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塔建築一覽

城市人文歷史 發佈 2022-06-01T03:53:41.404970+00:00

比較有名的僧塔主要有:唐代 道膺禪師塔、北宋 羅漢塔、宋代 心印禪師塔、明代 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清代 德胤禪師塔、清代 元宗禪師塔、清代 雄慶禪師塔、清代 古鎮禪師塔、清代 戒顯和尚全身塔、虛雲和尚舍利塔、海會塔等。

九江古塔

1、真如寺塔林

真如禪寺,位於永修縣西北的雲居山上,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810年),開山祖師為道容禪師。真如禪寺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祖庭,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譽為全國三大樣板寺廟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真如寺塔林位於永修縣雲居山五腦峰南麓,始建於唐朝元和年間。目前有文字記載的僧墓塔有91座,是中國佛教寺廟中保存高僧塔數量最多的一處,也是一千年以來歷代高僧圓寂的寶地,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僧塔建築取自於山體岩石,建築形式大多由塔坪、塔院、墓塔構成,附設有供台,不少墓仍保留石碑,上面詳細記錄了高僧的生平。可以說是中國僧侶佛塔中的典範,被稱為中國佛壇的三大樣板寺之一。

比較有名的僧塔主要有:唐代 道膺禪師塔、北宋 羅漢塔、宋代 心印禪師塔、明代 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清代 德胤禪師塔、清代 元宗禪師塔、清代 雄慶禪師塔、清代 古鎮禪師塔、清代 戒顯和尚全身塔、虛雲和尚舍利塔、海會塔等。

其中最為恢宏的一座是顓愚和尚全身法塔。最早的為道膺禪師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

將軍塔

位於真如寺前。傳說戰國時楚懷王被騙入秦,楚將歐岌保後主康王逃難。康王遁入廬山;歐岌尋後主不得,避入雲居山。後人因稱雲居山為「歐山」。唐代建將軍塔以示紀念。

顓愚塔

位於雲居山頂,系明代建築。墓塔建築面積達100多平方米,全部採用花崗石,石座、石頂,結構嚴謹,風格獨特,氣勢雄偉。

虛雲塔

為紀念「禪宗第一人」虛雲長老而建,塔內安放著虛雲長老的骨灰。

2、能仁寺大勝塔

能仁寺位於九江市中心。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年),舊名承天院。焚毀後,唐代重建。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擴建,更名為能仁寺。後多次興廢,現存建築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年)復建,為九江三大叢林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大勝塔在能仁寺大雄寶殿東南側。始建於東晉,後毀。唐大曆年間(766—779年)白雲端禪師重建,殿、塔並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雖經兵禍,殿堂遭毀,但塔依舊完好。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遭兵火破壞,塔毀3級。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關督白景福勸募修復。塔為磚石結構,通體呈六角錐狀,共7層,高42.26米,底層對角直徑長8.9米,門朝西南。從第二層起,每層六面均有門,三實三虛。塔內有磚砌梯階,如此可盤旋而上。塔外形似樓閣,古樸莊重,塔頂為六角攢尖式,上立銅剎。左側底層鑲嵌石碑一塊,是同治十一年白景福所撰之《重修大勝寶塔碑記》。

3、鎖江樓塔

鎖江樓塔又叫文峰塔,回龍塔,明萬曆14年(1586年),時任九江知府吳秀既為鎖江鎮水,也為祈求文風昌盛,興建了鎖江樓塔。

鎖江樓塔為樓閣式磚石空筒仿木結構,高25.6米。塔體六面七級,六角尖頂。底層青石砌築,塔門向西。石拼腰檐,檐口平直,石鑿斗拱,磚砌牙檐,翼角微翹。翼角第六層東南外,皆鑿有一孔,以系鈴鐸,時而江風吹來,鈴聲叮鈴悅耳。塔頂為磚疊澀攢尖頂,塔剎乃鐵鑄就,由覆缽、露盤三重及水煙相串而成。塔內有木樓梯盤旋而上,登塔頂可眺望長江、湖北黃梅。

4、西林寺千佛塔

西林寺位於廬山北麓,因蘇軾的《題西林壁》而名揚天下。初是沙門竺曇現結庵草舍,死後慧永繼承師業。到晉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為之立廟,命名為西林寺,是廬山北山第一寺。自晉至唐一直鼎盛,與東林寺和大林寺一起被稱為廬山三大叢林。元為兵焚,明修又毀,此後又屢經興毀,至1949年,僅剩一殿一塔。

1987年,台灣覺海法師回祖籍江西九江朝山,參拜淨土祖庭,路過西林寺,看到寺殿破敗不堪,願重振西林寺。1989年末,覺海法師帶回從美國、台灣籌措的資金。從1990年初至2005年底,西林寺的修葺擴建,分3期計劃實施,共投入資金1600餘萬元,新建慧永塔、大雄寶殿、天王殿、阿彌陀佛殿、地藏殿、觀音殿、藏經樓、三聖殿、五觀堂、念佛堂、玉佛殿、伽藍殿、僧舍樓,塑裝金佛像48尊,全寺占地面積40餘畝,殿宇建築面積9000多平方米,2006年至2013年,又徵用土地1600平方米,新建《題西林壁》碑、文化長廊及精淨庵、海會塔、般若海塔。已重現昔日叢林的規模和莊嚴。

西林寺後的西林塔,亦稱千佛塔,磚浮屠。唐玄宗敕建。明王鳴玉重修。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塔頂曾裂開,至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又自行癒合。塔高七層,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龕。

5、恭乾禪師塔

恭乾禪師塔位於廬山牯嶺西南的金竹坪,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為恭乾禪師的墓塔。

據《廬山志·續志》記載,恭乾禪師在萬曆七年創建九齊寺,後九齊寺香火日盛。

歷史上恭乾禪師塔曾多次出現坍塌,1986年經全面維修後,文物管理部門一直定期對它進行維護。重修後的禪師塔分為三級,由八塊花崗岩組成,高3.5米,基座直徑1.3米,靜臥在萬綠叢中,莊嚴肅穆占地200餘平方米。四周以雕花欄板與花飾望柱組成的圍欄,高雅清新。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蓮承托圓鼓石,石上刻有「圓寂禪和尚鼎塔」等字。六角石柱的相輪上,刻有「皇圖永固,帝道遐昌,0-常轉,佛國增佛,阿彌陀佛」等禪語。在相輪與仰覆盆之間飾以仰覆蓮座。祭合左前方有天然臥石,上書-「臥碑」二字。臥碑上方有巨石為船,船頭有一座三級六面石塔,古樸優美,人稱船塔。船頭翹仰,似欲騰空飛去。此塔集經幢與喇嘛塔的特點於一體,頗為少見,是廬山現存最大的一座僧塔。

6、黃嶺大聖塔

大聖塔位於彭澤縣黃嶺鄉,原名舊縣塔。塔始建於唐,重修於明,清乾隆年間陶子仙再建。原唐塔旁建有「寶華寺」,後幾遭焚毀。大聖塔為磚石結構,七級六面樓閣式,用厚重青磚疊砌而成,無基座,塔身拔地而起。空筒結構的塔身收分較小,給人以安定、古樸之感。

大聖塔高17.7米,底層邊長3.73米,南北雙向開門,塔底內置八角浮雕力士神像石一方。二層以上每層各面有一門,皆作圭首形。腰檐、平座以青條磚菱角牙子斜疊出檐,平座三層,腰檐兩層,每層之間均間平磚一層。塔體六角以特製圓磚轉角,自二層直至頂端。另外每層平座以下亦以平磚齊縫漸出疊澀三層,形似腰箍。塔室之內原有木質樓層及階梯,現均毀而不存,仰頂為疊澀穹窿頂。

現為第五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7、黃龍寺塔墓群

黃龍寺塔墓群位於九江市修水縣黃龍鄉黃龍村,含慧南塔墓、死心塔墓、祖心塔墓等塔墓群,另有黃龍寺僧浴池、黃龍寺上天梯古道,2018年被列為第六批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寺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東麓,修水縣西北區黃龍村境內,宋代為江南佛教四大叢林之一,是中國佛教禪宗黃龍宗的發源地。黃龍寺周邊靈源摩崖石刻在1987年被列為第三批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寺始建於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為超慧祖師所創。超慧至黃龍觀止而言曰:「凝三山之靈秀,蓄九泉之源流,九關十三鎖,真佛境也。」遂建黃龍寺。據僧譜所載,此寺初建時,一進九重,規模宏大。建有韋陀殿、天王殿、鐘鼓樓、金剛殿、大雄寶殿等殿宇,氣魄雄偉。至清末民初及十年文革浩劫期間,寺院最後慘遭破壞,古樹被砍倒,寺廟被焚燒,神鐘被砸爛,佛像被推翻。

幾經興衰的黃龍寺,至1994年,本縣出家多年的比丘尼——仁玉、惟白母女倆為弘揚家鄉佛法,隨緣回鄉住寺,使沉睡多年的黃龍寺重新點燃了香火。並將古寺尚存的遺址東方丈、祖師堂等得到了修復;

1996年,上海等地佛門弟子遠道捐贈神鍾,送來佛像;1998年地方政府協助修通了抵寺公路;近年來寺院住持等籌資又修改了門首河道,恢復了古寺地形風水原貌;日本佛教界多次專門派人前來拜謁黃龍祖庭。

黃龍古剎,由於歷史悠久,風景別致,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常游此地,如宋代王安石、蘇軾、蘇澈、黃庭堅、張商英、陸游、萬承風、明軍師劉伯溫、清乾隆等,他們之中並留有摩崖石刻,「靈源」、「黃龍山」、「法窟」、「三關」、「翠雲洞」等手跡,並保存完好。而其它遺址(物)因年代久遠,歷盡滄桑,尚存不多,令人嘆息!

8、禪師明十墓

禪師明十墓位於德安縣吳山鄉紅橋村九組,墓中有碑刻1通、佛塔2座、石雕6通、石拱案1座。

禪師明十之墓整體通長9米,寬5米。坐北面南為一座覆缽式佛塔。佛塔由頂、身、基三部分組成,塔底座直徑3.2米、高約4米,塔頂為蓮花狀。塔中有一座小塔,小塔直徑50厘米、高1.5米,小塔上書「禪師明十寶塔」。佛塔外側由青石堆砌成半圓形,左右共鑲嵌石雕4通,上面刻有農夫耕作、坐禪、官員、蓮花圖案。佛塔前方1米處有一墓碑,碑上刻有「禪師明十之墓」字樣。墓碑前1米處有一香燭石拱案一座,石拱案上部刻有花瓶、燭台、香爐,香爐上刻有「福壽」兩字,下方刻有雙獅戲球圖案。碑前左右有石雕2通,上均有瑞獸圖案。據介紹,該墓十分罕見,從墓碑上雕刻的圖案風格可以初步判定該墓為明代墓。禪師明十墓的發現不僅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實物見證,而且也反映出當時德安佛教文化的昌盛。


9、廬山諾那塔

國內有兩座諾那塔,一座在當時的國民政府首都南京,一座在當時的國民政府夏都廬山,一座在南京著名的玄武湖畔,一座在廬山非常顯眼的小天池山頂。死後能享受到這種待遇的人,生前一定非同一般。關於諾那呼圖克圖(呼圖克圖是清朝和民國初年對一部分高級活旨所封的職銜,其地位僅次於達賴和班禪),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找一些資料來了解,但首先要明白的是,一個擁有崇高地位的藏傳佛教活佛最後一定會是一名政治人物。

諾那塔院,位於廬山風景區內的小天池,是我國南方唯一對外開放的藏傳佛教密宗紅教(寧瑪派)道場。塔院內有安葬近代著名愛國大活佛諾那呼圖克圖骨灰的諾那塔,特殊的西藏造型喇嘛塔,及塔院內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師、護法,在內地的寺院中極為罕見。

1936年5月12日,西藏喇嘛諾那呼圖克圖在甘孜圓寂,享年72歲。國民政府為表彰諾那喇嘛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出的貢獻,追贈他為普佑護國禪師,撥款指示將諾那的骨灰運到廬山小天池進行塔葬,並建立諾那塔院。塔院於1937年春正式動工,次年夏即建成。蔣介石為此私人捐款5000元。

文革期間,諾那塔寺被毀,諾那塔頂部被削去,改建一涼亭置塔身之上,以便遊客登高望遠。1990年,在廬山管理局的支持下,海峽兩岸四眾弟子共同捐款,啟動了諾那塔修復工程,1992年6月2日,諾那塔重修竣工開光大法會隆重舉行,諾那塔院基本恢復原貌。然而,在這次修復中,由於工程隊不了解舍利塔的樣式,修建的塔身比例失調。

2008年,諾那塔寺再次啟動修復工程,這一次遵循了藏式佛塔的建築比例要求,並參考靈塔原貌照片,對塔身及內部結構進行調整重建,2010年6月,修復工程完成。如今的諾那塔院,已成為廬山上規模與影響力較大的寺院,內地唯一的密宗紅教(寧瑪派)道場。

中國的名山中,能將近代中國流行的宗教包容於一體的,只有廬山。

10、歸宗寺耶舍鐵塔(已毀)

公元414年,耶舍來廬山,繼主歸宗寺。據說,他在長安時「定中之見輪峰」,感靈異,遂躬負鐵奉佛舍利來廬山金輪峰下卜居,並建鐵塔供奉佛舍利,這便是歸宗舍利塔。塔因耶舍故,又名耶舍塔。高六丈,呈六角形,用鐵板鑄成,立於因塔而得名的耶舍塔山上,「山勢峭麗如簪玉筍」。「尖銳如錐」的耶舍塔卓立其上,高聳雲端,極為醒目,「去歸宗十里以外皆能望之」,與東林寺金鋼銅塔並稱「廬山雙美」,是廬山風景線的重要標誌,歷來為人們所青睞。

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塔遭雷擊摧折損毀厲害,僅存一級。萬曆年間達觀可禪師住持歸宗時重新修復。時高僧徑山雪嶠圓信禪師曾茶話於金輪峰下,與寺僧夜觀舍利塔。明末毀,清代寧波人再造,塔復歸如初,巍然矗立,「孤飛峰頂煙」,壓倒山中景。日寇攻占廬山後,塔遭日軍炮火擊毀無存。

歸宗舍利塔雖屢興屢廢,但作為廬山最古老的鐵塔,對歷史上的廬山佛教還是具有很大影響的。它不僅是耶舍住持歸宗寺,開創歸宗寺歷史上第一次發達局面的見證,而且也是歸宗寺歷史上輝煌與衰微的重要見證。

康有為游廬山,兩次登臨鐵塔,作詩云:

千年鐵塔抗金輪,雲氣光明護此城;風雷萬劫不動轉,煙霄百丈矗飛驚。 墨池就在風流遠,粟里為鄰基址平。 只有鸞溪清淨水,卅年又復聽泉聲。

11、東林寺文佛塔(上方塔)

上方塔始建於晉代。當時天竺高僧佛馱跋陀羅尊者(釋迦族,甘露飯王后裔,今尼泊爾人),攜帶了五棵珍貴的佛陀舍利贈予慧遠大師,大師便在東林寺後山興建舍利塔院供奉,塔院地處東林之上,故曰上方塔,今改名文佛塔。現塔為1998年重修。

文佛塔在寺後山原上方塔基礎上新建,9層,1-7層門上有題額,一層為文佛塔,二層為自在天,三層為光音天,四層為滿淨天,五層為福生天,六層為善觀天,七層為仕樂天。

12、西林寺慧永禪師塔

慧永(332-414年),晉代僧,即西林覺寂大師。河內(河南)人,俗姓潘。廬山西林寺開山祖師,東林十八高賢之一。

13、東林寺遠公塔(下方塔)

遠公塔在東林寺下方,也稱下方塔,和上方塔相照應。慧遠大師圓寂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後人建塔供奉,是為「遠公塔院」,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已毀壞,現塔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內有一棵「佛手樟」,相傳為慧遠大師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

14、東林寺佛馱跋陀羅尊者塔

尊者佛馱跋陀羅(358--429),也叫覺賢尊者,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苗末也,著名譯經家。幼亡父母,出家為沙彌。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後應邀至東土弘法,感慧遠大師知遇相請,成為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其塔現存廬山東林寺。

15、修水文峰塔

始建於唐(公元800年)的文峰塔是修水縣璀璨歷史文化的一顆明珠,也是千年縣城的唯一象徵。清嘉慶年間(1804年)重修過,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現塔為當代重建,塔高9層,高41米,比舊塔高14米。

16、德安文華塔

文華塔座落於德安縣蒲亭鎮附城村師古墩,也叫師古墩寶塔,據1963年《德安縣誌》載:「唐大中四年(850年)普照禪師始建於縣城南門外無相寺」。《永樂大典》卷6698與卷6699引《江州志》云:「無相院在縣務南,本唐(大中四年)置僧伽塔(文華塔)。宋慶曆甲申(1044年)修,嘉定癸酉(1213年)重修。」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縣令徐應堂因聞塔內有玉帶觀音金樽香酒之異,命工拆毀,拆至三級見先記石碑而止。後縣令劉錘捐資修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縣令姚文燕重修。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知府方禮酌議移建師古墩.....」。抗日戰爭期間被日軍破壞。

文華塔約高二十五米,六角七級,單壁直井,每層有門,磚、石、木結構,全用青磚砌成,寶葫蘆頂,塔心中空,有木梯而上,塔頂用磚層層疊收。1987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縣內唯一的古塔。

此塔歷史悠久,德安縣寶塔鄉、寶塔工業園等地皆因此塔而名。據說這座寶塔是德安鎮縣之塔,與德安的興盛息息相關,有「塔興則縣興,塔廢則縣廢。」之說。因行政區劃調整,文華塔現在不在寶塔鄉,而在蒲亭鎮。

17、智常禪師塔

廬山東南麓棲覺寺遺址寺後

歸宗智常(約8世紀下半葉到9世紀上半葉在世),江陵(今屬湖北省)人,俗姓陳。六祖慧能三世法嗣。出家後,得法於馬祖道一禪師,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住廬山歸宗寺。他目有重瞳,曾用藥去除,致雙目皆赤,故人稱"赤眼歸宗"。圓寂後唐文宗諡號"至真禪師"。

18、太平宮婆媳雙塔(鐘鼓樓,已毀)

廬山太平宮婆媳雙塔其實並不是塔,而是形似塔,叫婆媳塔只是民間的訛傳,這兩處建築其實是太平宮的鐘樓和鼓樓。據南宋詩人陸游所記,廟中鐘鼓二樓,高達十餘丈。累磚而成,欄棚翬飛,工藝精良,巋然對峙,氣勢雄偉,嘆為觀止。民國《廬山志》的編撰者吳宗慈遍查資料,又實地走訪後也認定廬山太平宮婆媳塔是訛傳,其實是太平宮的鐘鼓樓。

廬山太平宮鐘樓、鼓樓座落於廬山西麓的道觀太平興國宮(簡稱太平宮)前。形似兩座磚塔,最後毀於何年未詳,1930年代尚存兩三級。由於文字資料缺乏,從遺存的舊照分析,鐘鼓樓的建築年代不遲於唐宋時期,毀前遺構以北宋的可能性最大。

廬山太平宮興盛的時期是唐宋,元明以後衰落。這座歷時1300多年的道教宮觀,集中見證了廬山道教文化從民間道教走向正統化、又從正統道教趨於邊緣化的歷史。

19、廬山天池塔

宋、民國,九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池塔位於廬山大天池圓佛殿旁,六角五級樓閣式石塔,傳為宋丞相韓侘胄所建,1929年國民革命一路軍總司令唐生智來廬山,見該塔已頹,發起重修。挖掘塔基地宮時,發現佛教文物多件。有銀質全身臥如來1尊,長9寸,重約1斤;銀質長扁箱1口,2斤多重,尺余長;水晶小佛像1尊,5寸長;水晶珠大小各1顆;小銀瓶1個,內貯水晶小念珠數百顆;舍利子數粒;銀質金瓶1個;磻石梵文印章2個,寸余長;銅羅漢3尊。據金身如來身後陰刻文字記,塔原建於宋哲宗十一年(公元1096年),在韓侘胄任宰相之前,實為湖北蘄州朱氏三娘等人所建。

當時,民國將領唐生智為母親還願,在大天池內修建圓佛殿,並順便想把破敗的天池塔重新修建一番,但剛建好塔基,唐生智便因為得罪了蔣介石而被迫下野,人也跑到日本去了。沒過多久,林森便把修建天池塔的工程攬了過來,因為那時他還住在小天池附近的日照峰上的別墅內,離大天池太遠,但為了保質保量按時完工,他幾乎每天都會乘橋來到天池寺,現場指揮施工。也許是天池寺擁有皇家背景的緣故,當時身為一國元首的林森對天池寺古建築的修復也是特別熱心,在建好天池塔後,林森又出資將文殊台整修一新。

20、廬山圓通寺墓塔

1920年代,學者到江西廬山一帶做學術考察,在圓通寺,發現「地宮」已被挖開,墳上墓塔還在。

據1941年《中國文化史跡》,圓通寺位於廬山西麓石耳峰下,在東林寺南三十里。與東麓的諸剎相比,地處風景平凡的丘陵中腹,只存荒廢大殿一宇,不見任何 吸引目光的東西。

圓通寺在趙宋時代實為廬山佛教之柱石雲門四世居訥的住所。居訥與歐陽修交情篤厚,據說,歐陽修以居訥為中心結青松社,以踵白蓮社。居訥住寺後,其座下僧眾濟濟,其中有佛印了元等名僧。仁宗召其住持淨因院時,居訥自己不去,而以同為雲門四世的大覺懷璉在鐵船峰下修道二十餘年這一眾人皆知的事實,舉薦大覺應召,以發揮其大禪師的威力。又有臨濟宋圓通寺楊岐的法嗣白雲守端,居訥一見他就自嘆不及,推舉他住持九江承天寺,使之大張禪風。還有年少的佛印了元來謁,居訥見其翰墨說:「骨格已似雪竇,後來之俊也。」推舉他去承天寺,繼承白雲。如此這般,趙宋時代的廬山,以居訥為中心,禪風張揚四 海,宋代的圓通寺,僧眾達三千人之多。

寺西北繁茂的荊棘叢中有一石造古墳,其地宮被發掘,塔石亂離,但墳上的墓塔,為六角石造,其結構規模不同尋常,這或許就是居訥的墓塔。

21、秀峰文殊塔

文殊塔據推測為北宋後間所建,明代文學家袁宏道曾遊覽此地並記載了文殊塔,著名的旅遊家徐霞客也曾遊覽這裡,並在其遊記中如此記載:絕頂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無倚。頂有文殊塔,對岩削立萬仞,瀑布轟轟下墜。1966年夏「破四舊」,被「造反派」用炸藥炸毀,塔底的鎮塔之寶(八尊銅佛)也不知去向。現塔為重建,1999年1月18日竣工。

文殊塔為七層石砌,八角飛檐,塔高9米,塔內設有文殊菩薩,供遊人朝拜還願。

22、兜率寺塔林

兜率寺塔林,位於修水縣西部渣津鎮長潭村,座落在龍安山東麓兜率寺附近。

塔林墓塔眾多,有文字碑記的墓塔就有五十多處。 有名者:從悅禪師塔、慧雲禪師塔、少嵩禪師塔、榮杲良禪師塔、行端禪師塔、蛤庵禪師塔和鼎新墓等。

兜率寺蓮池上方為宋代從悅祖師墓塔。從悅禪師(1044-1091)為寶峰真文法嗣,黃龍宗三世。少年出家於普圓院,從學於雲蓋守智,又待隨清素和尚,頗有所得,後拜寶峰克文為師,受其法印。受具戒後,到長沙道吾山修行,當首座,住持長沙麓山寺,後住持兜率寺,依照慧南「黃龍三關」,新創「兜率三關」勘驗學法者,當時宗風遠振,時任洪州轉運使,後為宰相的著名居士張商英,曾置其門下受法,一言有悟,其相公禪名重京華。元佑六年(1091)冬,從悅說偈而逝,權臣張商英遣使持祭。建塔於龍安之乳峰,奏請朝廷追諡「真寂大師」。乾隆十年乙丑(1745)兜率法嗣將靈骨移葬龍安山下蛇形,法嗣慧雲同墓,至今保持完整。


蛤庵禪師塔,位於兜率寺後東側,蛤庵為清順治年間全國著名高僧木通道齋入室弟子,大覺國師高足,初住浙江武康報恩寺,常隨大覺國師赴世祖召蒙顧問,康熙初居通城鳳山寺,十二年癸丑(1673)二月,應兜率寺住僧之請,住持兜率禪寺,時稱「平陽國師」。大建幡幢,大興工役,由是兜率寺重興。蛤庵大師醫術高明,曾醫好皇帝頑疾,得到朝廷嘉獎,有御賜藏金如意,千佛袈裟,寶幢法帔等物,傳說皇帝恩准修建「十里花街」,因從朝廷歸途中病逝未果,當時譽稱「龍安報國堂」。蛤庵才華出眾,著有語錄、詩作,記述了兜率寺的情況,其墓塔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3、常總照覺禪師塔

廬山東林寺西

第四十六世、禪宗第十九代、臨濟宗第九代、黃龍派第二世:江州東林常總(常總照覺)禪師(1025—1091)

24、武寧南皋雙塔

宋溪鎮

25、赤腳祖師塔

在廬山擲筆峰西南白雲山,傳說赤腳僧在那裡住過,赤腳僧死後,朱元璋賜葬塔以白石,即赤腳祖師塔,碑碣上寫有「敕封明心覺顯祖師之墓」,還有一幅對聯云:「白雲千年骨,青山萬古情。」

26、湖口鞋山塔

鞋山塔又稱大孤塔,位於山頂南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塔矮小、中實。清代安世鼎重修,磚石結構,6角7層。鞋山塔是湖口八景之一,有「鞋山寶塔鎮鄱湖」之說。1966年10月「破四舊」中塔被炸毀。1987年,鞋山整體修復期間,由東莊建築工程隊,在原塔址上按原型開始重建。城山窯場專門特製「三六九」(三寸厚、六寸寬、九寸長)古式滾子磚,經過車、船、人工多次轉運,搬到工地。當塔建至2層時,停工3年,終於1991年10月建成。新建的鞋山塔,塔底周長28.4米,塔身高35米,塔尖(頂)5.4米,為182.5千克重的銅鼎,海拔高程131.1米。鞋山寶塔為鋼筋水泥框架,外包磚石,6角7層,且每層6面3門,門外陽台護欄。塔內中空,旋梯可通各層陽台,直達其巔。登頂舉目,一覽無餘。

27、南康府梯雲塔、凌雲塔(均已毀)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國皇家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數萬里,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張照片、2500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裡面有大孤山寶塔(鞋山塔)、秀峰寺石塔、能仁大勝塔、御碑亭和天池寺石塔等珍貴照片,還有南康府鄱陽湖邊梯雲塔手繪圖。

梯雲塔原名永鎮塔,南康知府彭夢祖1596年倡建。塔八面七層,高25米,迎匡廬臨彭蠡,巍然矗立在城東南鄱陽湖西岸。塔下有關王廟。

1815年,南康知府狄尚絅對永鎮塔進行維修,重建了六、七層,並將永鎮塔更名為梯雲塔。

1969年10月,梯雲塔被拆毀,磚石被運往城內,建成了「工農兵影劇院」。上世紀八十年代,工農兵影劇院也被拆除。

南康府凌雲塔(已毀)

1591年建,比梯雲塔還早5年,凌雲塔在城樓上,梯雲塔在城外,凌雲塔也叫小塔,梯雲塔叫大塔。

28、東林寺銅塔(已毀)

明崇禎年間(1628—1644)江西省豐城縣居士熊汝學在荊州為官時所鑄造,送東林寺供奉,並置匾曰:「以此報本」。塔高丈許,七層八面,其中四面為塔門,每門分刻天王菩薩、金剛、尊者等像,其餘面則刻金剛經,書法遒勁,端莊秀麗。每層浮雕銅鰲魚兩條,鼓睛翹尾,栩栩如生。

清咸豐年間,寺遭兵燹,其他銅佛盡行熔化,唯銅塔獨存。清宣統二年(1910)日本商人出錢二十萬,欲購回國,寺僧不許,日商乃糾數十名日本浪人來劫,逐層拆卸,奈最後一層無法移動,浪人懼神明遷怒,乃棄之而去。寺僧以銅補之,完整如初,其彌合處仍有裂痕。惜此珍貴文物毀於文化大革命中,遭拆除被作廢品變賣。

29、廬山金竹坪普同塔

金竹坪普同塔,位於廬山牯嶺西南金竹坪,座落在千佛寺遺址右側約五六百米處的叢林中。

塔建於明代崇禎十年,毀於清末。塔於1983年文物普查中發現,依據殘件,經反覆考證,決定修複方案。江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廳於1986年撥專款修復。」

修復後的普同塔,較完整,形制與廬山恭乾禪師塔(明兩座·省保)相同,為經幢式與覆缽式塔的結合,石塔與周圍建築組成了完整的塔院。塔碑有「崇禎拾年(1637)冬月吉立,差監造典服所正堂(從六品)吳登元、 伴讀張進孝儀衛司百戶劉××」等字樣。

30、青蓮澗墓塔

廬山東南青蓮澗,建於明、清。

31、棲賢寺大明銅塔(已佚)

銅塔鑄造於康熙三年,名曰大明銅塔,立於大雄寶殿之後。康熙六年(1667年)石鑒禪師重建寺院時,在棲賢三峽橋西掘地得舍利一瓶。《廬山志》記載:舍利子「如黃豆」「若寶石」「若瑪瑙」「有光氣」。舍利子以玻璃瓶載,石缽一層,石函二重,藏於銅塔之內。1946年銅塔和舍利子仍在寺中,後因戰亂,不知去向。

32、武寧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於1796年,後毀壞多次,2002年武寧縣政府撥款重建文峰塔,將原七層的塔增至九層,後面小塔為『風囗塔』。

武寧文峰塔是全縣造型最大的古塔。塔高41米,塔基直徑24米,九層六面,登塔遠眺,武寧縣城盡收眼底。塔的中柱創意為一條巨龍,旋梯攀龍而上,寓意飛黃騰達。塔內裝飾典雅,書畫碑刻琳琅滿目,一層為「武寧歷代文豪墨寶」;二層為「古艾新貌」;三層為「百島之鄉」;四至九層分別為「豫寧八景」的書畫碑刻。

33、武寧觀音閣塔

觀音閣塔位於武寧縣甫田鄉樓湖村修河岸邊湖灘至石渡鄉渡口旁,建於清朝嘉慶八年(1803年),歷經200多年風霜雨雪、滄桑浮沉,依然保存完好地屹立在那裡。

此塔高約7米,塔基為圓形,邊上刻有蓮瓣,塔身七層為實心六邊形,整個形似一朵荷花雕像。據傳說,武寧縣境內修河兩岸原有24座這樣的石塔,護佑過往船隻平安,後因建柘林水庫,目前只有這座石塔完整保存下來。

34、武寧白馬塔(已毀)

武寧縣甫田鄉樓湖村,建於1803年,高6.4米,底3米,7級

35、武寧楊洲塔

武寧縣楊洲鄉

36、武寧順德橋塔

37、武寧荷塅塔(已毀)

武寧縣石門樓鎮中村,清代

38、桃坪文峰塔

桃坪文峰塔,原名聚星塔,意為文星聚集,後改名文峰塔,位於修水縣山口鎮桃坪村,座落在宮家坳上西八百米處小溪南岸,鄰陳家大屋。塔六角五級,高24米,塔基直徑約4米,麻石砌成。清光緒庚辰年陳姓倡修。此塔是修水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古塔。現已設石欄保護。

另:文峰塔坐落桃坪河出水口,為七層實心塔,外牆石砌,內填黃土。相傳為鎮桃河水患,保桃坪平安,續桃坪文風之用。

39、北苑庵舍利塔群

濂溪區高壠村羅山,清,二十餘座,被盜破壞嚴重。

40、廬山秀峰石塔

在廬山秀峰腳下路旁有一座石塔,現保存完好。傳此塔為紀念抗戰時期坐化的廬山僧人而建(此為訛傳),塔方形五層,葫蘆狀塔剎,塔身四面雕有佛像,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塔西側不遠處,便是被大文豪蘇軾稱為廬山「絕勝之一」的漱玉亭,漱玉亭為宋僧若遇所建。

上面照片為德國人伯施曼所拍,故判斷塔所建年代不會晚於清代。

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國皇家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數萬里,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張照片、2500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裡面有大孤山寶塔(鞋山塔)、秀峰寺石塔、能仁大勝塔、御碑亭和天池寺石塔等珍貴照片,還有南康府鄱陽湖邊梯雲塔手繪圖。

41、共青城余村塔

余村塔,位於共青城市甘露鎮甘露村余家自然村。塔建於民國年間,為平面六角形五層樓閣式三合土構築的風水塔,塔高6.46米,塔門東南向,用青磚築,高1.8米,牆厚0.42米,現塔心內原木結構樓梯及塔心室均已損毀,塔頂為六角形尖頂,面積6平方米。

42、廬山小天池梁居士塔

1930年代末,石塔/僧塔,高3.5米

梁居士,名梁和甫

諾那活佛的遺骨運抵廬山後,當即由朱子橋、朱益之、柏烈武等名流組織建塔籌備會。國民政府為諾那活佛追贈「普佑法師」名號,拔建塔費五千元,並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黃慕松前往致祭。江西省政府遵行政院令撥出小天池公地7000餘平方米,梁和甫居土捐出在小天池所建房屋八棟。建塔工程由輔國廣覺撣師、西康貢噶呼圖克圖與韓大載居士共主其事,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春正式動工,次年夏即建成告竣。與塔同時完工的還有分居兩側的蓮花生大師殿和諾那精舍。

43、石鐘山臨湖塔

湖口石鐘山因蘇軾的《石鐘山記》而名揚天下。

石鐘山臨湖塔建於1980年,在江天一覽亭左下側,塔建原惜字爐址,惜字爐於1966年毀。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構琉璃塔,塔頂裝設紅燈,為湖上黑夜行船導航,故又名天燈塔。

另: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崇高的,識文斷字是一件極其莊重的事情,因此對寫有文字的紙總是充滿了敬意。《顏氏家訓》說文字是「古聖賢心跡」,古德曰「敬字如敬聖,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終身惜字者,其福無量」,後世逐漸演化出一系列崇文敬紙習俗,並且規定凡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得隨意毀棄,要送到專門的惜字爐(各地叫法不一,亦稱惜字亭、惜字塔、字紙亭、化字爐等)內焚化。於是,全國各地造型各異、繁簡兼具的惜字爐便紛紛誕生。

44、落星墩塔

落星墩上現有一樓、一塔、一坊、一亭,文獻資料上最早記載落星墩上建築的年代是宋,現建築都是1998年左右重建的。

鄱陽湖豐水季節,整個落星墩都會沒入水中,鄱陽湖枯水季節,落星墩又會與陸地相連,周邊一片草原,每年周而復始。

45、廬山西海觀湖島雙塔

觀湖島占地742畝,建有觀湖雙塔,塔高七層,33米,此塔應該是2001年以後新建的。

46、抗洪紀念塔

19.98米,2005年1月建成

47、勝利塔

九江勝利塔,也叫勝利碑,2005年底開建,2006年封頂,2007年底建成,並取代169米的美國華盛頓紀念碑而成為世界最高方尖碑,也是江西省首座總高度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築,比南昌聯發廣場主樓和南昌洪客隆國際金融中心主樓早了約4年左右。

九江勝利碑旨在紀念九江收回英租界;修水設計、製作、升起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並打響了秋收起義第一槍;德安萬家嶺大捷;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江戰役取得重大勝利;上世紀98抗洪搶險勝利等重大歷史事件。

九江勝利碑位於九江市八里湖新區鶴問湖湖中島勝利廣場,碑體為歐式方尖型,高度200.6米,建築面積8900平方米,鋼筋砼筒中筒結構,內筒6.15米*6.0米,外筒由18米*18米逐漸向上收至12米*12米,內設一部高速電梯(兼作消防電梯)和一部防煙輸散梯,地下2層,地上35層(層高5.6米),184.4米處設觀光廳(出入配有秒米高速電梯一部),主體外牆傾斜角度為6%,碑體表面外掛大理石,整個幕牆面積1.12萬平方米,頂部為四稜錐鋼結構,外表面用真空鋼化玻璃罩面,屬超高層構築物混合體。

48、都昌靈運塔

靈運塔位於都昌縣東湖南山濱水區,踞南山之巔,南望鄱湖。靈運塔八角七級,塔高49.5米,總建築面積1256平方米。底層設大迴廊,二至七層設平座、腰檐。靈運塔2010年3月開工,2011年12月27日竣工,填補了都昌縣無塔空白。

49、瑞昌天嗣塔

天嗣塔位於瑞昌市天嗣山萬壽古寺南側山頂處,設計為鋼筋砼框架結構,建築層次為七層(實際為九層),建築面積為1411.73平方米,建築通高53.9米(含塔剎)。2010年1月19日平基,2011年4月1日竣工驗收。

50、東林寺淨土苑光嚴塔

2016年6月27日東林寺淨土苑隆重舉行三大殿區域灑淨開通法會,標誌著東林寺淨土苑歷經10餘載艱辛的建設,終於迎來了中軸線建築的全面貫通。

光嚴塔為四面三層樓閣式木塔。

51、東林寺青蓮塔

2016年11月26日,農曆十月廿七,廬山東林寺隆重舉行了青蓮念佛堂、青蓮塔開光法會。塔為佛教特有的建築,按建塔目的不同,有祈福塔、報恩塔、壽塔及法身塔等。法身塔乃供養佛陀或高僧大德真身舍利之所,青蓮塔即屬此類,裡面供奉有一千六百年前的佛馱跋陀羅尊者饋贈慧遠大師的佛舍利數顆。

52、渣津兜率寺塔

修水縣渣津鎮兜率寺塔建於何年不詳,當代建築。

53、廬山西林寺塔

西林寺塔(左邊黃塔)建於何年不詳,當代建築。

54、西海之星玻璃觀光塔

「西海之星」玻璃觀光塔高99米,2018年7月3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55、棲賢寺塔

這塔是新修的吧,沒見過,旁邊塔吊還在

56、柘林寶塔

寶塔四方七層,高43.38米,2021年6月建成對遊人開放。

聲明: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