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哺育了華夏文明,見證了歷史變遷……

尋古蹟 發佈 2022-05-20T13:51:39.161578+00:00

這是一條河流,是她,哺育了華夏文明,見證了歷史變遷,她,就是姚江。姚江及其兩岸,孕育了聞名世界的河姆渡文化,歷經了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春秋、戰國至當代,有過大禹治水、臥薪嘗膽、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典故……日出日落,冬去春來,姚江靜靜地平臥在寧紹平原上,默默地流淌著。

這是一條河流,是她,哺育了華夏文明,見證了歷史變遷,她,就是姚江。姚江及其兩岸,孕育了聞名世界的河姆渡文化,歷經了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春秋、戰國至當代,有過大禹治水、臥薪嘗膽、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典故……

日出日落,冬去春來,姚江靜靜地平臥在寧紹平原上,默默地流淌著。平日裡我無數次沿江而行,跨江而過,卻對姚江熟視無睹,今日,對這平凡而偉大的江河一探究竟。


姚江的產生時間及發源地

姚江古河道產生於第四紀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期間,即距今約258萬年,河流流向原為東北方向,因錢塘江河口堆積導致古姚江入海口淤塞,姚江遂改道東行,逐漸形成今流向。

姚江發源於餘姚市大嵐鎮四明山夏家嶺東北海拔648米的岷岡山,源頭稱為梁弄溪,通過梁弄鎮注入四明湖水庫,出水庫後至新江口,新江口之後的河段始稱姚江,折向東北依次與十八里河和馬渚橫河、浙東運河匯合,河經餘姚城區,分為北、中、南三支,北支稱候青江,南支稱最良江。出城後三江合流並曲折向東南,與多條溪流匯合,經蜀山大閘、姚江大閘後到達寧波三江口,與奉化江匯合成為甬江,並奔騰入海。

姚江的文化遺產

姚江沿岸有豐富的文化遺存。7000年前的餘姚市河姆渡鎮境內的河姆渡遺址聞名中外,河姆渡文化是華夏之源的一部分,反映了當時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景象和文明程度,當時姚江兩岸的水稻種植已經非常成熟,並出現了畜牧和紡織;1600年前愛情傳說的梁祝文化公園上,還保留著「祝英台上岸地」;建於公元前473年的江北區慈城鎮境內的句章城是寧波境內最早的城池,為越王勾踐所建,當時的姚江就有從事航運的記錄;明代中晚期,姚江畔的王陽明等學者形成的姚江學派所秉持的心學成為中國古代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最高峰。

姚江上的古橋樑及古渡

姚江上中游很早就建有橋樑:姚江幹流上的通濟橋始建於北宋,現有橋樑修建於清代,有「浙東第一橋」之稱,橋北側正對舜江樓,橋邊即是陽明古鎮,通濟橋、舜江樓、陽明古鎮珠聯璧合,相映成輝,夜景更是別具一格;在姚江支流候青江上的武勝橋,建於東晉隆安年間,該橋為紀念官軍對孫恩起義軍的勝利而建;在姚江支流候青江上的季衛橋,始建年代不詳,重建於清朝1835年,建橋者為清道光年間的葉樊(字季衛),後人為紀念他而改橋名為季衛橋。

古時因橋樑較少,姚江兩岸形成一系列古渡,例如姜家渡、蜀山渡、丈亭渡、車廄渡、黃墓渡(即河姆渡)、城山渡、半浦渡、洪陳渡、西江渡、西洪渡、邵家渡、青林渡、李碶渡、桃花渡等大量的渡口。不少渡口儘管已不再使用,但地名仍然存留,目前仍在使用的渡口有姜家渡、半浦渡、河姆渡。

如今的姚江

姚江不僅哺育了古代文明,是寧波發展的歷史見證和城市標籤,同樣在當代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更是滋潤和養育我們寧波百姓的「母親河」,是一條集航運觀光、水利農灌、漁業養殖、飲用排澇等功能於一體的重要水系。

尤其是姚江大閘於1959年建成後,徹底解決了姚江的咸潮問題,從此姚江及兩岸灌溉、飲用、航運等越來越發達;姚江河道平坦,河流平均寬度在100米左右,平均水深5米,姚江年蓄水量6820萬立方米,是寧波的一個天然大水庫;姚江作為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可通40噸船隻,是溝通內陸和海上的絲綢之路。

姚江流經的核心縣市餘姚市,自古以來就因水而生,擇水而建,依水而興。隨著「五水共治」與水利建設的推進,姚江及其兩岸泛起了「幸福的浪花」,江河清波蕩漾,魚躍鷺棲;兩岸綠堤延綿,交相輝映;村莊精緻乾淨,欣欣向榮;城市高樓鱗次櫛比,夜景迷人……勾勒出一幅人水共享、濱水宜居的品質畫卷,江南水城不斷延伸。


2022年5月16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