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法林寺——佛門恩怨幾人知

老羊鏟史 發佈 2022-06-01T23:09:23.987845+00:00

在避暑山莊如意島上,有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寺廟——法林寺,這座常常為人所忽略的寺廟,與雍正繼位有了干係:康熙六十大壽前,雍親王胤禛派迦陵性音禪師在這裡擔任方丈,撰寫了為康熙做壽禮的《宗鑒法林》。


在避暑山莊如意島上,有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寺廟——法林寺,這座常常為人所忽略的寺廟,與雍正繼位有了干係:康熙六十大壽前,雍親王胤禛派迦陵性音禪師在這裡擔任方丈,撰寫了為康熙做壽禮的《宗鑒法林》。

雍正對迦陵禪師的態度大起大落,好的時候被奉為國師,待若上賓,不好的時候斥其行為不端,品行有污,一無是處。

而這一切,可能與雍正繼位之謎、乾隆出生於熱河獅子園等許多重大事情有關。

避暑山莊法林寺,承載的佛門恩怨,能有幾人知。

一、

避暑山莊如意洲,是湖區最大的島嶼,康熙五十年(1711年)澹泊敬誠殿落成前,康熙皇帝就在這裡辦公。在主殿延薰山館的東側,有一座園林式的小院,門額上書寫著三個大字:法林寺。

法林寺是避暑山莊裡十六座寺廟之一,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六景,也叫般若相,這是承德修建最早的皇家寺廟,早於溥仁寺和溥善寺。

因為避暑山莊初建,很多設施還不完善,所以這座寺廟兼容的功能就比較多,裡面除了供奉無量壽佛外,院內東西兩側配殿還分別供奉著龍王和雷神。佛道合一。

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由熱河園庭總管率山莊官員等人來此祭神,祭後諸官歡宴。

有的資料說:這一天,如果有官員醉酒,皇帝也不怪罪。

法林寺,人佛神共處,也其樂融融。

二、

乾隆皇帝把法林寺定為三十六景之第十六景,作定景詩一首:

般若相

山莊清淨地,有水皆阿耨,無峰非靈鷲。別創蘭若,奉妙莊嚴相,當是踞獅子座,說大般若經時。

雁堂小築竺招提,獅子林如畫出倪。

無相相中真實相,梵稱般若豈無稽。

般若[bō rě],是佛教名詞,是「智慧」或「脫離妄想,歸於清淨」的意思,相,是佛教名詞,相對於「性」而言,指認識中的表象和概念。

乾隆皇帝的這首詩,裡面用典太多,而且多是佛教詞語,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沒有佛教修養的人來說,晦澀難懂。

詩序里的阿耨是阿耨達池,在西藏阿里部南,為恆河之源,藏人、印度人奉為聖地。

靈鷲,是佛家聖地。蘭若是寺廟。

獅子座是佛所坐之處。

大般若經是唐僧翻譯的《大般若菠羅蜜多經》。

詩的前兩句:雁堂是佛堂,小築是精巧,竺是天竺,印度。招提是寺院。

倪是倪瓚,法林寺與他曾畫的《獅子林圖》相像。

後兩句的意思是:擺脫世俗的有相認識便可得到真如實相。

《欽定熱河志》:清暉亭西精舍一區,南向,中奉佛像,額曰法林寺,內殿三楹,額曰般若相,皆聖祖御題。後殿七楹,地即雪山,湖為香海,色相皆空,瞭然雙林說法處,梵言般若,此雲智慧,仰佛日之寶輪,契真如之妙諦,所謂翠竹黃花無非般若者矣。

雙林:《傳燈錄》裡有「佛滅後,第一祖迦葉至雙林間號泣,佛於金棺內現出雙足」。真如句:真實如常,指事物絕對不變的永恆真理或本體之妙諦。

一座精巧的寺廟,把塞外熱河行宮與雪域高原的佛教聖地連接到了一起,不讀這些,就不會知道這裡還有著如此深奧的內涵。

三、

清朝皇帝都與佛教有緣,這裡有著深厚的政治、文化、歷史、宗教、社會等多方面原因,1624年,察哈爾的喇嘛教首領莫爾根喇嘛帶瑪哈嘎拉佛像投奔清廷,以表示喇嘛教能祈禱清廷「增威德,舉聲能勝」,從此,藏傳佛教就成了清政府安撫蒙古各部落重要手段。

康熙皇帝是「佛」的化身,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永佑寺碑文中說:

「昔如來以法王御世,宏濟人天,遍現十方,虛空不住;顧其安立道場,必在靈山寶地,鷲峰鹿苑。精舍莊嚴,蓋聖跡所留,尤福佑之所聚矣。我皇祖聖祖仁皇帝,以無量壽佛示現,轉輪聖王,福慧威神,超軼無上。省方覽勝,乃眷熱河,建山莊為清暑地。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六十大壽,為此,眾蒙古部落「咸至闕廷,奉行朝賀,不謀同辭,具疏陳懇:願建剎宇,為朕祝厘」(《溥仁寺碑文》)。

於是就修建了外八廟中的第一座寺廟——溥仁寺。

康熙六十大壽,除了蒙古各部修建溥仁寺外,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在思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祝壽,以博得皇帝的歡心。皇子們也不例外,於是就有了迦陵禪師來熱河法林寺修書一事。

為使這件事情辦得順利,雍親王還派迦陵禪師的師弟調梅和尚給他做助手。

四、

迦陵性音俗世姓李,瀋陽人,他青年時便投高陽寺毗廬真一禪師受具戒,後來南遊參禪宗臨濟尊宿杭州理安寺夢庵禪師,因悟性深而超格得授衣拂法印,成為臨濟正宗第三十四世嗣法傳人。

迦陵一生的參學、演法活動範圍很廣,其足跡遍及江南、塞北的一些著名禪寺,先後在杭州理安、江西歸宗、京都柏林、大覺和塞北的法林等寺廟主方丈。迦陵和尚不僅對佛理參悟獨具心得,達到了圓通之境,而且能闡發微妙。《宗鑒指要序言》說他「智逞無畏,說縱無礙,辯演無上菩提以祝無量」,使聽者「每於捶拂之下,不獨聳耳,且乃驚心」。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他在京師(今北京)柏林寺講法,「竟若決江河而莫之御:無一處不發人之未發,無一句不聞人之未聞;會下五、六千指,皆恍然自失,無不歡喜踴躍」。

這是一位水平很高的禪師,煽動性和感染力極強。

迦陵禪師在熱河編著的《宗鑒法林》,廣泛搜錄歷代諸師之古則、公案、拈頌,計二七二〇條。其所列順序為:世尊、諸經、應化聖賢、西天祖師、東土祖師、旁出諸祖、未詳法嗣者、自大鑒下一世至青原及南嶽下三十七世、嗣法未詳之尊宿等。因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於塞北之法林寺會集編書,至五十三年夏,鐫版完工於京師柏林院之宗鑒堂,故題名宗鑒法林。

《宗鑒法林》書中還以語錄體多處記載了雍親王充溢機鋒和隱喻的禪語,如:

雍親王千秋,豎如意云:威音那畔不假,爐韝(lú bèi)鉗錘不假,雕鑿裁培,直教遍塵遍剎,無不賴其輝。若有一法過於此,光明過於此,壽量過於此,我此如意端直作如意用。


擊一下云:今日化為輪王髻中寶珠,照耀四天下去也,為人一一點出。是眼司見,是耳司聞,是鼻辨香,是舌談論大地人爭。敢道他不知,只是不敢承當,未免辜負尊貴。一路只得藉此為標準,普令遍法界,一草一木,盡截以為籌,貯於石寶中,以滿其壽之量。且道,法界還赴也未?欲知賴及萬方,只因化被草木。遂放如意云:不見道,堯舜之君,猶有化在


夾雜進去很多胤禛的思想言論的一本書,作為康熙皇帝六十大壽的壽禮,胤禛的用意可想而知。

四、

雍正一生參究佛理,自號破塵居士和圓明居士,有多部佛學著作,他做《自疑》詩,說自己就是一個野和尚:

誰道空門最上乘,謾言白日可飛升。

垂裳宇內一閒客,不衲人間個野僧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正月的一天,雍王府舉辦法會,胤禛欲召高僧論道,有人向他舉薦了迦陵。

這是兩人的初次見面。幾番談辯之後,互覺機緣相契,從此,伽陵禪師成為經常出入雍王府的三大禪師之一,另兩位是章嘉活佛和弘素和尚。

雍正在其編寫的《御選語錄》說:

壬辰(康熙五十一年)春正月。延僧坐七,二十、二十一隨喜同坐兩日,共五枝香即洞達本來,方知惟此一事之理。然自知未造究竟,而迦陵性音乃踴躍讚嘆,遂謂已徹元微,儱侗稱許。

康熙五十九年,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一年。胤禛力推其主持西山大覺寺,成為該寺的「開法第一代先」。迦陵性音任該寺主持後,胤禛撰文盛讚迦陵禪師「淨持梵行,志續慧燈,閒時偶接機鋒,不昧本來面目,是可主法席而能以宏闡宗風者也……」

這個時候,胤禛對迦陵禪師的評價甚高。

五、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有些撲朔迷離。

雍正登基之後,雍正元年(1723 年) 春,迦陵承新登大寶的雍正帝之令,突然辭卸寺務,南遊去了江西廬山,一瓢一笠,山居水宿,過起了放逐式的生活,後於雍正四年(1726 年) 圓寂寂于歸宗寺。

迦陵圓寂後,雍正帝諭令遷其靈塔於京都西山,封其為「大清國師」,追贈諡號「圓通妙智」,並將其語錄輯入經藏。

然而,數年以後,雍正帝對迦陵的態度突然大變,竟說其品行、學問一無可取,詔令削黜國師封號,還把他的語錄從經藏中撤了出來。

「朕從前失於檢點,亦性音辜負朕恩處,著削去所賜『國師』封號,其語錄入藏者亦著撤出」。

不僅如此,雍正還敕令地方官嚴加訪查,不許迦陵門徒記錄當年雍親王與僧衲交往的情況,更不准將這類文書加以保存,否則治以重罪。

六、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雍正對迦陵禪師的態度大起大落呢?伊葆力先生直接指出:

「迦陵的被放逐和悄然而逝,與雍正有直接的關係... ...,這位與其交往十載的迦陵禪師,非常可能了解許多絕不應該為外人所知的藩邸舊事,甚至能詳細道出胤鎮與其父康熙帝的恩怨情仇來。」(《伽陵禪師與雍正皇帝》)

按照這種解釋,雍正帝因擔心性音會泄露自己的秘密,所以剛一繼位便逼迫其離開,而所謂的力辭和挽留,不過是當時的惺惺作態和事後的欲蓋彌彰而己。

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你知道的太多了。

金恆源的《再說雍正》一書里,在寫到伽陵禪師時,又把乾隆出生地拿了出來說事:

伽陵和尚以一介禪僧,結識並受知於雍親王胤禛,始於康熙五十一年。此時,弘曆已出生在避暑山莊牆外的獅子溝草房,已經周歲。

據筆者考證,弘曆出生在避暑山莊圍牆外獅子溝草房一事,胤禛對皇阿瑪康熙皇帝一直隱瞞到康熙六十一年三月,隱瞞了十二年。

這也是迦陵禪師知道的胤禛秘事之一。

避暑山莊法林寺,還藏有多少人所不知的玄機?

在北京西山大覺寺藏的一幅迦陵和尚畫上,有大覺堂上第二代繼席法徒實安題寫的《老和尚贊》:

欲要贊,只恐污塗這老漢。

欲要毀,又怕虛空笑破嘴。

既難贊,又難毀,父子冤讎憑誰委?

不是兒孫解奉重,大清國內誰睬你!

咄,這樣無智阿師,怎受人天敬禮。

哪有什麼佛門淨地呀,都是名利場中。

雍正送給迦陵禪師的一幅對聯這樣寫:

作佛念經,縱然自在還為妄

度生心切,須信慈悲也是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