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神秘恐怖的黑科技|未知的真相(終結篇)

窺天之眼 發佈 2022-05-25T16:21:44.465062+00:00

導讀:兩千多年來,世間無數人都在尋找失落的約櫃,這不僅僅是出於對古老聖物的崇拜,還有一個難以抗拒的誘惑——人們相信:約櫃裡隱藏著非凡的秘密。這個屬於「神」的秘密,以近代各路科技大神的理解,那應該是某種超越時代的高端「電氣裝置」。


導讀:

兩千多年來,世間無數人都在尋找失落的約櫃,這不僅僅是出於對古老聖物的崇拜,還有一個難以抗拒的誘惑——人們相信:約櫃裡隱藏著非凡的秘密

這個屬於「神」的秘密,以近代各路科技大神的理解,那應該是某種超越時代的高端「電氣裝置」。

雖然《聖經》對如何製作和安置約櫃有著精細的描述,但最核心的部分——約櫃的內部機關構造,經典卻給「忽略」了。

迄今為止,約櫃仍沒有被找到,這個秘密似乎也將隨著日漸褪色的遠古歷史黯然消失。

不過,一位來自英國的埃及古物學家在西奈半島的探險發現,讓這個隱藏至深的秘密掀開了帷幕的一角……

08約櫃裡究竟有什麼?

自從這個系列開篇以來,很多朋友在後台給我留言,大家對這個神秘約櫃的構造和性質各有猜測。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智慧與靈感的源泉

我很欣慰絕大多數朋友能夠將熱情和思考聚焦在對史前文明的探索中,而非執著於真偽史的口舌爭辯。

關於約櫃權威性的研究與揭秘,遺憾地說,國內基本看不到這方面的嚴肅報導。我在檢索和分析國外多個專家和研究機構的調研報告後,愈發感覺到對古埃及文明深入研究的重要意義。

在我看來,推動未來科學發展的動力,往往就隱藏在傳說的神跡(或者說魔法)中

本篇內容腦洞較大,但富有啟示意義。我儘量用大家能接受的科學觀念,對所描述的種種神奇現象進行探秘。


現在,我就先從經典當中的一個神跡說起。

依據《聖經-出埃及記:16》的描述,摩西帶著數十萬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西奈半島的曠野中流亡了45天後,隨身攜帶的食物已經耗盡,飢腸轆轆的人們開始在摩西面前抱怨,並後悔離開埃及。因為在他們看來,即便是在埃及做奴隸,至少不會餓死。

這時,耶和華再次出手施展神跡,解決了這個「民以食為天」的難題。

這個神跡就是從此以後,除了周末聖安息日,其餘六天每天早晨都會有白色的食物從天而降,鋪滿大地,這食物的味道如攙了蜂蜜的薄餅,以色列人稱之為「嗎哪」。到了晚上,還會有主動飛到營地的鵪鶉,人們可以捕捉這些飛禽燒烤著吃。

按照神的吩咐,摩西讓兄長亞倫用一個罐子盛滿嗎哪,然後放在約櫃前,以世世代代存留。

這裡說一下關於約櫃裡裝有的物品。綜合多部經典記述,約櫃內裝有以下三樣物品:

1、盛嗎哪的金罐;

2、亞倫那根發芽的杖;

3、兩塊法版。

按西方主流經典的解釋,這三樣物品分別預表著生命的糧食基督的復活以及遵守誡命。其中金罐和亞倫之杖在所羅門聖殿落成後,被約西亞王取走另外收藏起來。

亞倫之杖原本是一根沒有生命跡象的枯木,在放置約櫃的帳幕內後,一夜之間竟完成了發芽、開花、結杏果的過程。亞倫憑此獲得了大祭司的權位。這個「死而復生」的杖寓意著被神授權的祭司可以復活。】

回過頭來,咱們繼續說嗎哪

有了神賜食物後,流亡在外40年的以色列人從此再也沒有了飢餓之患,直到進入迦南之地後,他們才停止食用嗎哪。

《聖經》裡這段「食物從天而降」的描述,我估計絕大多數無神論者都會認為這太能扯了,這種「神跡」只會是西方人為了讚美神的一種玄幻手法。

當然,作為多數是有神論的西方人士,「嗎哪」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也令他們一直困惑不解,因為這太顛覆認知了。

其實,就連這個詞彙本身,就是一個「問號」。

嗎哪(Manna )這個詞彙被認為源自希伯來語「man hu」,意思是「它是什麼?」可見,連當時的以色列人自己,都不知道天天吃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作為一種主食,也被稱為「天使的麵包」,《聖經》中有不少篇章對它的加工食用有著生動描述,比如:

他們把白色的物質收集起來,磨成麵粉,做成蛋糕,最後煮沸。用橄欖油烘烤的蛋糕嘗起來像糕點。然而,其他一些人認為甘露嘗起來就像用蜂蜜製成的威化餅


這種食物天天從天而降的現象(如果真實存在的話),真的只能用不可思議的「神跡」來解釋嗎?

其實不然。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科學家已經有能力讓這種「神跡」再現!

有意思的是,這個再現神跡的技術突破,竟然是我國科技人員率先做到的。

去年9月,一則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顯示,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馬延和團隊,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的全合成

經核磁共振等檢測顯示,該實驗室人工合成澱粉的分子與天然澱粉分子的結構組成一致。相關成果9月2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眾所周知,人類現在所吃的小麥、玉米、土豆等主食,澱粉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分;而二氧化碳是空氣的重要成分之一。

那麼,二氧化碳除了可以「變」澱粉,還能「變」出其他東西嗎?

繼去年成功全人工合成澱粉之後,我國科學家再獲突破,通過電催化結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合成高濃度乙酸,進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油脂

今年4月28日,這項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自然-催化》上,其技術原理如下圖所示:

這項看似「無中生有」的突破技術的價值,可謂意義深遠。

毋庸置疑,如果一旦能夠在生產應用中穩定且成規模的完成食物成品轉化,那人類以後吃飯的概念和方式都將發生躍遷式的改變。

我在了解這項涉及「光能-電能-化學能-生物能」等多種能量形式轉化的技術原理後,算是對約櫃「天降食物」的神跡有了通透的感悟。

原來,這一切都是能量轉化的效果!

在本系列此前的篇章中,我從塞拉佩姆石棺,再到埃及木乃伊,都已提示它們是被改造的某種「電容」裝置,而約櫃也具有「電容」性質。

「天降食物」、「亞倫之杖」的啟示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類裝置其核心用途絕非簡單的電池電容概念,在遠古時期,它們都是在為某種特殊的轉化而存在著的。

所以,若深入了解木乃伊、約櫃這類古埃及黑科技的性質,可以從其能量轉化後的物質特性(或效果)進行逆向探索。

接下來,我就帶朋友們一起看看,那位來自英國的埃及古物學家究竟發現了什麼神奇之物,並從中獲得了何種更加殊勝奇妙的啟示


09被掩蓋的探險發現

1904 年 1 月,在埃及勘探基金資助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英國埃及古物學家威廉·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Sir William Flinders Petrie)和他的探險隊來到西奈半島,並於當年 3 月走進一座名為塞拉比特山(Serâbît ')的高地。

:「埃及勘探基金」於 1891 年在英國成立,在其組織章程第一頁就指出該基金的目標是「為了闡明或說明舊約的敘述」 而促進發掘工作。簡而言之,發掘者如果在埃及發現了可以用來支持《聖經》教義的東西,那公眾就會被告知。任何不支持教會對《聖經》解釋的東西,都註定不會在公共領域見光。】

皮特里爵士認為,塞拉比特山就是《出埃及記》中描述的摩西與神會面的那座「何烈山」。

:「何烈」這個詞的意思是「沙漠」,這座與大沙漠接壤的巍峨高山位於巴蘭平原上方的石質高原上,海拔超過2600英尺,今天被稱為塞拉比特-埃爾-卡迪姆(Serâbît el-Khâdim )。】

1905年,皮特里爵士向埃及勘探基金匯報了他這次探險調查的詳細結果,並在報告中提示到,這些信息不會提供給埃及勘探基金的訂閱者,公眾只能收看到地圖和大綱。

但是,看到報告後的埃及勘探基金卻再也沒有提供資助給皮特里爵士。

顯然,皮特里的發現超出了基金章程劃定的範圍。這也是當今世人雖然知道此次探險發現的古老神廟遺址,但卻極少有人知道這個古老遺址核心秘密的原因。

當代西方研究機構(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高級研究所 )的專家認為

皮特里爵士的報告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聖經考古發現,因為這不僅使得《出埃及記》的描繪具有了實質意義,更令人震撼的是,這可能揭示了古埃及史前文明的終極隱秘


那麼,100多年前的皮特里爵士究竟在塞拉比特山上發現了什麼呢?

我在《聖約櫃失落的秘密》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勞倫斯·加德納 (Laurence Gardner) 是國際知名的主權系譜學家和歷史講師。他通過查閱玫瑰十字會、聖殿騎士和皇家學會的檔案,完成了此部作品。】

原來,皮特里爵士當年在靠近山頂的廣闊高原上,發現了一個龐大的古老採礦營地,營地圍牆內還有一座供奉主神哈索爾的古老神廟


神廟地上部分建築是用從山上開採的砂岩建造的,它包括一系列毗鄰的大廳、神殿、庭院、隔間和房間。神廟四周是代表歷代埃及國王的柱子和石碑,圖特摩斯三世法老王多次出現在立石和牆壁浮雕上。

從各種雕刻和銘文中可以看出,整個建築群都是獻給女神哈索爾的,而這座神廟早在埃及古王國法老斯奈夫魯時代(Snofru 公元前2575 - 2551) 就已經在使用。

根據現代地質勘探結果,西奈半島礦藏豐富,尤其以綠松石礦而聞名,而這座哈托爾神廟就建在綠松石礦脈之上。

當年探險隊踏入這片領域時,這座古老建築群破敗嚴重,皮特里在報告中這樣寫道:

這樣的紀念石碑沒在其他地方見過,讓我們感到遺憾的是它沒有得到更好的保護。整個地方都被掩埋了,在我們清理現場之前,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皮特里爵士帶著團隊人員清理現場時,發現神廟外殿的院落和殿堂里,有許多石雕的長方形水池和圓形盆,還有各種形狀奇特的長凳,它們具有凹陷的前部和錯層式表面。

此外,還有圓桌、盤子、碟子和雪花石膏花瓶和坩堝容器,其中許多形狀像蓮花。

看著這些造型奇怪的文物,再對照殿堂牆壁雕刻的圖案銘文,一直困惑著的探險隊員們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判斷:這座山頂神廟不是一座教堂它似乎是個冶金實驗室。

在發掘過程中,最驚奇的發現在儲藏室地下深處出現了——一堆純白色的純淨粉末

這堆像滑石粉狀的白色粉末最初並沒有讓皮特里爵士十分在意,他以為這不過是冶煉礦物所產生的殘餘物。所以,他當時只是將部分粉末帶回英國進行分析檢查,而剩餘的粉末,就被丟棄任由沙漠風塵吹散了。

唉~在此一聲嘆息,皮特里爵士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在這件事上犯下了多麼嚴重且愚蠢的錯誤,因為他丟棄的是這世間古往今來無數人夢寐以求之物!

寫到這裡,我估計很多朋友會猜測這東西可能與嗎哪有關。

若從能量與物質間轉化的角度說,這個按古埃及象形文字被稱作mfkzt的粉末與嗎哪很可能有著共通的技術原理,但從哲學層面上,二者還是有區分的。

在我看來,mfkzt粉末要比天降的嗎哪更難得寶貴,因為它是奉獻給神的食物


10 神的食物

那麼,憑什麼說這種白色粉末是神的食物呢?

解答這個問題也許不難,但能夠將揭秘過程公之於眾,才是最具挑戰性的。

以下內容,是我在收集到的各種資料基礎上,結合個人分析進行的推論。

最初,皮特里爵士雖然察覺到塞拉比特山上的哈索爾神廟是個冶鍊金屬的場所,同時,他還注意到在國王神殿中有很多關於「麵包」和「」的象形文字,其中一種被表述為mfkzt的神秘物質似乎就與圓錐形「麵包」的象徵意義有關

但是,限於當時對冶金技術,尤其是史前文明黑科技的短見無知,皮特里爵士在茫然的困惑中,他最終丟掉了最寶貴的東西。

後來,有人認為mfkzt的本質可能是,也有不少人猜測是綠松石。但是,現場並沒有發現這些材料的蹤跡。而且,就算mfkzt是這兩種礦物質,那麼冶煉之後也不會產生白色粉末,而只能留下濃密的黑色熔渣

於是又有人猜測,這些粉末是植物燃燒產生鹼的灰燼,但現場也沒有任何植物殘留物的痕跡。同時,也排除了人或動物獻祭的骨粉殘留物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當初有部分粉末轉交給官方了,那直接化驗不就知道結果了嘛。

我認為,英國官方一定是知道了這批白色粉末的性質了。但問題是,官方卻從未對外公布。勞倫斯·加德納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應該是涉及到共濟會的核心秘密

儘管如此,但我始終相信,古埃及至深的秘密就如同大金字塔,它其實一直就在人們的眼前,關鍵是,探索者不僅要有強烈的求知慾,而且更要有足夠敏銳的洞察力。

加德納正是這樣的人,當他將目光轉移到遺址石碑上出現的那些人物和神祇身上後,終於窺探到了玄機所在!

提示:此篇完整內容因在其他發布平台設置智慧財產權收費保護,故暫寫這些,日後則機再將後續內容發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