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小滿 | 白雲悠悠,綠影婆娑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發佈 2022-05-25T19:35:12.852900+00:00

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南方的小滿往往指降水頻繁、雨水豐盈,「小滿小滿,江河盈滿」;北方則傾向於解釋為:麥類等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故叫」小滿「。小滿也是傳說中蠶神的誕辰,江浙一帶在小滿時還有祈蠶節。

苦菜秀

靡草死

麥秋至


「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南方的小滿往往指降水頻繁、雨水豐盈,「小滿小滿,江河盈滿」;北方則傾向於解釋為:麥類等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故叫」小滿「。




小滿也是傳說中蠶神的誕辰,江浙一帶在小滿時還有祈蠶節。祭拜蠶神的時候,有人挑著蠶神的塑像沿村游唱——「馬明王菩薩到府來,到你府上看好蠶……」





中國是絲綢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養蠶歷史。早在4700年前,先民們就已經開始生產蠶絲。


蜀地也與桑蠶淵源極深。在《爾雅·釋文》中,蜀的意思為「桑中蟲也」。而在古書和傳說里,蜀地的首任國王蠶叢氏養野蠶為家蠶、繅絲織綢,「蠶叢者,實亦蜀古之蠶神。」


蜀地的桑蠶業發展迅猛,光是織物稱謂就有紌、䋶、繏等等。但是,早期蜀地絲織品的生產未成規模,名聲也未列全國前茅。漢代《 史記 》《 漢書》中記載的蜀地特產並無蠶絲;《鹽鐵論》稱蜀地以織布聞名;楊雄《蜀都賦》中雖提到了蜀錦,但著筆最多的織品是黃潤細布。


那時候,長江以北的氣候比今日更加溫暖濕潤,適合桑蠶生長,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名聲赫赫的絲織品。比如「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中的魯縞就是其一。





直到諸葛亮開始經營蜀地,蜀絲蜀錦才華麗轉身。丞相大人把它們當作國家支柱產業進行扶持,他不僅設錦官督造,在成都城西南置「錦官城」,還帶頭種桑15畝800株。那時中國的絲綢市場上是「 成都獨稱妙」「 魏則市於蜀 」,就連曹操也「遣人到蜀買錦」。


到兩晉時,蜀地絲綢超然的地位已完全確立。《華陽國志》中記載的蜀地貢品名單中,首位便是桑蠶。晉代左思也寫了一篇《蜀都賦》——「闤闠之里,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手工業篇幅的主角已不再是楊雄筆下的黃潤布了。


明清兩代也有學者對此評價「三國而蜀錦駸駸始盛也」「蓋春秋時蜀未通中國,鄭 、衛 、齊、魯無不產錦……自蜀通中原而織事西漸,魏晉以來 ,蜀錦勃頭,凡欲奪襄邑之席」。


直到今日,成都仍然與絲綢連在一起——成都別稱錦城,那是絲綢的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