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瑞集》中可看出海瑞作為直臣聞名天下,但其實不是一個言官

天后才能人 發佈 2022-05-21T20:49:16.033522+00:00

海瑞雖然作為一個直臣聞名天下,但他其實不是一個言官。

海瑞雖然作為一個直臣聞名天下,但他其實不是一個言官。

《海瑞集》收錄了他的15道奏疏,其中9道都是關於具體的政事,譬如《開吳淞江疏》《革募兵疏》;3道是辭呈,《乞終養疏》之類;剩下3道,一道是在徐階被攻擊的時候為徐階講話的《乞治黨邪言官疏》(這封疏裡面其實也吐槽徐階不少),一道是自己被攻擊時候的自辯疏《被論自陳不職疏》(這封裡面還說了些自己妻子和小妾的八卦),還有一封就是讓他名噪天下的《治安疏》。

從奏疏的比例上也可以看出,海瑞並不是「博直名」的言官,他本人很務實,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多過於針砭時事。事實上,如果沒有《治安疏》,他的政績也是非常經得起考量的,疏浚吳淞江就足夠他在明史上留下一個姓名。

可畢竟沒有如果,《治安疏》對後世影響太大,被稱為「天下第一疏」,以至於大家想起海瑞第一個反應就是「批龍鱗」,即使這是他歷經三朝唯一一道指責當今皇帝的奏疏。《治安疏》之所以影響那麼大,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為嘉靖。嘉靖並非唐太宗這樣善於納諫的帝王,也並非宋仁宗那麼性情仁厚,他雖然醉心玄修,但並不昏庸,相反,他極聰明、極獨斷,馭下之嚴在歷代皇帝裡面都數得著,他是權力巔峰上極孤獨的人。《治安疏》發生在他身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其如此獨斷,才能有這麼剛硬的上疏。因為嘉靖的獨斷,勸諫他的官員下場都不好,左順門、越中四諫、戊午三子皆是明證。

在嘉靖二十年楊堅上疏被處死後,就很少有人敢上疏了。而在他任用嚴嵩以後,朝堂日益敗壞,即使在嘉靖四十一年罷免了嚴嵩,但朝堂綱紀已經徹底壞了,整個局勢甚至比嚴嵩時更差。當時有個很好玩的事情,嘉靖找戶部要銀子買寶物,而當時的戶部尚書解釋說因為巡鹽的銀子只收到了六十萬兩,籌不出足夠的錢去買寶物。嘉靖當時就納悶了,明明鄢懋卿(嚴黨代表人物)在的時候能收入超過一百萬兩。在這種局勢下, 海瑞上疏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其次是因為海瑞。海瑞這種風格的官員很少見,清廉的官員不多,剛直的官員也不多,無黨無派的更少,而海瑞三者兼有就極少見了。海瑞在個人生活上也堪稱道德標兵,已經近乎古怪了。但不過個人生活如何古怪,他作為一個古代清官的形象,可以說是無可指摘,他是道德巔峰上的極孤獨者。這樣的人上《治安疏》是非常讓人信服,不管是幾百年前的嘉靖,還是幾百年後的我們,完全無法找到一絲一毫他出於黨派鬥爭或是個人私心上這道疏的原因,他個人的言行為他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最後是因為這次上疏的結果。海瑞上述的結果是非常特別的。如果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清廉的臣子規勸行差有偏的帝王,層層鋪墊以後,兩人巔峰對決,那麼只可能是兩個結果:暗黑一點就是臣子被處置,世界無法被拯救;光明一點就是帝王體認到臣子的苦心,幡然醒悟,一夕振作,天下長治久安。可《治安疏》的結果不是任何一種。事實上嘉靖在海瑞上疏十個月後就去世了,沒有所謂的痛哭流涕一夕振作,你可以說海瑞的上疏什麼也沒有改變,這個世道依然如是;可究竟不同了,這道疏是一面鏡子,不僅照見了權力巔峰上的孤獨帝王,照見了大明芸芸眾生,也照見了幾百年後的我們。


海瑞在生前便印刻有《淳安稿》《淳安縣政事》《備忘集》《續備忘錄》,明人又將他的著述合成一部《備忘集》,《海瑞集》就脫胎於這本書。《海瑞集》裡面記錄的《治安疏》有三千字,是相對可信的版本。《明史》《明實錄》都有一部分刪減,但都保留了疏裡面的主要內容,作為史書,記錄幾千字的上疏也是比較少見了,也可見這本疏的分量。

在繼續下面的劇情前,我們可以先看下這份「天下第一疏」到底是什麼樣的。

一、闡述動機

開頭第一句就奠定了這部疏的基調。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之所以叫「天下第一疏」,是因為說的是「天下第一事」,而天下第一事,就是匡正君道、明確臣職,求得萬世的長治久安(此「治安」非彼「治安」)。《明實錄》刪了這一段┓( ´∀` )┏估計過於石破天驚了。

接下來,開始闡述何為「君道」、「臣職」。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聞,將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為不稱。是故養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諛順曲從,致使災禍蔽塞,主不上聞焉,無足言矣。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毋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治安疏》

海瑞作為封建時代的臣子,當然有其局限性,他對於「君」是非常尊崇的,但同時,他也認為「君」是要負擔與其尊崇相匹配的責任,而要承擔責任,首先要對民生情況充分知情。而讓「君」知情便是「臣」的責任。「臣」應當盡言,盡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能為了阿諛順從而報喜不報憂;另一方面,也不能言過其實,危言聳聽。這其實是個非常好的觀點,群眾的情緒是非常容易搖擺的,在一個組織順境的時候,組織內部的批評聲音都會被無視,而一旦外界給予壓力,組織陷入逆境,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合理的設計也會出現批評的聲音,且客觀的評價會被認為是「粉飾太平」,這兩種情況對組織一樣危險,前者會讓組織陷入麻木繼而轉向衰敗,後者會讓組織混亂無序而走向毀滅。

論述完了怎樣才是「臣職」所謂的「盡言」,海瑞便開始「盡言」。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容悅,不過計,披肝膽為陛下言之。——《治安疏》

「無隱」來自於《禮記》:

事君有犯而無隱——《禮記·檀弓上》

海大人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鋪墊自己要「有犯」而前面論述了「報喜不報憂」和「危言聳聽」都是沒有盡「臣職」,所以他要說的東西會完全客觀。海大人講大道理真的很有一套,這個邏輯一套下來毫無毛病。一個是闡述明白自己的動機,完全是出於「盡臣職」;其次為自己接下來的「犯君」內容做了鋪墊,表示自己說的內容是完全客觀無偏向。雖然說「美曰美」、「過曰過」,但其實後面主要說的還是「過」。

動機和評估標準都闡述完了,接下來就開始說內容了。

二、陳述現狀

  1. 君道不正

一般奏疏也會從史書裡面找例子,海瑞先從漢文帝入手,闡述當今的「君道不正」。

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仁類柔,慈恕恭儉,雖有近民之美;優遊退遜,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頌之,諛也。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治安疏》

海瑞對漢文帝的評價其實是先揚後抑。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整體上來講當然是好皇帝,但也非盡善盡美,天下也不能稱為「安且治」,而如果大臣們都說文帝時期已經「安且治」,那麼不是愚蠢就是阿諛奉承。海瑞選擇文帝也是故意的,嘉靖是非常喜歡自比自己為漢文帝的,他們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他們崇尚無為而治,治國有道家思想,這當然是嘉靖為自己的治國策略找歷史依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嘉靖和漢文帝都是藩王繼位,相對來講都不是常規的上位方式,但因為非常規,也格外在意這個事情,嘉靖的「大禮議」也不只是為了父子之情,也是要強調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海瑞這裡用賈誼也蠻有意思的,賈誼給文帝獻過一篇《陳政事疏》,也叫《治安策》;嘉靖自比漢文帝,海瑞就直接上了《治安疏》,多少有點自比賈誼。

批評完文帝,海瑞直接問了一句「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這句話還蠻扎心的,明實錄也刪掉了。這個答案當然所有人內心都有點數的,但海瑞並不只是讓嘉靖自己反省,反而進行了更猛烈的抨擊。他批評文帝當然是為了批評嘉靖。接著他開始將嘉靖和文帝進行對比,也是先揚後抑。

陛下天質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勵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專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舉其略,如箴敬一以養心,定冠履以定分,除聖賢土木之象,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然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治安疏》

海瑞的表揚當然也很真心,嘉靖十五歲繼位,前二十年即使有「大禮議」,但這只是朝堂勢力的紛爭,即使是楊廷和被罷相,啟用張璁,國家治理還是做的不錯的,作為政治新手是非常出色的。《明史》對他執政生涯前二十年的評價也是「天下稱治」。海瑞也拔地非常高,列舉堯舜禹湯漢光武唐太宗唐憲宗給他抬轎,評估是遠高於漢文帝。

然而,真誠地讚美是為了更猛烈的抨擊。

然文帝能充其仁順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而貫朽粟陳,民少康阜(明實錄作」民生康阜」),三代下稱賢君焉。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遙興可得而一意修玄。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膏脂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基初年,亦有過之而無不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後,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遠甚。——《治安疏》

這段話罵地非常猛烈了。作為帝王,「父子」、「君臣」、「夫婦」的關係都處理地很糟糕,國家不治理,天下民不聊生,幾乎是一無是處了。「今賦役增常.......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這一句罵地也真的是狠了,明實錄直接刪掉了。不光是把嘉靖罵了,海瑞還把嘉靖的藉口堵上了,海瑞直接說雖然嚴嵩和嚴世蕃被處置了,但也不過是回到嚴嵩沒有當首輔之前,政治綱常仍然不好,基本意思就是這鍋不能說都是嚴嵩和嚴世蕃的。最後直接定論:不及漢文遠甚。

2. 臣職不明

借漢文帝闡述完了「君道不正」,接著罵百官「臣職不明」。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謂愚,《詩》云:「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日所賴以弼棐匡救,格非而歸之正,諸臣責也,豈以聖人而絕無過舉哉?古昔設官,亮采惠疇足矣,不必責之以諫。保氏掌諫王惡,不必設也。木繩金礪,聖賢不必言之也。今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天桃天藥,相率表賀。建宮築室,工部極力經營;取香覓寶,戶部差求四出。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妄之風,陳善閉邪之義,邈無聞矣;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以從陛下;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唯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其官守、有言責,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於苛斷,是陛下情之偏也。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顧身念重,得一官以欺敗、贓敗、不事事敗,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諸臣正心之學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詳審,誠如胡寅擾亂政事之說,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言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是己拒諫。執陛下一二事不當之形跡,臆陛下千百事之盡然,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今日之謂也。——《治安疏》

這一段第一句話就很扎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的人已經不滿嘉靖很久了。更糟糕的是,所有的官員都清楚知道這個事實。既然都知道,那麼他們就不是「愚」,但沒有對嘉靖說,則是「諛」。不顧事實而阿諛順從,這便是欺君之罪了,而這已經成為了朝堂的風氣。即使嘉靖有問題,但百官因為嘉靖犯的這些問題就臆測嘉靖不顧天下蒼生,因此不予以勸諫,這就是欺君大罪。

雖然海瑞痛罵了百官,但還是要說一句話,這個風氣也是嘉靖塑造的。之前直言勸諫的臣子都什麼下場,百官都看在眼裡,直言勸諫的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誰又願意來冒這個風險呢,這實在是有悖人性。不過站在海瑞的視角,孟子曰「捨生取義」,百官大多都是讀書人,是要有這個覺悟的,百官的道德標尺和普通百姓也是不同的。

《明實錄》這一段的刪節也很有意思。實際上這一段雖然把矛頭對準了百官,但也有說了嘉靖的錯處,譬如「上人疑則百姓惑,下人難知則君長勞」,實際上這句話也有指責嘉靖的意思,畢竟「上人疑」是根本問題。但是《明實錄》就把這一句刪了,上面的「木繩.....不必言也」、「都俞....聞矣」也都刪了。趕腳刪完之後,這一段就完全是罵百官了,實際上頗有點撇清嘉靖的趕腳。

上面兩端都是在闡述現狀:「君道不正」和「臣職不明」,接下來海瑞就開始講解法了。

為身家心與懼心合,臣職不明,臣一二事形跡說既為諸臣解之矣。求長生心與惑心合,有辭於臣,君道不正,臣請再為陛下開之。——《治安疏》

完美實踐「帶著解決方案提意見」

三、剖析原因

在提解決方案之前,海瑞首先對現狀的原因進行剖析,他把最大的問題指向嘉靖玄修。首先,他指出玄修對嘉靖個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止說修身立命,止說順受其正。蓋天地賦予於人而為性命者,此盡之矣。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終。下之亦未見方外士漢、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昔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因則其文以畫八卦;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九疇。《河圖》、《洛書》,實有此瑞物。泄此萬古不傳之秘,天不愛道而顯之聖人,藉聖人以開示天下,猶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歷數成焉,非虛妄事也。宋真宗獲天書於乾佑山,孫奭諫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得,藥必工搗合而成者也。無因而至,桃藥有足行耶?天賜之者,有手執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揣陛下懸思妄念,區區桃、藥導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治安疏》

嘉靖信道是在安陸就形成的習慣,可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並沒有因為玄修影響到朝政,只能算是一件封建迷信的消遣活動。嘉靖十七年,母親去世;嘉靖十八年,南巡遇火;嘉靖二十年,壬寅宮變。個人生活的動盪便容易轉向宗教中尋求慰藉,嘉靖二十年以後,對玄修痴迷更甚。他在人間富貴已極,朝堂盡在他的掌控中,須得用另一個欲望來填補他的不安。在他玄修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道士陶仲文(藍神仙其實影響沒有那麼大)。嘉靖遷居西苑以後,大臣們皆不得見,但陶仲文卻是可以見到的。

嘉靖稱陶仲文為師,加封禮部尚書/少師/少保/少傅,而有這個殊榮的人,整個明朝也只有陶仲文一個。更諷刺的是,陶仲文在嘉靖三十九年去世了,但嘉靖仍然執著於長生。「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在嘉靖的晚年,常見的白兔、白鹿的祥瑞已經無法滿足他了,左右的太監就編了各種異事來哄他開心。

嘉靖四十三年五月,「天賜仙桃」,

乙卯,上(明世宗)夜坐廷中,御幄後忽獲一桃,左右或見桃從空中墮,上喜曰:「天賜也!修 迎恩典五日。」明日,復有一桃降,其夜,白兔生二子,上益喜,諭禮部謝玄告廟。未幾,壽鹿亦生二子,於是群臣上表賀。上以奇祥三錫,天眷非常,各手詔答之 。——《明實錄》

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得仙藥於御座」,

上諭禮部曰頃二日朕所常御褥及案上有藥丸各一,蓋天賜也。——《明實錄》

海瑞說的「仙桃」、「藥丸」就是這兩件事情。海瑞當然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作為士大夫,他對這種怪力亂神也是敬而遠之。他的邏輯也非常樸素,上古的堯舜,嘉靖求道的老師陶仲文都沒有長生,沒有道理嘉靖可以長生。而「仙桃」「藥丸」這種怪力亂神,並不符合他理解的天道。天是藉由聖人來宣「道」,譬如布列日月星辰,聖人從中悟出「歷數」。桃子一定是需要人采,藥需要人加工,不可能突然出現。道理講完,最後再給了痛心一擊「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明實錄》裡面把這一段裡面的反問句都刪掉了,看著溫和很多。

這裡其實還有個頗值得玩味的事情。實際上嘉靖四十四年還發生了一件祥瑞之事,嘉靖四十四年六月,柱上長金靈芝,

睿宗原廟前殿東柱產金色芝一,本廟在太廟都宮之外,舊為睿宗皇帝廟,後以太廟成,神主祔於太廟而原廟猶存,至是忽有芝瑞,上大悅。——《明實錄》

嘉靖後續還因為此事要修建玉芝宮。海瑞提了更早的「仙桃」,更晚的「藥丸」,唯獨不提這個「玉芝」。海瑞即使要批龍鱗,也還是有注意選材的。睿宗是興獻王,是嘉靖的父親,如果提到這個事情,否定的就不是「玄修」,而是關乎執政合法性的「大禮議」了,也不利於嘉靖接受這個奏疏,至少在動機上會讓嘉靖想到更多。

指出了玄修對嘉靖求長生沒有任何作用後,海瑞又論述了玄修對朝政的損害。

陛下又將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玄修無害矣乎?夫人幼而學,既無致君澤民異事之學,壯而行,亦無致君澤民殊用之心。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言順者之未必為道也。即近事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至今首稱之。雖近日嚴嵩抄沒,百官有惕心焉。無用於積賄求遷,稍自洗滌。然嚴嵩罷相之後,猶嚴嵩未相之先而已。諸臣寧為嚴嵩之順,不為梁材之執。今甚者貪求,未甚者挨日。見稱於人者,亦廊廟山林,交戰熱中,鶻突依違,苟舉故事。潔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靈長終必賴之者,未見其人焉。得非有所牽掣其心,未能純然精白使然乎?陛下欲諸臣惟予行而莫逆也,而責之以效忠,付之以翼為明聽也,又欲其順吾玄修土木之娛,是股肱耳目,不為腹心衛也,而自為視聽持行之用。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治安疏》

玄修對於朝政的危害主要在於「順」。海瑞引用了《尚書》裡面的「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好理解的,即使別人的話如果跟自己的想法相違背,也應該去判斷他說的話是不是符合道義。我對這句話也略有體會,每個人都討厭被否定,無論是領導的批評或者下屬的指責,甚至是身邊人的不理解,情緒上的憤怒和難過是難免的,但需要的是理智地考量對方所說的話的內容是否合理。自我意識過剩會杜絕任何進步的可能。

海瑞接著用嚴嵩和梁材作為例子來進行闡述。嚴嵩大家都很了解,他的上位靠的就是順從,戴香葉冠、寫青詞,處處迎合嘉靖,最後也只是致仕,安全著陸;梁材是嘉靖早年的戶部尚書,業務能力極強,他接手戶部的時候國庫一年收入130萬兩,支出240萬兩,他大刀闊斧改革,國庫才富足了起來。嘉靖對其業務能力也極認可,後續還讓他掌刑部事務。可這樣一個干臣,僅僅由於沒有按時進獻醮壇需要的龍涎香,就被勒令致仕。

嚴嵩貪竊卻因為順從玄修上位,梁材能幹卻因為不順從玄修被致仕。而百官們看到嚴嵩和梁材的結局,自然情願學習嚴嵩的順,而不是梁材的不順。海瑞將百官的心態分成三類:

第一種是最不好的,就是學習嚴嵩貪竊求得官職名利;

第二種沒有貪竊,不過庸碌度日;

第三種人有能力品行,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只能內心交戰,在仕與隱之間徘徊不定。(私以為指的是徐階,海瑞後面給徐階辯解的時候評價頗類似)

還有一種人,品格高潔,以天下為己任,但這種人並沒有出現。

這種人沒有出現,海瑞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嘉靖。嘉靖既要百官順從他的玄修,又要百官盡言盡忠,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這句話有些譯本翻譯成:即使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臣子,也是沒有辦法成「得志與民由之」的大業。實際上這個翻譯是錯誤的。

「得志與民由之」取自於孟子那篇很有名的《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在孟子的眼中,張儀和公孫衍這類縱橫家,都是「以順為正」,即使身居高位,手握滔天權力,也並不能稱之為大丈夫。海瑞的意思也是明確的,嘉靖用玄修來馴化百官,皆是「以順為正」,百官至多也不過是張儀、公孫衍之流,是無法達成嘉靖所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的。

四、提出解決方案

剖析完了原因,海瑞才提出最後的解法。

陛下誠知玄修無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不安不治由之,翻然悔悟,日視正朝,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其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夔、伊、傅相後先,明良喜起,都俞吁咈。內之宦官宮妾,外之光祿寺廚役、錦衣衛恩蔭、諸衙門帶俸,舉凡無事而官多矣。上之內倉內庫,下之戶工部光祿寺諸廠藏段絹、糧料、珠寶、器用、木材諸物,多而積於無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節省間而已。京師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而陛下何不為之?官有職掌,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苟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敦本行以端士習,止上納以清仕途,久任吏將以責成功,練選軍士以免召募,驅緇黃游食使歸四民,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刑之無少姑息焉。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遠之業,諸臣必有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一振作而百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節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勞於陛下也。九卿總其綱,百職分其緒,撫按科道糾舉肅清之於其間,陛下持大綱、稽治要而責成焉。勞於求賢,逸於任用,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六氣各得其序,恭己無為之道也。天地萬物為一體,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薰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樂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道與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壽矣。此理之所有,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理所無者也。理之所無而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玄修求之,懸思鑿想,繫風捕影,終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站在今天看海瑞的解決方案其實挺無聊的,無非是停止玄修,勤於朝政,節省開支,廣開言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明實錄》裡面刪了「陛下何不為之」、「陛下何不行之」兩句,可這兩句海瑞寫的時候大概是痛心的吧。他從小讀書,對君父的感情也是深的,嘉靖前二十年勵精圖治,他何嘗不是對他的君父有所期待,可他入得朝堂,所見所感卻如此讓他失望,如此悲憤才會上這個疏吧。

五、結尾

提完了解決方案,《治安疏》也到了結尾。

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誠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惓惓為陛下一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間,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不勝戰慄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最後的結尾是非常懇切的,海瑞甚至用了「戰慄恐懼之至」。┓( ´∀` )┏問題是大哥你這奏疏跟直接指著鼻子罵嘉靖也差不了太多,和「戰慄恐懼」差得有點多。

如果只是單看《治安疏》這篇文章,結構分明,邏輯清晰,切合時局,作為政論是非常合格的,文辭上的確是不夠優美的。然其中的浩然正氣,絕對當得起「千古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可畢竟兩千年來也就一個海瑞,一個《治安疏》,幾乎是不可複製的。我向來激賞少年氣和英雄氣,但在「批龍鱗」這件事情上仍然持保留意見,因為這件事情對普通人來講風險巨大,但對個人和整個體系的收益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海瑞是在既有的官宦體系里打滾十來年,地方/京中都任過職,他對這個體系有非常充足的了解;且他個人確然無黨無派,他的政績和人品在朝堂里有一定的reputation,這樣才讓他最後能全身而退。《明實錄》裡在治安疏後特意寫了一句

瑞疏言讜而意忠,非故批逆鱗以沽直者。

也因其如此,作為上位者的嘉靖才能夠不懷疑他的動機,仔細考量他奏疏的對錯。普通人即使真的是有感而發,也須得慎之又慎。


結束了 下面重複內容!!!!

海瑞雖然作為一個直臣聞名天下,但他其實不是一個言官。

《海瑞集》收錄了他的15道奏疏,其中9道都是關於具體的政事,譬如《開吳淞江疏》《革募兵疏》;3道是辭呈,《乞終養疏》之類;剩下3道,一道是在徐階被攻擊的時候為徐階講話的《乞治黨邪言官疏》(這封疏裡面其實也吐槽徐階不少),一道是自己被攻擊時候的自辯疏《被論自陳不職疏》(這封裡面還說了些自己妻子和小妾的八卦),還有一封就是讓他名噪天下的《治安疏》。

從奏疏的比例上也可以看出,海瑞並不是「博直名」的言官,他本人很務實,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多過於針砭時事。事實上,如果沒有《治安疏》,他的政績也是非常經得起考量的,疏浚吳淞江就足夠他在明史上留下一個姓名。

可畢竟沒有如果,《治安疏》對後世影響太大,被稱為「天下第一疏」,以至於大家想起海瑞第一個反應就是「批龍鱗」,即使這是他歷經三朝唯一一道指責當今皇帝的奏疏。《治安疏》之所以影響那麼大,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為嘉靖。嘉靖並非唐太宗這樣善於納諫的帝王,也並非宋仁宗那麼性情仁厚,他雖然醉心玄修,但並不昏庸,相反,他極聰明、極獨斷,馭下之嚴在歷代皇帝裡面都數得著,他是權力巔峰上極孤獨的人。《治安疏》發生在他身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其如此獨斷,才能有這麼剛硬的上疏。

因為嘉靖的獨斷,勸諫他的官員下場都不好,左順門、越中四諫、戊午三子皆是明證。在嘉靖二十年楊堅上疏被處死後,就很少有人敢上疏了。而在他任用嚴嵩以後,朝堂日益敗壞,即使在嘉靖四十一年罷免了嚴嵩,但朝堂綱紀已經徹底壞了,整個局勢甚至比嚴嵩時更差。當時有個很好玩的事情,嘉靖找戶部要銀子買寶物,而當時的戶部尚書解釋說因為巡鹽的銀子只收到了六十萬兩,籌不出足夠的錢去買寶物。嘉靖當時就納悶了,明明鄢懋卿(嚴黨代表人物)在的時候能收入超過一百萬兩。在這種局勢下, 海瑞上疏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其次是因為海瑞。海瑞這種風格的官員很少見,清廉的官員不多,剛直的官員也不多,無黨無派的更少,而海瑞三者兼有就極少見了。海瑞在個人生活上也堪稱道德標兵,已經近乎古怪了。但不過個人生活如何古怪,他作為一個古代清官的形象,可以說是無可指摘,他是道德巔峰上的極孤獨者。這樣的人上《治安疏》是非常讓人信服,不管是幾百年前的嘉靖,還是幾百年後的我們,完全無法找到一絲一毫他出於黨派鬥爭或是個人私心上這道疏的原因,他個人的言行為他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最後是因為這次上疏的結果。海瑞上疏的結果是非常特別的。如果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清廉的臣子規勸行差有偏的帝王,層層鋪墊以後,兩人巔峰對決,那麼只可能是兩個結果:暗黑一點就是臣子被處置,世界無法被拯救;光明一點就是帝王體認到臣子的苦心,幡然醒悟,一夕振作,天下長治久安。可《治安疏》的結果不是任何一種。事實上嘉靖在海瑞上疏十個月後就去世了,沒有所謂的痛哭流涕一夕振作,你可以說海瑞的上疏什麼也沒有改變,這個世道依然如是;可究竟不同了,這道疏是一面鏡子,不僅照見了權力巔峰上的孤獨帝王,照見了大明芸芸眾生,也照見了幾百年後的我們。

海瑞在生前便印刻有《淳安稿》《淳安縣政事》《備忘集》《續備忘錄》,明人又將他的著述合成一部《備忘集》,《海瑞集》就脫胎於這本書。《海瑞集》裡面記錄的《治安疏》有三千字,是相對可信的版本。《明史》《明實錄》都有一部分刪減,但都保留了疏裡面的主要內容,作為史書,記錄幾千字的上疏也是比較少見了,也可見這本疏的分量。

在繼續下面的劇情前,我們可以先看下這份「天下第一疏」到底是什麼樣的。

一、闡述動機

開頭第一句就奠定了這部疏的基調。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之所以叫「天下第一疏」,是因為說的是「天下第一事」,而天下第一事,就是匡正君道、明確臣職,求得萬世的長治久安(此「治安」非彼「治安」)。《明實錄》刪了這一段估計過於石破天驚了。

接下來,開始闡述何為「君道」、「臣職」。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聞,將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為不稱。是故養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諛順曲從,致使災禍蔽塞,主不上聞焉,無足言矣。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毋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治安疏》

海瑞作為封建時代的臣子,當然有其局限性,他對於「君」是非常尊崇的,但同時,他也認為「君」是要負擔與其尊崇相匹配的責任,而要承擔責任,首先要對民生情況充分知情。而讓「君」知情便是「臣」的責任。「臣」應當盡言,盡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能為了阿諛順從而報喜不報憂;另一方面,也不能言過其實,危言聳聽。這其實是個非常好的觀點,群眾的情緒是非常容易搖擺的,在一個組織順境的時候,組織內部的批評聲音都會被無視,而一旦外界給予壓力,組織陷入逆境,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合理的設計也會出現批評的聲音,且客觀的評價會被認為是「粉飾太平」,這兩種情況對組織一樣危險,前者會讓組織陷入麻木繼而轉向衰敗,後者會讓組織混亂無序而走向毀滅。

論述完了怎樣才是「臣職」所謂的「盡言」,海瑞便開始「盡言」。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容悅,不過計,披肝膽為陛下言之。——《治安疏》

「無隱」來自於《禮記》:

事君有犯而無隱——《禮記·檀弓上》

海大人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鋪墊自己要「有犯」而前面論述了「報喜不報憂」和「危言聳聽」都是沒有盡「臣職」,所以他要說的東西會完全客觀。海大人講大道理真的很有一套,這個邏輯一套下來毫無毛病。一個是闡述明白自己的動機,完全是出於「盡臣職」;其次為自己接下來的「犯君」內容做了鋪墊,表示自己說的內容是完全客觀無偏向。雖然說「美曰美」、「過曰過」,但其實後面主要說的還是「過」。

動機和評估標準都闡述完了,接下來就開始說內容了。

二、陳述現狀

  1. 君道不正

一般奏疏也會從史書裡面找例子,海瑞先從漢文帝入手,闡述當今的「君道不正」。

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仁類柔,慈恕恭儉,雖有近民之美;優遊退遜,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頌之,諛也。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治安疏》

海瑞對漢文帝的評價其實是先揚後抑。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整體上來講當然是好皇帝,但也非盡善盡美,天下也不能稱為「安且治」,而如果大臣們都說文帝時期已經「安且治」,那麼不是愚蠢就是阿諛奉承。海瑞選擇文帝也是故意的,嘉靖是非常喜歡自比自己為漢文帝的,他們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他們崇尚無為而治,治國有道家思想,這當然是嘉靖為自己的治國策略找歷史依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嘉靖和漢文帝都是藩王繼位,相對來講都不是常規的上位方式,但因為非常規,也格外在意這個事情,嘉靖的「大禮議」也不只是為了父子之情,也是要強調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海瑞這裡用賈誼也蠻有意思的,賈誼給文帝獻過一篇《陳政事疏》,也叫《治安策》;嘉靖自比漢文帝,海瑞就直接上了《治安疏》,多少有點自比賈誼。

批評完文帝,海瑞直接問了一句「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這句話還蠻扎心的,明實錄也刪掉了。這個答案當然所有人內心都有點數的,但海瑞並不只是讓嘉靖自己反省,反而進行了更猛烈的抨擊。他批評文帝當然是為了批評嘉靖。接著他開始將嘉靖和文帝進行對比,也是先揚後抑。

陛下天質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勵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專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舉其略,如箴敬一以養心,定冠履以定分,除聖賢土木之象,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然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治安疏》

海瑞的表揚當然也很真心,嘉靖十五歲繼位,前二十年即使有「大禮議」,但這只是朝堂勢力的紛爭,即使是楊廷和被罷相,啟用張璁,國家治理還是做的不錯的,作為政治新手是非常出色的。《明史》對他執政生涯前二十年的評價也是「天下稱治」。海瑞也拔地非常高,列舉堯舜禹湯漢光武唐太宗唐憲宗給他抬轎,評估是遠高於漢文帝。

然鵝,真誠地讚美是為了更猛烈的抨擊。

然文帝能充其仁順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而貫朽粟陳,民少康阜(明實錄作」民生康阜」),三代下稱賢君焉。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遙興可得而一意修玄。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膏脂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後,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遠甚。——《治安疏》

這段罵地非常猛烈了。作為帝王,「父子」、「君臣」、「夫婦」的關係都處理地很糟糕,國家不治理,天下民不聊生,幾乎是一無是處了。「今賦役增常.......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這一句罵地也真的是狠了,明實錄直接刪掉了。不光是把嘉靖罵了,海瑞還把嘉靖的藉口堵上了,海瑞直接說雖然嚴嵩和嚴世蕃被處置了,但也不過是回到嚴嵩沒有當首輔之前,政治綱常仍然不好,基本意思就是這鍋不能說都是嚴嵩和嚴世蕃的。最後直接定論:不及漢文遠甚。

2. 臣職不明

借漢文帝闡述完了「君道不正」,接著罵百官「臣職不明」。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謂愚,《詩》云:「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日所賴以弼棐匡救,格非而歸之正,諸臣責也,豈以聖人而絕無過舉哉?古昔設官,亮采惠疇足矣,不必責之以諫。保氏掌諫王惡,不必設也。木繩金礪,聖賢不必言之也。今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天桃天藥,相率表賀。建宮築室,工部極力經營;取香覓寶,戶部差求四出。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風,陳善閉邪之義,邈無聞矣;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以從陛下;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其官守、有言責,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於苛斷,是陛下情之偏也。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顧身念重,得一官以欺敗、贓敗、不事事敗,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諸臣正心之學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詳審,誠如胡寅擾亂政事之說,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言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是己拒諫。執陛下一二事不當之形跡,臆陛下千百事之盡然,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今日之謂也。——《治安疏》

這一段第一句話就很扎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的人已經不滿嘉靖很久了。更糟糕的是,所有的官員都清楚知道這個事實。既然都知道,那麼他們就不是「愚」,但沒有對嘉靖說,則是「諛」。不顧事實而阿諛順從,這便是欺君之罪了,而這已經成為了朝堂的風氣。即使嘉靖有問題,但百官因為嘉靖犯的這些問題就臆測嘉靖不顧天下蒼生,因此不予以勸諫,這就是欺君大罪。

雖然海瑞痛罵了百官,但還是要說一句話,這個風氣也是嘉靖塑造的。之前直言勸諫的臣子都什麼下場,百官都看在眼裡,直言勸諫的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誰又願意來冒這個風險呢,這實在是有悖人性。不過站在海瑞的視角,孟子曰「捨生取義」,百官大多都是讀書人,是要有這個覺悟的,百官的道德標尺和普通百姓也是不同的。

《明實錄》這一段的刪節也很有意思。實際上這一段雖然把矛頭對準了百官,但也有說了嘉靖的錯處,譬如「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實際上這句話也有指責嘉靖的意思,畢竟「上人疑」是根本問題。但是《明實錄》就把這一句刪了,上面的「木繩.....不必言也」、「都俞....聞矣」也都刪了。趕腳刪完之後,這一段就完全是罵百官了,實際上頗有點撇清嘉靖的趕腳。

上面兩端都是在闡述現狀:「君道不正」和「臣職不明」,接下來海瑞就開始講解法了。

為身家心與懼心合,臣職不明,臣一二事形跡說既為諸臣解之矣。求長生心與惑心合,有辭於臣,君道不正,臣請再為陛下開之。——《治安疏》

完美實踐「帶著解決方案提意見

三、剖析原因

在提解決方案之前,海瑞首先對現狀的原因進行剖析,他把最大的問題指向嘉靖玄修。首先,他指出玄修對嘉靖個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止說修身立命,止說順受其正。蓋天地賦予於人而為性命者,此盡之矣。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終。下之亦未見方外士漢、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昔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因則其文以畫八卦;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九疇。《河圖》、《洛書》,實有此瑞物。泄此萬古不傳之秘,天不愛道而顯之聖人,藉聖人以開示天下,猶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歷數成焉,非虛妄事也。宋真宗獲天書於乾佑山,孫奭諫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得,藥必工搗合而成者也。無因而至,桃藥有足行耶?天賜之者,有手執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揣陛下懸思妄念,區區桃、藥導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治安疏》

嘉靖信道是在安陸就形成的習慣,可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並沒有因為玄修影響到朝政,只能算是一件封建迷信的消遣活動。嘉靖十七年,母親去世;嘉靖十八年,南巡遇火;嘉靖二十年,壬寅宮變。個人生活的動盪便容易轉向宗教中尋求慰藉,嘉靖二十年以後,對玄修痴迷更甚。

他在人間富貴已極,朝堂盡在他的掌控中,須得用另一個欲望來填補他的不安。在他玄修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道士陶仲文(藍神仙其實影響沒有那麼大)。嘉靖遷居西苑以後,大臣們皆不得見,但陶仲文卻是可以見到的。嘉靖稱陶仲文為師,加封禮部尚書/少師/少保/少傅,而有這個殊榮的人,整個明朝也只有陶仲文一個。更諷刺的是,陶仲文在嘉靖三十九年去世了,但嘉靖仍然執著於長生。「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在嘉靖的晚年,常見的白兔、白鹿的祥瑞已經無法滿足他了,左右的太監就編了各種異事來哄他開心。

嘉靖四十三年五月,「天賜仙桃」,

乙卯,上(明世宗)夜坐廷中,御幄後忽獲一桃,左右或見桃從空中墮,上喜曰:「天賜也!修 迎恩典五日。」明日,復有一桃降,其夜,白兔生二子,上益喜,諭禮部謝玄告廟。未幾,壽鹿亦生二子,於是群臣上表賀。上以奇祥三錫,天眷非常,各手詔答之 。——《明實錄》

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得仙藥於御座」,

上諭禮部曰頃二日朕所常御褥及案上有藥丸各一,蓋天賜也。——《明實錄》

海瑞說的「仙桃」、「藥丸」就是這兩件事情。海瑞當然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作為士大夫,他對這種怪力亂神也是敬而遠之。他的邏輯也非常樸素,上古的堯舜,嘉靖求道的老師陶仲文都沒有長生,沒有道理嘉靖可以長生。而「仙桃」「藥丸」這種怪力亂神,並不符合他理解的天道。天是藉由聖人來宣「道」,譬如布列日月星辰,聖人從中悟出「歷數」。桃一定是需要人采,藥需要人加工,不可能突然出現。道理講完,最後再給了痛心一擊「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明實錄》裡面把這一段裡面的反問句都刪掉了,看著溫和很多。

這裡其實還有個頗值得玩味的事情。實際上嘉靖四十四年還發生了一件祥瑞之事,嘉靖四十四年六月,柱上長金靈芝,

睿宗原廟前殿東柱產金色芝一,本廟在太廟都宮之外,舊為睿宗皇帝廟,後以太廟成,神主祔於太廟而原廟猶存,至是忽有芝瑞,上大悅。——《明實錄》

嘉靖後續還因為此事要修建玉芝宮。海瑞提了更早的「仙桃」,更晚的「藥丸」,唯獨不提這個「玉芝」。海瑞即使要批龍鱗,也還是有注意選材的。睿宗是興獻王,是嘉靖的父親,如果提到這個事情,否定的就不是「玄修」,而是關乎執政合法性的「大禮議」了,也不利於嘉靖接受這個奏疏,至少在動機上會讓嘉靖想到更多。

指出了玄修對嘉靖求長生沒有任何作用後,海瑞又論述了玄修對朝政的損害。

陛下又將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玄修無害矣乎?夫人幼而學,既無致君澤民異事之學,壯而行,亦無致君澤民殊用之心。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言順者之未必為道也。即近事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至今首稱之。雖近日嚴嵩抄沒,百官有惕心焉。無用於積賄求遷,稍自洗滌。然嚴嵩罷相之後,猶嚴嵩未相之先而已。諸臣寧為嚴嵩之順,不為梁材之執。今甚者貪求,未甚者挨日。見稱於人者,亦廊廟山林,交戰熱中,鶻突依違,苟舉故事。潔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靈長終必賴之者,未見其人焉。得非有所牽掣其心,未能純然精白使然乎?陛下欲諸臣惟予行而莫逆也,而責之以效忠,付之以翼為明聽也,又欲其順吾玄修土木之娛,是股肱耳目,不為腹心衛也,而自為視聽持行之用。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治安疏》

玄修對於朝政的危害主要在於「順」。海瑞引用了《尚書》裡面的「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好理解的,即使別人的話如果跟自己的想法相違背,也應該去判斷他說的話是不是符合道義。我對這句話也略有體會,每個人都討厭被否定,無論是領導的批評或者下屬的指責,甚至是身邊人的不理解,情緒上的憤怒和難過是難免的,但需要的是理智地考量對方所說的話的內容是否合理。自我意識過剩會杜絕任何進步的可能。

海瑞接著用嚴嵩和梁材作為例子來進行闡述。嚴嵩大家都很了解,他的上位靠的就是順從,戴香葉冠、寫青詞,處處迎合嘉靖,最後也只是致仕,安全著陸;梁材是嘉靖早年的戶部尚書,業務能力極強,他接手戶部的時候國庫一年收入130萬兩,支出240萬兩,他大刀闊斧改革,國庫才富足了起來。嘉靖對其業務能力也極認可,後續還讓他掌刑部事務。可這樣一個干臣,僅僅由於沒有按時進獻醮壇需要的龍涎香,就被勒令致仕。

嚴嵩貪竊卻因為順從玄修上位,梁材能幹卻因為不順從玄修被致仕。而百官們看到嚴嵩和梁材的結局,自然情願學習嚴嵩的順,而不是梁材的不順。海瑞將百官的心態分成三類:

第一種是最不好的,就是學習嚴嵩貪竊求得官職名利;

第二種沒有貪竊,不過庸碌度日;

第三種人有能力品行,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只能內心交戰,在仕與隱之間徘徊不定。(私以為指的是徐階,海瑞後面給徐階辯解的時候評價頗類似)

還有一種人,品格高潔,以天下為己任,但這種人並沒有出現。

這種人沒有出現,海瑞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嘉靖。嘉靖既要百官順從他的玄修,又要百官盡言盡忠,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這句話有些譯本翻譯成:即使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臣子,也是沒有辦法成「得志與民由之」的大業。實際上這個翻譯是錯誤的。

「得志與民由之」取自於孟子那篇很有名的《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在孟子的眼中,張儀和公孫衍這類縱橫家,都是「以順為正」,即使身居高位,手握滔天權力,也並不能稱之為大丈夫。海瑞的意思也是明確的,嘉靖用玄修來馴化百官,皆是「以順為正」,百官至多也不過是張儀、公孫衍之流,是無法達成嘉靖所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的。

四、提出解決方案

剖析完了原因,海瑞才提出最後的解法。

陛下誠知玄修無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不安不治由之,翻然悔悟,日視正朝,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其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夔、伊、傅相後先,明良喜起,都俞吁咈。內之宦官宮妾,外之光祿寺廚役、錦衣衛恩蔭、諸衙門帶俸,舉凡無事而官多矣。上之內倉內庫,下之戶工部光祿寺諸廠藏段絹、糧料、珠寶、器用、木材諸物,多而積於無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節省間而已。京師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而陛下何不為之?官有職掌,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苟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敦本行以端士習,止上納以清仕途,久任吏將以責成功,練選軍士以免召募,驅緇黃游食使歸四民,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刑之無少姑息焉。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遠之業,諸臣必有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一振作而百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節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勞於陛下也。九卿總其綱,百職分其緒,撫按科道糾舉肅清之於其間,陛下持大綱、稽治要而責成焉。勞於求賢,逸於任用,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六氣各得其序,恭己無為之道也。天地萬物為一體,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薰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樂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道與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壽矣。此理之所有,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理所無者也。理之所無而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玄修求之,懸思鑿想,繫風捕影,終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站在今天看海瑞的解決方案其實挺無聊的,無非是停止玄修,勤於朝政,節省開支,廣開言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明實錄》裡面刪了「陛下何不為之」、「陛下何不行之」兩句,可這兩句海瑞寫的時候大概是痛心的吧。他從小讀書,對君父的感情也是深的,嘉靖前二十年勵精圖治,他何嘗不是對他的君父有所期待,可他入得朝堂,所見所感卻如此讓他失望,如此悲憤才會上這個疏吧。

五、結尾

提完了解決方案,《治安疏》也到了結尾。

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誠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惓惓為陛下一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間,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不勝戰慄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最後的結尾是非常懇切的,海瑞甚至用了「戰慄恐懼之至」。問題是大哥你這奏疏跟直接指著鼻子罵嘉靖也差不了太多,和「戰慄恐懼」差得有點多。

如果只是單看《治安疏》這篇文章,結構分明,邏輯清晰,切合時局,作為政論是非常合格的,文辭上的確是不夠優美的。然其中的浩然正氣,絕對當得起「千古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可畢竟兩千年來也就一個海瑞,一個《治安疏》,幾乎是不可複製的。我向來激賞少年氣和英雄氣,但在「批龍鱗」這件事情上仍然持保留意見,因為這件事情對普通人來講風險巨大,但對個人和整個體系的收益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海瑞是在既有的官宦體系里打滾十來年,地方/京中都任過職,他對這個體系有非常充足的了解;且他個人確然無黨無派,他的政績和人品在朝堂里有一定的reputation,這樣才讓他最後能全身而退。《明實錄》裡在治安疏後特意寫了一句

瑞疏言讜而意忠,非故批逆鱗以沽直者。

也因其如此,作為上位者的嘉靖才能夠不懷疑他的動機,仔細考量他奏疏的對錯。普通人即使真的是有感而發,也須得慎之又慎。

海瑞雖然作為一個直臣聞名天下,但他其實不是一個言官。

《海瑞集》收錄了他的15道奏疏,其中9道都是關於具體的政事,譬如《開吳淞江疏》《革募兵疏》;3道是辭呈,《乞終養疏》之類;剩下3道,一道是在徐階被攻擊的時候為徐階講話的《乞治黨邪言官疏》(這封疏裡面其實也吐槽徐階不少),一道是自己被攻擊時候的自辯疏《被論自陳不職疏》(這封裡面還說了些自己妻子和小妾的八卦),還有一封就是讓他名噪天下的《治安疏》。

從奏疏的比例上也可以看出,海瑞並不是「博直名」的言官,他本人很務實,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多過於針砭時事。事實上,如果沒有《治安疏》,他的政績也是非常經得起考量的,疏浚吳淞江就足夠他在明史上留下一個姓名。

可畢竟沒有如果,《治安疏》對後世影響太大,被稱為「天下第一疏」,以至於大家想起海瑞第一個反應就是「批龍鱗」,即使這是他歷經三朝唯一一道指責當今皇帝的奏疏。《治安疏》之所以影響那麼大,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為嘉靖。嘉靖並非唐太宗這樣善於納諫的帝王,也並非宋仁宗那麼性情仁厚,他雖然醉心玄修,但並不昏庸,相反,他極聰明、極獨斷,馭下之嚴在歷代皇帝裡面都數得著,他是權力巔峰上極孤獨的人。《治安疏》發生在他身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其如此獨斷,才能有這麼剛硬的上疏。

因為嘉靖的獨斷,勸諫他的官員下場都不好,左順門、越中四諫、戊午三子皆是明證。在嘉靖二十年楊堅上疏被處死後,就很少有人敢上疏了。而在他任用嚴嵩以後,朝堂日益敗壞,即使在嘉靖四十一年罷免了嚴嵩,但朝堂綱紀已經徹底壞了,整個局勢甚至比嚴嵩時更差。當時有個很好玩的事情,嘉靖找戶部要銀子買寶物,而當時的戶部尚書解釋說因為巡鹽的銀子只收到了六十萬兩,籌不出足夠的錢去買寶物。嘉靖當時就納悶了,明明鄢懋卿(嚴黨代表人物)在的時候能收入超過一百萬兩。在這種局勢下, 海瑞上疏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其次是因為海瑞。海瑞這種風格的官員很少見,清廉的官員不多,剛直的官員也不多,無黨無派的更少,而海瑞三者兼有就極少見了。海瑞在個人生活上也堪稱道德標兵,已經近乎古怪了。但不過個人生活如何古怪,他作為一個古代清官的形象,可以說是無可指摘,他是道德巔峰上的極孤獨者。這樣的人上《治安疏》是非常讓人信服,不管是幾百年前的嘉靖,還是幾百年後的我們,完全無法找到一絲一毫他出於黨派鬥爭或是個人私心上這道疏的原因,他個人的言行為他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最後是因為這次上疏的結果。海瑞上疏的結果是非常特別的。如果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清廉的臣子規勸行差有偏的帝王,層層鋪墊以後,兩人巔峰對決,那麼只可能是兩個結果:暗黑一點就是臣子被處置,世界無法被拯救;光明一點就是帝王體認到臣子的苦心,幡然醒悟,一夕振作,天下長治久安。可《治安疏》的結果不是任何一種。事實上嘉靖在海瑞上疏十個月後就去世了,沒有所謂的痛哭流涕一夕振作,你可以說海瑞的上疏什麼也沒有改變,這個世道依然如是;可究竟不同了,這道疏是一面鏡子,不僅照見了權力巔峰上的孤獨帝王,照見了大明芸芸眾生,也照見了幾百年後的我們。

海瑞在生前便印刻有《淳安稿》《淳安縣政事》《備忘集》《續備忘錄》,明人又將他的著述合成一部《備忘集》,《海瑞集》就脫胎於這本書。《海瑞集》裡面記錄的《治安疏》有三千字,是相對可信的版本。《明史》《明實錄》都有一部分刪減,但都保留了疏裡面的主要內容,作為史書,記錄幾千字的上疏也是比較少見了,也可見這本疏的分量。

在繼續下面的劇情前,我們可以先看下這份「天下第一疏」到底是什麼樣的。

一、闡述動機

開頭第一句就奠定了這部疏的基調。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之所以叫「天下第一疏」,是因為說的是「天下第一事」,而天下第一事,就是匡正君道、明確臣職,求得萬世的長治久安(此「治安」非彼「治安」)。《明實錄》刪了這一段

接下來,開始闡述何為「君道」、「臣職」。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聞,將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為不稱。是故養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諛順曲從,致使災禍蔽塞,主不上聞焉,無足言矣。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毋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治安疏》

海瑞作為封建時代的臣子,當然有其局限性,他對於「君」是非常尊崇的,但同時,他也認為「君」是要負擔與其尊崇相匹配的責任,而要承擔責任,首先要對民生情況充分知情。而讓「君」知情便是「臣」的責任。「臣」應當盡言,盡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能為了阿諛順從而報喜不報憂;另一方面,也不能言過其實,危言聳聽。這其實是個非常好的觀點,群眾的情緒是非常容易搖擺的,在一個組織順境的時候,組織內部的批評聲音都會被無視,而一旦外界給予壓力,組織陷入逆境,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合理的設計也會出現批評的聲音,且客觀的評價會被認為是「粉飾太平」,這兩種情況對組織一樣危險,前者會讓組織陷入麻木繼而轉向衰敗,後者會讓組織混亂無序而走向毀滅。

論述完了怎樣才是「臣職」所謂的「盡言」,海瑞便開始「盡言」。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容悅,不過計,披肝膽為陛下言之。——《治安疏》

「無隱」來自於《禮記》:

事君有犯而無隱——《禮記·檀弓上》

海大人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鋪墊自己要「有犯而前面論述了「報喜不報憂」和「危言聳聽」都是沒有盡「臣職」,所以他要說的東西會完全客觀。海大人講大道理真的很有一套,這個邏輯一套下來毫無毛病。一個是闡述明白自己的動機,完全是出於「盡臣職」;其次為自己接下來的「犯君」內容做了鋪墊,表示自己說的內容是完全客觀無偏向。雖然說「美曰美」、「過曰過」,但其實後面主要說的還是「過」。

動機和評估標準都闡述完了,接下來就開始說內容了。

二、陳述現狀

  1. 君道不正

一般奏疏也會從史書裡面找例子,海瑞先從漢文帝入手,闡述當今的「君道不正」。

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仁類柔,慈恕恭儉,雖有近民之美;優遊退遜,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頌之,諛也。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治安疏》

海瑞對漢文帝的評價其實是先揚後抑。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整體上來講當然是好皇帝,但也非盡善盡美,天下也不能稱為「安且治」,而如果大臣們都說文帝時期已經「安且治」,那麼不是愚蠢就是阿諛奉承。海瑞選擇文帝也是故意的,嘉靖是非常喜歡自比自己為漢文帝的,他們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他們崇尚無為而治,治國有道家思想,這當然是嘉靖為自己的治國策略找歷史依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嘉靖和漢文帝都是藩王繼位,相對來講都不是常規的上位方式,但因為非常規,也格外在意這個事情,嘉靖的「大禮議」也不只是為了父子之情,也是要強調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海瑞這裡用賈誼也蠻有意思的,賈誼給文帝獻過一篇《陳政事疏》,也叫《治安策》;嘉靖自比漢文帝,海瑞就直接上了《治安疏》,多少有點自比賈誼。

批評完文帝,海瑞直接問了一句「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這句話還蠻扎心的,明實錄也刪掉了。這個答案當然所有人內心都有點數的,但海瑞並不只是讓嘉靖自己反省,反而進行了更猛烈的抨擊。他批評文帝當然是為了批評嘉靖。接著他開始將嘉靖和文帝進行對比,也是先揚後抑。

陛下天質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勵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專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舉其略,如箴敬一以養心,定冠履以定分,除聖賢土木之象,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然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治安疏》

海瑞的表揚當然也很真心,嘉靖十五歲繼位,前二十年即使有「大禮議」,但這只是朝堂勢力的紛爭,即使是楊廷和被罷相,啟用張璁,國家治理還是做的不錯的,作為政治新手是非常出色的。《明史》對他執政生涯前二十年的評價也是「天下稱治」。海瑞也拔地非常高,列舉堯舜禹湯漢光武唐太宗唐憲宗給他抬轎,評估是遠高於漢文帝。

然鵝,真誠地讚美是為了更猛烈的抨擊。

然文帝能充其仁順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而貫朽粟陳,民少康阜(明實錄作」民生康阜」),三代下稱賢君焉。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遙興可得而一意修玄。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膏脂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後,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遠甚。——《治安疏》

這段罵地非常猛烈了。作為帝王,「父子」、「君臣」、「夫婦」的關係都處理地很糟糕,國家不治理,天下民不聊生,幾乎是一無是處了。「今賦役增常.......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這一句罵地也真的是狠了,明實錄直接刪掉了。不光是把嘉靖罵了,海瑞還把嘉靖的藉口堵上了,海瑞直接說雖然嚴嵩和嚴世蕃被處置了,但也不過是回到嚴嵩沒有當首輔之前,政治綱常仍然不好,基本意思就是這鍋不能說都是嚴嵩和嚴世蕃的。最後直接定論:不及漢文遠甚。

2. 臣職不明

借漢文帝闡述完了「君道不正」,接著罵百官「臣職不明」。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謂愚,《詩》云:「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日所賴以弼棐匡救,格非而歸之正,諸臣責也,豈以聖人而絕無過舉哉?古昔設官,亮采惠疇足矣,不必責之以諫。保氏掌諫王惡,不必設也。木繩金礪,聖賢不必言之也。今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天桃天藥,相率表賀。建宮築室,工部極力經營;取香覓寶,戶部差求四出。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風,陳善閉邪之義,邈無聞矣;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以從陛下;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其官守、有言責,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於苛斷,是陛下情之偏也。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顧身念重,得一官以欺敗、贓敗、不事事敗,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諸臣正心之學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詳審,誠如胡寅擾亂政事之說,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言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是己拒諫。執陛下一二事不當之形跡,臆陛下千百事之盡然,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今日之謂也。——《治安疏》

這一段第一句話就很扎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的人已經不滿嘉靖很久了。更糟糕的是,所有的官員都清楚知道這個事實。既然都知道,那麼他們就不是「愚」,但沒有對嘉靖說,則是「諛」。不顧事實而阿諛順從,這便是欺君之罪了,而這已經成為了朝堂的風氣。即使嘉靖有問題,但百官因為嘉靖犯的這些問題就臆測嘉靖不顧天下蒼生,因此不予以勸諫,這就是欺君大罪。

雖然海瑞痛罵了百官,但還是要說一句話,這個風氣也是嘉靖塑造的。之前直言勸諫的臣子都什麼下場,百官都看在眼裡,直言勸諫的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誰又願意來冒這個風險呢,這實在是有悖人性。不過站在海瑞的視角,孟子曰「捨生取義」,百官大多都是讀書人,是要有這個覺悟的,百官的道德標尺和普通百姓也是不同的。

《明實錄》這一段的刪節也很有意思。實際上這一段雖然把矛頭對準了百官,但也有說了嘉靖的錯處,譬如「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實際上這句話也有指責嘉靖的意思,畢竟「上人疑」是根本問題。但是《明實錄》就把這一句刪了,上面的「木繩.....不必言也」、「都俞....聞矣」也都刪了。趕腳刪完之後,這一段就完全是罵百官了,實際上頗有點撇清嘉靖的趕腳。

上面兩端都是在闡述現狀:「君道不正」和「臣職不明」,接下來海瑞就開始講解法了。

為身家心與懼心合,臣職不明,臣一二事形跡說既為諸臣解之矣。求長生心與惑心合,有辭於臣,君道不正,臣請再為陛下開之。——《治安疏》

完美實踐「帶著解決方案提意見」

在提解決方案之前,海瑞首先對現狀的原因進行剖析,他把最大的問題指向嘉靖玄修。首先,他指出玄修對嘉靖個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止說修身立命,止說順受其正。蓋天地賦予於人而為性命者,此盡之矣。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終。下之亦未見方外士漢、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昔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因則其文以畫八卦;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九疇。《河圖》、《洛書》,實有此瑞物。泄此萬古不傳之秘,天不愛道而顯之聖人,藉聖人以開示天下,猶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歷數成焉,非虛妄事也。宋真宗獲天書於乾佑山,孫奭諫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得,藥必工搗合而成者也。無因而至,桃藥有足行耶?天賜之者,有手執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揣陛下懸思妄念,區區桃、藥導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治安疏》

嘉靖信道是在安陸就形成的習慣,可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並沒有因為玄修影響到朝政,只能算是一件封建迷信的消遣活動。嘉靖十七年,母親去世;嘉靖十八年,南巡遇火;嘉靖二十年,壬寅宮變。個人生活的動盪便容易轉向宗教中尋求慰藉,嘉靖二十年以後,對玄修痴迷更甚。

他在人間富貴已極,朝堂盡在他的掌控中,須得用另一個欲望來填補他的不安。在他玄修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道士陶仲文(藍神仙其實影響沒有那麼大)。嘉靖遷居西苑以後,大臣們皆不得見,但陶仲文卻是可以見到的。嘉靖稱陶仲文為師,加封禮部尚書/少師/少保/少傅,而有這個殊榮的人,整個明朝也只有陶仲文一個。更諷刺的是,陶仲文在嘉靖三十九年去世了,但嘉靖仍然執著於長生。「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在嘉靖的晚年,常見的白兔、白鹿的祥瑞已經無法滿足他了,左右的太監就編了各種異事來哄他開心。

嘉靖四十三年五月,「天賜仙桃」,

乙卯,上(明世宗)夜坐廷中,御幄後忽獲一桃,左右或見桃從空中墮,上喜曰:「天賜也!修 迎恩典五日。」明日,復有一桃降,其夜,白兔生二子,上益喜,諭禮部謝玄告廟。未幾,壽鹿亦生二子,於是群臣上表賀。上以奇祥三錫,天眷非常,各手詔答之 。——《明實錄》

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得仙藥於御座」,

上諭禮部曰頃二日朕所常御褥及案上有藥丸各一,蓋天賜也。——《明實錄》

海瑞說的「仙桃」、「藥丸」就是這兩件事情。海瑞當然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作為士大夫,他對這種怪力亂神也是敬而遠之。他的邏輯也非常樸素,上古的堯舜,嘉靖求道的老師陶仲文都沒有長生,沒有道理嘉靖可以長生。而「仙桃」「藥丸」這種怪力亂神,並不符合他理解的天道。天是藉由聖人來宣「道」,譬如布列日月星辰,聖人從中悟出「歷數」。桃一定是需要人采,藥需要人加工,不可能突然出現。道理講完,最後再給了痛心一擊「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明實錄》裡面把這一段裡面的反問句都刪掉了,看著溫和很多。

這裡其實還有個頗值得玩味的事情。實際上嘉靖四十四年還發生了一件祥瑞之事,嘉靖四十四年六月,柱上長金靈芝,

睿宗原廟前殿東柱產金色芝一,本廟在太廟都宮之外,舊為睿宗皇帝廟,後以太廟成,神主祔於太廟而原廟猶存,至是忽有芝瑞,上大悅。——《明實錄》

嘉靖後續還因為此事要修建玉芝宮。海瑞提了更早的「仙桃」,更晚的「藥丸」,唯獨不提這個「玉芝」。海瑞即使要批龍鱗,也還是有注意選材的。睿宗是興獻王,是嘉靖的父親,如果提到這個事情,否定的就不是「玄修」,而是關乎執政合法性的「大禮議」了,也不利於嘉靖接受這個奏疏,至少在動機上會讓嘉靖想到更多。

指出了玄修對嘉靖求長生沒有任何作用後,海瑞又論述了玄修對朝政的損害。

陛下又將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玄修無害矣乎?夫人幼而學,既無致君澤民異事之學,壯而行,亦無致君澤民殊用之心。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言順者之未必為道也。即近事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至今首稱之。雖近日嚴嵩抄沒,百官有惕心焉。無用於積賄求遷,稍自洗滌。然嚴嵩罷相之後,猶嚴嵩未相之先而已。諸臣寧為嚴嵩之順,不為梁材之執。今甚者貪求,未甚者挨日。見稱於人者,亦廊廟山林,交戰熱中,鶻突依違,苟舉故事。潔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靈長終必賴之者,未見其人焉。得非有所牽掣其心,未能純然精白使然乎?陛下欲諸臣惟予行而莫逆也,而責之以效忠,付之以翼為明聽也,又欲其順吾玄修土木之娛,是股肱耳目,不為腹心衛也,而自為視聽持行之用。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治安疏》

玄修對於朝政的危害主要在於「順」。海瑞引用了《尚書》裡面的「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好理解的,即使別人的話如果跟自己的想法相違背,也應該去判斷他說的話是不是符合道義。我對這句話也略有體會,每個人都討厭被否定,無論是領導的批評或者下屬的指責,甚至是身邊人的不理解,情緒上的憤怒和難過是難免的,但需要的是理智地考量對方所說的話的內容是否合理。自我意識過剩會杜絕任何進步的可能。

海瑞接著用嚴嵩和梁材作為例子來進行闡述。嚴嵩大家都很了解,他的上位靠的就是順從,戴香葉冠、寫青詞,處處迎合嘉靖,最後也只是致仕,安全著陸;梁材是嘉靖早年的戶部尚書,業務能力極強,他接手戶部的時候國庫一年收入130萬兩,支出240萬兩,他大刀闊斧改革,國庫才富足了起來。嘉靖對其業務能力也極認可,後續還讓他掌刑部事務。可這樣一個干臣,僅僅由於沒有按時進獻醮壇需要的龍涎香,就被勒令致仕。

嚴嵩貪竊卻因為順從玄修上位,梁材能幹卻因為不順從玄修被致仕。而百官們看到嚴嵩和梁材的結局,自然情願學習嚴嵩的順,而不是梁材的不順。海瑞將百官的心態分成三類:

第一種是最不好的,就是學習嚴嵩貪竊求得官職名利;

第二種沒有貪竊,不過庸碌度日;

第三種人有能力品行,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只能內心交戰,在仕與隱之間徘徊不定。(私以為指的是徐階,海瑞後面給徐階辯解的時候評價頗類似)

還有一種人,品格高潔,以天下為己任,但這種人並沒有出現。

這種人沒有出現,海瑞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嘉靖。嘉靖既要百官順從他的玄修,又要百官盡言盡忠,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這句話有些譯本翻譯成:即使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臣子,也是沒有辦法成「得志與民由之」的大業。實際上這個翻譯是錯誤的。

「得志與民由之」取自於孟子那篇很有名的《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在孟子的眼中,張儀和公孫衍這類縱橫家,都是「以順為正」,即使身居高位,手握滔天權力,也並不能稱之為大丈夫。海瑞的意思也是明確的,嘉靖用玄修來馴化百官,皆是「以順為正」,百官至多也不過是張儀、公孫衍之流,是無法達成嘉靖所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的。

四、提出解決方案

剖析完了原因,海瑞才提出最後的解法。

陛下誠知玄修無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不安不治由之,翻然悔悟,日視正朝,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其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夔、伊、傅相後先,明良喜起,都俞吁咈。內之宦官宮妾,外之光祿寺廚役、錦衣衛恩蔭、諸衙門帶俸,舉凡無事而官多矣。上之內倉內庫,下之戶工部光祿寺諸廠藏段絹、糧料、珠寶、器用、木材諸物,多而積於無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節省間而已。京師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而陛下何不為之?官有職掌,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苟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敦本行以端士習,止上納以清仕途,久任吏將以責成功,練選軍士以免召募,驅緇黃游食使歸四民,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刑之無少姑息焉。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遠之業,諸臣必有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一振作而百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節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勞於陛下也。九卿總其綱,百職分其緒,撫按科道糾舉肅清之於其間,陛下持大綱、稽治要而責成焉。勞於求賢,逸於任用,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六氣各得其序,恭己無為之道也。天地萬物為一體,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薰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樂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道與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壽矣。此理之所有,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理所無者也。理之所無而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玄修求之,懸思鑿想,繫風捕影,終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站在今天看海瑞的解決方案其實挺無聊的,無非是停止玄修,勤於朝政,節省開支,廣開言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明實錄》裡面刪了「陛下何不為之」、「陛下何不行之」兩句,可這兩句海瑞寫的時候大概是痛心的吧。他從小讀書,對君父的感情也是深的,嘉靖前二十年勵精圖治,他何嘗不是對他的君父有所期待,可他入得朝堂,所見所感卻如此讓他失望,如此悲憤才會上這個疏吧。

五、結尾

提完了解決方案,《治安疏》也到了結尾。

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誠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惓惓為陛下一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間,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不勝戰慄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最後的結尾是非常懇切的,海瑞甚至用了「戰慄恐懼之至」。問題是大哥你這奏疏跟直接指著鼻子罵嘉靖也差不了太多,和「戰慄恐懼」差得有點多。

如果只是單看《治安疏》這篇文章,結構分明,邏輯清晰,切合時局,作為政論是非常合格的,文辭上的確是不夠優美的。然其中的浩然正氣,絕對當得起「千古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可畢竟兩千年來也就一個海瑞,一個《治安疏》,幾乎是不可複製的。我向來激賞少年氣和英雄氣,但在「批龍鱗」這件事情上仍然持保留意見,因為這件事情對普通人來講風險巨大,但對個人和整個體系的收益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海瑞是在既有的官宦體系里打滾十來年,地方/京中都任過職,他對這個體系有非常充足的了解;且他個人確然無黨無派,他的政績和人品在朝堂里有一定的reputation,這樣才讓他最後能全身而退。《明實錄》裡在治安疏後特意寫了一句

瑞疏言讜而意忠,非故批逆鱗以沽直者。

也因其如此,作為上位者的嘉靖才能夠不懷疑他的動機,仔細考量他奏疏的對錯。普通人即使真的是有感而發,也須得慎之又慎。

海瑞雖然作為一個直臣聞名天下,但他其實不是一個言官。

《海瑞集》收錄了他的15道奏疏,其中9道都是關於具體的政事,譬如《開吳淞江疏》《革募兵疏》;3道是辭呈,《乞終養疏》之類;剩下3道,一道是在徐階被攻擊的時候為徐階講話的《乞治黨邪言官疏》(這封疏裡面其實也吐槽徐階不少),一道是自己被攻擊時候的自辯疏《被論自陳不職疏》(這封裡面還說了些自己妻子和小妾的八卦),還有一封就是讓他名噪天下的《治安疏》。

從奏疏的比例上也可以看出,海瑞並不是「博直名」的言官,他本人很務實,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多過於針砭時事。事實上,如果沒有《治安疏》,他的政績也是非常經得起考量的,疏浚吳淞江就足夠他在明史上留下一個姓名。

可畢竟沒有如果,《治安疏》對後世影響太大,被稱為「天下第一疏」,以至於大家想起海瑞第一個反應就是「批龍鱗」,即使這是他歷經三朝唯一一道指責當今皇帝的奏疏。《治安疏》之所以影響那麼大,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為嘉靖。嘉靖並非唐太宗這樣善於納諫的帝王,也並非宋仁宗那麼性情仁厚,他雖然醉心玄修,但並不昏庸,相反,他極聰明、極獨斷,馭下之嚴在歷代皇帝裡面都數得著,他是權力巔峰上極孤獨的人。《治安疏》發生在他身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其如此獨斷,才能有這麼剛硬的上疏。因為嘉靖的獨斷,勸諫他的官員下場都不好,左順門、越中四諫、戊午三子皆是明證。

在嘉靖二十年楊堅上疏被處死後,就很少有人敢上疏了。而在他任用嚴嵩以後,朝堂日益敗壞,即使在嘉靖四十一年罷免了嚴嵩,但朝堂綱紀已經徹底壞了,整個局勢甚至比嚴嵩時更差。當時有個很好玩的事情,嘉靖找戶部要銀子買寶物,而當時的戶部尚書解釋說因為巡鹽的銀子只收到了六十萬兩,籌不出足夠的錢去買寶物。嘉靖當時就納悶了,明明鄢懋卿(嚴黨代表人物)在的時候能收入超過一百萬兩。在這種局勢下, 海瑞上疏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其次是因為海瑞。海瑞這種風格的官員很少見,清廉的官員不多,剛直的官員也不多,無黨無派的更少,而海瑞三者兼有就極少見了。海瑞在個人生活上也堪稱道德標兵,已經近乎古怪了。但不過個人生活如何古怪,他作為一個古代清官的形象,可以說是無可指摘,他是道德巔峰上的極孤獨者。這樣的人上《治安疏》是非常讓人信服,不管是幾百年前的嘉靖,還是幾百年後的我們,完全無法找到一絲一毫他出於黨派鬥爭或是個人私心上這道疏的原因,他個人的言行為他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最後是因為這次上疏的結果。海瑞上疏的結果是非常特別的。如果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清廉的臣子規勸行差有偏的帝王,層層鋪墊以後,兩人巔峰對決,那麼只可能是兩個結果:暗黑一點就是臣子被處置,世界無法被拯救;光明一點就是帝王體認到臣子的苦心,幡然醒悟,一夕振作,天下長治久安。可《治安疏》的結果不是任何一種。事實上嘉靖在海瑞上疏十個月後就去世了,沒有所謂的痛哭流涕一夕振作,你可以說海瑞的上疏什麼也沒有改變,這個世道依然如是;可究竟不同了,這道疏是一面鏡子,不僅照見了權力巔峰上的孤獨帝王,照見了大明芸芸眾生,也照見了幾百年後的我們。

海瑞在生前便印刻有《淳安稿》《淳安縣政事》《備忘集》《續備忘錄》,明人又將他的著述合成一部《備忘集》,《海瑞集》就脫胎於這本書。《海瑞集》裡面記錄的《治安疏》有三千字,是相對可信的版本。《明史》《明實錄》都有一部分刪減,但都保留了疏裡面的主要內容,作為史書,記錄幾千字的上疏也是比較少見了,也可見這本疏的分量。

在繼續下面的劇情前,我們可以先看下這份「天下第一疏」到底是什麼樣的。

一、闡述動機

開頭第一句就奠定了這部疏的基調。

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

之所以叫「天下第一疏」,是因為說的是「天下第一事」,而天下第一事,就是匡正君道、明確臣職,求得萬世的長治久安(此「治安」非彼「治安」)。《明實錄》刪了這一段┓( ´∀` )┏估計過於石破天驚了。

接下來,開始闡述何為「君道」、「臣職」。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聞,將一有所不得知而行,其任為不稱。是故養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使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諛順曲從,致使災禍蔽塞,主不上聞焉,無足言矣。過為計者,則又曰:「君子危明主、憂治世。」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毋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非通論也。——《治安疏》

海瑞作為封建時代的臣子,當然有其局限性,他對於「君」是非常尊崇的,但同時,他也認為「君」是要負擔與其尊崇相匹配的責任,而要承擔責任,首先要對民生情況充分知情。而讓「君」知情便是「臣」的責任。「臣」應當盡言,盡言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不能為了阿諛順從而報喜不報憂;另一方面,也不能言過其實,危言聳聽。這其實是個非常好的觀點,群眾的情緒是非常容易搖擺的,在一個組織順境的時候,組織內部的批評聲音都會被無視,而一旦外界給予壓力,組織陷入逆境,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合理的設計也會出現批評的聲音,且客觀的評價會被認為是「粉飾太平」,這兩種情況對組織一樣危險,前者會讓組織陷入麻木繼而轉向衰敗,後者會讓組織混亂無序而走向毀滅。

論述完了怎樣才是「臣職」所謂的「盡言」,海瑞便開始「盡言」。

臣受國厚恩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容悅,不過計,披肝膽為陛下言之。——《治安疏》

「無隱」來自於《禮記》:

事君有犯而無隱——《禮記·檀弓上》

海大人其實這個時候就已經鋪墊自己要「有犯」┓( ´∀` )┏而前面論述了「報喜不報憂」和「危言聳聽」都是沒有盡「臣職」,所以他要說的東西會完全客觀。海大人講大道理真的很有一套,這個邏輯一套下來毫無毛病。一個是闡述明白自己的動機,完全是出於「盡臣職」;其次為自己接下來的「犯君」內容做了鋪墊,表示自己說的內容是完全客觀無偏向。雖然說「美曰美」、「過曰過」,但其實後面主要說的還是「過」。

動機和評估標準都闡述完了,接下來就開始說內容了。

二、陳述現狀

  1. 君道不正

一般奏疏也會從史書裡面找例子,海瑞先從漢文帝入手,闡述當今的「君道不正」。

漢賈誼陳政事於文帝曰:「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仁類柔,慈恕恭儉,雖有近民之美;優遊退遜,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致安治頌之,諛也。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治安疏》

海瑞對漢文帝的評價其實是先揚後抑。漢文帝開啟「文景之治」,整體上來講當然是好皇帝,但也非盡善盡美,天下也不能稱為「安且治」,而如果大臣們都說文帝時期已經「安且治」,那麼不是愚蠢就是阿諛奉承。海瑞選擇文帝也是故意的,嘉靖是非常喜歡自比自己為漢文帝的,他們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他們崇尚無為而治,治國有道家思想,這當然是嘉靖為自己的治國策略找歷史依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嘉靖和漢文帝都是藩王繼位,相對來講都不是常規的上位方式,但因為非常規,也格外在意這個事情,嘉靖的「大禮議」也不只是為了父子之情,也是要強調自己繼位的合法性。

海瑞這裡用賈誼也蠻有意思的,賈誼給文帝獻過一篇《陳政事疏》,也叫《治安策》;嘉靖自比漢文帝,海瑞就直接上了《治安疏》,多少有點自比賈誼。

批評完文帝,海瑞直接問了一句「陛下自視於漢文帝何如」,這句話還蠻扎心的,明實錄也刪掉了。這個答案當然所有人內心都有點數的,但海瑞並不只是讓嘉靖自己反省,反而進行了更猛烈的抨擊。他批評文帝當然是為了批評嘉靖。接著他開始將嘉靖和文帝進行對比,也是先揚後抑。

陛下天質英斷,睿識絕人,可為堯、舜,可為禹、湯、文、武,下之如漢宣之勵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專志平僭亂,宋仁宗之仁恕,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即位初年,剷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舉其略,如箴敬一以養心,定冠履以定分,除聖賢土木之象,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然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治安疏》

海瑞的表揚當然也很真心,嘉靖十五歲繼位,前二十年即使有「大禮議」,但這只是朝堂勢力的紛爭,即使是楊廷和被罷相,啟用張璁,國家治理還是做的不錯的,作為政治新手是非常出色的。《明史》對他執政生涯前二十年的評價也是「天下稱治」。海瑞也拔地非常高,列舉堯舜禹湯漢光武唐太宗唐憲宗給他抬轎,評估是遠高於漢文帝。

然鵝,真誠地讚美是為了更猛烈的抨擊。

然文帝能充其仁順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而貫朽粟陳,民少康阜(明實錄作」民生康阜」),三代下稱賢君焉。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遙興可得而一意修玄。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膏脂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綱紀馳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人以為薄於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邇者嚴嵩罷相,世蕃極刑,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後,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遠甚。——《治安疏》

這段罵地非常猛烈了。作為帝王,「父子」、「君臣」、「夫婦」的關係都處理地很糟糕,國家不治理,天下民不聊生,幾乎是一無是處了。「今賦役增常.......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這一句罵地也真的是狠了,明實錄直接刪掉了。不光是把嘉靖罵了,海瑞還把嘉靖的藉口堵上了,海瑞直接說雖然嚴嵩和嚴世蕃被處置了,但也不過是回到嚴嵩沒有當首輔之前,政治綱常仍然不好,基本意思就是這鍋不能說都是嚴嵩和嚴世蕃的。最後直接定論:不及漢文遠甚。

2. 臣職不明

借漢文帝闡述完了「君道不正」,接著罵百官「臣職不明」。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謂愚,《詩》云:「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今日所賴以弼棐匡救,格非而歸之正,諸臣責也,豈以聖人而絕無過舉哉?古昔設官,亮采惠疇足矣,不必責之以諫。保氏掌諫王惡,不必設也。木繩金礪,聖賢不必言之也。今乃修齋建醮,相率進香,天桃天藥,相率表賀。建宮築室,工部極力經營;取香覓寶,戶部差求四出。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風,陳善閉邪之義,邈無聞矣;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後言,以從陛下;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其官守、有言責,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於苛斷,是陛下情之偏也。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諸臣顧身念重,得一官以欺敗、贓敗、不事事敗,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諸臣正心之學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詳審,誠如胡寅擾亂政事之說,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言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是己拒諫。執陛下一二事不當之形跡,臆陛下千百事之盡然,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今日之謂也。——《治安疏》

這一段第一句話就很扎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的人已經不滿嘉靖很久了。更糟糕的是,所有的官員都清楚知道這個事實。既然都知道,那麼他們就不是「愚」,但沒有對嘉靖說,則是「諛」。不顧事實而阿諛順從,這便是欺君之罪了,而這已經成為了朝堂的風氣。即使嘉靖有問題,但百官因為嘉靖犯的這些問題就臆測嘉靖不顧天下蒼生,因此不予以勸諫,這就是欺君大罪。

雖然海瑞痛罵了百官,但還是要說一句話,這個風氣也是嘉靖塑造的。之前直言勸諫的臣子都什麼下場,百官都看在眼裡,直言勸諫的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誰又願意來冒這個風險呢,這實在是有悖人性。不過站在海瑞的視角,孟子曰「捨生取義」,百官大多都是讀書人,是要有這個覺悟的,百官的道德標尺和普通百姓也是不同的。

《明實錄》這一段的刪節也很有意思。實際上這一段雖然把矛頭對準了百官,但也有說了嘉靖的錯處,譬如「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實際上這句話也有指責嘉靖的意思,畢竟「上人疑」是根本問題。但是《明實錄》就把這一句刪了,上面的「木繩.....不必言也」、「都俞....聞矣」也都刪了。趕腳刪完之後,這一段就完全是罵百官了,實際上頗有點撇清嘉靖的趕腳。

上面兩端都是在闡述現狀:「君道不正」和「臣職不明」,接下來海瑞就開始講解法了。

為身家心與懼心合,臣職不明,臣一二事形跡說既為諸臣解之矣。求長生心與惑心合,有辭於臣,君道不正,臣請再為陛下開之。——《治安疏》

完美實踐「帶著解決方案提意見」

三、剖析原因

在提解決方案之前,海瑞首先對現狀的原因進行剖析,他把最大的問題指向嘉靖玄修。首先,他指出玄修對嘉靖個人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聖賢止說修身立命,止說順受其正。蓋天地賦予於人而為性命者,此盡之矣。堯、舜、禹、湯、文、武之君,聖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終。下之亦未見方外士漢、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昔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因則其文以畫八卦;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九疇。《河圖》、《洛書》,實有此瑞物。泄此萬古不傳之秘,天不愛道而顯之聖人,藉聖人以開示天下,猶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歷數成焉,非虛妄事也。宋真宗獲天書於乾佑山,孫奭諫曰:「天何言哉?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得,藥必工搗合而成者也。無因而至,桃藥有足行耶?天賜之者,有手執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揣陛下懸思妄念,區區桃、藥導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治安疏》

嘉靖信道是在安陸就形成的習慣,可在他執政的前二十年,並沒有因為玄修影響到朝政,只能算是一件封建迷信的消遣活動。嘉靖十七年,母親去世;嘉靖十八年,南巡遇火;嘉靖二十年,壬寅宮變。個人生活的動盪便容易轉向宗教中尋求慰藉,嘉靖二十年以後,對玄修痴迷更甚。

他在人間富貴已極,朝堂盡在他的掌控中,須得用另一個欲望來填補他的不安。在他玄修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道士陶仲文(藍神仙其實影響沒有那麼大)。嘉靖遷居西苑以後,大臣們皆不得見,但陶仲文卻是可以見到的。嘉靖稱陶仲文為師,加封禮部尚書/少師/少保/少傅,而有這個殊榮的人,整個明朝也只有陶仲文一個。更諷刺的是,陶仲文在嘉靖三十九年去世了,但嘉靖仍然執著於長生。「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在嘉靖的晚年,常見的白兔、白鹿的祥瑞已經無法滿足他了,左右的太監就編了各種異事來哄他開心。

嘉靖四十三年五月,「天賜仙桃」,

乙卯,上(明世宗)夜坐廷中,御幄後忽獲一桃,左右或見桃從空中墮,上喜曰:「天賜也!修 迎恩典五日。」明日,復有一桃降,其夜,白兔生二子,上益喜,諭禮部謝玄告廟。未幾,壽鹿亦生二子,於是群臣上表賀。上以奇祥三錫,天眷非常,各手詔答之 。——《明實錄》

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得仙藥於御座」,

上諭禮部曰頃二日朕所常御褥及案上有藥丸各一,蓋天賜也。——《明實錄》

海瑞說的「仙桃」、「藥丸」就是這兩件事情。海瑞當然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是作為士大夫,他對這種怪力亂神也是敬而遠之。他的邏輯也非常樸素,上古的堯舜,嘉靖求道的老師陶仲文都沒有長生,沒有道理嘉靖可以長生。而「仙桃」「藥丸」這種怪力亂神,並不符合他理解的天道。天是藉由聖人來宣「道」,譬如布列日月星辰,聖人從中悟出「歷數」。桃一定是需要人采,藥需要人加工,不可能突然出現。道理講完,最後再給了痛心一擊「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明實錄》裡面把這一段裡面的反問句都刪掉了,看著溫和很多。

這裡其實還有個頗值得玩味的事情。實際上嘉靖四十四年還發生了一件祥瑞之事,嘉靖四十四年六月,柱上長金靈芝,

睿宗原廟前殿東柱產金色芝一,本廟在太廟都宮之外,舊為睿宗皇帝廟,後以太廟成,神主祔於太廟而原廟猶存,至是忽有芝瑞,上大悅。——《明實錄》

嘉靖後續還因為此事要修建玉芝宮。海瑞提了更早的「仙桃」,更晚的「藥丸」,唯獨不提這個「玉芝」。海瑞即使要批龍鱗,也還是有注意選材的。睿宗是興獻王,是嘉靖的父親,如果提到這個事情,否定的就不是「玄修」,而是關乎執政合法性的「大禮議」了,也不利於嘉靖接受這個奏疏,至少在動機上會讓嘉靖想到更多。

指出了玄修對嘉靖求長生沒有任何作用後,海瑞又論述了玄修對朝政的損害。

陛下又將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而玄修無害矣乎?夫人幼而學,既無致君澤民異事之學,壯而行,亦無致君澤民殊用之心。太甲曰「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言順者之未必為道也。即近事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官戶部者,至今首稱之。雖近日嚴嵩抄沒,百官有惕心焉。無用於積賄求遷,稍自洗滌。然嚴嵩罷相之後,猶嚴嵩未相之先而已。諸臣寧為嚴嵩之順,不為梁材之執。今甚者貪求,未甚者挨日。見稱於人者,亦廊廟山林,交戰熱中,鶻突依違,苟舉故事。潔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靈長終必賴之者,未見其人焉。得非有所牽掣其心,未能純然精白使然乎?陛下欲諸臣惟予行而莫逆也,而責之以效忠,付之以翼為明聽也,又欲其順吾玄修土木之娛,是股肱耳目,不為腹心衛也,而自為視聽持行之用。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治安疏》

玄修對於朝政的危害主要在於「順」。海瑞引用了《尚書》裡面的「有言逆於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於汝志,必求諸非道」。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好理解的,即使別人的話如果跟自己的想法相違背,也應該去判斷他說的話是不是符合道義。我對這句話也略有體會,每個人都討厭被否定,無論是領導的批評或者下屬的指責,甚至是身邊人的不理解,情緒上的憤怒和難過是難免的,但需要的是理智地考量對方所說的話的內容是否合理。自我意識過剩會杜絕任何進步的可能。

海瑞接著用嚴嵩和梁材作為例子來進行闡述。嚴嵩大家都很了解,他的上位靠的就是順從,戴香葉冠、寫青詞,處處迎合嘉靖,最後也只是致仕,安全著陸;梁材是嘉靖早年的戶部尚書,業務能力極強,他接手戶部的時候國庫一年收入130萬兩,支出240萬兩,他大刀闊斧改革,國庫才富足了起來。嘉靖對其業務能力也極認可,後續還讓他掌管刑部事務。可這樣一個干臣,僅僅由於沒有按時進獻醮壇需要的龍涎香,就被勒令致仕。

嚴嵩貪竊卻因為順從玄修上位,梁材能幹卻因為不順從玄修被致仕。而百官們看到嚴嵩和梁材的結局,自然情願學習嚴嵩的順,而不是梁材的不順。海瑞將百官的心態分成三類:

第一種是最不好的,就是學習嚴嵩貪竊求得官職名利;

第二種沒有貪竊,不過庸碌度日;

第三種人有能力品行,但是在這種環境下,只能內心交戰,在仕與隱之間徘徊不定。(私以為指的是徐階,海瑞後面給徐階辯解的時候評價頗類似)

還有一種人,品格高潔,以天下為己任,但這種人並沒有出現。

這種人沒有出現,海瑞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嘉靖。嘉靖既要百官順從他的玄修,又要百官盡言盡忠,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有臣如儀、衍焉,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無是理也」這句話有些譯本翻譯成:即使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臣子,也是沒有辦法成「得志與民由之」的大業。實際上這個翻譯是錯誤的。

「得志與民由之」取自於孟子那篇很有名的《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在孟子的眼中,張儀和公孫衍這類縱橫家,都是「以順為正」,即使身居高位,手握滔天權力,也並不能稱之為大丈夫。海瑞的意思也是明確的,嘉靖用玄修來馴化百官,皆是「以順為正」,百官至多也不過是張儀、公孫衍之流,是無法達成嘉靖所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無不可治」的。

四、提出解決方案

剖析完了原因,海瑞才提出最後的解法。

陛下誠知玄修無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不安不治由之,翻然悔悟,日視正朝,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其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於皋、夔、伊、傅相後先,明良喜起,都俞吁咈。內之宦官宮妾,外之光祿寺廚役、錦衣衛恩蔭、諸衙門帶俸,舉凡無事而官多矣。上之內倉內庫,下之戶工部光祿寺諸廠藏段絹、糧料、珠寶、器用、木材諸物,多而積於無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節省間而已。京師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而陛下何不為之?官有職掌,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苟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敦本行以端士習,止上納以清仕途,久任吏將以責成功,練選軍士以免召募,驅緇黃游食使歸四民,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刑之無少姑息焉。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遠之業,諸臣必有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一振作而百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節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勞於陛下也。九卿總其綱,百職分其緒,撫按科道糾舉肅清之於其間,陛下持大綱、稽治要而責成焉。勞於求賢,逸於任用,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六氣各得其序,恭己無為之道也。天地萬物為一體,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薰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樂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道與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壽矣。此理之所有,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理所無者也。理之所無而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玄修求之,懸思鑿想,繫風捕影,終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站在今天看海瑞的解決方案其實挺無聊的,無非是停止玄修,勤於朝政,節省開支,廣開言路,君臣共治,以民為本。《明實錄》裡面刪了「陛下何不為之」、「陛下何不行之」兩句,可這兩句海瑞寫的時候大概是痛心的吧。他從小讀書,對君父的感情也是深的,嘉靖前二十年勵精圖治,他何嘗不是對他的君父有所期待,可他入得朝堂,所見所感卻如此讓他失望,如此悲憤才會上這個疏吧。

五、結尾

提完了解決方案,《治安疏》也到了結尾。

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於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誠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惓惓為陛下一言之。一反情易向之間,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臣不勝戰慄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

最後的結尾是非常懇切的,海瑞甚至用了「戰慄恐懼之至」。問題是大哥你這奏疏跟直接指著鼻子罵嘉靖也差不了太多,和「戰慄恐懼」差得有點多。

如果只是單看《治安疏》這篇文章,結構分明,邏輯清晰,切合時局,作為政論是非常合格的,文辭上的確是不夠優美的。然其中的浩然正氣,絕對當得起「千古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可畢竟兩千年來也就一個海瑞,一個《治安疏》,幾乎是不可複製的。我向來激賞少年氣和英雄氣,但在「批龍鱗」這件事情上仍然持保留意見,因為這件事情對普通人來講風險巨大,但對個人和整個體系的收益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海瑞是在既有的官宦體系里打滾十來年,地方/京中都任過職,他對這個體系有非常充足的了解;且他個人確然無黨無派,他的政績和人品在朝堂里有一定的reputation,這樣才讓他最後能全身而退。《明實錄》裡在治安疏後特意寫了一句

瑞疏言讜而意忠,非故批逆鱗以沽直者。

也因其如此,作為上位者的嘉靖才能夠不懷疑他的動機,仔細考量他奏疏的對錯。普通人即使真的是有感而發,也須得慎之又慎。


海瑞雖然作為一個直臣聞名天下,但他其實不是一個言官。

《海瑞集》收錄了他的15道奏疏,其中9道都是關於具體的政事,譬如《開吳淞江疏》《革募兵疏》;3道是辭呈,《乞終養疏》之類;剩下3道,一道是在徐階被攻擊的時候為徐階講話的《乞治黨邪言官疏》(這封疏裡面其實也吐槽徐階不少),一道是自己被攻擊時候的自辯疏《被論自陳不職疏》(這封裡面還說了些自己妻子和小妾的八卦),還有一封就是讓他名噪天下的《治安疏》。

從奏疏的比例上也可以看出,海瑞並不是「博直名」的言官,他本人很務實,希望解決實際問題多過於針砭時事。事實上,如果沒有《治安疏》,他的政績也是非常經得起考量的,疏浚吳淞江就足夠他在明史上留下一個姓名。

可畢竟沒有如果,《治安疏》對後世影響太大,被稱為「天下第一疏」,以至於大家想起海瑞第一個反應就是「批龍鱗」,即使這是他歷經三朝唯一一道指責當今皇帝的奏疏。《治安疏》之所以影響那麼大,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為嘉靖。嘉靖並非唐太宗這樣善於納諫的帝王,也並非宋仁宗那麼性情仁厚,他雖然醉心玄修,但並不昏庸,相反,他極聰明、極獨斷,馭下之嚴在歷代皇帝裡面都數得著,他是權力巔峰上極孤獨的人。《治安疏》發生在他身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其如此獨斷,才能有這麼剛硬的上疏。

因為嘉靖的獨斷,勸諫他的官員下場都不好,左順門、越中四諫、戊午三子皆是明證。在嘉靖二十年楊堅上疏被處死後,就很少有人敢上疏了。而在他任用嚴嵩以後,朝堂日益敗壞,即使在嘉靖四十一年罷免了嚴嵩,但朝堂綱紀已經徹底壞了,整個局勢甚至比嚴嵩時更差。當時有個很好玩的事情,嘉靖找戶部要銀子買寶物,而當時的戶部尚書解釋說因為巡鹽的銀子只收到了六十萬兩,籌不出足夠的錢去買寶物。嘉靖當時就納悶了,明明鄢懋卿(嚴黨代表人物)在的時候能收入超過一百萬兩。在這種局勢下, 海瑞上疏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其次是因為海瑞。海瑞這種風格的官員很少見,清廉的官員不多,剛直的官員也不多,無黨無派的更少,而海瑞三者兼有就極少見了。海瑞在個人生活上也堪稱道德標兵,已經近乎古怪了。但不過個人生活如何古怪,他作為一個古代清官的形象,可以說是無可指摘,他是道德巔峰上的極孤獨者。這樣的人上《治安疏》是非常讓人信服,不管是幾百年前的嘉靖,還是幾百年後的我們,完全無法找到一絲一毫他出於黨派鬥爭或是個人私心上這道疏的原因,他個人的言行為他贏得了所有人的信任。

最後是因為這次上疏的結果。海瑞上疏的結果是非常特別的。如果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清廉的臣子規勸行差有偏的帝王,層層鋪墊以後,兩人巔峰對決,那麼只可能是兩個結果:暗黑一點就是臣子被處置,世界無法被拯救;光明一點就是帝王體認到臣子的苦心,幡然醒悟,一夕振作,天下長治久安。可《治安疏》的結果不是任何一種。事實上嘉靖在海瑞上疏十個月後就去世了,沒有所謂的痛哭流涕一夕振作,你可以說海瑞的上疏什麼也沒有改變,這個世道依然如是;可究竟不同了,這道疏是一面鏡子,不僅照見了權力巔峰上的孤獨帝王,照見了大明芸芸眾生,也照見了幾百年後的我們。

海瑞在生前便印刻有《淳安稿》《淳安縣政事》《備忘集》《續備忘錄》,明人又將他的著述合成一部《備忘集》,《海瑞集》就脫胎於這本書。《海瑞集》裡面記錄的《治安疏》有三千字,是相對可信的版本。《明史》《明實錄》都有一部分刪減,但都保留了疏裡面的主要內容,作為史書,記錄幾千字的上疏也是比較少見了,也可見這本疏的分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