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裸體壁畫,動物精神,與企業家信心指數

馮侖風馬牛 發佈 2022-05-20T09:40:08.855113+00:00

這幅畫的作者是42歲的畫家袁運生,他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表現傣族人民的自由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讓三個正在沐浴的女性裸體出現在壁畫中。迫於社會壓力,有關部門要求袁運生修改壁畫,「起碼要讓女人穿上短褲」。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信心到底是什麼?


01

石頭與指數


1979年,首都機場一幅名為《潑水節——生命的讚歌》的壁畫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這幅畫的作者是42歲的畫家袁運生,他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表現傣族人民的自由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讓三個正在沐浴的女性裸體出現在壁畫中。


迫於社會壓力,有關部門要求袁運生修改壁畫,「起碼要讓女人穿上短褲」。但袁運生拒絕修改。


不久,鄧小平到首都機場參觀,匯報人員請鄧小平定奪。鄧看完表示:沒什麼好爭議的,藝術表現很正常,我看可以。他還說要多印,印出來賣給外國人。風波暫時平息。外媒報導:中國在公共場所的牆壁上出現了女性裸體像,預示了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


後來,這幅畫也成為霍英東的定心丸。他說:「當時投資內地,就怕政策突變,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這幅畫還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較踏實。」


霍英東「觀畫識風向」的故事,很容易讓人想到吳曉波《激盪三十年》的開篇——柳傳志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關於養牛的新聞。


1978年11月,34歲的柳傳志走進辦公室,像平常一樣拿起《人民日報》翻閱,激動不已地看到一篇關於如何養牛的文章。他形容:「自打文化大革命以來,報紙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鬥爭,全是社論。在當時養雞、種菜全被看成是資本主義尾巴,是要被割掉的,《人民日報》竟然登載養牛的文章,氣候真是要變了!


吳曉波後來翻遍那年的《人民日報》,都沒有找到關於養牛的文章,只有一篇科學養豬的新聞,在第三版上,標題為《群眾創造了加快養豬事業的經驗》。或許是柳傳志的記憶出現了偏差,但無論如何,他從細枝末節里接收到了時代變遷的信號。


相似的故事還發生在1980年代的深圳蛇口試驗區,袁庚讓人做了一塊寫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大標語板樹在門口。1984年鄧小平視察蛇口,袁庚拿這個標語投石問路:不知道這個口號犯不犯忌?認可了這個口號,即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深圳的改革實驗,袁庚才有信心真正放開手腳。


那時候的企業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正是這些富有啟示意味的日常符號,變成一塊塊石頭,讓他們踩著前進。信心來源往往都是這些小石塊,而不是某些宏大敘事。就像煎餅攤老闆可以根據多加一個雞蛋的顧客數量感知大環境的冷暖,華清嘉園對面那家「棗糕王」或許比數據更早看清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興衰。


信心是一種對於未來穩定性的預期。企業家信心在經濟活動中是個重要的指標。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活躍,說到底就是兩件事,企業家敢不敢投資,居民敢不敢消費。「在經濟困難時期,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溫家寶總理的名言,至今依然被很多人引用。


1999年起,國家統計局開始發布企業家信心指數,把企業家們對外部環境的抽象感知用統計數據呈現出來。統計以抽樣調查和重點調查的方式進行,覆蓋不同行業,結果按季度發布。滿分200,100分是警戒線,100分以下即意味著企業家信心落入「不景氣」區間。


自發布以來,只有兩個季度數據跌出及格線:2008年四季度,以及2020年一季度,分別為94.6和90.86——前者源於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後者承壓於當年初的新冠疫情。最高點產生於2007年,四個季度均在140點上下。2008年之前,是統計上企業家信心最高漲的時期。


企業家信心指數並不像GDP、CPI、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那麼受人關注,且直接映射當下經濟的冷暖強弱。相比之下,這是一個相對主觀而又抽象的集合。但正如《置身事內》作者、經濟學者蘭小歡說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信心於經濟而言很重要,它能把虛的點成實的。


02

2008:信心比黃金重要


2008全球金融危機這年,「信心」成為國內從官方蔓延到社會生活空間的時代敘事。


先是2008年9月,時任總理溫家寶在紐約會見美國經濟金融界人士時, 提出「在經濟困難面前, 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年底在日本,面對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代表時他又強調,「我想對大家講,現在最重要的是信心」。國際媒體稱之為「信心喊話」。他提出的「四個信心」中,就包括企業對經營、群眾對消費兩個。


溫家寶還現身珠三角、長三角調研企業經營困局,所到之處依然把「信心」掛在嘴邊,表示「企業要靠信心穩定市場預期,靠信心渡過難關」。


次年1月底到2月初,溫家寶出訪歐洲各國,並出席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09年會。這趟訪問的主題被定為「信心之旅」,在新華社的報導里,溫家寶扮演了「信心使者」的角色。


沒有人統計過,金融危機以來「信心」二字出現了多少次。2010年,新華出版社出版《溫家寶總理訪談實錄》,主標題定為:信心與希望。


對傳播學稍有了解就會發現,此舉與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當年的「爐邊談話」異曲同工。1930年代美國陷入經濟大蕭條之際,羅斯福多次以廣播為媒介與大眾交流,在總統府會客廳的壁爐前接受採訪,傳遞新政內容,提振商界和人民信心,成為公共傳播史上的知名事件。羅斯福在演講中也說過:我們遇到的問題並不嚴重,要有信心。


《咬文嚼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流行語」中,有一個是「口紅效應」。口紅效應說的是,經濟出現危機時,廉價的生活必需品和文化產品不會受到衝擊,照樣會有好市場。這個詞被寄望於提振消費市場信心。


泰國正大集團高管李紹祝響應局勢,發表《企業家的信心是戰勝金融危機的重要力量》一文,驗證了「口紅效應」的說法。他提到,泰國1997年處於亞洲金融風暴的漩渦,通訊、地產等產業都遇到重創,但正大的農牧業、養殖、食品等主業因民生所需,反而成為正大集團抗拒金融危機和穩定泰國市場的堅實基礎。


分解2008年四季度慘澹的企業家信心指數也能發現,不同行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表現出差別:最低的兩個行業是工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分別為87.2和95.6;而像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等行業,尚能維持在100-110區間。


非典時期的數據可以與此形成強烈對照:2003年第二季度,住宿和餐飲業、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43.9、75.6和71.4,觸目驚心;相比之下,工業、批發和零售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122.7、107.4,相對平穩。


這大概就是兩種不同類型原因導致經濟下行時,行業所受影響的顯著區別。其他時期的數據,大家可自行對比。


2008年,與「口紅效應」同時入選的十大流行語還有「不折騰」。


2008年12月底,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提出「三不」,即: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不折騰」是北方方言, 這個從未有過的提法讓人們倍感新奇,也難倒了不知如何翻譯的國外媒體。網際網路上,人們為給「不折騰」找到最佳譯法躍躍欲試,像「翻來倒去」(don't flip flop),「別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別反覆」(don't sway back and forth),「不躊躇」(no dithering),「沒有重大變化」(no major changes)。


國學大師季羨林也提出了自己的譯法,「no trouble making」,直譯為「不找麻煩」。


與胡錦濤的「不折騰」和溫家寶的「信心論」一起到來的,是對中國經濟影響甚深的「四萬億」計劃。在此後的兩年裡,「四萬億」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和助推器,但關於這個藥方對經濟短期提振和長遠發展的得失利弊,經濟學界至今爭論不休。


在「市場派」的吳敬璉看來,「四萬億」最終呈現為幾個特點:「宏觀調控以行政調控為主」成為政策主軸,「看得見的手」越來越強大;以及,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中央企業得到偏執性的扶持,民營企業幾乎顆粒無收。


一組數據可以為吳敬璉的結論提供佐證:在企業家信心指數大幅回升的2010年一季度,大、中、小型企業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152.0,136.1和121.1。


無論如何,光榮與傷痛交織的2008年過去了。《南方周末》例行送上新年獻詞《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用自己的方式為國人帶來撫慰。這篇新年獻詞的結尾寫:沒有任何東西比一個信念更為珍貴,也從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有如此之多的困難,有如此之多的希望。


03

動物精神


2014年歲末,各大機構發布的2015年經濟展望中,渣打銀行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說法——「重振動物精神」(Rekindling animal spirits)。這份報告認為,2015年全球經濟的改善,投資者、企業抑或家庭的信心尤為關鍵,信心「比數據的改善更為迫切所需」。


「動物精神」一詞是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概念,是非理性的那部分心智活動,是一種生命力和活力的象徵。例如自發的樂觀和信心,可以算作「動物精神」的重要表現。


凱恩斯在書中論述:如果個人要創辦企業,除了需要合理的計算之外,還需要冒險精神的支持。即使自身經驗讓人們了解可能會面臨風險,但是有了這些合理的計算、冒險精神的支持,那些創業先鋒們會拋掉對失敗的恐懼,如同一個健康的人把死亡的預期置之不理一樣。我們的理性驅使我們在各種可能的選擇方案中選出最佳方案,但是我們的原動力只能依賴於我們的想像、情緒和機會。


經濟學家張維迎提到的一個說法跟「動物精神」概念類似:經濟學談的決策,是科學決策,基於數據和計算,得出唯一的最優解,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企業家決策不是基於統計模型,不是基於計算,而是基於企業家的心智、想像力、警覺性、自信心、判斷和勇氣,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這麼看來,企業家信心其實應該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基於對外部經濟環境的客觀判斷和預測,正如前文所說,是一種對未來穩定性的預期;另一部分則受非理性的、未經合理計算的冒險精神所驅使。


用吳曉波的話說:中國經濟改革,向來有「闖關」的傳統,即所謂「看見綠燈快快行,看見紅燈繞開行」。所謂「闖關」,也有「動物精神」的意味。


當然,作為某種「非理性」,動物精神是一個中性詞。信心常常膨脹,激情有時會溢出,火勢難以控制,創新與過界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但信心不足同樣危險。


最近一段時間,業界人士紛紛撰文稱察覺到「企業家信心不足」的危險,尤其是「動物精神」的隱退。喪失信心與獲得信心一樣,都像傳染病,擴散得很快。關於「提振企業家信心」的呼聲密集出現,業內也開展了一輪自我打氣的行動。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提交了《關於設立中國企業家日,弘揚企業家精神,提振企業家信心的提案》。他認為中國的企業家群體,像農民、教師等群體一樣,值得全社會的尊重和愛護,應該擁有像「教師節」「農民豐收節」那樣專屬於自己的節日。


然而,以企業家群體今時今日在輿論場裡的名聲和地位,在這個關頭提出「設立企業家日」,可能並不太合時宜。


不久前,張勇現身阿里每年的親友日,也提到「信心」這個如今網際網路行業最稀缺的價值。如何詮釋「信心」,張勇全然訴諸於內部力量:今天最了解阿里的是我們自己,要對所有的阿里人自己有信心,對做的事情有信心,信心來自於我們為客戶和為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我們鼓勵大家正視問題,並帶著積極的心態去解決問題。」阿里內部宣傳冊里寫。


4月25日,A股大幅調整,上證指數失守3000點,下跌5.13%,創下近兩年多來最大單日跌幅。《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證券日報》四大行業報均在頭版發聲力挺A股,為市場灌注信心,頗有些悲壯的意味。中證報的標題是,《熬過春寒,播種未來》。


更早的2019年11月,曹德旺出席《中外管理》雜誌論壇,面對現場「經濟寒冬,企業如何活下去」的提問,曹德旺給出的對策同樣是,「要堅定信心,你想活下去就能活下去,不會被淘汰掉。」他為在場的民營企業家打氣:「不要等待,不要去借錢,自強不息地活,自己救自己。本著向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來經營企業。」


信心好像不再是一種樂觀的性格,而是成為一種生存本能。


在同月的另一場論壇上,曹德旺對媒體提了個意見,認為把還不起錢的企業家稱為「老賴」不太公平,希望媒體筆下留情。「有的人破產了,有的賴,有的沒有賴,賴的畢竟還是少數。」曹德旺多年來都是誠信經營、重視財務管理的典範,也是中國企業家裡屈指可數在輿論場上擁有「豁免權」 的人。但他說出這個想法,想必也有唇亡齒寒之感。


這些年來,始終滿懷信心(至少表面上看起來)的大概只有任澤平了。從始至終,他都是不折不扣的樂觀主義者,看多中國經濟的「大多頭」立場從未改變。


兩個月之內,他在公眾號上把同一篇文章發了4遍,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從現在起,開始樂觀》。他說,如果不是樂觀主義者,你就不會對未來有信心。這句話是對讀者說的,也像反覆講給自己的心理暗示。總有人要做那個「激發勇氣」的人。


這篇文章里,任澤平列舉了未來長期的「十大樂觀」因素,提醒人們應該著眼長遠,不畏浮雲遮望眼。「我們應該在炮火中挺進,在煙花中撤退。」


到目前為止,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企業家信心指數遲遲未發布。企業家們大概只能聽任澤平一句勸:從現在起,開始樂觀。


參考資料:

[1]《改革開放初期首都機場壁畫驚動中央領導,鄧小平拍板,霍英東心安》 來源:北京晚報

[2]《胡錦濤演講中提「不折騰」引發網友熱議 「不折騰」透露大智慧》 來源:共產黨員

[3]《阿里的望遠鏡和指南針》 來源:字母榜

[4]《激盪三十年》 中信出版社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 | 彭彭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