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第一大姓始祖16世孫,出任明朝開封府二把手,故居為五進大宅

阿韜探古村 發佈 2022-05-15T00:35:50.655368+00:00

在澄邁瑞溪鎮散落了無數個古村落,雖然沒有大宅深院,但古老的人文印記依稀尚存,在蒼翠的林蔭下,蔥綠的田洋邊,風土民俗悄然延續了千餘年。

在澄邁瑞溪鎮散落了無數個古村落,雖然沒有大宅深院,但古老的人文印記依稀尚存,在蒼翠的林蔭下,蔥綠的田洋邊,風土民俗悄然延續了千餘年。走進其中任何一個古村落,足夠讓人感受人文與自然的淳樸與瑰麗。

北橋村,又稱卜喬村,古屬曾家西都,現今位於瑞溪鎮東部,與永發鎮毗鄰,是一個南渡江沿岸的魚米之鄉。自明洪武年間始祖肇基於此,已有600多年歷史。整個村子田園風光秀麗,土地肥沃,瓜果飄香。

據稱,村名取自「卜爾百福,喬居眾望」之意,後因當地方言諧音改為北橋。然而,我更趨向於古村落村名的意思跟當地的地理環境有關,取自臨高方言的音譯。北,通「卜」、「博」,臨高語中的意思為「口」。「橋」意思一時不明,結合村子地處南渡江和支流交界處的地理位置,也許通「水」。臨高語中的「北橋」,也許就是「水口」的意思吧。

北橋村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文化積澱深厚。明朝萬曆年間,走出了個舉人,名為陳時政,是陳氏渡瓊始祖陳豪的第十六世孫。

《光緒澄邁縣誌·卷八選舉志》有載:萬曆甲午科,陳時政,曾家西人。由瓊山學中式,任趙州知州,升開封府同知。由此得知,陳時政是明朝萬曆甲午(1594年)年中的舉人,應該是從瓊山縣學考取的功名,先出任趙州(河北石家莊趙縣)知州,後升升任開封府(河南開封市)同治。

陳時政出任趙州知州一職的事,同樣見於《光緒直隸趙州志 卷五官師表》。但是,有關他升任開封府同治的史料卻寥寥無幾。《光緒開封府志》、《康熙開封府志》等開封史料里均未能找到他任職、或上任後的更多事跡。興許是因為明末社會動盪,因此史料多有缺失之故。

雖然史料記載有限,但提及陳時政,村中老人皆有耳聞,有關他的故事都能說出一二。古時,北橋村有陳姓、李姓兩大族人。隨著人丁的繁衍,村中土地有限。為了子孫後代的發展,陳李兩姓必須要有一姓遷出。兩姓族人對此商議多次均未能得出結果,畢竟不能沒有理由讓一方遷離故土。

看著村中陳姓、李姓的學子都喜歡讀書,也都比較聰明,有人出了個主意:哪一個姓的學子誰能考中科舉,哪一個姓就留在村里,另一個姓就得搬遷出村去。這一提法都得到兩姓的支持。明朝萬曆年間,陳時政不負族人厚望考中舉人,反觀李姓學子無一高中。因此,李姓族人言而有信,搬離村子,遷到了南渡江北岸的大城坡村,與北橋村隔江相望。

當前,村中現存牌坊遺蹟一處,乃是陳時政中舉時樹立的「亞魁坊」,也就是史料中記載的「大夫坊」。從牌坊殘缺的匾額上,可辨認出「魁」字。坊石側邊,還刻有「廣東省監察御史口口口為甲午科口口鄉試第六名陳時政立」( 口 為無法考證確認的文字)。

牌坊即便被完全破壞,零亂的構件散落村中各處,然而從粗大的石料和碩大的文字來看,依然無法掩飾他曾經恢弘的樣貌。

村民說原先村中曾留有陳時政故居,那是一座五帖大宅,前後五進院落,正中間為堂廳,左右各有兩有兩房並列。主屋屋檐共有十四支柱子,十七路瓦,彰顯著主家的身份與地位。令人惋惜的是這座規模恢弘、氣派不凡的大宅,由於後人保護古蹟意識不強,終究經不住歲月侵蝕,轟然倒塌在歷史長河之中。

卜喬陳氏宗祠坐落於村子南部,始建於明朝,陳氏裔孫大成公興眾後重修於清朝。2003年,村里眾人再次擇地卜吉重修,現為兩進仿古建築。大門紅聯一對有云:卜祠立地光前裕後丁財旺,喬木參天根深葉茂福澤長。橫聯:潁川堂。

祠堂內屋除了置有先人牌坊,還有一個牌坊尤為特別,乃是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不難看出,北橋村先人崇師重教,或曾在村中立有私塾,教導族中子弟。

內屋橫樑處高懸一匾,名曰「五馬專城」。從匾上文字可知,該匾是欽差巡撫保定籌府提督紫荊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劉學曾為奉政大夫開封府同知,前直隸趙州知州陳時政立的賀匾。立匾年月是萬曆庚戌年(1610年)仲春穀旦。

原古匾在動盪年月時,被拿到村外大東洋的一條水溝處當橋板。幸得有心人把匾上的文字抄了下來,才使後人重造古匾有了依據,也得以讓後世了解到陳時政更多的故事。

「五馬專城」出自常見於古詩詞。漢時以四馬載車為常禮,惟太守則增一馬,故「五馬」是太守的代稱。根據古籍,「專城」同樣指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長官。結合古匾上其他文字,「五馬專城」應是指恭賀走馬上任一方大員之意。

《光緒澄邁縣誌》還刊錄了陳時政一首名為《挽貞烈為林惶春妻徐氏作》的古詩詞,係為同郡邑庠林惶春的妻子徐氏而作。徐氏是位貞節烈女,也是一位感動瓊州府的女人。年僅19歲,嫁入林家。不想恩愛的日子才過了兩年,丈夫便撒手離去。她痛失丈夫後,拜別公婆,選擇自縊,走上了不歸路。

至今,在澄邁大邊村仍佇立著後人為她立的貞烈坊,保留著夫妻二人的合葬墓。她的事跡在《古今圖書集成》、《廣東通志》等史料里多有記載。可見,在當時徐氏悽美的故事感徹天地,在古瓊州府家喻戶曉。

嫠嶺當年紫氣彌,玉人引義自明時。

矢心惺語雙環在,附耳幽情尺練知。

訣母簪留冰骨古,榮夫花帶雪香奇。

世間不少男兒事,回首孤標緒正蕤。

這首古詩,通篇56字,因物寓理,意味兼備。前半部分,將徐氏悽美的故事娓娓道來;後半部分,讚賞了徐氏堅貞、高潔的品行,實為一首深情動人的輓詩。

諸如北橋村一般的古村落,瑞溪鎮遠不止一個。每一個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文遺產。在廣袤的瓊州大地上,各自散發出各自別樣的人文風情,有待我們探訪,去揭開她們神秘的人文底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