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靜脈解剖及MR掃描技術原理

放射沙龍 發佈 2022-05-29T03:14:40.558074+00:00

來源:壁虎漫步BHMR掃描技術原理大家經常會問為什麼大腦靜脈採用PC成像法呢?PC法與TOF法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今天介紹一下大腦靜脈的解剖及成像技術方法。大腦靜脈解剖大腦靜脈:壁薄無平滑肌,無瓣膜,不與動脈伴行,分為淺、深兩群。

來源:壁虎漫步BH


MR掃描技術原理

大家經常會問為什麼大腦靜脈採用PC成像法呢?PC法與TOF法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今天介紹一下大腦靜脈的解剖及成像技術方法。


大腦靜脈解剖

大腦靜脈:壁薄無平滑肌,無瓣膜,不與動脈伴行,分為淺、深兩群。腦靜脈和靜脈竇共同組成腦的靜脈系統,硬膜竇是堅硬的硬腦膜未成的近似三角形的管道,穿過顱骨於頭部的淺靜脈相關。


大腦淺靜脈:收集大腦皮質的血液,匯入鄰近的硬腦膜竇,主要屬支有:

① 大腦上靜脈,8~12條.收集大腦半球內側面上部和外側面上部的靜脈血,行向大腦縱裂,注入上矢狀竇。

② 大腦中靜脈,1~3條,收集大腦外側溝附近的靜脈血,注入海綿竇。

③ 大腦下靜脈,1~7條,收集大腦下面的靜脈血,注入橫竇或岩上竇。



大腦深靜脈:主要收集大腦半球髓質(包括內囊)、基底神經節、間腦及腦室脈絡叢等大腦深部的靜脈血,主要屬支有:

①大腦內靜脈,左右各一,收集大腦半球深部、間腦、脈絡叢和基底核的靜脈血,在室間孔後方會合而成。左右大腦內靜脈在第三腦室頂並列至松果體上方並成大腦大靜脈。

②基底靜脈,起自前穿支,左右各一,由大腦前靜脈和大腦中深靜脈在前穿質附近合成,沿視束腹側,繞大腦腳,經內、外側膝狀體之間,注入大腦大靜脈。注入大腦大靜脈。

③大腦大靜脈,是短粗的靜脈干,由左右大腦內靜脈合成,向後注入直竇。


腦底靜脈環

腦底靜脈環可分前、後兩個靜脈環,與Willis環一樣,是動靜脈瘤的好發部位。

(1)腦底靜脈前環:又稱Rosenthal環,前方由前交通靜脈連接左、右大腦前靜脈,後方由後交通靜脈連接左、右大腦腳靜脈,兩側由左、右基底靜脈所構成,此環基本上與大腦動脈環伴行,只是位置深、管徑細小而已。

(2)腦底靜脈後環:由前方的後交通靜脈連接左、右大腦腳靜脈,雙側的基底靜脈和後方的大腦大靜脈構成,此環不與動脈伴行,位置更加偏後、深在。


腦靜脈竇

靜脈竇位於兩層硬腦膜之間,內襯血管內皮。主要由上矢狀竇、下矢狀竇、直竇、橫竇、乙狀竇、海綿竇以及其它顱底靜脈竇組成,最後穿出頸靜脈孔,匯入頸內靜脈。


實際臨床中,四個竇真正結合在一起的是少部分。變異情況極為複雜,其形態結構和吻合特徵對臨床有重要的意義。大致分為四型:

1) 簡單型 22% 2)雙分支型 26% 3)上矢狀竇偏側型 32% (上矢狀竇偏右型多見 28% 4)直竇偏側型 20% (直竇偏左型多見 18%)




簡單用一張圖繪製一下大腦靜脈的分支有助於大家記憶,虛線代表靜脈匯流方向。


bvr Rosenthal基底靜脈 jugb頸靜脈球 scalpv頭皮靜 Sgs乙狀實 sucv皮層淺靜脈

supss 上失失狀 thsv 丘腦紋狀靜脈 torh竇匯trs橫竇 vol Labbe靜脈



bvr Rosenthal基底靜脈 C1內動脈段 C2項內動脈岩段 Cavs海綿竇icv大腦內靜脈infps岩下竇 infss下失狀竇 masev乳突導靜脈 ptvpl翼叢 Sgs乙狀竇

sov眼上靜脈 stsi直竇subov枕下靜脈 sucv皮層淺靜脈sups上失狀竇 supts岩上竇torh竇匯trs橫實 vol labbe 靜脈



bvr Rosenthal基底靜脈cped大腦腳 dmcv深中靜脈jugb頸靜脈球 sgs乙狀竇

stsi直竇 sucv皮層淺靜脈 supss上矢狀竇torh竇匯trs橫竇unc鉤

vog Galen靜脈

展示一下MRV的解剖此三張圖片來自於網絡


大腦靜脈MR掃描技術原理

因為靜脈流速比較慢,使用TOF方法顯示欠佳。所以大腦靜脈我們常用的是相位對比(phase contrast,PC)成像法,利用血流速度不同引起的相位改變來區分流動和靜止的質子。先給予成像層面或容積一個射頻脈衝,這時靜止組織和流動的血液都將產生橫向磁化矢量。這時使用一對方向相反大小相等進行一定流速編碼的雙極梯度,無論是靜止質子還是流動質子,場強高的一側者進動頻率增高,而在場強低的一側者則進動頻率減低,因此出現相位的差別。關閉正向梯度場後又施加一個反向梯度場,靜止組織由於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脈衝激發而不會發生相位的移動(相位差是零),而流動的血液在雙極脈衝激發以後,會剩餘一個與血流流速成正比的相位變化,這個相位的變化是進行對比成像基礎。



如上圖:靜態組織中的質子在經歷雙極梯度後,梯度對其相位的改變得以抵消(正極性時快於正常進動頻率,負極性時慢於正常進動頻率),且相位隨與梯度施加時間成線性關係。但是對流動質子由於流動導致的位置變化,會使得其相位彌散速度加快,其相位變化與施加梯度成非線性關係。在經歷雙極性脈衝梯度後,流動導致的相位彌散並不能完全消除,而是會形成一個相位累加。該相位大小與流速成正比。


改變流速編碼的幅度和時值可使序列對不同流速的血流敏感,當VENC選擇的流速越小,靜脈顯示越多而動脈顯示相對更少,隨著VENC的提高,動脈顯示越來越多。最佳流速編碼是讓流動自旋子產生180º 相移的速度。我們可以通過設置「dyn/ang」 參數卡「PC velocity」的大小調整雙極梯度場強度。



如圖:Venc<實際速度< Venc信號亮,實際速度> Venc,實際速度 < -Venc 信號低(反向)。


PC-MRA成像的唯一決定因素就是流體的流速。因此選擇適當的流速編碼(velocity encoding)是PC-MRA成像的關鍵所在,速度編碼設置為靶目標最大流速的120%,下圖給出一個正常大血管及病理狀態下血液流速參考值。



PC法MRA的成像過程

PC法MRA一般需要3個基本步驟,即:成像信息的採集、減影和圖像的顯示。


其中成像信息的採集包括參照物、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施加流速編碼後等四組。在獲得參照物成像信息和三個方向的流速編碼成像信息後,通過減影去除背景靜止組織,僅留下血流造成的相位變化信息,通過重建即可獲得PC MRA圖像。


PC成像法可以得到幅度和相位兩種圖像:

幅度圖像的信號強度與流速有關,不具有血流方向的信息,流速越快,信號越強;相位圖像的血流信號強度不僅與流速有關,還具有血流方向信息,正向血流表現為高信號,流速越大信號越強;反向血流表現低信號,流速越大信號越低;靜止組織表現為中等信號。


常規PC MRA為幅度圖像,主要用於顯示血管結構。相位圖像主要用於血流方向,流速和流量的定量分析。


與TOF法MRA相比,PC法MRA的優缺點


小結:2D-PC-MRA常用於慢流靜脈及靜脈竇成像,有利於血管狹窄和動脈瘤的顯示,2D-PC-MRA能夠準確反映流動自旋的流速和方向,結合ECG同步技術,還常用於可進行血流的定量分析。3D-PC-MRA的流動背景抑制好,更有助於小血管的顯示。

【版權聲明】本平台屬公益學習平台,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