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全新視覺識別系統正式發布

中國日報網 發佈 2022-05-21T14:15:06.009951+00:00

5月1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全新視覺識別系統正式發布。發布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邀請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韋江、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海絲中心李世佳、廣西藝術學院教授李娟,對新的視覺識別系統進行全面的解讀,也釋放出新館即將於今年與觀眾見面的信號。

5月1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全新視覺識別系統正式發布。發布會以線上直播的形式,邀請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長韋江、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海絲中心李世佳、廣西藝術學院教授李娟,對新的視覺識別系統進行全面的解讀,也釋放出新館即將於今年與觀眾見面的信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的新視覺識別系統工作從去年5月18日啟動,先後經過了面向社會公開徵集、專家研討、完善提升等幾個階段。為進一步提升推廣新館品牌形象,新的視覺識別系統正式啟用,新標識以傳承與創新為核心理念,意味著廣西博物館向全國領先、廣西一流博物館又邁進一步。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原視覺識別系統於2008年啟用,至今已整十四年,十四年間她見證了廣西博物館的發展。在外形上,新的視覺標識與舊標識一樣,採用館藏文物「羽紋銅鳳燈」為造型核心元素,整體靈動穩健,傳統審美的中軸對稱植入溫暖質樸,有親切感和文化歸屬感,歷史感與時代感兼具,簡潔、醒目、端莊大方,隱含字母「G、X」突出地域特徵,「∞」寓意著博物館是新時代傳承創新、跨文化、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橋樑和平台。標識的色彩以紅、黃色為基調,依層調色,既體現中國傳統溫暖而親近的特色,亦富有國際化多元而有活力的現代質感,充分展現廣西博物館立足廣西、面向全國、根植傳統、擁抱未來的恢弘氣象,寓意創新的奇妙與無限可能。

廣西博物館成立於1934年,是廣西成立時間最悠久、館藏珍貴文物數量最多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也是廣西首座獲國家文物局認定的國家一級博物館。作為廣西歷史文化遺產收藏、保護、展示、研究和宣傳教育中心,廣西博物館是觀眾了解廣西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中國—東協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新時代以來,廣西博物館在提升廣西乃至中國文化軟實力、落實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推動我區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思想文化素質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1月,廣西博物館改擴建項目正式開工啟動,項目建成後廣西博物館建築面積將增加至33262.11㎡(其中,改造建築面積18913.94㎡,新建建築面積14348.17㎡),將在展陳內容、社會教育、公眾服務、科學研究、功能設備等領域全面提升,承擔向本區公眾和國內外遊客闡釋廣西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展示廣西特色文化面貌、傳承與保護廣西傳統文化的責任。目前,改擴建建安工程、展覽工程、開放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當中,新館預計於2022年9月底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中國日報廣西記者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