,實現了從原料、技術、製品到回收全鏈條的綠色生產。目前已成功製備出直徑小於500nm的聚乳酸納米纖維及口罩,應用於煤礦井下領域和透皮給藥領域。

山東省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朱波作題為「生物基高性能活性碳纖維可控制備及醫用防護面具研發關鍵技術」的技術推廣。他介紹,活性碳纖維是新一代高吸附材料,具有更高的吸附能力和應用前景,特別是功能精細化、性能高端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涉領域可達百億級市場,且處在快速增長期。目前該產品在日本已發展成熟,我國亟待優化升級。課題組以前期開發的警用防護裝備及新型生物基活性碳纖維複合材料製品研究為基礎,開展了功能性口罩研究,目前已通過了醫用外科口罩產品註冊及II類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資質。

天津工業大學教授王春紅作題為「可降解型多功能醫用防護服面料結構設計與製備關鍵技術」的技術推廣。該項目針對傳統防護服材料存在的弊端,通過可降解防水透濕面料結構設計與製備關鍵技術、單向導濕技術和可降解醫用防護服人體工學及防護性評價,創造性地將可降解PBAT聚合物引入醫用防護服產業中,充分發揮微孔膜結構與漢麻水刺非織造布的性能優勢,滿足醫用防護服和舒適性要求。項目還調整醫用防護服產品結構、開發了高附加值的可降解醫用防護服,滿足不同市場需求以及環保要求,促進傳統防護服企業轉型升級。還拓展應用至非醫用防護服材料,帶動附加產業發展,緩解防護材料帶來的白色污染等環境問題,同時也提升了經濟效益。

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肖學良作題為「重大傳播疫情下穿戴式心電監測服(12 導聯)及其診斷系統的研究」的技術推廣。傳統粘貼式濕電極心電記錄儀存在的監測不便和健康隱患兩大痛點問題,課題組對標醫療級Holter設備,開發基於12導聯醫療級穿戴式柔性織物電極心電監測服,探索阻抗低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導電材料製備織物電極,將傳統一導聯心電帶發展成為12導聯心電衣,基於心肺耦合技術,能夠快速準確的採集心電和呼吸等信號並預警意外事件。該產品重點針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運動群體為目標客戶,基於其所用材料、功能、涵蓋學科,有望成為心電監測領域的「獨角獸」。

中紡標檢驗認證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劉飛飛作題為「可重複醫用防護織物性能評價標準研究」技術推廣。該項目根據當前對應急保障與公共安全用纖維製品的創新需求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對醫療物資的性能要求,對可重複醫用防護織物性能評價標準進行研究,對當前可重複醫用防護服用聚四氟乙烯覆膜機織物和可重複手術衣用聚四氟乙烯覆膜針織物兩種新型防護產品建立評價標準,同時對醫用防護織物中的關鍵指標抗合成血液滲透性能建立獨立統一的方法標準,形成以獨立、統一的測試方法標準為支撐,以科學、合理的產品標準為指導的可重複醫用防護織物評價標準體系。目前已推出三項相關的團體標準。

六項產品推廣

彰顯纖維材料高科技水平

新鳳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崔利作題為「高效抗菌抗病毒滌綸纖維開發與產業化」的產品推廣。近年來,新鳳鳴研發了納米銀抗菌抗毒整理液批量化製備技術、納米銀功能化滌綸纖維及面料製備與表徵、磷酸鋯銀離子絡合交換和合成引入促進劑和雙表面活性劑技術、納米銀功能化紡絲關鍵技術等新型技術,開發出了一系列抗菌、抗病毒纖維。這些抗菌、抗病毒纖維通過微量改性高效共混技術添加納米級抗菌材料,纖維截面採用異形 「十」斷面,具有高表面積及溝槽,利用纖維導溝結構的毛細作用,有效傳輸或擴散汗水並帶入空氣形成冷卻,且吸收皮膚表層濕氣,保持皮膚乾爽;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白念球菌、H1N1甲型流感病毒具有較好抑制作用,纖維具有耐久性抗菌、抗病毒效果。

福建永榮錦江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工程師金志學作題為「抗病毒錦綸 6 纖維的開發及應用」的產品推廣。該項目研發出了能夠遏制病毒活性的錦綸6產品,可以有效干預病毒的複製與傳播能力。產品經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廣檢集團檢測認證,產品採用ISO 18184:2014標準檢測對流感病毒的病毒滅活率達 99.97%;FDY物性符合GB/T16603-2017標準;DTY物性符合FZ/T54007-2019標準;50次洗滌後,大腸桿菌抑菌率達99%,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99%,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達98%。本項目瞄準不同規格的抗病毒錦綸6纖維的開發與產業化,將其應用於口罩、防護材料及特種服飾用等醫療用品領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為我國錦綸行業進入醫療健康用品領域做出產業化示範以及提供技術支撐。

廈門當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應用研發總監何力軍作題為「閃蒸法耐磨高透高防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的產品推廣。疫情發生以來,催生了閃蒸無紡布防護服的發展。閃蒸無紡布斷裂強力是紡粘覆膜布和SMS的2—3倍,抗刺穿強力是SMS的3倍、紡粘覆膜布的8倍,這種材料製作的防護服更能經受環境的物理衝擊和撕扯,提供更佳防護安全性。其滅菌適應性強,普遍適用環氧乙烷滅菌和正常劑量輻照滅菌。該產品還適合長期儲備,對浸水、對熱空氣老化都有良好的抵抗能力,對紫外線照射一開始老化較快,但趨向平穩,微生物屏障性能可長時間保持。

浙江理工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師朱斐超作題為「高效低阻PTFE複合纖維膜防護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的產品推廣。新冠疫情使得高性能醫衛防護用過濾材料需求量大幅增加,開發高效低阻的防護用過濾材料至關重要,特別是納微米過濾材料勢在必行。課題組發明了全纖維的PTFE濾膜、軟硬支撐體和低阻複合製備技術,製備了高效低阻系列覆膜產品,在空氣淨化、口罩防護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已形成了年產1000萬平方米膜的能力。

青島大學特聘教授牛海濤作題為「隔離防護用納米纖維膜規模化製備與應用」的產品推廣。為解決現有隔離防護膜材料存在的效率衰減、氣阻大、導濕性差等問題,青島大學研究開發了納米纖維膜材料連續化生產技術與關鍵裝備,以及基於納米纖維膜材料的產品製造技術。目前,該成果在山東納纖材料、山東黃河三角洲紡織科技研究院、山東如悅醫療、青島多果智能等單位得到推廣應用。該成果用於納米纖維口罩、空氣過濾等產品的生產,產品過濾效率高,衰減慢,耐用性好,生產的口罩具有單向導濕的特點,解決了因無紡布過濾材料疏水性強所導致的防護產品透氣透濕性差、舒適性差的問題,實現了靜電紡絲過程的綠色環保,避免了因使用有機溶劑導致的安全和空氣污染等問題。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課題負責人張林作題為「石墨烯碳納米管複合導電纖維及織物的熱管理應用」的產品推廣。他介紹了碳納米材料的分散、碳納米複合改性纖維及織物、碳納米自支撐纖維膜的研究開發情況。通過研發,課題組目前已開發製備了柔性電熱組件、輕薄保暖馬甲、極寒工況設備保暖、冬奧開閉幕式保障裝備、運動康復及理療設備等。特別是在2022北京冬奧會期間,創新中心聯合北京愛尚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奧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5V石墨烯低溫電池供能+遠紅外輻射主動制熱+高性能聚醯亞胺被動保溫的方案,提升戶外轉播設備的續航,在5G轉播團隊的設備背包中獲得應用。

啟動兩大平台

發布2022基金項目申報指南

會上,「新纖維運營平台」「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土工用紡織材料技術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正式啟動。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大數據實驗室平台負責人曹秀雨介紹了「新纖維」運營平台的相關情況。該平台是按照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整體運營規劃與思路,圍繞技術成果轉化與中試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而建設的自營產品頻道。未來,該平台的建設將分為三個階段,逐漸建立強大的供應商體系,完善財務流程,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爭取到2024年打造成為中國具有特色的高性能纖維及面料的綜合性大數據交易平台。

山東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純鋒介紹了「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土工用紡織材料技術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的相關情況。該平台屬於國家創新載體,由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和山東中研國建先進合成材料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建設,將開展土工用紡織材料測試評價服務和關鍵共性測試技術與能力的開發應用,承擔土工用紡織材料測試評價技術開發和對外服務功能。該平台的啟動,將發揮雙方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和新型土工用紡織材料的優勢,將賦予平台三大功能,即共同開發功能、技術開發功能、傳遞信息功能。未來,平台將打造成為土工用紡織材料試驗試製、檢測、評價及項目孵化為一體的技術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董事長梅鋒介紹了2022年「攻關項目」專項基金申報指南及項目徵集的相關情況。2022年,專項基金將重點聚焦新一代高性能、多功能、高防護等級的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的開發及技術水平的提升,鼓勵防護與公共安全用高新技術纖維材料及製品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應用推廣的產業鏈協同創新,推動終端產品結構創新設計、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的成果轉化及其性能檢測、功能評價、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申報項目需滿足應急、特種、功能、日常與醫療防護等各領域產品防護等級提升與產業化要求,攻關防護用高新技術纖維功能改性和/或功能後整理等關鍵技術,研發功能性高新技術纖維材料及製品,制定不同級別防護的技術要求與相應的檢測方法,統一產品標準和認證。項目申報截止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31 日。

會議最後,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華平對會議進行了總結。他首先對各方給予基金項目的關注和幫助表示感謝,並表示很欣慰看到基金項目有很多都實現了產業化轉化,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力推動了相關技術的開發,為抗擊疫情做出了貢獻。更重要的是,基金項目集聚了纖維材料領域的科研院校、領軍企業的資源,實現了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為行業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後期待各方繼續支持創新中心工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為行業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促進行業更快更高更好發展。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