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 | 這些紫砂壺我都想帶回家去

福道堂 發佈 2022-05-28T02:59:27.286989+00:00

這是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了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而設置的。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這是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了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而設置的。

  相信大家逛博物館時,也會發現很多陳列著的紫砂壺,它們做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精粹,始終在用自己獨特的氣韻和艮古不變的魅力,展現著別樣的風采。

  而紫砂作品能被博物館收藏,對紫砂匠人來說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這不僅僅是對他們制壺技藝的肯定和讚揚,更是對他們堅守匠心、傳承紫砂精神的褒獎。

  今天小福就帶大家一同去欣賞一下,我們福道堂的老師那些曾被博物館收藏的作品。

  壹

  巨輪珠--杭傑

  2014年,杭傑老師的作品「巨輪珠」被廈門市博物館收藏。

  壺腹飽滿,線條流暢明快,壺身銘「白首放歌須縱酒」,坦蕩豪放之意撲面而來,與壺身金砂隱現的粗獷感相得益彰。壺口與壺蓋吻合嚴密,通轉不滯。壓蓋胥出短柱狀壺鈕,銜接自然,拿捏方便。壺流呈昂揚之勢,出水爽利;壺把正耳,端握舒適。品玩皆佳。

  貳

  仲芳笠帽--馬永強

  2013年,馬永強老師的作品《仲芳笠帽》壺被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笠帽壺由明代制壺名家李仲芳創製,形如斗笠,蓑衣之翁獨釣寒江,令人回味,作者汲古求新,融入個人風格,展現著現代紫砂的人文氣息。壺身圓潤柔麗、收縮自然,壺嘴小巧靈致、曲環有度,似漁翁釣竿垂於江上;壺把曲而不俗、張而不揚,銜接處力度適中,把握舒適穩定。

  壺蓋明暗分明,形如漁翁之斗笠,壺身上沿與蓋沿吻合,儼然一體;壺鈕為扁圓珠,細膩光滑,氣孔通於天地之間。

  鈕、蓋、身筒三點一線,比例協調,壺體線條舒展流暢、勻稱柔和,風格清和恬淡,寧靜祥和,給人以神清氣爽的感覺。

  

  天地吉祥--蔣泉芳

  2005年,蔣泉芳老師的作品《天地吉祥》壺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中國紫砂博物館)收藏。

  壺身扁圓,如大地般渾厚。提梁把飛勢而起,氣勢恢宏,如同天際。象頭作壺嘴,象鼻向上揚起,大有噴水之勢,與壺之功用十分妥帖。嵌蓋,通轉不滯。壺蓋上頂起珠形鈕,又似宇宙中的一顆星體。鼎足托起壺身,猶如擎天之柱,力量感十足。整器氣韻非凡,構思巧妙,做工精美,渾若天成,乃實用、典藏之佳品。

  

  六瓣菱花提梁--張偉

  2018年,張偉老師的作品《六瓣菱花提梁》壺被中國紫砂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以菱花為型,菱分六瓣,稜線凹凸相間,塊面明暗交替,一張一弛之間,韻律如詩般流淌。三片瓣尖自然下垂為壺足,姿態優雅。壓蓋延續身勢,菱花鈕小巧玲瓏。壺流三彎,稜線裝飾,出水爽利。一道提梁橫跨壺身,在空中形成優美的弧線,與壺身虛實相生。

  伍

  錦帶--孔新華

  2006年9月,孔新華老師的作品《錦帶壺》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長久收藏。

  《錦帶壺》是孔新華以漢代玉琮為題材製作而成的,整體壺身鑲嵌了一圈錦帶,圖案線條均勻,規則而清晰,足見製作者的絞泥技法精湛,非同一般。以貔貅為壺鈕,絞泥錦帶被認為是此壺畫龍點睛之筆,給人一種清新秀麗又不乏端莊典雅的美感。

  「孔家壺」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形成了絞泥工藝新的特點,其絞泥紋飾呈規則形狀,形成一種簡練有序的藝術美感。

  陸

  六方金鐘--謝永新

  2019年,謝永新老師的作品《六方金鐘》海南博物館收藏。

  此金鐘壺融合鍾型與方器特色於一體,寓意好,造型佳,是玩壺的上選。

  壺身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乾淨利落,明快挺秀之感,鐘形的穩重和寧靜之氣令人心靜如水,感受不一樣的寧靜淡雅。壺身由上海文史館工美研究社特聘研究員杭傑刻繪裝飾,壺身滿刻《和尹從事懋泛洞庭》:"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作品以溫潤底槽清為料,紫玉金砂之感頓顯,製作精良、金石有聲,品藏俱佳。

  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