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科技:四十年進化式生存密碼

阿爾法工場 發佈 2022-05-30T16:48:38.320108+00:00

唯有不斷投入創新,以順應時代大潮,方可不被淹沒而立於潮頭。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今中外,商海沉浮,無不踐行這一準則。

唯有不斷投入創新,以順應時代大潮,方可不被淹沒而立於潮頭。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古今中外,商海沉浮,無不踐行這一準則。

前有諾基亞帝國轟然倒塌,國產智慧型手機軍團華米OV(華為、小米、OPPO和vivo)異軍突起,占山為王;後有特斯拉,市值遠超傳統老牌勁旅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總和。是非功過,令人唏噓。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適千里者,三月聚糧。要做大事,就要多年如一日,持續變革創新,乃至量變產生質變。

將創新作為自身使命,從思想、模式革新,到賽道攻堅、技術躍遷。業精於勤,靜待有朝一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國內每個科技企業的終極夢想。

從誕生之日起,TCL科技(000100.SZ,以下簡稱TCL)就沒有停止對未來的探索,從TCL王牌電視的稱雄,到半導體顯示和新能源光伏領域的全球領先。夯實終端優勢,再沿產業鏈向上「爬坡」,每一步,都是迎難而上。

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經常強調,做企業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定要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以及底線思維和戰略定力、危中尋機。只有發展,才能更好應對不確定風險帶來的挑戰。

李東生,來源:TCL官網

在他掌舵下的幾十年間,TCL幾經蛻變,穿越周期。以至於步入「不惑」之年的TCL,抹去了當年地方性組裝企業的烙印,躋身高科技產業。

或許,從TCL一路走來的創業史,可以找出中國製造業的生存密碼。

01 持續變革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TCL於1981年創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早先從事磁帶生產。

TCL並不滿足於這樣的小角色,不斷找尋著新機遇。1992年,TCL成功研製並生產出中國第一台28英寸彩電,從此在TV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藉助中國2001年加入WTO的契機,TCL又開啟了全球化的征程,一躍成為國際TV的龍頭,產品銷售到全球各地。

然而,創業路上並非一帆風順。在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TCL發現,僅僅做下游組裝和銷售等業務,沒有掌握產業的核心技術,不僅不能在產業內擁有話語權和定價權,未來發展也蒙著一層不確定迷霧。

回顧當年海關總署的數據,2009年,進口液晶面板數量同比下降9.4%,金額卻同比大幅提升56.3%。進口面板大幅漲價,大陸彩電企業成本飆升,紛紛面臨虧損的風險。

來源:海關總署,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當時的面板市場,主要被韓國和台灣龍頭企業霸占,核心技術屬於高保密級別,對大陸企業嚴密封鎖。

彼時,國內需要顯示屏的終端企業基本全都倚仗三星、LG等國際大廠供應面板,供應鏈風險極大。

根據奧維諮詢(AVC)的統計數據,2009年全年彩電零售市場整體規模3430萬台,其中液晶電視全年銷售量2325萬台,年度增幅98%,年度銷售比重達到73%,較2008年比重翻番。

彼時液晶電視的下游需求暴增,正在飛速替代傳統的CRT電視,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期。

同年,國內液晶面板進口數量超過18.4億塊,進口金額達350億美元,居單一產品進口額第5位,僅次於集成電路、原油、農產品和鐵礦石進口額。

如此重要的上游原材料,核心技術又不在國內,只能依賴進口,面對將來確定性的巨大需求,TV廠商可謂是被面板廠扼住了咽喉。

來源:海關總署,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彼時,液晶面板可以占到一台液晶電視成本的六成以上,也就是說,液晶面板是整個TV產業鏈的價值核心,實現對此「戰略高地」的控制, TV廠商才能「安枕無憂」,實現供應鏈安全和價值鏈的話語權。

對TCL來說,要想保住未來TV的市場,上游的面板一定不能被「卡脖子」。

由於我國科技發展起步較晚,相關產業鏈在當時還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長時間處於「缺芯少屏」的困境,國內電子產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集成電路和顯示面板,是終端應用最廣泛的兩個分支,上圖中可以很清晰看到集成電路和液晶顯示板有大量的進口需求,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與原油媲美,有鑑於此,「芯」和「屏」的國產化被提上了國家戰略。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TCL錨定「自下而上」的方向,於2009年上馬華星光電做顯示面板。

有了韓國面板廠超過日本的產業經驗,且LCD得到了市場的認證,技術路徑得以確認。疊加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寶貴發展窗口期,TCL依靠壯士斷腕的取捨氣魄,不惜血本投入研發,期待突破國外技術的封禁。

17個月的建設期後,華星光電第一條產線竣工投產,這也是國內首條8.5代線。並且,2012年,華星光電實現了「當年達產,當年盈利」,創造了業界的奇蹟。

其中的過程,經歷了難以想像的困難。例如本土人才不足、良率不高以及高額產線投資帶來的折舊,不過,TCL仍然堅持走獨立自主的技術路線。

若干年後,TCL終於實現了半導體顯示技術的突破,同時也解除了國外顯示面板的鎖鑰。

產業垂直一體化轉型的完成,對TCL來說,不僅解決了面板供應瓶頸,也是整體智能製造能力的提升起點。在某種程度上,或是引領未來顯示技術的革新浪潮的產業基石。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反觀當時眾多TV廠商,只有TCL突出重圍,並堅持下來。

然而,2014-2018年,TCL的收入一直在千億附近徘徊,發展遇到了瓶頸。

2018年,TCL設定「雙子」戰略架構,意在破局,將智能終端和半導體顯示兩大產業集群進行分拆,聚焦各自主業發展,提升效率。

拆分後,TCL科技以科技創新為導向,TCL實業以降本增效為抓手,分耕於兩個市場。2021年,TCL科技和TCL實業的營業收入,均超過1000億,真正實現了兩翼齊飛。

縱觀產業發展趨勢,TCL科技繼續向產業核心和基礎環節拓展。2020年收購中環集團,TCL開闢新能源光伏和半導體材料等新賽道,從戰略布局上,響應國家「碳中和」規劃,並為公司貢獻第二增長極。

而今,全球都在倡導節能減碳的總體方針,新能源光伏迎來歷史性機遇。TCL科技入主中環集團,一方面直接吸納領先的光伏技術,另一方面通過自身長年的管理經驗和行業布點,為光伏業務嫁接資源。

在產業鏈縱向延伸的同時,TCL的全球化橫向拓展也未停歇。2021年,TCL海外營收同比增長超60%,占比近47%。

除原智能終端業務的研發、生產、銷售布局外,華星的印度模組廠已投產,顯示業務超過一半收入實現於海外。

出海擴張布局模組,正是因為模組環節在TV、顯示器、手機等整機的價值含量高,因此印度模組工廠也是TCL產業閉環中的重要一環。

2022年3月23日,TCL華星宣布印度華星首批產品成功出貨三星,這也標誌著TCL華星正式具備了全球交付的能力。模組環節離終端產品更近,可以更好地依據消費者偏好反哺於上游製造,實現產業鏈的一體化整合。

時隔不到50天,TCL科技集團旗下茂佳科技(MOKA)印度工廠也宣布試產成功,第一台32寸電視下線並點亮。產業一體化的優勢立竿見影,可以減少繁瑣的中間環節,更有效率地服務本地和全球客戶。

同時,印度模組廠還可以有效解決部分區域的貿易壁壘問題。

自2017年12月起,印度對電視進口商品徵收20%的關稅。而後,印度繼續在2021年追加對進口的電視面板半成品徵收5%的關稅。

這些政策,大幅度增加了相關廠商的成本費用,客觀上倒逼「模組產地印度化」。而TCL順應形勢,取得了產地先發優勢。

顯示模組是顯示行業非常重要的一環,亦是價值量比較高的部分。境外客戶產品定製化程度、差異化程度更高,更能凸顯企業的科技含量。

從專注於顯示模組的國內上市公司秋田微(300939.SZ)、亞世光電(002952.SZ)、駿成科技(301106.SZ)業務來看,其境外顯示模組的毛利率可以達到20%-30%。TCL在印度布局模組,聚焦高端技術的同時,也抓住了高價值量環節。

來源:各公司公告,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至此,全球經營本地化已然成型,可有效規避單一區域的風險擾動影響,更快地響應全球經濟的動向,同時也見證了TCL高端製造業的格局升級——從輸出產品到工業輸出。

或許正是由于敏銳的嗅覺和堅毅的執行,TCL才能始終保持具有「含金量」的競爭力,立於產業潮頭。

02 開花結果

TCL的「轉型史」,簡單來說,就是不斷向高端製造延伸「觸點」,踩對行業發展的節奏。瞄準價值量占比高的產業鏈環節,是TCL多年來構建基業的底層邏輯。

TCL堅定由整機向面板環節延伸,保證了產業鏈最高價值組成部分的自主可控。根據Wind數據,2012-2022年間,無論是液晶電視還是顯示器,液晶面板一直是終端顯示設備中占比最高的一部分。

幾十年如一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月底,TCL科技發布2021年年報,業績創歷史新高,錄得營業收入1635.4億元,同比增長113.3%;實現淨利潤149.6億元,同比增長195.3%。

其中,得益於TCL華星的長期積累,疊加行業景氣上行周期,TCL的半導體顯示業務,在量價齊升中實現淨利潤新的突破。

2021年,TCL半導體顯示業務的營收達到881億元,同比增長88.4%;淨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06.5億元,同比增長339.6%。

TCL大尺寸TV面板產品矩陣,來源:TCL華星光電官網

根據Omdia的數據,全球中小尺寸的營收持續增長,近十年產值幾乎實現翻倍,與此同時,全球大尺寸的營收幾乎原地踏步。並且,中小尺寸的產值已經逐漸逼近大尺寸的產值。

來源:Omdia,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站穩大尺寸面板龍頭地位之後,TCL華星進入全尺寸面板戰略,大尺寸繼續擴大規模,中尺寸豐富產品結構,小尺寸提升差異化。

主要生產車載、筆電、平板、VR顯示面板等中小尺寸高端顯示產品的t5項目預計於2023年6月實施投產,主要生產中尺寸IT產品的t9項目將增廣其產品布局。

全尺寸覆蓋的產品線組合,可以更好地滿足未來智能家居、智慧辦公及教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新場景的差異化產品需求,為TCL打造更高的行業競爭力。

遙想當年的TCL,不願偏安一隅,堅定布局產業鏈一體化,雖然過程略有坎坷,終究功夫不負有心人。

面板行業處於下行周期時能「靜」得下來,苦心鑽研,調整產品結構,平穩過渡;面板行業處於上行周期時,能「擴」得出去,堅決果敢,坐享風口的紅利。

2021年下半年開始,顯示行業又進入新一輪的周期輪換。經過接近一年時間的調整,面板價格已經處於歷史低點。與此同時,終端顯示應用需求仍然增長迅速。

在面板行業不景氣時,潛心鑽研上游材料和關鍵設備,為降本增效打下堅實基礎,是TCL的應對策略。

面板主要原材料包括玻璃基板,液晶材料,驅動IC,偏光片、彩色濾光片等,TCL聯手上游合作夥伴,已在關鍵原材料有所布局,為更加精細化的面板生產蓄勢。

有理由相信,本輪的顯示面板周期已經接近底部,觸底反彈後的上行通道可計日而待。

來源:同花順iFinD,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一張一弛,能屈能伸,方顯英雄本色。

另一方面,新能源光伏業務,同樣有不俗的表現。

全球「減碳」、「零碳」改革正如火如荼。

美國重返「巴黎協定」,歐盟《2030年氣候目標計劃》將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由原有的40%提升至55%,日本也在《全球變暖對策推進法》中明確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全球都在進行能源轉型,光伏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將成為未來的主導能源。

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在《世界能源轉型展望》中提出,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將提升到90%,其中光伏和風電占比63%,全球光伏裝機量將超過14000GW。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2021年,國內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製造端(多晶矽、矽片、電池、組件)產值突破7500億元,光伏產品(矽片、電池片、組件)出口額創歷史新高。

行業的風口上,再一次出現TCL的身影。

TCL中環早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其G12矽片更是市占率第一,是夯實光伏矽片市場的「大殺器」。

2021年,TCL中環的營收411億元,同比增長115.7%;淨利潤亦達到創紀錄的44.4億元,同比增長200.6%。

不僅如此,2022年一季度,TCL中環業績在去年同期高基數的基礎上,續創新高:實現營業收入133.7億元,同比增長79.1%;淨利潤14.6億元,同比增長96.2%。

值得注意的是,TCL中環的收入占總營收比重已經接近33%,增長第二級崢嶸已露。

近兩年,矽料和矽片(以156mm*156mm的單晶矽片為例)價格均大幅上漲,行業持續處於景氣度上行周期。

來源:同花順iFind,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僅去年,矽料就從8.76萬元/噸飆升到25.1萬元/噸,上漲幅度近3倍。直到現在,矽料的供不應求仍是主旋律,多晶矽價格連續16周保持上漲的態勢,達到25.5-26.6萬元/噸。

根據蓋錫諮詢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矽料成本占矽片成本的60%左右。隨著矽料的大幅漲價,其所占比例和重要性也在逐步提升,是矽片最高價值量的部分。矽料的供不應求是下游矽片價格上漲的直接驅動。

因此,矽片業務並不是TCL的最終目標,繼續效仿當年TCL華星的面板轉型,向具備核心價值量的上游矽料探索,如出一轍。

截至目前,TCL科技的戰略組合漸成雛形:顯示面板+光伏。雙管齊下,鑄造科技新引擎。

03 跬步千里: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對中國製造業而言,最大、最關鍵的瓶頸在於技術。若是沒有底層技術支撐,即便是終端產品銷售熱鬧非凡,也像是空中樓閣,沒有根基。

供應鏈一俟緊張,一切都化為烏有。持續一年多之久的「汽車缺芯」就是最好的註腳。

由於近期地緣政治、產業發展不均衡引起供應短缺,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國產「高端智造」的阿克琉斯之踵在此,深耕底層技術是躲不開的必修課。

而高端集成電路就是終端應用最廣、技術要求最高的「明珠」。

以自身能把握的確定性,去對抗外圍的不確定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進取。

近年內TCL接連重點布局半導體材料、晶片和集成電路設計,為將來進入高端集成電路領域先做鋪墊。

得益於5G物聯網、數位化經濟和汽車電子等終端應用的飛速增長,半導體晶片行業持續處於景氣上行周期,各大晶圓廠紛紛擴產以應對目前供不應求的狀況。作為晶圓製造的上游,半導體材料也跟隨產業一起增長。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公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5.9%,達到643億美元,續創歷史新高。

半導體材料中的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半導體矽片,在2021年的出貨面積也創下新高,達140億平方英寸,增幅為13.9%。

未來三年,半導體矽片出貨量有望繼續逐年持續創下新高。

儘管行業景氣,但目前,中國生產的高端集成電路,仍有將近90%的矽片需要進口。國產矽片企業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一次洞悉產業短板後,TCL直奔半導體的核心上游材料——半導體矽片。

TCL中環就是國產化矽片行業的佼佼者。

2022年一季度,TCL的8-12英寸拋光片、外延片的銷售規模同比增加54%。其中,8英寸產能達到80萬片/月,無論是產品綜合能力還是市場競爭力,均可對標國際大廠,實現國內客戶全覆蓋。

12英寸產能達到17萬片/月,先進位程的28nm以上的產品進入量產階段,也與多家客戶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預計2022年底實現6英寸及以下產能90萬片/月,8英寸100萬片/月,12英寸32萬片/月的產能目標。

相對於步入收穫期的半導體顯示和新能源光伏兩大支柱產業,半導體材料乃至集成電路的相關布局仍處於早期。

04 下一個「節點」

當前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壟斷和資本壟斷格局,業已形成。新入局的追趕者若想打破壁壘,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

不過,刮骨療毒是擺在中國全體製造業面前的難題,亦是必經之路。若要不被國外卡脖子,只能負重前行。過程或有困難,突破後便是陽光。

2021年5月,TCL微芯成立,將作為公司半導體業務平台,圍繞集成電路晶片設計、半導體功率器件等領域尋找產業拓展機會。

這像極了十幾年前TCL上馬華星的境況。都是從頂層戰略出發,立足於產業鏈垂直整合,旨在摘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明珠」。

資源配置在合理整合後,會促進半導體業務的結構優化。

高壁壘、長周期、重資產的半導體產業,是高科技「含金量」的集中體現,短期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超越。但參照之前的轉型成功案例,TCL半導體業務向上延伸,仍然承襲了科技變革創新的基因。

點亮一個又一個「科技樹」,開拓科技疆域的無人區,想必也將延續TCL下一個四十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