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廁所演化簡史

五族實業集團 發佈 2022-05-20T21:22:24.398555+00:00

以前有一句戲言,「天下英雄豪傑到此俯首稱臣」,說的正是廁所。還有人給廁所起了一個文雅的稱號「五穀輪迴之所」。雖然大家不怎麼願意談論,但毫無疑問,廁所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間。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廁所6~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2500次。

以前有一句戲言,「天下英雄豪傑到此俯首稱臣」,說的正是廁所。還有人給廁所起了一個文雅的稱號「五穀輪迴之所」。雖然大家不怎麼願意談論,但毫無疑問,廁所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空間。

有人統計過,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廁所6~8次,算下來一年就有2500次。按照平均每次兩分鐘計算,人的一生中,大約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我我們離不開的廁所,在古代又是什麼樣子呢?

春秋時期

遠古時期的廁所形制,已經很難考察,但就現有文獻推測,他們的生活區域很可能沒有單獨的廁所。需要方便的時候,找個空地,或者乾脆就在豬圈裡解決。所以古代豬圈和廁所,其實是同一個「圂」。之所以選豬圈,自然是為了積攢糞肥。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們開始使用獨立廁所,這種廁所其實就是在路邊挖一個坑,名字叫「井匽」。

史上最沒有尊嚴的皇帝,就是春秋時的晉景公,就是如廁時掉進糞坑淹死的。《左傳·成公十年》就記載過晉景公「如廁,陷而卒」,但也有人分析他是上廁所時突發疾病才掉進糞坑死的。晉景公因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在廁所殉職的君主,估計也是唯一的。

漢代虎子

漢代的時候,則是開始廣泛使用「移動馬桶」,當時叫作「虎子」,也叫「伏虎」,這東西得名,大概是因為這個物件長得像一個伏在地上的老虎。傳說這個東西和飛將軍李廣有關。

《文昌雜錄》:「李廣射虎,斷其髑髏以為枕。又鑄鋼象形為溲器,謂之虎子。」就是說李廣射死老虎後,用老虎骨頭當枕頭,又模仿老虎的樣子,做了一個用於小便的設備,就叫虎子。

虎子極大方便了古人如廁,這說明古人也很懶,晚上也不願意到屋外面上廁所。不光男人可以用虎子,古代也有女人用虎子,這種虎子口部偏大,口部上方還有一個盤子形狀的外延,防止尿到外面。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貴族廁所遠超今天的五星酒店,到了六朝時期,已經出現了非常豪華的廁所,其中有些廁所的奢侈程度,遠超今天五星酒店廁所所能提供的服務。

《世說新語》裡記載的一則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當時高端廁所的配置。話說王敦和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兒成親,去公主府的時候上了個廁所,看到廁所里有一個非常華美的漆器箱子,打開一開,全是散發著幽香的棗兒干。他以為這是配的食物,就吃得一乾二淨。

上完廁所出門,有美女捧著金澡盤、琉璃碗,裡面分別盛著水與澡豆,他以為是午飯,又上前二話不說,把澡豆倒進水裡,大嚼一通。其實,那廁所里的棗干,是用來塞鼻子的,那美女送上來的水和澡豆,是用來洗手的。後來「澡豆為飯」成了一個成語,專門形容一個人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唐宋馬桶

唐宋,「馬桶」這一名字登上舞台馬桶的前身,就是前面提到的「虎子」。

唐太宗的曾祖父叫李虎,大概小名就叫虎子,大家每天把上廁所的東西喊成虎子,實在是不夠恭敬。為了避諱,「虎子」就從此改成了「馬子」。長得像臥虎的馬子用起來其實並不方便,慢慢就轉變成了桶狀,這個時候,「馬桶」一詞就登上了歷史舞台,並且綿延至今。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諸色雜買》中記載:「杭城戶口繁多,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在當時的首都杭州,很多普通百姓家裡都沒有「坑廁」,只能使用「馬桶」。這是因為當時杭州人口太多,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非常狹小,沒有空間設置蹲坑式的廁所。

古代廁紙

我們知道,紙的發明是漢代以後的事情,但在中國歷史上,有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時期,都沒有手紙一說。

那麼當時上完廁所用什麼來擦呢?是用「廁籌」。一般是竹片或者木片,條件不錯

好在也就只能用瓦片了。這種廁籌說起來也很環保,乃是循環使用。每次用完之後,洗滌乾淨,下次還能接著用。有些富貴人家,還要用絲綢做成精美的套子,專門用來裝這些廁籌。

《本草綱目》中,廁籌居然還是一味藥材,主治難產之類的病症。據其記載,要是小孩子驚到了,兩個眼睛盯著地下翻不上來,就可以把廁所里的廁籌浸泡在童子尿里,再拿出烘乾成末,抹在這小孩子的額頭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