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榮敏|桐山八景

太姥山白榮敏 發佈 2022-05-26T15:51:26.906023+00:00

桐山八景 潘文海 書2013年8月,閩東福鼎市桐山溪東岸步行橋至山前大橋(彩虹橋)段濱水景觀工程投入使用,市民們看到,名曰「靈性山水」的文化主題區,利用疊水景觀、夜景燈光、親水平台等人造景物,嵌入了表現「桐山八景」內容的名家書法和篆刻作品,提升了休閒景觀的歷史文化內涵。


2013年8月,閩東福鼎市桐山溪東岸步行橋至山前大橋(彩虹橋)段濱水景觀工程投入使用,市民們看到,名曰「靈性山水」的文化主題區,利用疊水景觀、夜景燈光、親水平台等人造景物,嵌入了表現「桐山八景」內容的名家書法和篆刻作品,提升了休閒景觀的歷史文化內涵。

所謂「八景」,是我國古代約定俗成的一種風物景觀,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種歷史體現。後來名勝地多稱其景物為八景,例如燕京八景、青島八景等。作為代表性的八處景物常常是某一名勝地,或者擴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區的著名景物的集合,並多為它們的歷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徵,歷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題詠描繪。桐山八景也不例外。大約在明代開始,隨著福鼎桐山人口增多、市鎮發育,以及市井文化的成熟,逐步形成「八景」,並開始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為完整的題詠桐山八景的詩是清乾隆年間任福寧知府的李拔以及同時代的福鼎縣令蕭克昌、光澤知縣吳名夏、福鼎訓導童珩、長樂知縣黃瑞鶴、舉人張為霖等人所寫的詩歌,均被收入李拔編纂的《福寧府志》。

一、桐山八景的地理位置及相關風物

依據《福寧府志》所收,桐山八景為「石湖春漲」「蓮花曙月」「玉塘秋色」「龍山霽雪」「罾坪漁火」「御屏積翠」「雙髻凌雲」和「棲林煙雨」,以下逐一對其地理位置及相關風物做簡單介紹。

「石湖春漲」在桐城街道石湖社區石湖橋附近,舊時此處海水到達,為舊桐山一水陸碼頭,從南邊來的商旅在此登岸或過橋進城。附近龍山溪兩岸曾有翠竹蘆葦,每逢春到人間,最是遊春踏青之佳所。古蹟石湖橋今猶存,為兩孔一墩花崗岩石構平梁橋,長約19.2米,寬3.35米,高4.3米,為縣文保單位。清嘉慶《福鼎縣誌》(以下簡稱《縣誌》)載:「石湖橋,在治南一里上庵山麓。舊為木樑,後人易以石,旁翼扶欄。長八丈,闊一丈,高二丈。昔有王氏號仙源者,嘗造三十六橋,皆石。時有『三十六橋風雨夜,幾多詩句在人間』之句,今皆莫詳,所在惟此橋。成化元年,玉塘夏榮重修。十六年,里人高宏重建屋九間。乾隆十六年,夏勛倡募重修。」 

「蓮花曙月」在市區東南桐城街道資國村,有蓮峰山狀如蓮花開放,每當曉月升空,清輝四合,別有景致。蓮峰山上有資國古寺,始建於唐咸通元年。

「龍山霽雪」在舊縣治西,《縣誌》載龍山「蟠結數里,矯若游龍」。每值隆冬大雪之後,滿山銀裝素裹,如玉龍飛舞,蔚為壯觀。

「罾坪漁火」在桐城街道罾坪村,市區有桐山、龍山二溪,東、西襟流,匯於南部水流美,於罾坪入海。這一帶河口之水受海潮頂托,有河中洲渚,水為淡、咸交匯,魚豐味美,遠近漁民在此結網放罾,漏夜不停,晚間漁燈閃爍,漁歌悠揚,蔚成一景。

「御屏積翠」依御屏山而名,《縣誌》曰:「御屏山,在治北五里。橫展如屏……《名勝志》:『宋秘書郎高曇容齋在此山麓。』」附近有村名高灘,大約宋時與桐山高家多有牽連,除了高曇容齋,還有宋衡州司戶高融(宋理學家、台州教授高松之父)歸隱之無餘堂。《縣誌》:「容齋,在縣治北五里。《名勝志》:『宋著作郎高曇居此,光宗御書「容齋」二字賜之。』」「無餘堂,在縣治北五里。宋衡州司戶高融棄官卜隱處。」

「雙髻凌雲」亦依山而名,《縣誌》卷二,山川條載:「雙髻山,在治東北五里。雙峰並峙,形如螺髻,旁有龜峰。《州志》:『峰最高處,有一覽軒遺址,昔徐公履、衛子堅遊憩於此』」《縣誌》:「一覽軒,在治東北五里,宋朱文公講學處。邑人楊通老、高國楹從之游。」

「棲林煙雨」則依寺而名,《縣誌》:「棲林寺,在縣治西五里。《三山志》作棲林院。晉天福三年建。」棲林寺其實處在鰲峰山半山腰的一個山坳里,周遭巒嶂環抱,霧氣不易散去,每當煙花三月,煙雨瀰漫,愈加清幽,成就「棲林煙雨」。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愛國詩人王十朋從泉州知府卸任回老家浙江樂清,途經福鼎,借宿棲林寺,寫有《棲林寺》一詩:「我如倦鳥欲棲林,喜見禪僧棲處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歸心。」清福鼎知縣岳廷元《游棲林寺》詩曰:「探奇豪氣未全休,為訪招提挈伴遊。劇喜竹陰橫翠幛,恰逢梅雨潤青疇。人無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到此炎塵都滌盡,置身如在小瀛洲。」

「玉塘秋色」在桐城街道玉塘村,地勢平闊處兀立一座小山,名曰金山,金山多楓,每當秋季楓葉披紅,成就「玉塘秋色」。 此地為舊桐山城之東南海上門戶,明代時有倭寇侵擾,嘉靖三十九年(1560),鄉民集資建堡,為玉唐城堡,舊名塘底堡,2013年公布為省文保單位。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戚繼光奉命入閩抗倭路過福鼎,曾於玉塘一帶露營。

有一點我們須要明白,桐山八景為舊時名勝,即所謂的古蹟,世易時移,風物變遷,這是自然規律,故八景中,以自然景觀取勝的如「雙髻凌雲」等現在還能領略其景致,而其中有人類活動因素的如「罾坪漁火」已時過境遷;但不管怎樣,桐山八景深植於福鼎歷史與桐山地脈,見證了城市變遷,也承載著老桐山人共同的記憶,誠鄉愁也,亦所謂「興廢有時,感嘆無已」也。

二、古人的桐山八景詩

據查《縣誌》,縣令蕭克昌在福鼎任職時間為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而訓導童珩在福鼎任職時間為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一年(1757—1766年),二十四年(1759年)春天李拔履任福寧知府,李拔在《福鼎縣城池記》中說:「乾隆二十四年春,予自楚中來守福寧,郡城圮廢過半……福鼎令蕭克昌謂予而言曰……」可以確定無疑他們三人屬上下級關係,估計幾人同寫桐山八景詩,是屬於同僚之間的唱和;也或許是應福鼎所請,福寧知府李拔特為桐山八景賦詩,然後福鼎縣令、訓導等人進行唱和。

茲錄《福寧府志》所收桐山八景詩如下:

一、石湖春漲

1、李拔詩:

雨過添春漲,晴波沒石湖。驚湍穿柳浪,濺沫碎花須。

鷺浴看無影,魚游意自娛。裙腰堤上路,未合讓髯蘇。

2、蕭克昌詩:

點綴乾坤賴有春,石湖風景最宜人。晴光瀲灩波瀾穩,雨色空濛水泛頻。

信宿棹舟因舉網,溯洄攜酒可娛賓。乘潮欲覓桃源路,更向漁郎一問津。

3、吳名夏詩:

參差石齒砌長堤,春水初生兩岸齊。渡口乍移迷故道,沙痕新漲失前溪。

雉頭俯視圍如帶,橋面平鋪臥似霓。題桂當年懷駟馬,長卿題後更誰題。

4、童珩詩:

山郭澌流急,渤泗曲岸侵。湖光浮巘翠,雲氣接嵐陰。

燕影掠波細,漁歌入浦深。桃花迷悵望,杳杳不堪尋。

二、蓮花曙月

1、李拔詩:

亭亭高百尺,曙月掛中峰。但見清輝合,還添積翠重。

橫開金掌影,朗映玉山容。太華芙蓉削,依稀此地逢。

2、蕭克昌詩:

一片閒心對碧蓮,溶溶曙色影娟娟。花因月霽香彌遠,月印花明態更鮮。

素麵亭亭高士韻,奇葩馥馥可人憐。蟾光掩映真仙品,絕勝西湖六六天。

3、吳名夏詩:

菡萏初開碧映天,多情多恨最嫣然。柔姿不為風中墮,玉貌還從月下妍。

點點螢燈投遠浦,依依漁火宿前川。採蓮約定何時去,遙看花間泊藕船。

4、童珩詩:

岡勢分秋辨,蒼茫曉月中。亭亭懸碧影,皎皎映長空。

遠杵敲殘夜,疏鍾落遠鴻。雲霞繞北嶺,菡萏一溪紅。

三、玉塘秋色

1、李拔詩:

暑氣移金律,秋容滿玉塘。斷霞回雁浦,殘照落漁莊。

露後黃橙熟,霜前晚稻香。宦遊多感興,鱸膾憶江鄉。

2、蕭克昌詩:

塘映山光衛斗城,秋來秀色可怡情。無邊木葉垂垂舞,不盡蟬聲嚦嚦鳴。

夾道稠桑留陰遠,沿崖曲水瀉塵清。閒情更上湖堤望,百里田疇喜埠盈。

3、吳名夏詩:

瀚海翻波勢淼茫,一痕錦障護池塘。輕風著意催黃菊,細雨多情潤綠楊。

彩色遙天連月窟,榮光映水露蓮房。牆東宋玉如相見,添得秋影又幾章。

4、長樂知縣黃瑞鶴詩:

瑟瑟秋容最可人,玉塘秀色一番新。閒來漫向樓頭望,爽氣披襟倍有神。

5、童珩詩:

五里丹楓路,林疏照玉塘。亂蟬吟故壘,孤艇帶斜陽。

潮落村墟曰,霜寒塞菊黃。泰階輝北極,一一掃欃槍。

四、龍山霽雪

1、李拔詩:

疊嶂如龍偃,涼天積雪深。山家銀作瓦,嶺樹玉為林。

霽色明初散,寒光曉更侵。思賡梁苑賦,簪筆愧璆琳。

2、蕭克昌詩:

玉壘祥雲羨蜀山,參軍豪興說龍灣。桐崗翠繞呈佳色,姥岱霞燕進麗顏。

雪滿岩阿銀作障,㫛消林薄錦為鬟。晴光好探春消息,載酒尋梅莫憚艱。

3、吳名夏詩:

放眼平沙雪乍晴,神龍首尾漸兮旺。亂瓊搖日牛蹄滑,飛絮因風馬足輕。

詩思灞橋原有約,故人剡曲豈無情。開筵卻笑桓宣武,落帽區區羨孟生。

4、童珩詩:

朔氣連陰海,山深雪未消。盤空拏玉爪,雄勢壓瓊條。

古樹歌寒岫,同行覆渚橋。回看凝素處,茅舍半煙銷。

五、罾坪漁火

1、李拔詩:

遠火穿林出,螢燈照岸青。遙知懸網路,定是打魚汀。

照影移明月,沉波印落星。漁童把短笛,吹徹此宵聽。

2、蕭克昌詩:

漁歌晚唱起沙州,明滅燈光境更幽。月白風清容放棹,山高水落任垂鉤。

羨魚倍有臨淵興,下酒何曾向婦謀。罾結灘頭多勝事,每從閒里伴眠鷗。

3、吳名夏詩:

武陵深處漾輕舟,何似坪頭景更幽。細雨一罾浮碧水,流螢數點照沙舟。

唇蛟吐氣凝樓閣,蚌哈含光射鬥牛。睡起披衣將進酒,高歌一曲醉滄州。

4、童珩詩:

暮艤垂楊岸,魚炊入夜闌。短蓬沙際宿,新火雨中殘。

磷暗光猶濕,螢飛影共寒。蘆花吹片片,和月照江干。

5、舉人張為霖詩:

隔岸漁燈傍晚明,漁人拋網水無聲。坪穿萬齒凌江出,漁躍波頭逐浪輕。

應勝持竿眼月夜,何如鼓枻枕霜英。蘭橈泊近堆簑處,唱和舟中莫問名。

六、御屏積翠

1、李拔詩:

古嶂如屏合,晴光積翠分。明妝浮黛色,入畫印松文。

濕重還經雨,陰濃更薄雲。錯疑苔碣字,帝座勒殊勛。

2、蕭克昌詩:

山岫橫開肖錦屏,郁然深秀罩雲亭。吹簫子晉時留駕,蹤鶴仙妃待駐軿。

玉壘呈輝顏不改,煙嵐疊翠色長青。海隅自昔多名勝,可有英豪應地靈?

3、吳名夏詩:

峭壁積空插畫屏,重重翠靄繞沙汀。舉頭雲近能扶日,捫手天低欲摘星。

媧女煉來同燦爛,石家裝出遜瓏玲。卻緣屐齒人難到,長護遙峰點點青。

4、童珩詩:

蒼茫平原迥,芙蓉一障開。春風凝翡翠,落日照莓苔。

碧向晴光滿,青隨暮色來。紫荊枝䆉稏,連影護屏隈

七、雙髻凌雲

1、李拔詩:

插漢雙峰峭,凌虛兩髻丫。盤龍梳月靚,墜馬掠雲斜。

黛綠侵釵燕,螺青抹鬢鴉。天仙誰羽化?簪盡洛陽花。

2、蕭克昌詩:

高髻侵雲別樣妝,地靈鍾毓兆文昌。雙童侍講憑書案,五詔承宣傍玉堂。

秀骨珊珊霞氅麗,仙姿濯濯羽衣香。化形莫教朝天去,留與蓬壺鎮海疆。

3、吳名夏詩:

山色蒼茫壓一州,仙姝髻影至今留。煙鬟長自連雲綰,霧鬢偏因帶月浮。

照卻晴暉雙見面,分來曉雨各梳頭。當年曾稅高賢駕,一覽何人續舊遊。

4、童珩詩:

碧黛雙螺合,嵯峨兩髻分。祇今猶對峙,自昔豈離群。

春色披蘿徑,秋空綴暮雲。煙光凝處紫,輕霧鎖氤氳。

八、棲林煙雨

1、李拔詩:

淑氣調春雨,疏林抹曉煙。霏微布穀候,約略採茶前。

著屐寒猶染,沾衣濕欲穿。杜鵑聲斷處,仿佛散花天。

2蕭克昌詩:

古木扶疏接遠天,棲林佳景最嫣然。煙凝落葉霏霏下,雨散殘雲陣陣穿。

清磬名香僧入定,啼鶯語燕鳥飛旋。小橋流出梅花瓣,樂事輞川不讓前。

3、童珩詩:

遠壑渹飛瀑,澗空煙雨殘。滿林青瑟瑟,一樹白漫漫。

宿鳥驚禪梵,雲樵急暮餐。相看整歸詠,清磬出幽檀。

三、不同「版本」的桐山八景

其實,桐山八景有不同的「版本」,身為福寧知府,李拔能為桐山八景賦詩,無意或是有意的,已從官方的角度,確認了這個版本的桐山八景,具備一定的權威性和公認度。所以2013年的桐山溪東岸濱水景觀工程「靈性山水」文化主題區要確定在疊水景觀的假山上雕刻桐山八景詩,徵求大家的意見時,參會人員多數認為還是選用李拔的一組。這個意見得到了採納。

另外一種版本的桐山八景,為以上八景中剔除「蓮花曙月」和「御屏積翠」,而增補「昭明夕照」和「圓覺曉鍾」。前二者被後二者取代,至少有兩種原因,一種比如「蓮花曙月」,除了自然景觀的美麗,人文元素較為單薄,所以人們更願意以同在縣城西邊的鰲峰山上的「昭明夕照」取而代之,因為香火旺盛的福鼎六大古寺之一的昭明寺為這一景點持續加分。就如清貢生,建安、浦城訓導高昊詩中所寫的那樣:「古剎南朝地,登臨遠俗氛。鳥啼山外樹,人踏嶺頭雲。塔影參天出,鐘聲帶雁聞。興亡思帝子,黃葉落紛紛。」其真正的魅力在於它的人文內涵。

另外一種情況是,由於時代的發展,時間的流逝,原來所蘊含的人文元素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比如「御屏積翠」,御屏山在宋代是一座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小山,但隨著高家的搬遷以及遺蹟的無存,其人文魅力逐漸淡薄,此處也漸漸被人們所淡忘。

而「圓覺曉鍾」被列為「桐山八景」之一,亦是由於其充滿詩情畫意,閃耀著人文的光輝而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圓覺」為寺名,位於城郊福全山(覆船山)畔福鼎一中校園內,原名羅漢寺,明代正德年間高家曾捐資修繕並舍田養僧,嘉靖年間「部文變賣天下寺院」,高家索性從官府手中買斷整個寺院,後繼續費資給予多次維修,並逐漸建成合佛寺與宗祠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築。因高大寬敞,後高氏利用該建築物辦起私塾,聘請教師為族內子弟授課。明嘉靖年間毀於倭患,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柘榮人、明萬曆朝湖廣右參政游朴,曾就讀於圓覺私塾,曾留有《題圓覺寺》詩:

圓宮性所愛,臨眺不妨遲。水流無春夏,岩花自歲時。

山人談夢幻,漁火識推移。預訂他年約,歸來共釣絲。

清桐南貢生施庭嘉(字亮泰)亦有《題圓覺寺》詩:

松杉蔭滿古禪寺,翠竹黃花遍地芳。

一闕鐘聲通覺路,十分月色是圓光。

古禪寺至民國初改為學堂,1938年,改辦為福鼎縣立中學(初名北嶺中學),從此,朗朗書聲取代了鐘聲。

編於清光緒年間的《福鼎縣鄉土志》有一句話:「御屏積翠、雙髻凌雲、龍山霽雪、圓覺曉鍾、蓮花曙月、石湖春漲、棲林煙雨、罾坪漁火,皆本境名勝也。」此處沒有冠以「桐山八景」之總名,但八個名勝顯然就是「桐山八景」,不過我們又可以發現,這八個的組合與上列兩種版本又不相同矣。

四、彭蘊章與《桐山四景》詩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名臣、文淵閣大學士彭蘊章曾寫有一組《桐山四景》,給「桐山八景」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彭蘊章(1792~1862),字詠莪,又字琮達。出身於江蘇長洲(今吳縣)世家大族,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得中進士,初授工部主事,累遷鴻臚寺少卿,擢工部侍郎。咸豐元年(1851年),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尋擢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後拜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工部及戶部三庫事務,充上書房總師傅,卒諡「文敬」。在任期間,曾協同軍機大臣祁寯藻,以及桂良、花沙納、肅順等大員採取增收厘金、發行官鈔、改鑄銅錢、擴大捐資及漕米海運等措施,以解決清政府因籌集鎮壓太平天國的軍費而造成的財政困難。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彭蘊章因「明習掌故,勤能稱職」,被朝廷任命為提督福建學政。據陳仕玲先生的考證,彭蘊章在任福建期間,曾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蒞臨福寧府,並在福鼎逗留,時間雖短,卻能履行「衡文校士」之職責,慧眼識珠,選拔了諸如王守銳、王守願昆仲等優秀生員,並為福鼎留下價值不菲的詩詞文章。據彭氏遺著《松風閣詩鈔》《歸朴龕叢稿》,以及民國版《福鼎縣誌》統計,涉及福鼎者計有序跋三篇、詩五首,其中四首即為《桐山四景》,如下:

石湖春漲

石湖在吾郡,此地亦同名。春水碧如此,懷哉范致能。

蓮花曙月

太華峰移此,倚天削不成。月明山夜碧,一杵梵鐘聲。

玉塘秋色

玉塘橫十畝,秋色滿漁莊。白露零豐草,霏霏秔稻香。

雙髻凌雲

仙姝留髻影,蒼翠壓人寰。跨虎歸真去,何時放故山?

這些詩句言簡意賅,寓意深遠,甚至以蘇州老家石湖勝跡(南宋范成大隱居處)比擬福鼎石湖,以西嶽太華峰形容資國寺蓮花峰迷人景致,可見作者對福鼎山水愛慕有加。

但為什麼彭蘊章只寫「桐山四景」而不是「桐山八景」,不得而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