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抓實智改數轉,建好「雲中大學」

羣衆雜誌 發佈 2022-05-20T07:55:55.094857+00:00

隨著數智時代到來,數位技術創新和疊代速度呈指數級變化,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治理模式。「智改數轉」已然成為大學改革發展的新課題。蘇州大學始終將數位化、智能化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完善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徑。

隨著數智時代到來,數位技術創新和疊代速度呈指數級變化,正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治理模式。「智改數轉」已然成為大學改革發展的新課題。蘇州大學始終將數位化、智能化發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完善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徑。學校與華為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共建「雲中蘇大」,探索與實踐「雲中大學」建設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智改數轉」的新戰略。

「雲中大學」是大學發展的新趨勢。在數位化、智能化浪潮推動下,「高等教育+智能信息技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2018年,蘇大與華為順應大勢,共同提出「雲中大學」理念並付諸實踐。建設「雲中大學」是融入數智時代發展大勢的必選之項。回顧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每一項信息技術的突破和應用,都實現了高等教育形態的創新。當前,跨界、連結、開放的信息技術融入大學並廣泛使用,影響著大學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管理服務及師生的觀念與行為,帶來了一場深刻變革。如何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並處理好制度與治理、生存與競爭、安全與隱私等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是大學面臨的重大挑戰。擁抱信息技術,建設「雲中大學」,全面、系統重塑傳統大學,是融入數智時代的必選之項。建設「雲中大學」是順應高等教育前瞻趨勢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的發展,是融合信息技術、科技前沿、教育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紐帶,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顯著特徵。建設「雲中大學」,激發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內生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以信息技術引領高等教育現代化,既是順應高等教育前瞻趨勢的需要,也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建設「雲中大學」是贏得教育國際競爭主動的必勝之役。「雲中大學」概念出現時間雖不長,但是相關的探索和實踐卻早已開始。例如,2013年成立的美國密涅瓦大學,採用全球社區形式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開展基於學習科學的課程和評價體系創新,顛覆了大學傳統教學模式。我們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把握信息技術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的機遇,聚焦新標準、新技術、新模式,加快推進「雲中大學」建設,打贏國際高等教育競爭必勝之役,實現未來高等教育的超越。

「雲中大學」是大學重塑的新基建。教育新基建是數智時代教育變革的重要基礎。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強調以教育新基建壯大新動能、創造新供給、服務新需求,對於實現高等教育「智改數轉」具有重要意義。建設「雲中大學」是大學形態重塑和功能提升的新基建。大學要充分發揮其「數字底座」的支撐作用,在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師生提供暢通、快捷、安全的網絡服務上下功夫;在加強平台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類平台開放協同上下功夫;在加強數字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數字資源整合、供給及共享上下功夫;在加強智慧校園應用終端建設,完善智慧教學、科研、辦公等設施上下功夫;在加強可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數據安全和師生個人隱私上下功夫。目前,「雲中大學」建設首次系統規劃和創建了一所數位化、鏡像化、智能化的全新大學——雲中蘇大(Soochow Metaversity)。學校以「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示範引領、安全運行」為要求,夯實數字底座,實現智聯、數聯、物聯。首創高校信息化建設「1+1+N」模式,搭建以數字平台為代表的數據融合、業務融合、資源融合的能力中心,使其成為數智校園的關鍵底座。聯合華為建成國內首個高校數據中台——「蘇大天源」,形成全新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對教師、學生、教學、科研等多維度的數據進行規範化、標準化。打造全國高校首個大數據可視化系統——雲中蘇大運營中心,打通數據孤島,匯聚、清洗、建模、分析全校數據,全面感知校園綜合運行態勢,促進精準管理。基於5G技術打造「360教室」,為學生打造高度仿真、沉浸式、可交互的虛擬學習場景,帶來沉浸式、交互式的學習體驗。

「雲中大學」是高等教育的新範式。當前,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路徑從一元走向多元,「知化」「共享」「屏讀」成為知識經濟下的高頻關鍵詞,大學生的「網絡原住民」特質也日益凸顯,教育乘「雲」而上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推動了教育範式的新變革。在此背景下,「雲中大學」不僅是大學建設和發展的新形態,必將成為大學教育的新範式。為此,雲中蘇大以構建學習共同體為載體,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跨界學習為目的,以推動「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轉換為路徑,構建高等教育新範式。一是搭建立體學習空間,從「教育工廠」向「學習村落」轉變。雲中蘇大突破了教育固有時空、資源、身份等限制,打破了學習地理的界限、學習功能的界限、學校和企業之間的界限,突破了「圍牆」的學習場域,成為全面感知的學習場所、深度交互的學習空間,使得「時時可學、處處可學」成為現實。二是變革傳統學習方式,從「學以致用」向「用以致學」轉變。雲中蘇大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框架,讓教育資源更加普惠,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把握學習節奏,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超越淺層理解的深度學習及跨學科的定製化學習。三是建立互動教學關係,從「教師獨舞」到「師生共舞」。在雲中蘇大,師生之間的關係更平等,成為一種新型學習夥伴。例如,「360教室」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實現了學生課堂討論、老師在線答疑、手術遠程直播、學生與手術醫生實時互動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實現了師生多維互動。我們還將依託雲中蘇大,打破傳統的學期或者固定的課程結構,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學習,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靈活教學安排,提供富有選擇、更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育,從「一所學校、一間教室、一位教師、一群學生」真正轉變為「一張網絡、一個終端、成千上萬名學生、學校教師任挑選」的教育範式。

「雲中大學」是大學評價的新體系。在數智時代,高等教育環境發生變化,教育職能和目標也從簡單的知識傳授、學識提升發展轉變為更為全面的綜合素養培養。針對這一變化,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全方位的評價新體系迫在眉睫。就評價對象而言,應該包括學生、教師、部門、學院等學校所有主體。就評價內容而言,要注重結果評價,更要注重過程評價;要總結實際效果,還要發現問題並進行糾偏。就評價結果而言,要做到提前預演和兵棋推演,推動最終決策科學化,減少依賴傳統經驗的「拍腦袋」現象。蘇州大學秉持教育精準評價理念,全力打造雲中蘇大全景式畫像系統——「蘇大鑒略」(iSEE),針對學生、老師、學院等發生的靜態或動態事件進行數位化鏡像,圍繞精準預測和智能引領,對評價結果進行研判分析,形成診斷報告,引領師生、學院逐步成長,儘量杜絕「一刀切」「表面化」。例如,「蘇大鑒略」圍繞人才培養等9個專題制定了800餘項指標,匯聚人才培養各領域數據資源,幫助管理部門精準發現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並進行靶向治療,提升全過程管理精細化、智能化和動態化水平。

面向未來,高校如何把握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的變革機遇,以超前布局的眼光、「網際網路+」的思維和前沿的信息技術推動傳統高等教育模式變革,是值得深入思考和勇於實踐的重大課題。蘇州大學將加快推進雲中蘇大建設,以期創立一個標準、引領一種潮流,力爭使學校邁出的「一小步」成為全省乃至高等教育前行的「一大步」。

來源:《群眾》2022年第9期

作者:熊思東(作者系蘇州大學校長)

責任編輯:張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