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部新區 尋三魚萌獅觀三岔湖景|人境·行走

川觀新聞 發佈 2022-05-18T01:17:05.070996+00:00

三星堆、金沙遺址,這兩個同在北緯30度神奇緯線上的神秘古蹟,顯然是一種迥異、神秘而又精彩的文化存在。

楊獻平

居然看到了摩崖石刻。成都平原這個地方,從來不缺令人驚艷的文化和文明。三星堆、金沙遺址,這兩個同在北緯30度神奇緯線上的神秘古蹟,顯然是一種迥異、神秘而又精彩的文化存在。由此來看,在今成都東部新區境內赫然出現的三魚同首石刻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石頭上寫字和刻繪圖畫,歷來被看作是古文明時期,即文字沒出現之前,先民們為了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祭祀、慶典、精神、信仰等方面的情感,而採取的一種銘記(記事)方式。在中國寧夏賀蘭山發現的賀蘭山岩畫、新疆哈巴河巨石河谷中象形圖畫,還有甘肅嘉峪關的黑山岩畫,便是其中的代表。但在巴蜀之地,這類岩畫極其罕見。

三魚同首 見證三漁村前世今生

斯時,正值暮春。正午時分到達成都市東部新區草池街道三漁村,遠看這平底沃野之中的村子、湖泊和草甸,似乎和附近的其他村落沒有什麼兩樣。進入其中,卻被這難以究問來歷,理清脈絡的漢代三魚同首石刻震驚了:兩條魚身平行,另一條由上而下,三條魚身在其頭顱處重合。這種奇怪的表現,有悖常識但又絲毫沒有違和感。

從筆畫上看,工匠也極為精巧,但整體看起來,有一種樸拙的大氣之感。我想,這或許是漢代某個牧羊者,在放牧羊群的無聊之中,用鐵刀或者石刀隨意鑿出的一個圖形而已。再或者,東部新區乃至整個簡陽大部分地區,斯時可能還是一片湖泊或者濕地,而三漁村這個地方,則可能是一座小島,島上的居民在此漁獵生活,為了所需食物,從而祈願那湖水裡能夠多一些魚,使得每個人都能在需要的時候滿載而歸,過好各自的俗世生活。

三魚同首

但這樣的想法似乎也不太精準。彼時,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方式,大抵採用某種祭祀儀式,而用鐵刀在石崖之上刻下圖畫的行為,大抵和精神信仰相關。東漢時期的成都乃至整個巴蜀地區,張道陵及其五斗米教雖然創立不久,但其在鶴鳴山乃至整個巴蜀之地的作為,大抵是深入民心的。再加上相傳他又是西漢開國良相張良的後人,肯定也有相應的號召力。這三魚同首石刻,更像是一種代表祥瑞之意的道教符號。魚被稱為「八吉祥」之一,寓意為在水中自由自在,適得其所,又表示解脫劫難,如魚得水之人生坦途。葛洪《抱朴子·對俗》中說:「夫得道者,上能竦身於雲霄,下能潛泳於川海。」而傳統認為的太極圖,也被稱之為陰陽魚。由此,三漁村這三魚分身而同頭的石刻,似乎是在祈願天地人和與同心同德。再或者,這石刻乃是表達「三生萬物」之老子道家思想。

以圖像的方式進行表達,一方面是苦於沒有合適語言及語言方式的表現,另一方面則更注重其中的蘊含與暗示。這就像詩歌,大白話儘管明白曉暢,婦孺可懂,但畢竟少了「不可解」與「隱喻」「象徵」的玄妙與趣味。三魚同首石刻一側,又有「魚躍龍門」,上面的石崖上刻著四個字,還有落款。石崖之下,有一汪清水。此寓意,是盡人皆知的。周邊的青草豐密,花朵顯眼其中,在朗日的照耀中,一切都顯得生機勃勃,平和安詳。美好的願望是促使人不斷長進和奮鬥的精神動力,對一切事物寄予向上向善的蘊意,是人類從一開始,就具備的一種非凡能力。但在聖賢的「維度」與「理想」當中,生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最應當做的事情乃是在「獨善己身」的基礎上,進而力所能及地「兼濟天下」。

萌獅坐鎮 寓意期盼祥瑞平安

這三漁村,是一個窪地所在,四邊都是土岡。當然,成都平原的每一處,都是青翠和蒼鬱的,哪怕是石頭縫隙里,也長著綠色植物。走在其中,春光均勻且明麗,有風不斷吹來,也不覺得怎麼熱。對面的汪家大院好像很古樸,面前有一面湖,水面平靜,細小的漣漪不斷盪開,猶如時間的皺紋。再去汪家山,迎面的石獅子,發萌而發憨,高6.5米、寬3.37米、長4.7米,坐西向東。這種獅子造型,似乎絕無僅有。其他的石獅子,不是威猛凌厲,就是尊嚴沉肅。這三漁村的石獅子,出人意料且形神兼備,它抱撫的幼獅也顯得小巧可愛,如稚兒乖而萌。

萌獅坐鎮

無論是肉食還是草食動物,在對待後代的態度上,都是慈悲的,也都是深情的。萌獅在此被雕刻,且還是一整塊的石頭,其工藝之精湛,構思之巧妙,在全國罕有雷同。這萌獅雕刻時間在清朝道光年間,相較於不遠處的三魚同首石刻,還是比較新近的。我在想,這萌獅之造型的寓意,可能也和民間期盼祥瑞有關,改變獅子原本可怖的猛獸形象,再加上他們對於幼崽的呵護等元素,表達的似乎是對新一代人的期望,既有獅子的威猛與驍勇,又有父親之於幼子的關愛。再或者,這東部新區乃至整個簡陽,在那一個歷史時期,還是水澤滿盈之地,也可能總是發生一些洪澇災害,而用這樣一種別異的石獅造型,表現的該是祈求平安、洪水猛獸皆有愛人之心,體恤生命的意思在內吧。

泛舟三岔湖 美景最撫凡人心

登上觀景台,天府機場赫然眼前,這寬闊的現代化設施,對於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融通與各地乃至全世界,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新成立的成都東部新區有了一個強大的交通及其衍生的各種服務、產品、理念、製造等方面的依託。站在百花簇擁的高台上,一邊是飛機轟鳴,不斷起降的現代化大型設施,一邊則是沉浸在歲月之中的古老石刻,這一遺蹟一新跡,一古老一嶄新,一現代一滄桑,這種對比,像極了我們所在的這個時代,既有雄厚綿長、獨特而又鮮明的文明文化之背景,又有新的夢想和藍圖,這肯定是絲絲入扣、同氣連枝的一種相輔相成的親和關係,更是一幅壯觀的前赴後繼、推陳出新,充滿生機的可人景象。

三岔湖美景

就像不遠處的三岔湖,在很多年前,無數的成都人投入其中,肩挑背扛,牛馬同行,舉著鎬頭,揮動鐵杴,奮戰在這古老的平原上,他們用自己的血汗,歷時數年時間,建起了三岔水庫,使得常年漫漶無際、了無遮擋的大水,得以真正利於大地,利於民眾。多年之後的現在,三岔湖依舊波光粼粼,風行水上,星羅棋布的島嶼之上,不僅有先民們的祖墳和家園,還有他們對於成都平原、龍泉山脈在漫長歷史當中的累累記憶,比如長期作為驛路與巴渝通道的簡州,及其周邊的德陽、眉山、資陽等地,在時間中經歷的烽煙與商旅,繁榮和落寞,衰敗與美好。

在三岔湖上泛舟,碧藍的水不斷被螺旋槳翻起水花,遠處的島嶼,夢境般若隱若現。丹景山似乎一個巨大的墨點,在平原之上,突然升起,那種柔婉的蜿蜒和青碧,堪比三岔湖水。更遠處龍泉山上的張飛營、乾封廟等遺蹟雖然看不清楚,但看那道起伏如龍的綠影,便可使人聯想到諸多與此有關的歷史往事和神話傳說,每一件往事當中,都帶著生動的人間煙火和王朝細節,每一個神話傳說當中,也都閃爍著先人的奇思妙想和過人智識。此情此景,我想到,無論歷史還是現在,世上的一切,本質上都如水一般,時時刻刻,都在分散、下潛、上升、混聚與深入萬物的每一根骨頭和血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