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幻想,輝煌的炫技——李斯特(二)

cucn知聲 發佈 2022-05-20T18:36:02.831913+00:00

本期我們繼續引領大家走進 炫技之王李斯特的音樂世界01作為鋼琴家,李斯特被認為是19世紀鋼琴領域炫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當之無愧的「鋼琴之王」,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他將鋼琴技術發展到了物理上可能的極限,極大地豐富鋼琴了的表現力。



01


作為鋼琴家,李斯特被認為是19世紀鋼琴領域炫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當之無愧的「鋼琴之王」,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他將鋼琴技術發展到了物理上可能的極限,極大地豐富鋼琴了的表現力。炫技性是李斯特鋼琴音樂的一大特徵,他認為鋼琴上七個八度的音域可以包含整個管弦樂隊。

他首創背譜演奏法,對鋼琴有著前衛的理解,在當時將鋼琴藝術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真正的李斯特,遠不止「炫技」這麼簡單。

李斯特是首位進行巡迴演出的鋼琴家。他曾經有過長達數年的旅行演出,也就是鋼琴演奏家的巡迴演出。

他一生遊歷了許多國家,深受各國不同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的觸動,他把這些鮮活的印象用音符記錄在了他的作品中,成為了音樂遊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旅行歲月》





02

他是首位使用「狂想曲」體裁創作的鋼琴家。狂想曲是由古希臘史詩詠吟詩人率先創造的音樂體裁,很多音樂家都曾經用這種音樂體裁創作樂曲,但李斯特是第一位真正使用這種音樂體裁來表達自己民族主義音樂的作曲家。

李斯特作為匈牙利人,他的故鄉雷丁一戰後被劃入奧地利領土,對於匈牙利來說,領土可以送出去,但李斯特不行。李斯特也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寫下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明證。



《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創作於1847年。青年時代的李斯特,深受匈牙利民族革命思潮的影響,寫出了不少蘊涵著鬥爭性質的民族音樂,這首狂想曲正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李斯特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間舞蹈音樂「查爾達什舞曲」的形式。傳統的「查爾達什舞曲」通常包括在節奏上存在鮮明對比的兩大部分—一種稱為「拉蘇」(原意為「緩慢」),其特點是節奏緩慢,情緒莊重,多為慢板;另一種稱為「弗里斯」(原意為「活潑」),其特點是節奏輕快,氣氛熱烈,多為急板。本曲就擁有對比明顯的這兩種段落,因而具有顯著的匈牙利民族音樂特徵。

李斯特在本曲中傾注了鋼琴這種樂器的最華彩效果,使鋼琴各個音區的特色都得到最為完美的發揮。




03


《鬼火》是李斯特《12首超技練習曲》中的第五首,降B大調,小快板,因其中有類似鬼火般到處隱約出現的音群而得名。

樂曲有詭異的音型變化和雙音的交替,它是李斯特作品中唯一一首自始至終以三十二分音符為基本節奏單位並伴以極其豐富的織體形式的快板練習曲,對演奏者有著極高的技術要求,就連拉赫瑪尼諾夫都公開說過,這首曲子非常難彈。




04





《鍾》的創作源於一場音樂會。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曾使李斯特熱血沸騰,並滿懷豪情地創作《革命交響曲》。然而七月革命沒有成功,「光榮的三天」後什麼也沒有變化,人民比以往更加貧窮,李斯特迷茫的心又失去了寄託。

就在李斯特鬱悶的時候,1831年3月9日偉大的小提琴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做客巴黎,並在大歌劇院大廳舉行了獨奏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讓李斯特目瞪口呆,他被帕格尼尼那雙魔手,那根魔杖般的弓子給征服了。

這場音樂會就像一堆篝火,點燃了李斯特心靈之火。他日復一日地工作,苦練各種以前從未有過的技術,他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於是他選用了《b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成鋼琴曲《鍾》

該作品主要運用了變奏手法,由兩個主題進行交替變奏構成。技術內容包括:遠距離音程的敏捷跳躍、八度的快速重複音、單手同時旋律和顫音、快速的跑動音群等。



說到最後,李斯特的音樂終究圍繞著一個字,就是「難」。一方面是演奏技術上的,另一方面是理解上的。

兩者雖有著質的區別,但李斯特這種不畏時代的阻撓,不斷挑戰難度,苦心孤詣地將鋼琴藝術往更高的地方推進的精神,依然十分值得讚賞。


- 文字 -

孟根妙

- 策劃 -

王波、王豐、周宛鹿、李澤召、薛澤旭

- 編輯 -

張嫻、潘嫻、郭周帆、徐君宜、張玉

- 排版 -

林勝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