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部落格:和世界分享我的發現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2-05-20T18:58:06.886953+00:00

假期里,溫州市蒲鞋市小學周芷妍同學家里來了「不速之客」,一對小鳥在她家窗台上築巢。這是什麼鳥?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性?它們為什麼來這裡築巢?它們會「生兒育女」嗎?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小周同學每天觀察、拍照、寫日誌,並通過網絡日誌《窗外的鳥窩》向大家展示、分享。

假期里,溫州市蒲鞋市小學周芷妍同學家里來了「不速之客」,一對小鳥在她家窗台上築巢。這是什麼鳥?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性?它們為什麼來這裡築巢?它們會「生兒育女」嗎?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小周同學每天觀察、拍照、寫日誌,並通過網絡日誌《窗外的鳥窩》向大家展示、分享。她的研究引來很多「吃瓜群眾」圍觀,有點讚的,有提問的,還有質疑的。小周同學每天樂此不疲地上線回復,同時根據一些網友的建議,修改調整觀察設計,使觀察活動更加深入。這篇五年級小學生的科學觀察日誌閱讀量累計已達3萬多……

溫州市十多年持續推進「科學部落格」(又名「科學網絡日誌」)活動,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名小學生進行這樣的科學觀察探究項目展示,吸引了數百萬人次的線上點擊互動。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外科學觀察實驗活動,通過網絡平台(QQ空間、個人博客、美篇APP等)發布自己的觀察發現和研究成果,並與他人開展基於網絡的互動研討與交流。目前,《做主動學習者:「科學部落格」的十二年實踐》獲評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時空拓展

從「教室內」到「教室外」

教室、實驗室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但學習還應該有更廣泛的天地,校園、社區、大自然……到處都有學習的資源,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場所。科學部落格活動,讓科學教育的學習場域從「教室內」走向「教室外」,學習內容從「教材為本」走向「生活發現」。

螞蟻是如何繁殖的?如何孵化的?如何成長的?如何衰老的?如何吃食的?如何排泄的?……這些問題在科學課上無法找到答案。瑞安市塘下鎮中心小學的倪敬哲同學利用暑期進行一場「小螞蟻·大研究」行動,通過近兩個月的觀察和探究,解開了以上疑惑。他感慨道:「如果有條件有時間,我們應該到『知識的第一現場』去,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興趣使然

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在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時,學生會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但他們不會感到痛苦,因為這種學習是源自自己的選擇和興趣,有一股強大的內驅力在激勵和鼓舞著他們。

以下是《窗外的鳥窩》的一段記錄——

「一大早,我剛起床就跑到窗前,想看看小鳥飛回來了沒有。結果卻很令我失望,窩裡除了幾根雜草,其他什麼都沒有……突然,窗外傳來了鳥叫聲,我『嗖』的一聲站起來,走到離鳥窩約兩米的距離,看見一隻渾身插著烏黑油亮羽毛的鳥,正趴在我家窗外的鳥窩裡,翹著尾巴昂頭大唱呢!它的眼神具有可怕的殺傷力,嘴巴呈淡黃色,翅膀看似十分有力。這鳥兒在窩裡沒多久竟發出了一種類似警車開過的聲音,那聲音使我差點兒笑得沒背過氣……」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到,科學部落格活動拉動了學生學習的「內需」,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孩子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互聯共學

變「個人學」為「群體學」

科學部落格學習一般要經歷「個問—探究—聯學—反思」四個環節。「個問」環節,學生基於真實問題情境提出個人感興趣的問題;「探究」環節,學生運用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觀察、實驗、探索和解決問題;「聯學」環節,學生將個人的觀察發現和研究成果發布到網絡上,並與他人開展線上互動研討與交流,促進觀察研究活動不斷深入;最後進行學習反思。在這四個環節中,「聯學」的意義特別重大,學生基於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形成線上的「學習部落」,通過留言、提問、答覆等,既展示了個體的精彩學習過程,又能互相啟發、共同探究。

2021年暑假,作為「烏鴉學習部落」小粉絲的李雅晴通過美篇APP從「乍見之喜、意外收穫、漫長等候、長久相伴、不舍離別、彩蛋不斷」等6個篇章記錄並分享了她對烏鴉的觀察和研究,很多「小動物迷」在她的「部落格」里留下了自己的學習感受。

「你很棒,可以把小鳥照顧得這麼好,觀察又這麼仔細,值得我好好學習。」

「沒想到鳥媽媽對小鳥的呵護完全不輸我們人類,自然界真的太神奇了!」

…………

科學部落格藉助新媒體技術,把科學觀察和實驗變成可以展現和分享的知識性作品,開展人人可發起或者參與的共享實驗,促進城鄉孩子共學共研。這些同齡人身邊的科學發現故事,將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20日第9版

作者:施昌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