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將軍范築先,率400人硬剛10萬日軍,犧牲後全國為他降半旗3天

方圓文史 發佈 2022-06-03T19:31:59.317401+00:00

在抗戰初期,山東有這樣一位將軍,面對國民黨大軍的節節敗退和南逃,他通電全國,發出了「決不南渡」的錚錚誓言,率領幾百將士抵禦10餘萬日偽軍。

在抗戰初期,山東有這樣一位將軍,面對國民黨大軍的節節敗退和南逃,他通電全國,發出了「決不南渡」的錚錚誓言,率領幾百將士抵禦10餘萬日偽軍。

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他率部相繼收復了魯西北32個縣,開創了以聊城為中心的魯西北抗戰新局面。

他就是被著名文學作家劉白羽先生譽為「魯西北的太陽」、「魯西北的父親」的民族英雄——范築先!

本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傳奇的抗日名將,領略一下他的傳奇事跡吧!

范築先,原名金標,字竹仙,1881年(清朝光緒七年)出生於山東省館陶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他9歲進入本村義學讀書,13歲時父親因飢餓病逝,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

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年僅15歲的范築先就出去打臨工賺錢貼補家用。

然而,儘管他每天工作都很辛苦,但賺來的錢只夠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開銷。

1904年,范築先的家鄉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適逢北洋軍招兵,范築先在母親的建議下前往天津馬場投軍,加入北洋軍第四鎮,當備補兵。

爾後,范築先又被調入天津北洋陸軍講武堂炮兵科深造,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畢業後的范築先,在軍隊中兢兢業業、屢立戰功,先後被提拔為班長、排長、連長等職。

此時的范築先,可謂前途一片光明!

但對於深感民族危機嚴重的范築先來說,他更在乎中國的命運和前途。

儘管他身處於舊軍隊中,但他並不覺得這些人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好的發展。

相反,在他看來,這些不過是一些充滿著軍閥氣息的「烏合之眾」罷了,相比於國家的命運前途來說,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

於是,他漸漸萌發了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並立志富國強兵,建立民國。

辛亥革命後,范築先先後被提拔為中央陸軍第四師炮兵營長、補充團長、師參謀長等職。

1924年,時年43歲的范築先被升任第四師第八旅旅長。

彼時的中國,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軍閥連年混戰,身處「軍閥」隊伍中的范築先,漸漸感覺到了迷茫。

他的理想是富國強兵,是為中國建立一支能抵禦一切外侮的強大武裝,但現在他所經歷的一切,卻是各派系之間無盡的爭鬥。

既然無法改變,那就選擇離開吧!

就這樣,范築先拋棄了高官厚祿,辭去第八旅旅長一職,回到家鄉,過起了歸隱田園的生活。

1930年,范築先結束隱居生活,投入西北軍馮玉祥將軍部下,任高級參謀。

中原大戰期間,范築先奉命率四萬大軍一舉切斷了平漢線,將蔣軍逼退至漯河一帶。

原本作戰形勢大好,結果卻因馮玉祥戰略上的錯誤而導致失敗。

中原大戰結束後,范築先並沒有順勢投靠蔣介石,而是跑到天津好友張維璽家住了一段時間。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富有民主精神的范築先,被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的韓復渠委任為沂水縣縣長。

他為官清正,在任期間救濟災民,消滅匪患,讓沂水縣百姓過上了太平、幸福的生活。

不久後,他又被調到臨沂縣任縣長,當地百姓聞訊後無不歡欣鼓舞。

在此期間,當地的一些富戶鄉紳為了拉攏他,紛紛向他送禮。

但范築先為人很有原則,從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為自己制定了「三不」原則,即:不拜客、不應酬、不送禮。

此外,他對屬下約法三章:不准貪贓枉法、不准營私舞弊、不准收受賄賂。他還下令堅決查禁毒、賭、娼三大社會病害。

1932年春,魯西黃河決口成災,范築先了解情況後二話沒說,就把自己的薪金和平時省下的3000大洋拿出來賑災,深受百姓愛戴。

不久後,范築先就被提拔為山東省第六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和聊城縣長。

這裡所說的「第六區」,是1936年11月初成立的,它包括了聊城、陽穀、范縣等12個縣,是山東和河南、河北的接合部,其地區交通閉塞,文化落後。

上面將這樣一個地理位置重要、但經濟落後的地區交給范築先治理,很顯然是看重了他的能力。

儘管面臨的困難很多,但范築先沒有打退堂鼓,剛一上任,他就提出了三個重要指示:

一、整頓縣政,革除積弊;二、提倡增產節約,儲備糧食,興辦福利事業;三、積極訓練軍隊,為抗日做好準備;

當時正值「七七事變」前夕,國際國內形勢非常緊張,一場大戰即將來臨。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軍沿津浦路長驅南下。

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日軍就相繼攻占了德州、恩縣、平原縣、陵縣等地,

日軍來勢洶洶、一路勢如破竹,是戰、是走,成了擺在時任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渠眼前的一大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在韓復渠這裡似乎並不複雜,他認為單憑一己之力,根本無法與強大的日軍抗衡,與其兩敗俱傷,還不如主動撤離戰場,以保存實力。

可以說,在抗日這件事情上,韓復渠從來都沒有下定過決心!

早在1936年華北形勢驟變之際,韓復渠就夾在蔣介石和日本人之間,力求自保。

為此,他取締反日宣傳,解散抗日組織,竭力討好日本人,挾日本勢力不讓蔣軍進駐山東;另一方面,他擔心被國人罵成「漢奸」,因此又不完全聽日本人的話。

抗戰爆發後,韓復渠奉命出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全權負責指揮山東軍事,承擔黃河防務。

在日軍進攻山東之初,韓復渠曾在德州地區抵禦日軍的進攻。

1937年冬,日軍進攻山東時,韓部損失較大。德州一戰,韓部三個師損失過半,加之蔣介石又調走了韓部所屬的炮兵,致使其在軍事上陷入不利態勢。

韓復渠深知,如果他繼續堅守的話,雖然能給日軍一定的打擊,但最後必然會面臨城破人亡的結局。

於是,韓復渠決定撤出山東,保存實力!

在撤離前夕,韓復渠還下令焚毀了省政府、進德會等,即所謂的「焦土抗戰」,實行堅壁清野。

時任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保安司令的范築先,也接到了韓復渠的撤退命令,當即便率領第六區軍政人員離開聊城,退到黃河北岸的齊河渡口觀望。

事實上,范築先是不同意南撤的,因為山東是他的家鄉,如果他們撤了,那山東千千萬萬的父老鄉親怎麼辦呢?

范築先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決定抗命,繼續堅守於此。

之後,在共產黨員的建議下,范築先在齊河官莊召開了部署會議,決心班師回聊城,與日寇戰鬥到底。

他在會議上說:

「大敵當前,我們守土有責,不抵抗就撤走,何顏以對全國父老?我決心留在黃河以北守土抗戰,願意隨我回去的留下,不願意回去的就渡河南撤,決不勉強。」

隨後,范築先親自給韓復渠打電話,表明回聊城堅守的決心。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韓復渠只好同意。

1937年11月19日晚上,在山東省第六行政專署會議室,由范築先主持召開的軍政幹部會議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辯論的主題是要不要向全國發出「誓死不渡黃河南」的通電。

在會議上,一些被日軍嚇怕的幹部表示:不必做得那麼絕對,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在這些人看來,如果一旦向全國發了通電,那就再無退路,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到時候要走就顯得被動了。

此外,國民政府幾十萬大軍都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何況第六行政專署這區區幾百人馬,留下來堅守,無異於自尋死路……

當然了,這些人說的也並非沒有道理。

當時,韓復渠的十餘萬大軍已經南撤,整個山東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非常弱小,如果范築先留下來抵抗,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從戰術層面來說,率軍南撤,才是范築先最明智的選擇。

但是,守土抗戰並不能僅從戰術層面考慮,更多地還是要從戰略層面考慮。

簡單來說,就是要考慮大局,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某一點。

如果范築先走了,那麼確實能夠保存實力,他最後也不至於落個「兵敗身亡」的結局。

但這樣一來,日軍就能輕而易舉占領整個山東,接著長驅直入,渡河南下。

這不僅極大助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同時也將對我全國軍民抗日之決心造成不小的打擊。

向全國通電,不僅是為了表達抗戰到底的決心,更重要的是讓國人看到希望,並激勵國人投身到抗戰大業中來。

此外,發通電也是給那些「恐日病」分子一個教育,告訴他們中國是征服不了的,並且一定能夠擊敗日寇。

就在大家為要不要通電全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范築先緩緩站了起來,目光堅定地說道:

「現在日軍到處橫衝直闖,殘害百姓,我們是國家委派的官吏,是魯西人,守土有責,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撇下家鄉父老逃命……抗戰是需要人民援助的,不通電全國抗日,人民如何支援我們呢?……我已經決定誓死不渡黃河南的決心,留在自己的家鄉和日寇血戰到底,願意隨我抗戰的就留下,不願意的請自便,絕不勉強。」

第二天,全國各大新聞媒體的頭版頭條,都刊登了范築先「誓死不渡黃河南」的著名通電。

這篇著名的通電,至今讀起來還令人心潮澎湃:

既自倭奴入寇,陷我華北。鐵蹄所致,版圖易色。現我大軍南渡,黃河以北坐待沉淪。哀我民眾,胥蹈水火。午夜彷徨,恤血椎心。築先黍督是區,守土有責,裂眥北視,決不南渡。誓率我游擊健兒和武裝民眾,與倭奴相周旋。成敗利鈍,在所不記,鞠躬盡瘁,亦所不辭。所望餉項械彈,時予接濟。俾能抗戰到底,全其愚忠。引頸南望,不勝翹企。

在日軍大舉進攻,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狼狽逃竄,各地國民黨政府官員紛紛南逃的情況下,范築先的這份通電,震動了全國,極大激發了魯西北人民的抗日熱情。

最初的時候,范築先手中只有400多人,根本無力與10餘萬日偽軍抗衡。

但范築先沒有選擇正面與日軍硬剛,而是避強擊弱,打擊日軍小股部隊。

同年11月下旬,日軍派出一支小分隊南下打探情況。

范築先聞訊後,當即便率領警衛隊、政工隊70餘人,在聊城梁水鎮進行伏擊,打死日軍小隊長一名,繳獲戰馬5匹、槍數支、子彈若干發。

此次戰鬥的規模雖小,但影響卻極為深遠。

此戰的勝利讓魯西北軍民看到,強大的日軍並非不可戰勝,只要戰術布置得當,就能取得輝煌的戰果。

幾天後,日軍為了報復,派出步騎炮兵300餘人,向堂邑一帶進犯。范築先率部截擊,斃傷俘敵幾十人。

同年12月,日軍為了在魯西北尋找黃河渡口,以便襲擊濟南,於12月26日侵占南鎮。

為了粉碎敵人的計劃,范築先緊急率部前往阻擊。

最後,經過一番血戰,殲敵80餘人,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一舉粉碎了敵人企圖從滑口渡河的計劃。

當時,范築先不僅要應對日軍的頻繁進攻,還得應對土匪、民團和一些國民黨散兵游勇的襲擾。

國民黨大軍南撤後,地方政權土崩瓦解,土匪如雨後春筍般蜂起,民團紛紛築寨據守。

據統計,當時魯西北有土匪、民團20多股,少則幾百人,多則一兩千人,有些甚至達到四五千人之多。

此外,還有一些國民黨散兵游勇打著抗日的旗號,四處擴充勢力,為害一方。

為了保證魯西北抗日事業的順利進行,有人勸范築先率軍圍剿這些土匪和潰兵。但范築先卻說:

「我們是全民族抗戰,有血氣的中國人都不願當亡國奴,我們要用抗日的道理來說服他們,使他們成為抗日的力量。」

在一些人看來,范築先就是一個典型的樂觀主義者,居然想到去發展土匪,使其成為抗日力量,簡直是「痴人說夢」。

但范築先還是決定試一試,爭取把他們都拉到全民族抗戰的事業中來。

為此,他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往各匪部作說服工作。

在他前往收編國民黨潰兵齊子修部時,齊命令部隊擺開陣勢,架起機關槍,殺氣騰騰,如臨大敵。

但范築先卻絲毫不懼,他孤身一人前往,見到齊子修後就說:

「你們這點人馬跑來跑去,還不叫魯西北的民眾把你們吃掉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正是為國效勞的時候,不要亂跑了,隨我抗戰去吧!」

范築先幾句話就將齊子修給說動了,當即便同意加入范築先的部隊,隨他抗日。

在范築先的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土匪、民團、散兵游勇投入到他的部隊中。

他的抗日游擊司令部由最初的幾百人,很快發展到35個支隊、三路民兵,總計6萬餘人。

其中,由魯西北中共黨組直接創建、領導的部隊就有一萬餘人。

為了更好地管理和訓練部隊,范築先不僅給各個支隊派了政治工作人員,還制定了各支隊輪流整訓的計劃。

他嚴格約束那些接受改編的土匪、民團,對遵守軍紀、作戰有功者給予提拔重用和獎賞;而對於那些畏敵不前、違反紀律者予以重罰,毫不姑息。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各部隊很快便走上抗戰軌道,這對於日後魯西北地區的抗戰,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38年3月下旬,范築先為配合中國軍隊的徐州會戰,率部阻擊增援徐州地區的日軍土肥原師團,並一舉收復范縣。

同年5月初,土肥原師團由平漢線出動千餘人攻占濮縣,爾後又攻占了范縣。

為了打擊土肥原師團的囂張氣焰,范築先決定發起「范濮戰役」。

范築先親率5個支隊,向范縣之敵人率先發起進攻,5月9日收復范縣。

之後,范築先又馬不停蹄直奔濮縣,對駐守濮縣之敵發起圍攻戰。

其中,2支隊和21支隊在濮縣公路打伏擊戰,殲敵近百人,自己僅有一人受傷。

5月25日,抗日突擊隊在濮縣東門外附近的麥田中巧襲出城放馬之敵,打死打傷日軍幾十人,繳獲戰馬30多匹。

經過近一個月的連續作戰,范築先部連戰連捷,繳獲頗豐,極大增強了抗日力量。

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同年6月8日,范築先又率領部隊襲擊了日軍汽車運輸隊,擊斃20餘人,擊毀汽車數量,13日順利收復濮縣。

至此,歷時一個多月的「范濮戰役」,以我軍的勝利、日軍的撤逃宣告結束。

儘管當時范築先年近花甲,但他打起仗來卻從不輸給年輕的戰士,他常常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

在濮縣七里堂戰鬥中,炮火十分激烈,他奮不顧身,親自端起機槍猛烈射擊敵人。

戰鬥進行到白熱化階段時,他又親自帶隊,手持大刀殺入敵陣,和敵人進行白刃戰。

這個滿臉鬍子的將軍,已然成了日軍的噩夢。

1938年8月底的一天,聊城青年抗日挺進大隊在齊河坡趙莊遭到了300多名日軍的襲擊。

在這次戰鬥中,范築先的次子、時任青年抗日挺進大隊大隊長的范樹民和參謀長何方等27名隊員壯烈犧牲。

噩耗傳來,范築先強忍喪子之痛,仍鎮定地慰問部隊,並鼓勵隊員們繼續英勇作戰。他說:

「抗日是長期的,不流血犧牲,怎麼能換來勝利呢?我們要以生命來保衛我們的祖國和子孫後代不當亡國奴。」

之後,范築先命令自己年僅20歲的二女兒范樹琨,繼任挺進大隊大隊長一職。

范築先的妻子在得知兒子犧牲的消息後,悲痛欲絕,每天以淚洗面,范築先強忍著淚水勸慰她說:

「樹民為國犧牲,是咱范家的光榮,不然,別人怎麼知道你有這樣一個好兒子呢?」

話雖如此,但天底下有哪一個父母會不心疼自己的兒女呢?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於范築先夫婦來說,該是多麼大的打擊啊!

范樹民犧牲後,全國各地和魯西北各界人士紛紛來電來函慰問,范築先為了感謝,特意在《抗戰日報》上刊登了答謝啟事:

「為國捐軀,系屬軍人光榮,承各方函電慰問,彌深感激。馬革裹屍,男兒應俱夙願,既獲疆場殉國,死後何憾!」

這一答謝啟事,很好地表達出了范築先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崇高風範。

後來,作家劉白羽在一篇名為《記范築先將軍》的報告文學中,熱情地讚頌范築先是「魯西北的太陽,魯西北的父親。」

1938年9月,范築先應邀出席了八路軍129師在南宮召開的晉魯兩省軍政聯席會議。

會議期間,徐向前、宋任窮、朱瑞等對范築先表示了真誠的歡迎,朱瑞還熱情的稱他為「抗戰的老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群眾還貼出了「歡迎勞苦功高的范司令」的大標語。

一時間,范築先還有些不適應,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那麼受人民群眾的歡迎,這更加堅定了他與共產黨合作堅持魯西北抗戰的決心。

此一行,極大開闊了范築先的眼界,使他學到了不少有用的東西,尤其是毛澤東提出的「論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更是給予他極大的啟發,這使他對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對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有了明確的方向。

回到聊城後,他還準備將自己的長子、長女和三女都送到延安抗大學習。

1938年11月中旬,日軍兵分三路向魯西北發動了猛烈進攻,其中心目標就是范築先駐守的聊城。

13日,日軍第一一四師團秋山旅團千葉聯隊從東阿渡過黃河進攻聊城,其先頭部隊師平田大隊,約有步炮騎兵300餘人,汽車、坦克總計10餘輛,還有兩架飛機配合作戰。

另外兩路敵人,一路從禹城經高唐向聊城進犯;另一路從大名金灘鎮過衛河直撲聊城。

日軍的企圖一目了然,他們就是要一舉拿下聊城,全殲范築先部。

日軍來勢洶洶,正面硬剛的話無異於以卵擊石,為此,范築先緊急制定作戰計劃:把主力部隊轉移到城外農村,堅壁清野與日軍開展擊游擊戰。

按照范築先提出的作戰方針,城內各機關、學校、主力部隊等全部於13日當天撤出聊城,轉移到農村,並動員群眾出城,只留下少數部隊守城,待敵人來時,以便內外夾擊,予以殲滅。

第二天早上9點時分,日軍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聊城東南近郊。

范築先布置完作戰任務後,正準備撤出聊城,結果卻被時任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攔下,讓他暫留在城中商討所謂的部隊改編事宜,還稱此任務非常緊急。

在沈鴻烈的糾纏下,范築先一時脫不開身,只好率領少數部隊守城作戰,以待外援。

戰鬥中,范築先有幾次撤離的機會,但都被他主動放棄了,他堅持要與守城將士一起共同守衛聊城。

戰至黃昏時分,城東關已經失守,日軍在猛烈炮火的配合下,由東門、南門等三個方向爬進城中。

范築先立即率部抗擊,雖然敵眾我寡,武器彈藥嚴重不足,但在范築先的英明指揮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還是打退了日軍對南門和東門的幾次進攻。

15日當天,攻城日軍增加至700多人,在飛機和大炮的配合下,日軍再次向東門守軍發起猛攻,期間甚至還用催淚性毒彈掩護日軍攻城。

激戰中,范築先的左臂不幸被炸彈炸傷,還有30多人壯烈犧牲。

戰至上午九時,范築先部已經無力抵禦日軍的進攻,只能退守到城內和敵人展開巷戰。

不久後,守城部隊損失殆盡,就連范築先的腿骨也被打斷了。

當他手槍的子彈只剩下最後一顆時,他對身邊的幾個警衛說:「你們各自逃命去吧!」

說完,他又高喊了一聲「中國萬歲!殺敵到底!」,接著便將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壯烈殉國了,終年57歲。

他的幾個警衛員受到范築先偉大人格的感召,也相繼自殺殉國。

下午5時左右,聊城被日軍完全占領。

在守衛聊城的戰鬥中,范築先和共產黨員張郁光、姚第鴻等700餘名守城將士,全部壯烈殉國。

噩耗傳來,舉國震哀!

我黨在延安和重慶分別召開追悼會,高度評價了范築先的抗戰業績。

在此期間,朱老總、彭老總、董必武、吳玉章等都送來了輓聯。

其中,朱老總和彭老總的輓聯是:「戰事正酣,忍看多士傷亡,顯其忠勇;吾儕尚在,勢必長期抵抗,還我河山。」

吳玉章、董必武送的輓聯是:「三友見精神,松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氣蒼,直到歲寒全晚節;一門盡忠義,夫殉職,妻為民,子女都稱勇武,頑廉懦立,共紓國難紹遺風」。

此外,蔣介石也送去了輓聯:「碧血為山河,百里危城留與社會樹模範;浩氣存天地,千秋青史合為民族表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政府還特令褒獎,通電全國降半旗3天。

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周刊第58期還發表了《哀悼民族英雄——范築先先生》的時評,文章稱:

「范築先的犧牲,是山東同胞一個極大的損失,是全國抗戰一個極大的損失。我們中共黨人對這位忠勇衛國、仁義至盡、真正堪稱為『民之父母』的民族老英雄之死,敬致極其深切的哀悼!」

1940年,聊城縣曾改名為「築先縣」。1987年,鄧小平曾為范築先紀念碑題詞——「民族英雄范築先殉國處」。

范築先將軍雖逝,但他那忠勇無雙、為國為民的偉大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一起為抗日英雄范築先將軍,致以崇高的敬意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