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的一生,很多人不懂,他與陳雲英,一對博士夫妻,兩位名人

小小呆有深度 發佈 2022-05-17T10:18:24.729312+00:00

在日前舉行的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除了要防止戰爭發生外,還要保持高速動態的經濟增長並保持開放的態度。

中國如何瓦解美國的脫鉤企圖?林毅夫:經濟增長持續使他國受益。

在日前舉行的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除了要防止戰爭發生外,還要保持高速動態的經濟增長並保持開放的態度。

當中國的增長成為其他國家的機會,他們意識到和中國保持良好貿易關係的重要性,就可以瓦解美國試圖和中國「脫鉤」的企圖。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當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50%,中國的經濟總量總有一天會是美國的兩倍。」林毅夫斷言,當那一天到來時,美國將不得不做一個平衡和抉擇:必須與中國進行貿易,維護好和中國的關係。因為只有跟中國打交道,才能維持自己的就業率,才能確保美國自己的利益。「這樣樹立的全球新秩序,就是穩定和平的新秩序。」

林毅夫,原名林正義(到大陸後改名)1952年10月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經濟學博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

1979年5月,林毅夫從台灣泅渡到中國大陸定居。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於台灣宜蘭縣,父親林火樹給他取名叫林正義,是希望兒子長大後為人正直,富有正義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林毅夫據此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毅夫」。林毅夫自小牢記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訓:「惟願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之於自身之肩上。」一個人如果有能為十億人謀福祉的能力,就應該毅然投身到這樣的事業中去。

因此林毅夫後來從台灣毅然蜈過海峽,投奔到祖國的懷抱,實現了父親和自己的一個夢想。

林毅夫在1979年5月16日從金門游到大陸,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在各種機緣巧合下鑄造的一段傳奇。

首先,林毅夫有家國情懷。

林毅夫1952年出生,他在台灣求學期間所受到的教育是,作為知識分子,要對自己的祖國做貢獻。

林毅夫在一次採訪中說,他在金門當連長時,每天清晨望著海峽對岸的風景,似乎感受到了祖國母親在呼喚他。

其次,林毅夫的個人條件好。

林毅夫當年是台灣較早一批獲得MBA學位的人,這也為他後來的經濟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另外,他文武雙全,從大二開始就讀於當地的軍官學校。碩士畢業後,就被委派到金門馬山當連長。

林毅夫的太太說,他一直是個游泳健將,年輕時可以游過台灣海峽,後來過了五十歲,仍然可以游2000米。

林毅夫說中華民族的復興當然是億萬人的復興,所以他離開了有兩千萬人的故鄉,來到了有億萬人的祖國大陸。億萬人的復興也會為千萬人的復興提供更好的條件。

2017年12月24號林毅夫先生來天津大學演講。

演講結束後,有同學問了這個問題。

問:是什麼動力或者信念促使您在1979年冒著生命危險從台灣游泳到大陸?

答:今天很高興能來到馬寅初經濟學院講座。馬寅初先生他從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後,有那麼高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地位,他的日子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他一輩子剛正不阿,根據我們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民族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那麼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是應該跟我們這些前輩學習嗎?也應該貢獻自己的力量於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在什麼地方,這個力量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我們就到那個地方去!(根據錄音筆錄)

投奔大陸不久,林毅夫便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政治經濟專業。

對於林毅夫的「棄暗投明」,當初許多人並不了解。林毅夫最初想上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可是,校方以其「來歷不明」將之拒之門外。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諳熟西方經濟學理論、英語口語又非常流暢的優勢,很快即在同學中脫穎而出。

1980年,剛剛對外開放的大陸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榮譽教授西奧多·舒爾茨

舒爾茨自然不會放棄到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宣講他的經濟學理論的機會。當時,北大為找一個翻譯頗費了一番心思,林毅夫榮幸地成為給舒爾茨做翻譯的唯一人選。

這個意外的機會,為他打開了通往世界經濟學最高殿堂的大門。

陳雲英,女,1953年2月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博士,是中國特殊教育的奠基人、開創者,被稱為「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

她是林毅夫的妻子。

林毅夫與陳雲英,一對博士夫妻,兩位名人,一個是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一個是「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自從三十年前林毅夫從金門游到中國大陸之後,夫妻倆在各個版本的故事中都頗富有傳奇色彩。

林毅夫家在宜蘭,也是兄妹8人,他最小,但志氣最大。上大學後,他品學兼優,被評為台大的模範生,追求他的女孩不在少數,但沒有一位能讓他動心。想不到他和陳雲英傾談之下,竟生了情,從此沉入愛河。

大學畢業典禮後,林毅夫送給陳雲英一幅錦繡河山的刺繡,是兩人之間另一種堅固的情感紐帶。結婚後,林毅夫考入台灣政治大學經濟學院攻讀企業管理碩士,陳雲英則教書、懷孕、生兒育女、操持家務。這時具有遠大志向的林毅夫作出了一個對他們一生有重大影響的決定,他覺得台灣彈丸之地受制太多,不是施展抱負的地方,他想到大陸,為更多的中國人服務。陳雲英很理解丈夫的鴻鵠之志,她對丈夫說:「你只要決定,就放心地去吧,我會做一個好妻子,好媽媽的。」

話說1983年,正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的林毅夫,遇到了三位特殊的「訪客」,這三位沒人比他更熟悉、更思念,他們正是遠在台灣的妻子陳雲英和兒女。

當年林毅夫突然「失蹤」後,家人都以為他真的離開人世了,甚至在家中還為他立了個牌位。他妻子陳雲英每日憂鬱地看著牌位,眼淚也逐漸流干。

雖然悲痛欲絕,但她卻沒有想不開,她還跟林毅夫的大哥說道:「他能夠這樣走了,就是他對我有絕對的信心,我能夠處理好我自己。」

事實證明,時間和距離阻擋不了兩顆相愛的心。林毅夫到美國讀書後,利用美國地址和新名字,給遠在台灣的妻子陳雲英寄去了一封信。這封信,跨越了遙遠的海峽和漫長的4年時光,漂洋過海,最終送到了愛人手中。

陳雲英收到信後,眼淚隨即打濕了薄薄的信紙。這4年的苦苦思念與等待,對她而言是值得的。隨後,她立即收拾行囊,帶著孩子遠渡重洋,到信上提到的芝加哥大學去和丈夫團聚。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英雲帶著兩個孩子,輾轉來到芝加哥大學,並且終於如願見到了林毅夫。4年,林毅夫沒有再娶新妻,陳英雲也沒有改嫁。因為他們都相信,相愛的兩個人終有一日能夠重逢。

林毅夫看著妻兒,一時也有些恍惚,他突然覺得眼前的這一幕有些夢幻朦朧,眼睛也逐漸變得模糊,淚水不自覺從眼角奪眶而出。他一把抱住妻兒,一家四口當場失聲痛哭。

隨後,陳英云為了在美國陪林毅夫讀書,考入了美國賓州的愛丁堡羅大學。

1986年9月,林毅夫從芝加哥大學畢業後,又去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讀了一年博士後。妻子陳英雲也從愛丁堡羅大學畢業後,到喬治華盛頓大學讀了博士。

次年,林毅夫和妻子都學成畢業。美國優渥的生活對於他們來說,遠沒有中國親切,因為他們是中國人。他們之所以求知若渴,主要是想為大陸、為全中國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1987年6月18日,林毅夫一家四口回到北京,並在這裡安家定居。北京對於這家人來說,不僅是新家,還是新生活的起點。

從同年9月開始,林毅夫在6年內,先後被任命為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的副所長、農村部副部長,兼北京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之後還成為了北大的經濟學系教授和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陳雲英,從小在台灣長大,後留學美國,1987年,她與同在美國留學的丈夫林毅夫一同回到大陸,開始致力於我國的特殊教育事業,成為中國特殊教育的奠基人。

她是我國第一位特殊教育學博士,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是國內特殊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他們的一雙兒女也已長大成人。大兒子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得碩士學位;女承父業,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林毅夫的一生,讓很多人看不懂。

如果有仔細體悟,你會發現,支撐他做所有那些選擇的理由只有一個——熱愛他生活的土地和國家。

他擔心台灣的命運,所以才來了大陸;他擔心中國的發展,所以才回到了中國。

他父親走的那一天,他只能在大陸視頻連線,妻子帶著他的麻衣回台灣替他奔喪。

在他身上,我第一次發現,愛國居然是一件這麼困難的事。


他一生拼搏勤奮至此,民間曾盛傳:林毅夫是最有可能得諾獎的中國經濟學家。 對此,林毅夫說:中國經濟學家會得諾貝爾獎, 但大概不是我這一代人,應該是我的學生,或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那一代。

他說,因為,21世紀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

因為他相信,這個世紀,也是中國的世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