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所是

中國cdc精神衛生中心 發佈 2022-06-01T09:38:46.188900+00:00

在北大六院的心理門診中,經常能遇到這樣的情境。父母:「我們不要求你每次考第一,但是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天賦。雖說天天上網課,但也要自律。你看你同學小琪就很優秀,要把優秀當成一種習慣。」孩子:「我爸媽雖說不要求我考第一,但是我考第二回家時,他們的臉色很難看。

在北大六院的心理門診中,經常能遇到這樣的情境。

父母:「我們不要求你每次考第一,但是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天賦。雖說天天上網課,但也要自律。你看你同學小琪就很優秀,要把優秀當成一種習慣。」

孩子:「我爸媽雖說不要求我考第一,但是我考第二回家時,他們的臉色很難看。吃飯的時候,誰都不說話,好像如果我不優秀,我就不配吃飯,不配做他們的孩子,不配被愛。」

一些父母對於優秀的執念,甚至以犧牲健康的親子關係為代價。此時,請雞娃的父母們反思:「優秀」到底是誰的需要?如果孩子只有做到優秀,才能感受到父母是愛自己的。那麼,我們到底教會了孩子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只有優秀,才能被愛?」

雖然,「變得優秀,值得被愛」是一個很多人都有的信念,但這個信念有很多弊端。

01 追求優秀,並非為了優秀本身

正如心理學家付麗娟老師所說,很多人追求優秀,不僅僅是為了優秀本身,而是為了能夠讓更多人來愛自己,這個過程是非常辛苦的。一個努力學習的孩子,感受不到學習本身帶來的任何樂趣,進步的動力全部來源於父母是否認可自己,考第一就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更是辛苦而困惑的。

02 企圖控制別人

同時,「變得優秀,值得被愛」也是企圖控制別人的一種信念。我變得優秀,是因為我希望別人來愛我。所以,在一些親密關係中,我們經常見到,「我貌美人善對你好,你怎麼可以不愛我?」表面上是一種付出,是一種自我要求,實際上是在控制關係,「你必須是我想的那樣愛我才可以,才公平」。可見,優秀本身只吸引了關係,卻並不能建立並維持關係。

03 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當父母的價值觀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並向孩子傳遞這種教育理念的時候,就限制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發展。我們經常聽到有的父母說,「你再這麼不聽話,沒人會喜歡你」。

04 自我物化

更糟糕的是,如果孩子認同了這樣的說法,他就沒有辦法去做很多他真的想做的事情,也無法成為他想成為的自己。因為他得去為「要被人愛」的需求服務,就如同畫地為牢,有很多事情他都會去考量,我這樣做別人怎麼想,我這樣做別人接不接受,我那樣講話別人會不會不高興等等。這是一個自我物化的過程。

孩子會把更多的關注點都投注在,「我合不合格,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產品?我怎麼樣能夠變成一個更好的產品?變成一個功能更強大的產品,才會有人使用我,有人喜歡我,有人每天把我捧在手心裡,就像拿著一個好的手機一樣」。於是,我們就變成了一個要不斷的更加優秀,不斷疊代的更好的產品。

而真正健康的親子關係是:父母愛孩子,只是因為你是你。

孩子在父母面前,

相信自己是被接納的,即使你有百般缺點;

相信自己是被欣賞的,即使有時狼狽不堪;

相信自己是被允許的,即使做錯了事,說錯了話。

父母愛你,如你所是。

萬維鋼的《中國各階層的三種教育目標》中提到,中國現階段的流水線教育的默認生產目標,並不是在培養「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選器具。

下等的器具,是某種實用工具,如果對應一般家長,他們要求孩子有一個容易找工作的學歷和技能。

而上等的器具,則是工藝品。工藝品的價值可以用一系列指標來衡量,如材質是不是黃金的、鑲有多少克拉的鑽石等。打磨工藝品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各種素質教育:會彈鋼琴等才藝、學習成績好、會英語、身體棒、長相漂亮等等。你擁有的素質越多,別人就越覺得你好,值得擁有。

作為人,如果非要以物化的說法來比喻,可以是一件「藝術品」。真正的藝術品追求獨一無二,跟任何已有的東西都不一樣,根本就沒有標準。我們不用擔心自己是否足夠好,以期得到別人的欣賞和愛。

自我物化背離了人的本性,背離了我們應該去擁有、體驗或者享受生命的那些很原初的很質樸的東西,所以要有所覺察

如何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愛你,如你所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愛是流動的,如果想讓孩子體會到深深的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父母首先要被愛滋養著。只有內在愛意滿滿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愛的娃。一對自顧不暇、內心匱乏的家長,很難養出健康的孩子。

那麼,父母應如何「自愛」呢?

首先,父母要承認每個人都有追求優秀,獲得更多認同的需要。

這是人的一種趨向所在,這沒有錯,也不是一個問題。我們認識到,在我們的身體中就存在著這樣一個部分,作為一個普通人,就會有把自己當成產品的一部分。

同時,父母有退路和選擇。

比如,在某個時候我想起來了,不想把自己當成產品的時候,我能夠有主動權,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喜歡的事情,而不是變成一個產品或者合格品,邀請所有人來對我打分。

可能過了一個月,我又忘了,又變成一個產品,又希望有人來打分,又期待變成一個更好的產品,這也沒有問題。但是在那個時刻,要有一個覺察:「我又在這樣一個狀態裡面,我要不要出來一下,我也可以再出來一下。」

想卷就卷,想躺就躺,靈活切換。

我們有的時候也允許把自己當成一個產品,因為所有人都會這麼做。即使有所覺察,也並非就要「洗心革面」,而是允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經歷某些重複。想內卷的時候就捲起來,覺察到累了,想躺平就躺一會兒。不斷的有這樣的覺察,我們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自由。

你可以選擇這樣子,你也可以選擇不這樣子,這就是我們的一個自由所在。所謂自由,不是說我們就是要去做某些事情,不做那些讓我們感到很受束縛的事情;而是說,你可以在某些狀態裡面,甚至是某些你不喜歡的狀態裡面,你允許自己進去,同時你也允許自己出來比如作為一個女生,你可以想撒嬌就撒嬌,想撒潑就撒潑,這是你的自由,可以隨時靈活切換。

當父母有了情緒上的自由,就可以充當孩子的情緒容器了。

當孩子憤怒的時候,可以向爸媽發火;

當孩子孤獨的時候,可以找爸媽陪伴;

當孩子脆弱的時候,可以依賴父母的保護;

當孩子難過的時候,可以尋求父母的安慰。

當父母能夠對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有所覺察,體會到自由與選擇,甚至能遊刃有餘地「自愛」時,必然有能力更好地去愛孩子原本的樣子。在親子相處中,父母可以通過內在的愛的流露去養育孩子,孩子就會感受到愛,輕鬆的愛、無條件的愛,孩子也會更加健康且優秀。

六一兒童節之際,願已經成為父母的你們,都能享受這個身份給人生帶來的寬度。無論是自己還是孩子,都能享受到「愛你說是」。自我成長,健康養娃!

參考資料

1. 微信視頻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 萬維鋼《美國教育各階層分析(下)》

註: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歉。

作者:石擴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編輯||何螢螢

排版||白羽

審核||馬寧

各位親們,精神衛生系列科普動畫表情包正式上線啦,大家用起來哦!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添加相應表情哦~

百態人生

心情萬花筒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