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分封 | 衛國: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

五族實業集團 發佈 2022-05-24T08:03:34.132821+00:00

在眾多曾經聲名赫赫的諸侯國紛紛被滅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衛國卻奇蹟般地躲過無數次災難,生存到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到秦二世時才滅亡。衛國如此長壽,究竟靠的是「實力」,還是因為「幸運」?

在眾多曾經聲名赫赫的諸侯國紛紛被滅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衛國卻奇蹟般地躲過無數次災難,生存到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到秦二世時才滅亡。

衛國如此長壽,究竟靠的是「實力」,還是因為「幸運」?

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

在講衛國之前,就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三監之亂」

周武王建周后,為了安撫殷商遺民,把紂王之子武庚分封在殷商舊地。周武王雖然對武庚給予了優待,但並未消除戒心。就派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駐守在朝歌周圍,來監督武庚和殷商遺民。為此,武王把商的王畿朝歌分成三塊:朝歌以北地區為邶(bèi),由霍叔監管;朝歌以南地區為鄘(yōng),由蔡叔監管;朝歌以東地區為衛,由管叔監管。三個人共同治理殷商遺民,因此叫三監。

周武王建周兩年後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於成王年幼,天下初定,便由周公旦攝政,幫助處理國家大事。周公的攝政引起了管叔鮮與蔡叔度、霍叔處的強烈不滿,到處散布流言「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中傷周公。加之武庚亦早有復國的野心,趁周王朝政局動盪之際,不甘心做周的臣子,發起了叛亂,歷史上將這場叛亂稱為「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為平定叛亂,周公親率大軍東征,斬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將霍叔廢為庶人,動亂才最終被平定下來。

為了防止殷地再發生叛亂,周公就把商王都直接管轄的地方一分為二,一塊封給了微子啟,建立了宋國;另一塊則被封給周武王的同母弟康叔封,由此便建立了衛國。

衛國始封時以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國都,疆域橫跨豫、冀、兗三州,即今黃河以北的冀豫魯三省的交界處。衛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足以稱得上是當時諸侯國中的大國。

由於衛國的情況特殊,因此周王室也極為重視對這裡的統治策略。在封前往衛國之前,周公寫下了訓文《康誥》,強調只有「明德慎罰」、勤勉從事,才能安定殷民,順應天命。後來,康叔果然不負周公重託,把過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動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達到了「化敵為友」的目的。周成王親政時,將其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衛國也因此成為了西周在東方的主要藩屏。

周厲王之前,史書中對衛國的記述並不多見,直到衛武公時一度強盛,衛國才在歷史中真正嶄露頭角。衛武公四十二年,即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打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並殺死了周幽王。衛武公得知消息後,便出兵助周幽王之子周平王平息了犬戎叛亂,並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歷史也在此時進入了東周時代。後來,周平王因衛武公勤王有功,便將衛武公的爵位提升為公爵。

衛武公在位時期,修康叔之政,使百姓和睦安定,頗有賢君之風,深受百姓愛戴,衛武公死後,衛國臣民感其德治,作詩《淇奧》歌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因衛國大部分領土都在黃河以北,所以也容易受到北部狄人的攻擊。公元前660年便被狄人所破,同時當時的國君衛懿公也被狄人所殺,衛國國都淪陷,只能被迫將國都遷往楚丘(今河南滑縣衛國故城遺址)。衛國自此開始衰落。

公元前629年,為躲避狄人的再次侵擾,又將都城遷於帝丘(今河南濮陽),並在此立國300餘年。

到了春秋晚期,衛國甚至出現了父子爭國的事件,這使原本就衰弱的衛國更加無力與別國抗爭,只能在強鄰環伺下苟延殘喘。

戰國時期,戰爭更加頻繁,鄭國、魯國、吳國等昔日的霸主紛紛被滅。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此時衛國已不能稱之為國,僅保留下了封地和國君的爵位。公元前241年,秦滅魏,所以衛國又成了秦的附庸。衛國被秦國遷到野王縣(今河南沁陽),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衛君。

或許也正是因為衛國沒有在列國爭鬥中大出風頭,以至於秦始皇在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時,衛國還作為附庸存在。直到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至此衛國滅亡。

衛國雖然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卻又出現了很多能影響春秋戰國局勢的重要人物,為各國源源不斷地輸出有識之士。例如吳起、商鞅、官至秦國丞相的呂不韋,以及有戰國四大刺客之稱的聶政和荊軻,皆是衛國所出。

如果再要追問衛國何以存在如此之久,想必也有「衛多君子,其國無患」的原因吧。

周時期衛國貴族墓地。位於河南省濬縣以西35公里的辛村。1932~1933年,河南古蹟研究會先後進行4次發掘,發掘工作由郭寶鈞主持。1964年出版了考古學專刊《濬縣辛村》。

墓地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300米。共發掘墓葬82座。年代從康叔受封到衛國滅亡,約當公元前11世紀到前8世紀。這批墓葬的發掘為研究西周時期衛國的歷史、葬制、車制及西周時代戈戟的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衛姓、康姓

康叔封,衛國第一代國君,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西周初被封於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或康叔封(也說他死後的諡號是「康」,意思是能夠「令民安樂」)。後因轉封衛地,所以也衛康叔或衛封。

衛姓一支出自於周代諸侯國衛國。衛氏的開山祖是即為康叔姬封。秦滅衛國後,其後代子孫以國名衛為氏。漢武帝時七征匈奴安定邊疆的大將軍衛青即是此支。

康姓一支出自於出自姬姓。《古今姓氏書辦證》、《鄭通志》、《續通志久清通志》均載:康氏,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子姬封為衛候,諡曰康叔,支孫以謐為氏。或云:「康叔初食采於康,其地穎川康叔城是也。」史稱康氏正宗。是為河南康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