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山」史話

儒雅楓葉1 發佈 2022-05-16T16:40:00.359970+00:00

約在乾隆中期,我十世祖龐公諱世龍,因家中人丁日增,為生活所迫,與其父商議舉家由管村五架嶺移至趙固程寶坪胡家寨安居。

尖山史話

——根據龐遠謨、龐紹武口述整理

(一)艱辛創業

約在乾隆中期,我十世祖龐公諱世龍,因家中人丁日增,為生活所迫,與其父商議舉家由管村五架嶺(後稱五家嶺)移至趙固程寶坪胡家寨(即現在趙固鄉靈崗村三組)安居。先後衍長萬亨、次萬興、三萬爵、四萬祿。一家三代,相依為命。

一天晚上,世龍祖的媽媽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家房前屋後柿樹棵棵,漫山紅遍。那鮮紅的柿子往她身邊滾來,讓人眼花繚亂。

一會,這柿子又變成了一塊塊金子,老太太撿呀撿,撿不完;裝呀裝,裝不下。情不自禁,終於笑醒了。

老太太醒來,抿抿嘴,把做夢的事告訴了老爺爺。老爺爺聽了,輕輕地笑了笑,說:「你呀你,胡思亂想。你想發大財,真就做個發大財的夢啦!」

的確,這些年家中事事順心,家興業旺。

老爺爺常把奶奶曾經做好夢的故事講給兒孫們聽,萬祿祖心中從此深深地埋下了「柿柿紅」、「柿柿順」的種子。

數年後,由於先祖勤耕織,善謀劃,手中攢了些銀兩。

斗轉星移,我萬祿祖也長大成人了。他,生來就有膽識:男兒志在四方,立志勇闖天下!

乾隆末年,還是弱冠之年的萬祿祖,立志試水,闖蕩江湖。農閒,背著行囊大膽踏上了征程。

萬祿祖不管走到哪裡,懷中都揣著奶奶的夢想——爺爺講的那「柿柿紅」的故事。他輾轉去了多個地方,最後來到江陵溪。

在街上的茶館裡稍事休息時,聽說百家溪那邊有個「柿子樹坪」,有人想賣一股莊子。於是,不久便隨父來到百家溪這邊試探究竟。

真巧,這裡一戶沒落的彭姓人家,急需錢花,有心賣出一片叫「柿子樹坪」的土地。

的確,這裡之所以叫「柿子樹坪」,是因為當時,這裡柿子樹又多又大,比比皆是,遠近聞名。

據考證,歷代以來,南方各地農民都有種植柿樹的習俗。因為,柿子樹為吉祥樹,取意「一生一柿,柿柿順心」。既象徵紅紅火火,又象徵善良美好,甘於奉獻。柿樹也易於栽培,多年生木本,蟲害少,結實多,果大味甜。在生產技術落後,人民生活貧困的年代,它是飽肚的優選水果。

此地,大小柿樹幾十棵,二人合圍者不少。金秋季節,樹樹碩果,萬山紅遍,美景如畫。

萬祿祖見之,甜在心裡,心中冉冉升起那「柿柿紅」、「柿柿順」的美景,終於下定決心,買下了這片土地。

想當初,志在四方,闖蕩江湖,熱血沸騰;靜夜思,移居謀生,離開故土,五味雜陳。

因此,有時也悄悄地呼之「程寶坪」,以示對老家不能忘卻的紀念。

史載,我們祖先家傳就會織布。萬祿祖的手藝更厲害,他有「日斷三匹」之美譽。

他用織布賺下的錢買下「柿子樹坪」後,老不歇心,砥礪前行。家中又新增紡紗車、織布機,白天忙農活,夜晚勤紡織。全家總動員,起五更,睡半夜,所織布匹逢場就上街去賣。

那個時代,由於人們缺乏科學常識,遇到天旱水澇,總以為是天無情義,鬼神作亂,於是修堂建廟,求神拜佛盛行。 常在山頂、崖下、路邊供上菩薩神像,祈禱風調雨順,保佑人生平安。

幾百年前,將軍嶺、尖山子(後來稱「尖山廟」),新土地等,這些地方都建有土地廟。這小小的土地廟,塑有神像,讓人供奉、祈禱。

萬祿祖也不例外,但凡去江陵趕集,都要在將軍嶺「土地神」前打拱作揖,祈求上天保佑,發財發富。

他,精通生意經。除了自家紡紗織布,布匹便宜時還大量收購,運往遠方銷售。曾多次乘船去三匯賣布,效益不菲。 由於勤奮勞作,省吃儉用,精通買賣,很快又攢下來一筆銀兩。

過去,有錢的人都有個共性——喜歡買田置地,發家興業,造福子孫。

嘉慶末年,居於現在上龐家壪的李氏人家,家境不順,生活清貧,不止一次地放出口風想賣田當地。

萬祿祖聞之,仔細思考:此地同屬一山,左坡右嶺,田地相連,此處也是柿樹成片,木拱者不下十餘株。若買下該地,十分有利於子孫後代耕耘生息。再則,尖山子就在其中,且山巔有個土地廟,自有神靈保佑。於是,便很快與李家談妥,買下了這個簡陋小宅及尖山子周圍這份田產。

田產買好,立約為據,本該順理成章,風平浪靜。可是,不過多久,這些搬到崖下李家壪居住的李姓人家就不淡定了。

不知是受人挑撥,還是自失良心,隔三差五地跑上崖來「爬坎」——要提價添錢,否則就要求毀約。

立約後的一個春天,他們糾集一伙人,第一次打反盤,萬祿祖們好言相勸,以禮相送;當年夏天,他們又來尋釁滋事,要求添錢,萬祿祖們再忍氣勸之,讓人三分。第三次,快臨秋收,可能是羨慕谷黃稻香的美景,他們又來倒算,要求毀約,氣焰十分囂張。

忍無可忍之時,手杵拐杖,一雙小腳的女祖祖楊老太太(萬祿祖室人)心生奇智:吩咐男丁笑迎「來客」,女士屋內做餐,準備「招待來客」。

不一會,幾個女將抬出一桶稀飯,高喊:「吃午飯囉,我來請客了!」

說時遲那時快,舀起滾燙稀飯就向「來客」潑去,這些不速之客,手忙腳亂,嚇得魂飛魄散,當即逃之夭夭。

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他們嘗到了龐家人的厲害,就再也不敢尋釁滋事、輕舉妄動了。

(2)寶山風雨

「尖山」,是塊好地。

這山,山包不大,海拔600多米。高昂挺拔,樹大林密,與附近的幾個姊妹山包緩緩珠連,雄壯美麗,顯得特別神氣。山下壪里的這個小宅,屋雖破,形不美,但座落在一把形如龍椅之中,自然也就珍貴如金了。

因為,這條山脈由堡子嶺蜿蜒而下,至板凳埡後再延伸到集山垻,直至道讓溪對岸,形成了一個三面環水的橢圓形半島,且這個半島好似伸出殼的烏龜之頭,更像仙鶴之冠。山上這一連串的山包,恰像一串鑲嵌在這隻烏龜或仙鶴頭上的珍珠。鳥瞰而視,活靈活現,極為壯觀。

創業不易守業艱,風風雨雨再向前!

幾經風雨,時易世更,原來的「李家壪」,自然也就變成「龐家壪」了。

由於這匹山下的南面,還有一個「龐家壪」,他是第五世祖——羽山祖的後代聚居地,且輩分相對較低。以位置和輩分而論,於是就有上、下龐家壪之別了。

萬祿祖的後裔們,長房成家之後就逐漸移居至上龐家壪定居,改造正房落業。么房,暫住柿子樹坪。隨著人丁繁衍,後來么房的一部分也移居到上龐家壪居住,新建兩側樓房及堂屋當面,行成四合院為家。

那時,尖山子,廟宇破小,但周圍樹大林密,古樹參天,最好最大的樹是紅豆杉、黃柳樹、青皮子樹等。棵棵大樹穩居山巔之上,高聳入雲,好像燈塔,也如標杆,數十里外清晰可見。

常言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

「龐萬祿發了」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之間傳遍鄉鄰。趕場過街,常可耳聞「龐大戶」買田置地的新聞。至於是褒是貶,是慕是妒,不得而知。

就此,鄉親近鄰有個錯覺:認為「龐大戶」發財,不是靠手藝,會掙錢,而是求神拜佛,神靈顯聖。而今,又買下尖山寶地,更是神靈護佑所致。

於是,一夜之間,山里山外紛紛效仿,求神拜佛熱浪四起,勢不可擋。

有好事者心血來潮,極力鼓吹修堂建廟可以感天動地。於是,就想在尖山附近的「劉家寨」選址修廟了。

「劉家寨」原來叫「彭家寨」。有人言傳這是風水之地可以建廟,因此被劉家從彭家手裡買過來的。它不高,稍大而平,灌木叢生。

一個春夏之交,這些心血來潮者,擇其良辰,爆竹聲聲,在寨首的帶領下,開始大興土木修堂建廟了。

說也奇怪,木工剛劈了幾根木料,突然烏雲密布。一陣陣大風颳過,大雨傾盆而下,只好暫時停工了。

不一會,雨過天晴,陽光明媚,只見一群群喜鵲在山頂盤旋。

次日,木工來工地一看,所劈的木塊大多不見了,還以為是誰偷去做了柴火。大家並不以為然,仍各自忙活。

不料,一會兒,又是狂風大作,大雨滂沱,工地又被迫停工了。

由於走得太急,有一個石工的菸袋忘了拿。等雨過天晴,他再去取菸袋時,遠遠又看見一群喜鵲往西飛去,且叼著木塊之類。再仔細一看,飛到了尖山之上。

此木工聯想昨天的現象,再看今天的情景,心生奇議,急忙往尖山方向找去。找啊找,沒找著。於是,又約幾個人都來找。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尖山的頂上神奇地發現,這些木塊整整齊齊地排在這山頂小廟旁邊的樹叢中。

他們百思不解,這是為什麼?

想來想去,決定不予打擾飛鳥,來日盡觀其態。

回到家裡,木工把這個奇怪的現象告訴了寨首,大家議論紛紛,人人稱奇。通過商量,一致決定:明天再觀察一下,看看有何動靜。

第三天,施工照常進行。

真巧,不一會雨又來了。真如古人所言:「晨霞雲鑽,大雨三天」!

此時,他們派人在尖山下隱蔽觀察,以求究竟。

只見雨停了,幾隻喜鵲正銜著東西從東方飛來。再細看,果真是修廟劈下的木塊,被這些愛禽叼起端端正正地落在尖山之巔。

趣聞霎時傳開,眾人無不稱奇。

第四天,大家又到劉家寨細看,頭天劈的樹皮、木塊果真所剩無幾。再看尖山,丟失的木塊真的全在。這時,人們才明白:天意不可違也!

這時,劉家寨寨首當即決定:找龐萬祿協商,移至尖山擴堂建廟。

因為,尖山這塊寶地是萬祿祖的產權。徵得萬祿祖同意,如今又擴建廟宇,如虎添翼,萬祿祖必然欣喜,且解囊相助。一夜之間,「尖山廟」聲名鵲起。

不僅如此,萬祿祖還吩咐其子龐珍親自參與監工管理。

龐珍祖過世,龐元鳳、龐思林、龐經彰代代接力,為廟宇擴建、保護,人人屢建功業。

當時的廟宇只擴建了一層(即後來的第三層),座東向西,石台階蜿蜒而上。

廟的後殿塑了觀音菩薩,前殿立了玉皇大帝。

經過幾代人的修繕,直至光緒年間,又補修了一層(即後來的第二層)。這是一個小天井的四合院,沿一排石梯而去,天井的右邊是住房,左邊是廚房。再上幾步石梯,玉皇大帝右邊是文臣,左邊是武將,觀音面前兩側立著四大天王。

丙寅年漲大水,郭氏漁夫於朱家坨所收的孫大聖神像,在武將前方安位。

文武二將後面的四壁,還雕塑著各路天神,演繹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明國初年,由楊玉階等再出資,予以修繕。在二樓的住房靠北一側,修了「禪堂」,作為「同善社」信徒座禪之用。左邊廚房外側建起文房。

接下來,楊玉階的第五子楊充汝出林。出資加募捐,又在靠北的禪堂外側修了「講經堂」,在文房後側修了和尚臥室,廚房左邊外側修了楊充汝臥室。

地勢扁窄處,就修吊腳樓,擴大房舍面積。

下邊重修一樓山門。山門雄偉,柱大而木拱也。由西邊山門進殿,是一個教室,這教室是這座大山上的孩子們念私塾的地方。

在楊玉階父子的帶動下,王樂三也出資在三樓頂上,加了一個「玄樓」。這個「玄樓」正方形,尖屋頂,高聳入雲,供頌佛經之用。

站在玄樓,居高臨下,四海盡收眼底。

經過歷代的修繕,尖山廟廟宇面積達數百平方米。莊嚴典雅,風情萬狀。解放前,香火通行,朝聖者絡繹不絕 。

每當初一、十五,朝聖、許願、還願者更是人山人海,煙霧繚繞,香火沖天。神壇前香蠟、紙錢,還有豬頭、豬腿、豬蹄、水果等各種貢品堆積如山。

修廟之前,尖山子附近沒有泉水。廟修好了,廟的北坡50米處的大路邊卻湧出一股小泉。道士們見之,欣喜若狂。為了廟宇用水,他們在這裡掘了口井,不管廟裡人多人少,這裡的水都飲用不竭。

1945年夏秋之交。一天,一場傾盆大雨而至。雨後,挑水的和尚突然發現井水中有一隻大蟹出沒。這隻蟹,大得嚇人,展爪如盤,顏色橙紅,見人即躲。

消息一傳開,許多好奇之士蜂湧而至,前來觀看,各種議論,鋪天蓋地。

有的說:「這是廟子修得好,天神降大地。」

也有的說:「蟹有富甲天下、八方招財之意。八條腿,『八』就是發;兩個夾,就是抓。象徵鴻運當頭,八方來財。」

還有的說:「蟹總尋水清而存,依光透而棲。現在,抗戰勝利了,載戢干戈,我們該過上和平安寧的美好生活了。」

如此云云。

井中自從有了這隻蟹,水就豐盈多了,不僅供給廟裡日用,還可供山下人飲之。

說也神奇,不但北坡有股清泉流淌,廟下相對的南坡酸棗樹田背坎石縫裡,也湧出了一股清泉,真是山高水高,廟大神靈啊!

可是,世易時移。解放後廟子被拆了,人們再也沒見到這隻神奇的大蟹出沒,井水也再沒有那麼豐盈了。

尖山廟的和尚,有記載者五六代,最盛時期,常住和尚達七八個之多。這些和尚中最有名的是任老道和他的徒弟董老道,他們精通聖經,又會法術。

最後一個和尚叫段照南,解放後棄僧還俗。

這些和尚逝後,大多並排葬在下面的「和尚大地」。

臨解放,這裡的私塾教師叫劉發平,古書教得好,但常以「戒方」治教。

解放後的頭幾年,廟宇還在,菩薩還能偶享香火。直至1952年,村里把這裡改造成小學後,廟裡菩薩漸漸被趕出殿堂,入土為泥,焚化為灰。

為了辦學安全,天樓被拆,其他各殿均改造成教室,供這匹梁的幾十名學生上課之用。書聲朗朗,生氣勃勃。

這裡任課教師最多時達五六個,龐遠謨、邵光瓊、馮紹華、蔣魁、孫安明等名師都曾在這裡從教。

雖說這裡辦學時間不長,但也培養了一批像張世述、程均義、侯朝仁、楊維和等高材生。他們分別就讀於重慶大學、重慶交大、四川農大等名校,履職在國家的重要崗位上建功立業。

天有不測風雲。

1956年,郭天壽當村長,破除迷信。終於將這座殘廟賣給了商戶,幾天功夫就拆掉,運到朱家坨,遠走他鄉了。

廟宇沒了,和尚段照南無家可歸,只好在山包下搭建茅屋,淒涼地生活著。不久,龐家壪的善民把這老者收留到壪里,作為「五保戶」供養到老。

那幾顆大樹,我親眼所見,也先後被見錢眼開的村民們賣掉,砍走了。

嗚呼!數百年的文物、大樹就這樣被一代盲徒毀於一旦,實在痛心!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有了新的認識。為了懷念村里被拆除的尖山廟、白尚寺兩座古蹟,當地政府同意把原來的「道讓鄉第六村」正式改名為「道讓鄉白廟村」。

常言道:「心善則美,心純則真!」世上還是好人多。

2004年,道讓鄉白廟村程家壪素民程學義離世之子程鍾道給他父親投了個夢,叫父親多做善事。於是,他決心復修尖山廟。

程學義這年逾七旬的老人,親自將兩千多匹瓦背上尖山廟舊址,並買回各種材料,擇定良辰吉時,請著名工匠龐德謨等人,花了月余,耗資兩千餘元,親手將尖山廟修復一新。

因為是龐家壪的「尖山子」,所以,這次復修,龐家壪的住戶家家都獻柏樹至少一根及其他物品若干,為復修出力。

該新廟於古歷乙酉(即2005)年二月初七復修落成。

此廟宇全木結構,青瓦屋頂,大氣莊嚴。

廟內對聯,由當今龐氏最高長輩,著名老教師龐遠謨先生親筆題寫。

廟的正門是:

尖山廟宇英名不朽

慈航觀音能濟萬民

兩邊大柱:

八百里群山知足何年圖畫

千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台

菩薩兩側:

三柱信香保平安

四大皆空一身輕

尖山廟這山,大樹早已砍光,特別是紅豆杉已砍伐30多年了。但是,自從廟宇復修後,這山包上長出了許多紅豆杉小樹,綠油油的,可愛極了,其他樹木也特別茂盛。與那些相鄰山包迥然不同,真不可思議。

如今這山包下修通了公路,沿著新修的盤山公路驅車而上,行至廟下,再沿數十步石梯蜿蜒步行,就到了寺廟門口。廟前平坦寬敞,有香爐、貢桌,朝聖者香火冉冉;廟內陳設古樸,神像前有序堆放著各種貢品、香蠟、紙火,遠近素民祭拜如流,一派古色古香。

香火又沙沙地燃燒著,延續著。

我也深知,燒香拜佛是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神靈虛無縹緲。是非姑且不論,但人們維護名勝,願世代平安,幸福美滿,其善心可圈可點。

寶地多風雨,名山出奇趣。潮起又潮落,冬去春來喜。

尖山廟的「山」,遠近聞名,譽載神州,打開地圖,盡顯錦秀。

尖山廟的「山」,是萬祿祖千辛萬苦置下的山,是龐氏祖宗給子孫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尖山廟的「山」,是上龐家壪的山,是四川省達川區道讓鄉風景名勝。

是萬祿祖置下的柿子樹坪、尖山廟、上龐家壪,是「萬祿泉」蔭及我們世世代代。我們一定要牢記先祖,不忘根脈,銘記歷史,開創輝煌。

龐戢武撰文

2019.3.1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