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古代的十八般兵器長啥樣,你知道嗎?

宇宙騎士林黛玉 發佈 2022-05-16T00:44:52.730842+00:00

長兵器直到從遠古時代到清末都相當活躍,在戰場上,沒有什麼比如林的槍刺更能使敵人束手無策。中國古代的長兵器,除了槍、矛外,還有戟、叉、钂、鈀、棍等等。

長兵器

長兵器直到從遠古時代到清末都相當活躍,在戰場上,沒有什麼比如林的槍刺更能使敵人束手無策。中國古代的長兵器,除了槍、矛外,還有戟、叉、钂、鈀、棍等等。

  • 槍、矛:

現代認為槍矛一體,但在古代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其中矛有刃,且矛尖較長,能刺也能砍,沒有帶纓,矛杆也往往是硬杆。而槍是在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一般僅用於刺,後部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紅纓。

在長槍的基礎上,增加不同形狀的小枝,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的特型兵器。

  • 叉:

叉在古代多為獵戶所用,末端分兩股或者三股。

  • 戟:

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種流行兵器,有長柄單戟和短柄雙戟兩類。長柄單戟又分兩種:在末端置有左右兩個月牙的,叫「方天戟」;僅有一側有月牙的,叫「青龍戟」。

  • 钂:

钂屬於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頭,稱為正鋒,長約0.5米。正鋒靠後處橫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著一排利刃。钂長度可達2.5米,又重又大,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到了明代,鏜這種兵器被戚繼光平定倭寇時復興,在鴛鴦陣中和狼筅一起,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格擋和刺擊作用。

  • 鈀:

鈀也是從農具演變而來的兵器,其末端裝齒,齒鋒利如釘。鈀全長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擊,亦可防禦,在明代抗倭戰爭中曾為軍中利器(與使鏜者合稱鏜鈀手)。

  • 棍棒、長斧和其他特種長兵器:

清代典籍中記載的長兵還有棍棒、長斧、鏢(類似於標槍)和梨花槍等與火器結合起來的兵器。梨花槍和火鐮槍都是帶有一定鋒刃的灼燒性火器,實戰效果除了縱火外差強人意。


常言道,大刀看刃,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刀是戰場上最常見的武器之一,種類多樣,有長有短,有粗獷的急就章,也有紋飾精美的藝術品。

單刀從秦漢時代起就已經淘汰了劍,持刀盾的跳蕩兵往往是古代軍隊中訓練有素的精銳。而陌刀等長柄大刀作為武將勇武的象徵,在冷兵器時代,無論是對敵人還是對己方的逃兵,威懾力都不容小覷。


盾牌

盾,古人稱「干」,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來還稱作「牌」。一般而言古代根據用途的不同,盾牌往往由木質、藤編、牛皮或者各種材料混合而成。

作為盔甲以外,普通步兵最容易獲得的戰場防禦,盾牌幾乎從人類的開始發動戰爭起就出現了。古代盾牌根據材料、形狀、用途的的不同,各有命名。聚眾成陣以後,盾牌能夠迅速在戰場上構築起一道堅實的移動城牆。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火器的發展,戰被、滾被出現在戰場上。這種防禦器材本質上就是一床棉被,如同棉甲一樣能夠很好地防禦早期穿透力不足的槍彈。

滾被手在防禦敵人火槍箭矢時,伸手張被抵擋,當敵人不再放箭或開槍時,則捲起滾被,持雙刀入陣砍馬腿。滾被雙刀就像是將一把刀從中間剖開一樣,能夠合在一起,作戰時打開就能使滾被手獲得雙持兵器。


雙持和破甲兵器

在著甲率比較高的朝代,鈍器類破甲兵器如錘、鐧、鞭等大行其道。到了明清時期,著甲率隨著火器的普及下降,而高級軍官所著棉甲或棉鐵甲對鈍器的防禦力又比較好,因此破甲兵器逐漸淪為儀仗。

  • 斧、鉞:刑天舞干戚中的戚字,即指斧鉞,兩者基本類似,但斧刃一般較窄,而鉞刃則比較寬大,呈新月狀。
  • 鐧、鞭:兩者類似而鐧必雙用,鞭則則有單有雙。從外形上看,鞭有節而鐧無節,這是兩者外形上足底啊的區別。
  • 連枷棒:起源於穀物脫粒的農具,類似於加長的雙節棍,劈頭打下可以獲得比鐧、鞭更大的速度,熟練的話能夠繞過盾牌,清代即已重新回到農具的定位。


關注我,與您分享有趣的歷史知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