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出家前,豐子愷問其忍心拋棄妻兒嗎?李叔同:欲不拋又安可得?

青史君呀 發佈 2022-06-04T04:56:59.558290+00:00

這句《送別》中家喻戶曉的歌詞,出自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李叔同之手。李叔同的不平凡,從小就有所體現,據說曾經在李叔同父親的葬禮上,李鴻章在與李叔同交談幾句之後,便覺得李叔同這個孩子長大以後絕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句《送別》中家喻戶曉的歌詞,出自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李叔同之手。李叔同是一個在中國的文學界、藝術界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就連魯迅也是他的「粉絲」之一,魯迅曾經因為獲得了李叔同的書法作品而欣喜不已。


說起李叔同這個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後來遁入空門的這件事。從一個叱吒文學界藝術界的大咖級人物,到一個忘卻凡塵俗世剃度的和尚,這期間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李叔同的著名弟子豐子愷曾經當面對李叔同提出了一個問題,豐子愷不理解李叔同是如何捨得離他的妻子兒女遠去的。李叔同的回答,讓豐子愷沉默不語。

李叔同深受李鴻章賞識

李叔同的不平凡,從小就有所體現,據說曾經在李叔同父親的葬禮上,李鴻章在與李叔同交談幾句之後,便覺得李叔同這個孩子長大以後絕對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幾句交談而已,李鴻章就能夠給出「此子,日後必成大器,實乃大清之福」這樣的感慨,可見這寥寥數語就能體現出李叔同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才華。

李叔同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他的母親去世之後,他做了一件令人十分讚佩的事情。在那個封建時代,男子娶上三妻四妾是十分普遍的事情,李叔同的父親也不例外。準確地來說,李叔同並不是他親生父親的嫡長子,而是他父親的一個小妾所生。


由於身份和地位原因,他的母親在去世以後,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當時家中的族人認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沒有資格進入李家祠堂。族人的態度讓李叔同十分氣憤,在那一刻,他似乎真切地體會到了什麼叫人走茶涼,什麼是人間冷暖。

李叔同越想越來氣,不管付出什麼代價,他一定要較這個真兒,一定要讓母親進入李家祠堂。他不畏懼族人的阻攔,他站在李家祠堂的門口,當著所有人的面說:如今誰不讓我的母親在此立牌位,那便踩著我的身體過去好了。


族人看見李叔同的言辭,覺得他並不會罷休,只能無奈地答應了他的要求。在他母親的葬禮上,李叔同特意搬來了琴,一邊為母親彈奏著樂曲,一邊朗讀著他為母親寫的詩。他相信母親的在天之靈一定會聽得到他對母親的思念與感懷。

桃李滿天下

李叔同的母親去世以後,他便趕赴日本留學,一來是覺得母親去世以後,家裡邊沒有人能夠相依為伴,二來是想去日本學習真本領。在日本留學的那幾年,李叔同經歷了很多事情,他不僅跟著老師刻苦學習,還很有勇氣地嘗試了辟穀方法改善自己神經衰弱的毛病。他的種種言行都讓旁人佩服讚嘆,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定是一個不凡之人。


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以後,做了一個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其中豐子愷就是他的弟子之一。李叔同用他的才華不僅教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人才,還創作出了很多傳世佳作,李叔同的名聲響徹教育界,文學界以及藝術界,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然而,縱使是這樣優秀的人還是會被凡塵俗世所困惑,即便他的生活已經十分充實了,但他還是經常思索人生的意義。或許,關於人生意義這個命題永遠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人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維度上時,對人生意義的思考都有著不同的體會。


李叔同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帶有很濃重的佛學意味,因為他的父親母親都是十分虔誠的佛教信徒,他從小就經常跟著家中的長輩一起去寺廟燒香拜佛。在李叔同還沒有桌子高的時候,他就能夠熟練地背誦《大悲咒》。

對於燒香拜佛這件事情,很多人會提出一個疑惑,那就是那些跪拜在佛像前面的人拜的到底是佛,還是自己心中的欲望?顯然李叔同是前者,他是真切地喜愛佛學思想,他以實際行動告訴全世界,他將遠離凡塵俗世。


遁入空門,遠離凡塵俗世

人們常說40歲是一個不惑之年,而李叔同也在這一年尋找到了人生的真諦。那年春節李叔同前去虎跑寺,拜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僧人,為自己的師父。不久之後,李叔同就告訴他身邊的所有人,他將剃去自己的頭髮,從此做一個遁入空門的佛家弟子。

讓周圍人不理解的是李叔同並不是一個孤家寡人,他有妻子也有自己的孩子,就這樣遠離凡塵俗世,難道不會留戀現在的一切嗎?李叔同的著名弟子豐子愷曾經直言不諱地向他提出過這個疑問,而李叔同笑著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人世無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拋又安可得?


意思就是說,人活一世,世事無常,這些都是人所不能左右的。如果你問我怎麼捨得拋棄妻子兒女,那麼那些得病而死的人,他們就算不想拋棄,又有什麼辦法呢?李叔同的回答點明了佛家智慧的核心,那就是無常。

豐子愷聽了李叔同的回答之後,沉默不語,他低頭思索著,想說些什麼,可又什麼都說不出來。因為李叔同的話讓他很想辯駁一番,可仔細想想,說的又都是對的,無可辯駁。看來李叔同遁入空門的心意已決,那就隨他去吧,作為弟子,只能尊重為師的意願。

豐子愷與李叔同作了簡短而深情的告別之後,李叔同便轉身離去,這一轉身也是李叔同對塵世的告別,從此李叔同更名為弘一法師。


後來李叔同的妻子和兒女不捨得他就這樣走了,便一同跪在佛寺的門前盼望著他回心轉意。李叔同的兒子問他,既然如此,那當初為何要將他們生下來。然而李叔同並沒有露面,只是大聲地說了一句:我心已空無一物,施主請回。

看來再多的祈求,也無法召喚回李叔同的心,他已經看透了世間的悲歡離合,做一個六根清淨的佛家弟子才是他最終的歸宿。1942年10月,弘一法師於佛寺中圓寂,結束了這曲折而波瀾的一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