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精選故事209、于禁不應受譴責

宋玉山與您聊正史 發佈 2022-06-03T05:06:56.454713+00:00

在曹操眾多武將當中,于禁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他很早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他智勇雙全,臨危不亂,治軍有方,被曹操讚譽為勝過古代名將。然而,在襄樊之戰中,于禁兵敗被俘,受到人們詬病和責備,後人對他褒貶不一。筆者認為,這是不夠公平的。

在曹操眾多武將當中,于禁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他很早就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他智勇雙全,臨危不亂,治軍有方,被曹操讚譽為勝過古代名將。然而,在襄樊之戰中,于禁兵敗被俘,受到人們詬病和責備,後人對他褒貶不一。筆者認為,這是不夠公平的。

《三國志》記載,于禁是山東泰安人,他原來是鮑信的部將,鮑信迎接曹操為袞州牧,不久戰死,于禁就歸順了曹操。于禁是最早跟隨曹操的將領之一。

將軍王朗很欣賞于禁,對曹操說,按于禁的才幹,可以當大將軍。於是,曹操召見了于禁,交談以後也很欣賞他,任命于禁為軍司馬。于禁在收復黃巾、攻打徐州、征戰呂布等戰鬥中,都有出色的表現,升任平虜校尉。

公元197年,在征討張繡的戰鬥中,于禁展現出臨危不亂的大將風度。張繡投降後,曹操得意忘形,處事不當,造成張繡復叛。張繡採用賈詡之計,突襲曹營。曹軍毫無防備,措手不及,頓時大亂,全軍潰敗,將士們紛紛四散逃命。曹操的長子、侄子和貼身衛士,都死於亂軍之中,曹操自己也差點喪命。

在這萬分危急關頭,所有部隊都潰不成軍,只有于禁臨危不懼,嚴格約束自己的隊伍,且戰且退,保持隊形不亂,最後,敲著戰鼓,安全有序地撤回了大本營。

于禁在撤軍途中,還能整肅軍紀。他發現了一群赤身裸體的士兵,一問,原來是遭到了青州兵的搶劫。青州兵是由青州黃巾軍改編而成,雖然作戰勇敢,但搶掠慣了,軍紀很差,一邊逃跑,一邊趁機搶掠財物,連一些士兵身上穿的衣服,都被他們扒了去。

于禁大怒,說:「青州兵已經歸順了曹公,難道還要再去做賊嗎?」於是,于禁下令攻擊青州兵,斬殺了不少正在搶掠的人,制止了軍中搶掠行為。青州兵紛紛跑到曹操那裡去告狀,說于禁反了。

于禁率軍撤到大本營以後,有人立即向他報信,說:「青州兵告你狀了,你趕快去拜見曹公,解釋清楚吧,免得曹公懷疑你。」

于禁卻說:「現在敵人還在後頭,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追到。眼下最要緊的,是修築營壘,準備迎敵,哪有時間去解釋?再說,曹公明察秋毫,是不會懷疑我的。」

于禁不顧疲勞,趕緊督率將士,挖戰壕,安營帳,一切安排就緒之後,才去見曹操,說明當時情況。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誇讚說:「大敗之際,人心惶惶。將軍能在混亂之中約束部隊,從容撤退,而且教訓暴徒,修築營壘,以便立於不敗之地。將軍有不可動搖的節操,即便古代名將,也沒有超過你的。」

於是,曹操下令,在全軍嘉獎于禁的功勞,封于禁為益壽亭侯。于禁是最早封侯者之一。從此以後,曹操確認于禁確實具有大將之才,格外器重他。

在曹操諸將中,于禁、樂進、張遼、張郃、徐晃五人,俱為名將,曹操每次征戰,不是用他們為前鋒,就是讓他們斷後,十分倚重。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將五人合傳,後世稱他們為「五子良將」。在五人當中,于禁以威嚴毅重、治軍嚴格而著稱,他持軍嚴整,軍紀嚴明,繳獲來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曹操對于禁的賞賜非常重。

在官渡之戰中,于禁自告奮勇充當先鋒。曹操欣賞他的勇氣,讓他率兩千士兵,把守延津。袁紹大軍來攻,沒有攻克。于禁又和樂進一起,率五千兵馬,攻擊袁紹的營壘。他們沿著黃河而進,燒毀袁紹營壘三十多個,斬殺俘敵數千人,為取得防禦階段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官渡對峙期間,于禁負責把守土山,奮勇作戰,膽氣愈戰愈激昂。官渡之戰勝利以後,于禁因功升任偏將軍。

于禁執法嚴格,不循私情。他和昌豨是同鄉和好朋友,昌豨歸順曹操後叛亂,被張遼勸降,但不久再次反叛,曹操派夏侯淵和于禁領兵討伐。夏侯淵連續攻克昌豨十餘座據點,昌豨抵擋不住,因他與于禁有交情,便投降了于禁。

眾將都認為,昌豨已經投降,又與于禁有舊情,可以不殺。于禁卻不同意,說:「按曹公的命令,被圍攻才投降的人,是不能赦免的。何況昌豨已經反叛了兩次,罪不可赦。他雖然是我的老朋友,但遵守軍令,不能容情。」于禁親自去向昌豨訣別,流著淚將他斬首。曹操聽說以後,嘆息道:「昌豨不來向我投降,卻去于禁那裡,這都是命啊!」

于禁治軍嚴明,在軍中威信很高。曹操對將軍朱靈不太滿意,想奪他的兵權,就派于禁率數十名騎兵,拿著他的命令,直奔朱靈軍營,奪了他的部隊。朱靈及其手下,懾于于禁威嚴,都不敢輕舉妄動,從此,朱靈部隊歸于禁指揮,朱靈成了于禁的部下。

曹操想當魏王,于禁堅決支持。曹操當上魏王以後,提升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假節鉞,意思是能夠代表皇帝,行使相應的權力,可以不用請示,直接斬殺軍中將士。這是一種極高的地位和權力,體現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在曹操眾多武將當中,于禁是唯一一個獲得假節鉞的人,就連大名鼎鼎的張遼和曹仁,也只獲得過假節。假節與假節鉞相比,權威性要低一些,可見于禁在軍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于禁一生輝煌,沒想到晚景淒涼。公元219年,關羽圍攻襄陽、樊城,曹操命于禁率七軍前去支援。不料天不作美,連降大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深數丈,七軍被水淹沒。于禁被關羽俘虜,無奈投降了。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斬首。

曹操聽說以後,感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時,反不如龐德。」龐德原是馬超的部將,投降曹操不足五年。

史書說于禁投降了關羽,其實,嚴格來說,于禁不是投降,而是被俘。他並沒有為關羽效力,更沒有做任何對魏國不利的事情,而是被關押在監牢裡,成了囚徒,失去了自由。後來,孫權打敗關羽,又把于禁帶到了吳國。于禁如果真的投降了,還會被一直關押嗎?

公元221年,曹丕稱帝後,孫權為了討好曹丕,把于禁送回了魏國。曹丕接見了于禁,只見他頭髮鬍鬚全白了,容貌憔悴,流著淚下跪磕頭。曹丕一面假惺惺地安慰他,任命他為安遠將軍;一面卻讓人畫了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乞降的圖形,來羞辱于禁。于禁看後,羞愧怨恨,發病而死。曹丕把于禁的諡號定為厲侯,是一個很不好的諡號。

于禁被人詬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龐德寧死不屈的形象,給他做了反襯。其實,于禁戰敗被俘,無可厚非,是不應該被責備的。真正應該受到譴責的,是曹丕一類統治者,他們全然不念于禁曾經立下的大功,只因為于禁沒有為他們殉死,就心生不滿、耿耿於懷,又用卑鄙的手段逼死了他,這是多麼的自私和冷酷無情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