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北考古 | 瀋北新區馬剛鄉馬泉溝村消失的烽火台

瑞雪烹梅1120 發佈 2022-05-16T03:51:47.364159+00:00

【2009-04-09】馬泉溝村位於鐵營子村的東面,村內有一戶人家,老爺子很愛收藏,清末民國至現代的一些農具、缸、罐、石臼等收藏頗豐。魏老師拿出一些農具介紹它的使用功能,讓我們年輕人很是受教育。隨後在老鄉的引導下,我們去調查東台子。

【2009-04-09】馬泉溝村位於鐵營子村的東面,村內有一戶人家,老爺子很愛收藏,清末民國至現代的一些農具、缸、罐、石臼等收藏頗豐。魏老師拿出一些農具介紹它的使用功能,讓我們年輕人很是受教育。隨後在老鄉的引導下,我們去調查東台子。

東台子位於馬泉溝村的東面,在一處緩坡地,地表已不見凸起,據說是修路時已將其徹底毀棄。該地整個位於一個盤地之中,東隔一條小河溝為群山,北面即為簸箕形的山體,南為河溝谷地,西為馬泉溝村。地表可見到布紋瓦和少量泥質灰陶片、青磚殘塊、醬釉缸胎瓷片,推測應為明代烽火台的腹里台,與北台子,南台子均有所關聯。

南台子位於馬泉溝村的南面,在鄉路旁,地表平坦,同東台子相似,兩者相距0.85公里。南台子距北台子2.4公里,東台子距北台子2.85公里。地表可採集到布紋瓦殘片和少量醬釉缸胎瓷片等物,但範圍不大,僅有50平方米左右,且不見文化層。

兩台址周圍均未見其它歷史遺蹟。

來源 | 瀋陽昨天的網易博客

附註:明長城遺存較多的是長城附設的墩台。墩台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邊台,即修在長城邊上的烽火台,二是修在內地的腹里台,三是修築在驛路兩側的路台。三種類型的墩台相結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傳烽通訊設施,遇到敵情,白天放狼煙,晚上點明火,把信號一直傳到目的地為止。每台駐守軍士若干,他們除執行傳烽任務外,還就地屯田。「墩台周圍設立日常生活住所,隨著移民的後來增多,很多人在此耕種謀生。久而久之演化出眾多以台命名的村落,如宋三台子、李三台子、九台子等。

馬剛鄉馬泉溝村因為紫煙薰衣草莊園的開發,已經於2012年5月動遷。瀋陽博友「快樂魚度度」拍下了動遷前的影像。

馬泉溝村動遷後留下的石器、農具、家居用品等,被瀋北新區蒲河滿族學校收集了很多,被學校珍藏在民俗館。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下面是博主在2011年8月18日,紫煙薰衣草莊園剛剛開始營業時拍攝的照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