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被白俄軍官推廣到了中國,中間商賣一支有三倍利潤

天刑17 發佈 2022-05-27T22:45:25.262182+00:00

駁殼槍雖然後來賣得很火,但是實際上,這位毛瑟家的名門閨秀原本卻是個淘汰貨——她雖然心高氣傲,一出生就是衝著做皇妃去的,但是卻在德國官方的選秀中慘敗給了魯格家的千金。

盒子炮系列之二十七:被俄國人推廣開來的駁殼槍

駁殼槍雖然後來賣得很火,但是實際上,這位毛瑟家的名門閨秀原本卻是個淘汰貨——她雖然心高氣傲,一出生就是衝著做皇妃去的,但是卻在德國官方的選秀中慘敗給了魯格家的千金。而經此大敗她也心灰意冷,像寶釵一樣很長時間都待字閨中,連個追求者都沒有。



直到一年多以後的1897年,這位名門千金才接到了第1批奧斯曼土耳其的訂單,但不過是區區1000支而已。到了三年後的1899年,混成大齡女青年的她才接到了第一筆大單,給義大利海軍供應了5000支,也就是那外表平滑的「偷工廢料」版大鏡面匣子。但說句不好聽的,這點銷量連給她這位名門千金換點脂粉錢也不夠。當時的毛瑟手槍,那可是妥妥的大齡剩女賠錢貨。


一、首先打開的俄國市場

這位毛瑟家的千金真正打開市場,那還是在十年之後的俄國。那時候的毛子政府腐敗得很,軍人的武器很長時間都不能更新換代。在各國都換裝了自動手槍的二十世紀初,俄國軍官還在用7發的納甘轉輪手槍,而且售價居然高達30盧布一支。



要知道那時候可是金本位制,這每個金盧布都含有0.774234克黃金,30金盧布可是相當於15.5美金,比起才賣七八美元的其它轉輪手槍,整整貴了一倍還多。

這隻給裝備些質次價高的東西,不捨得花錢換新武器,自然就要在戰場上吃虧了。在日俄戰爭之中,俄國軍官對左輪手槍的彈容量和裝填慢很不滿意,戰後紛紛開始要求換新傢伙。而俄國軍方雖然也對新型武器很感興趣,但是剛剛慘敗需要重建軍隊,這要花錢的地方多了,一時也沒有資金採購手槍啊。



於是這俄國人的騷操作就來了,他們想到這羊毛可是出在羊身上,可以讓軍人自己掏錢賣武器的嘛——俄國政府就在1907年頒布法令,允許軍官可以自購個人手槍,並發布了推薦購買的手槍名單。而這份名單上,第一個就是看起來威猛無比而且10發容彈量的駁殼槍。於是在待字閨中11年之後,毛瑟家的這位做皇妃而不得的老姑娘,終於開始放下身段下嫁私人了。

而因為是十來年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這嫁妝自然就要得便宜。當時駁殼槍在俄國的售價並不貴,140槍管10發彈倉的普通版為40盧布一支,大概相當於20.6美元,比後來在美國的零售價25美元便宜了五分之一,也只比那個坑貨納甘轉輪貴了10盧布。



而這毛瑟家的千金無論是顏值身材能力,都比那個老古板的納甘轉輪要好得多。這有了新歡自然就丟了舊愛,那時候俄國軍官了都是貴族,風流少爺們誰家差這10盧布啊?

於是俄國貴族軍官紛紛慷慨解囊,開始大量自購駁殼槍作為個人自衛武器——當然了,這買的沒有賣的精,這德國人把手槍賣得便宜,但是那子彈就貴了。當時德國人賣1000發子彈就得100盧布,相當於51.5美元,比美國零售價整整貴了一倍!

經過六七年的採購,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沙俄軍官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不再配備左輪手槍,而是配備駁殼槍了,而有錢的沙俄的飛行員們更是完成了全部換裝。加上士兵在戰鬥中如果繳獲了德軍的大紅九駁殼槍,也都要上交給軍官們使用,所以這白俄軍隊裡駁殼槍的裝備量很大。

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駁殼槍也隨之成為蘇俄紅軍指揮員的標準裝備。在這之後的蘇俄內戰之中,戰爭雙方紅軍和白軍,也都同樣大量裝備了駁殼槍。


二、駁殼槍隨著白俄進入中國

  而駁殼槍進入中國,其實也是俄國人傳過來的。這近代史上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俄國一直在充當我們的引路者和趟雷者的角色。很多時候,這老毛子就是我們的免費教師,他們會把用得好的東西,合適的先進經驗傳授給我們,同樣他們也會走在前面踩坑,告訴我們那雷蹚得會有多麼慘烈——這種情況在制度上如此,在科技上如此,在武器上同樣如此。而這駁殼槍在中國的大規模推廣,同樣是通過俄國人的介紹。



當時隨著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國也引進了一些外國武器,其中就包括少量駁殼槍。但是這東西又大又重,那個掃帚把又實在不符合中國人的手型(其實它就不符合任何民族的手型),再加上賣得又很貴,所以這銷量就一直很少。

而在1917年俄國內戰爆發以後,一批敗退的白俄軍官攜帶著駁殼槍來到了我國。據說其中有個叫柳拉基里連柯的彼得堡人,在流落到哈爾濱以後生計無著,就通過一個酒館老闆介紹,將其隨身攜帶的駁殼槍推薦給了東北王張作霖。而張大帥在試射以後,感到非常滿意。他不僅接收了白俄捷克軍團中的大量駁殼槍,還從德國大批訂貨。當時的奉軍支派、駐守山東的那個「大炮開兮轟他娘」的奇葩張宗昌,手裡就有一支17,000多人的白俄武裝,這幫白俄軍隊的軍官,腰裡都別著一把毛瑟手槍。這些揮舞著駁殼槍和恰西克馬刀的白毛子悍勇得很,給內地軍閥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當然了,當時除了東北官方以外,還有許多白俄流落到中國各地。這些人手裡有著不少的毛瑟手槍,他們多數人並沒有一技之長,就靠著給富商地主當保鏢混口飯吃。這些富商和地主老財見到這五大三粗的毛子和又黑又長的盒子炮,那自然是安全感爆棚。於是他們就見獵心喜,買了不少用來防身和看家護院,特別是拿這盒子炮來嚇唬窮棒子,那可是非常好用的——這事兒其實也不是很稀奇,其實這手槍越大,那威懾作用就是越強的,當年不少警察從54換成64的時候就很有意見,甚至給64起了個「小砸炮」的外號。

所以在俄國內戰之後,這不僅中國的軍閥開始大量購買駁殼槍,就連地方的保安團民團,和地方的地主老財土豪劣紳也都是大客戶,這些地方豪強沒事來個團購,整個幾十支駁殼槍那都不叫事兒。


三、黑心的二道販子

經過俄國人不遺餘力的推廣代言,駁殼槍在1917年之後迅速被中國人接受。而不久之後就是1918年一戰結束,更是成了武器銷售的黃金年代。這時候歐洲列強全給打虛了,一個個都窮得叮噹響,家裡除了堆了一大堆和平年代沒卵用的武器,那兜里都是比臉都乾淨。於是他們窮急生瘋,開始以「一戰剩餘物資」的名義,在世界上大量廉價兜售武器。



要說這裡面最慘的,那還是身為戰敗國的德國。他們被凡爾賽和約的絞索套在脖子上,壓根就不能生產重武器。而這總賣剩餘武器也不是個事兒,那可總有賣完的那一天。於是這德國人就盯上了條約的漏洞——這條約限制這限制那,卻沒有限制槍管長度100毫米以下的手槍!於是這德國毛瑟就對自家孩子下了狠手,直接把人家的140毫米閹割成了99毫米,搞出了「毛瑟警用型」來出售。所以這所謂的對華武器禁運,在駁殼槍的銷售上雖然沒有一毛錢關係,但是這一分錢的關係還是有的。

因此在一戰結束之後,這新造的和庫存的駁殼槍,就像潮水一樣湧入了中國。而為了更多的恰飯,本著蒼蠅腿也是肉、薄利多銷的原則,當時的德國人把駁殼槍的價格定得很低。根據北洋陸軍部的合同,當時一支駁殼槍只需要36-40元左右就能買到。而那時候軍閥的士兵都是抓來的,這栓動步槍那五六百米的有效射程根本用不到,倒是一百來米十連發的盒子炮火力密度高,迅速成為了近戰中的王者。



但是這需求有了,供給問題又有瓶頸了。要知道不是什麼人都是北洋陸軍部,手裡有錢而且還有港口,可以直接向德國毛瑟訂購的。這內地的地主老財想要購買,那就需要大量的中間商了。而這舊中國各種山頭勢力很多,要把軍火從港口運到內地,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別是是運輸的還是一堆最受歡迎的駁殼槍,這就好比是帶著幾十上百個青春妙齡的美少女,在土匪窩周圍遊走,那不搶了你的還等啥?

所以這一來二去的,這批發零售之間的差價就大了去了。當年那些販賣駁殼槍的二道販子,比如代理銷售的的日本軍火商,那可是真的掙了一筆大錢。按照每支駁殼槍到岸價40元,零售100-120元計算,那這一支槍的中間商利潤,可就是60-80元!



而且這幫子奸商還把子彈賣得更貴,這1000發批發拿到手才50-60元,平均不過五六分錢的東西,他的零售價就能賣到每200發80元,相當於四毛錢一發,直接翻了八倍。而如果你只是十發八發的散買,那更是直接一塊大洋兩發不講價!這樣概算下來,一支駁殼槍加200發子彈就能賣200大洋,而其成本價不過50元,這賣一隻都能賺到150塊現大洋!

所以啊,這不讓中間商賺差價,其實是各國生產商和消費者的共識。比如那著名的西班牙溫塞塔公司,就實在受不了日本中間商的盤剝,直接成立了自己的上海分公司來銷售。如果有穿越者想賺錢,這駁殼槍的二手轉賣可一定要握在手裡,不能讓鬼子這些黑心王八羔子中間商掙差價。


四、駁殼槍在紅俄被大規模使用



而在俄國這邊,自從十月革命以後,這白俄倒台紅俄掌握了政權。這紅毛子雖然信仰不同,但是都是一樣的斯拉夫民族審美,對於身材壯碩胸圍豐滿的德國毛瑟家千金,那還是一樣的喜愛。於是和當年的白俄軍隊一樣,蘇聯紅軍也同樣大量購買並裝備駁殼槍。



當時的蘇聯軍人對駁殼槍迷戀至深,人人都以擁有一把為自豪。於是在1920年4月8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設立了一個新的軍事獎項——「紅旗勳章榮譽革命武器」,用帶有特殊徽記的駁殼槍作為獎勵,以表彰那些表現優異的指揮官。所以這駁殼槍就從武器這個層面,跨界到了榮譽證書這個領域。那時候能夠擁有一支「紅旗勳章駁殼槍」,就好比你是迎娶了一位獲得了國家獎學金的白富美,那可是一件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大好事。



而除此之外,蘇俄政府還向毛瑟兵工廠訂購了3萬多支99毫米的短管警用駁殼槍,用於裝備內務部隊,邊防警察和紅軍指揮人員。這短管駁殼槍攜帶方便又火力威猛,所以很受布爾什維克們的鐘愛。他們把這種99毫米短管小把駁殼槍,親切的起了個愛稱叫作「BOLO」,而因為握把也相應縮小,該槍在現代收藏家那裡,就得了個「小菠蘿」的愛稱(並不是那個P90),成為駁殼槍收藏家最熱衷追求的一位——話說到這裡,據說那美國的M249輕機槍,又被稱為「大菠蘿」,這個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難道是彈盒長得像菠蘿?

好了好了,讓我們言歸正傳。雖然後來俄國人也更新換代,搞出了TT33手槍,但是如同我們國家的老一輩將領對駁殼槍的深厚感情一樣,蘇聯的高級軍官們同樣對駁殼槍情有獨鍾,如後來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蘇聯元帥科涅夫、裝甲坦克兵元帥卡圖科夫等人的隨身配槍,仍然是各種駁殼槍。



所以從歷史來看,這駁殼槍不僅是影響中國近百年的武器,也是貫穿了整個俄國現代史的。特別是在中俄兩國的國內革命戰爭和反侵略的衛國戰爭中,駁殼槍都是一種具有標誌性武器。這所謂的駁殼槍情結,在中俄兩國都是相通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