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冷居住地,氣溫零下50度,500多居民的衣食住行竟這樣解決

鏘鏘文史局 發佈 2022-05-21T16:53:21.504429+00:00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稱得上是四季分明的。但在世界上卻有一些地方終年都籠罩在冰雪與朔風之中。一年中,奧伊米亞康至少有3個月的時間氣溫都低於零下40攝氏度,即便是在最溫暖的7、8月份,他們的平均氣溫也不會超過15度。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稱得上是四季分明的。夏季有充沛的雨水和炫目的陽光,冬季有凜冽的寒風和紛揚的雪花。

但在世界上卻有一些地方終年都籠罩在冰雪與朔風之中。有一個被稱作「世界冷極」的地方——奧伊米亞康,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存在

一、冰雪中的生存之道

奧伊米亞康,「不凍的河流」是當地母親河的名字,地處俄羅斯境內人煙稀薄的東西伯利亞高原。

它同緯度相近的北歐相比,就顯得格外寒冷了,北歐諸國的土地被溫暖的海洋包圍,部分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候更加濕潤溫和。

而奧伊米亞康卻處於地球上最廣闊的大陸中心,凜冽寒風吹不來濕鹹的海風,只有森林和凍原的寂寂回音,就連北極地區也不敢與奧伊米亞康在寒冷程度上一較高下。

一年中,奧伊米亞康至少有3個月的時間氣溫都低於零下40攝氏度,即便是在最溫暖的7、8月份,他們的平均氣溫也不會超過15度。

《百年孤獨》中,出生在熱帶氣候中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永遠地記住了父親帶他去看冰的那個下午,而帶來冰的吉普賽人也成為了先知一般的存在。

而若是這個場景發生在奧伊米亞康,也許故事就會變成「先知」帶來了在空氣中也不會結冰的熱水,從而牢牢抓住了主人公的心。就如同奧伊米亞康河——這條長年流淌的河流一般,在當地神聖起來。

但是,在這種嚴峻的條件之下,仍舊有500多人選擇定居在此,成為了全世界最寒冷的人口居住地。

這些人大多是祖祖輩輩一直定居在此,與我們印象中典型的俄羅斯人不同,他們並非白皮膚、高鼻樑的高加索人,而是黃皮膚的雅庫特人。

他們還擁有自己的語言,以土耳其語和蒙古語為基礎,從考古發現和文化溯源來看,他們的祖先,極有可能來自於蒙古高原北部的匈奴人。

從古至今,人類不斷地征服、改造著養育他們的土地,而奧伊米亞康的人們也不例外。

如此寒冷的天氣下,任何動植物一旦接觸室外空氣,都會立刻凍成堅硬的冰坨子,因此,用香蕉釘釘子這種在別處難以置信的事情,在這裡也是司空見慣的事。

而即便是現代電子科技,在這裡同樣也要甘拜下風。手機一旦拿出來,電量就會立刻耗盡關機,無線電更是時有時無,信號微弱。

現代科技在此處的敗北,致使這裡的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延續著許多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傳統。

從飲食方面來說,在如此寒冷的天氣里,可以說是想要發展種植業不亞於在沙漠發展養魚業一樣,屬於天方夜譚,當地人獲取蔬菜的途徑十分稀少,幾乎只能依靠從外地進口。

奧伊米亞康唯一一條與外界相通的公路,是蘇聯時期組織修建的,名為科雷馬公路,又名「白骨路」,這令人不寒而慄的別名,也訴說著修建這條公路的工人的血與淚。

累累白骨托起了奧伊米亞康居民的另一種選擇,留下或是離開都有了更好的生活,而不至於永遠與世隔絕地困於這個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也正是因為這個地方嚴寒至此,所以肉和奶就成為了奧伊米亞康人生活的主旋律。

在這裡,奶牛是珍貴的家畜,豐富的蛋白質是保證當地人身體健康強壯的重要物質,因此,主人們會像愛護自己的耳朵一樣,愛護奶牛的身體健康。

為了保護奶牛沒有皮毛覆蓋的乳房,當地人會製作一種皮質的罩子,覆蓋在其上,達到保溫的效果。

相比較於奶類,肉類的攝取種類則稍多一些。奧伊米亞康人在捕魚上的技術也算頂尖,他們會鑿開冰凍的河流上厚厚的冰層,打出一個可以觸及到流動的水的圓形冰洞,然後將漁網和餌料撒下去,等待著有倒霉蛋自投羅網。

不過,他們與我們的捕魚過程中完全不同的是,奧伊米亞康人根本不需要再另行準備一個魚兜,用來把捕撈上來活蹦亂跳的魚裝起來。

因為一旦鮮活的魚接觸到空氣,身體外面和身體裡面的液體就會迅速結冰。

魚會定格在它們最後掙扎的那一刻的弧度,變得比木頭還要堅硬許多,這大概就是大自然的天然冰櫃吧。

除了魚類,奧伊米亞康人也養殖了一些食用性的家畜,不過,與大多數地區不同的是,比起各種馴鹿,此地土生土長的野馬才是食物的主要來源。

因此在奧伊米亞康,你也許會看見馴鹿們拉著雪橇辛苦地跑來跑去,而一群毛髮厚重的野馬卻在路邊閒庭信步。

勞動會使野馬的肉質變得難吃,因此即將被吃掉的野馬是不用勞作的。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替馴鹿喊冤了,休閒的代價往往更加沉重。

除了吃東西,房子也是在一個地區生存的重要一項。要想在凍原上建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奧伊米亞康,一年之中也只有最溫暖的6、7、8三個月可以打地基建房屋,其他時候想要在戶外開鑿凍土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

在這三個月中,奧伊米亞康人會將築地基用的木樁打得非常深,以保證房屋的穩定性。而且房屋的底部不能直接接觸凍土,否則屋內的暖氣將會融化凍土,導致地基不穩、房屋倒塌。

也正是因此,屋內屋外一切管道都不能埋在地下,而是鋪設在地面上,並且每隔一段距離就不得不設置一個加熱站,防止管道內部結冰。

晾衣服不能晾在屋子內,水蒸氣會造成房屋的橫樑開裂,不過晾在花園裡,房屋雖然不會裂開,但衣服卻完全凍了起來。

過不了幾分鐘,衣服在晾衣架上就會被凍成一塊凍帶魚一樣的東西,主人必須拿著棍子將上面的冰雪全部敲落才能把它們收回來。

由此,可以想像當地人最為苦惱的一件事是什麼了,那就是上廁所。

由於管道不能通往地下,奧伊米亞康人的廁所都獨立於房屋的主體,單獨在外面搭棚。因此上廁所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次冒險。

他們要穿戴嚴實,離開溫暖的房間,衝進冰天雪地中的小棚屋裡解決個人問題,正因此,奧伊米亞康人除了烈酒以外,幾乎也不太喜歡攝入任何水和湯。

畢竟,即便是土生土長在這片冰封大地上的人,誰也不願意每天冒險很多次不是嗎?

二、嚴寒中的生活趣味

即使生活條件比較惡劣單調,但當地人也自有一套生活情趣。

奧伊米亞康人說:「工作是最好的衣服」打獵和捕魚對於他們來說,不僅是工作,也是樂趣,而運動也會使他們的體溫上升,抵擋嚴寒的侵襲。

在零下幾十度的溫度里,大多數的汽車也就地啞火,只有俄羅斯產的烏拉爾越野車和烏里揚諾夫斯克吉普車在噴燈火焰加熱下能夠發動。

而就算是這些汽車你也得小心行駛,否則,輪胎和堅固的凍土劇烈摩擦的後果,就是輪胎脫離車身,飛出老遠去。

因此當地人更喜愛的交通工具,還是馴鹿和雪橇,多年來的馴養下,馴鹿已經成為了奧伊米亞康人最重要也最親密的一種動物。

不過,在某種情況下,汽車仍然無法被淘汰,那就是校車。

奧伊米亞康人很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畢竟在本地區的工作機會並不多,而如果要去其他地方謀生工作,一張畢業證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多年前,校車還沒能出現的時候,為了求學,孩子們只能步行上學,除了書本外,還需要帶上自己的食物。

他們將食物塞在自己衣服里的各個角落,然而即便如此,拿出來時,食物還是會被凍得硬邦邦的。

所以,人們的牙齒在常年啃這些硬邦邦的食物時受到了損害,年老後掉牙的現象也很嚴重。

這個只有500多人口的小村莊,顯然也不可能擁有太多的學校。

當地只有唯一一所學校,會教學生們除了基礎的數學和本地語言外,還會教俄語和英語,以便同學們的外出求學可以更加的容易。因此,校車對於住得較遠的學生來說就十分重要了。

它能載的人數更多,封閉的環境也更加溫暖,即便這輛唯一的校車也時常在路上拋錨,但他仍然擔負起了「教育樞紐」的責任來。除非氣溫低至零下52度,否則學校是不會停學的。

比起成年人來說,孩子的抗寒能力就弱得多了,因此,在孩子上學前,父母會為他們穿上多層衣物,厚厚的羽絨服,戴上衣服自帶的帽子後,還要再套一個毛絨的帽子和蓋住嘴巴的厚圍巾,除了眼睛,什麼也別露在外面。

然而即便如此,在出門後幾分鐘內,裸露在外的睫毛上,就會結上一層厚厚的冰霜。

寒冷可以殺人,而在常年氣溫都在零下40攝氏度的奧伊米亞康,寒冷致死的速度快到令你難以想像。

因此出門就像是一場探險,極端的寒冷天氣很容易奪走兒童的性命,父母的擔憂是真實的。

臨行前,母親一遍又一遍地檢查孩子的衣物,叮囑他們不要貪玩,不要走彎路,儘快到學校或者校車裡去。

在這裡孩子們渴望著上學,因為在家裡,父母並不常常允許他們外出遊玩,而在上學時,不僅可以短暫地接觸到自然的空氣,還可以見到自己的朋友,這對娛樂貧瘠的奧伊米亞康小孩來說,也是難得的快樂。

高緯度帶來的除了寒冷外,還有就是白晝和夜晚的時間分布尤為極端。在夏季,奧伊米亞康的白晝時間可以長達21個小時,反之,冬季的白晝時間則只有3個小時的時間。

因此,在大多數時間,這所學校的上學時間只在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兩點這個時間段。學校課間的時候一般會吃第二頓早餐,為孩子們補充熱量。

但同學們卻也不會傻到院子裡玩,因為那必須將好不容易脫下來的幾層衣服又穿回去,太過於浪費寶貴的遊戲時間,因此,學校院子裡的籃球場等器具一年裡也只有3個月的時間能夠有幸被使用。

而學生們可以玩耍的項目,除了一些簡單的遊戲,例如跳房子、下西洋棋之類,還有一些帶有著民族粗獷堅強特徵的硬核遊戲,比如:拆卸步槍。

對於拆卸步槍的學習是每一個奧伊米亞康人的生活技能,學會以後,他們便獲得了和父親們去打獵的機會,去征服森林和野獸,成為一個合格勇敢的奧伊米亞康人。

對於森林、樹木的複雜情感,似乎是每一個生活在寒冷地帶的民族所共有的,在俄羅斯民族早期的古斯拉夫神話中,橡木便是他們的神樹。

同樣處於寒冷地帶的北歐民族神話中,一棵巨大的白蠟樹則是世界的基石,樹根之下則是人類和神民生活的地方,因此這棵樹又被稱為「世界樹」,可見樹木在其心中的地位。

而在奧伊米亞康,每戶人家每年取暖將會用掉60方的木材,森林的未知與危險同樣也帶來生機與火光。

奧伊米亞康人在嚴寒中反而鍛造了強健的體魄,只有健康強壯的人才能平穩地度過幼年時期,而只要跨過了最為羸弱的階段,就很難再有什麼可以打敗奧伊米亞康人。

寒冷的天氣凍死了病毒和細菌,工業的難以為繼造就了乾淨的土地,奧伊米亞康至今都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為長壽的地區之一。

三、故土難離

儘管隨著時代的發展,奧伊米亞康的人口在持續地流失,從幾年前的1000多人減少到了今天的500多人,但仍然有許多原住民並不受外面花花世界的影響,紮根在自己的故鄉。

世世代代的奧伊米亞康人在這裡延續著自己的生命,他們從未因為寒冷而放棄自己的故鄉。

由於歷史遷徙的原因,雅庫特人與涅涅茨人有過短暫的融合,而蒙古人的侵襲也為此地沾染上了蒙古文化的色彩,俄羅斯古老的東斯拉夫人同樣也為奧伊米亞康的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因此奧伊米亞康才有了蒙古、東斯拉夫、涅涅茨和雅庫特四種相互融合的特殊文化,而這種文化最為突出的節日,在奧伊米亞康,被稱為寒極節。

在節日期間,當地人會穿上各自的民族服飾,蒙古後裔祭天、涅涅茨人祭地、雅庫特人拜謝世間萬物,而東斯拉夫人則選擇去教堂做節日祭。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世界寒極名聲的打響,奧伊米亞康的旅遊業發展得也越來越好,當地人更是以低氣溫為一種驕傲。

想必,能夠在故土上紮根生長,經營自己的生活,不必背井離鄉,遠離家人的懷抱,即使風刀霜劍,也是一種甜蜜的溫存吧。

參考資料

  1. 奧伊米亞康360百科
  2. 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西伯利亞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