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晉行·忻州:五台縣南禪寺、忻州市遊邀千佛寺

魚在在藻 發佈 2022-06-04T06:28:41.501136+00:00

大家看到這篇博文時,魚和先生已經動身前往邯鄲市,也就是說「晉行」山西段已經結束。傳遞信息:平遙縣慈相寺、長子縣法興寺在修不開放;

南禪寺在修山門,好在大殿可以進去看。大家看到這篇博文時,魚和先生已經動身前往邯鄲市,也就是說「晉行」山西段已經結束。傳遞信息:平遙縣慈相寺、長子縣法興寺在修不開放;高平市開化寺、高平市遊仙寺鐵將軍把門,沒有聯繫人電話;高平市定林寺進山唯一道路在修。國慶期間不要選擇去這幾個地方。

還有:太原淨因寺、晉城青蓮寺,運城池神廟部分殿堂在修,如果去可看部分打了折扣。介休后土廟、祆神樓、城隍廟三處聯票免費觀。新絳所有景點半價參觀(文廟在修、絳州三樓鐘樓不讓登)。沁水縣湘峪古堡在修也許十月一能修好。

強烈建議去運城!那裡有萬榮縣東嶽廟、李家大院;稷山縣稷山廟、大佛寺、青龍寺、馬村金代磚雕墓;運城市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城隍廟、五龍廟,聞喜縣文廟;永濟市普救寺、萬固寺;新絳龍興寺、天主教堂、絳州三樓。需要提示,過了平遙,飲用水要買瓶裝水。運城有些地界空氣糟糕要帶口罩。開車去一是要當心一路與重卡同行;二是要當心山路鄉路路況。建議時間不要安排過緊,有些廟在村子中,巷子窄,人多,早晨還有集市,穿行時要當心再當心。

南禪寺的這個大殿,如果當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不是迫於戰事的話,他們一定不會錯過離佛光寺十公里左右的南禪寺,一定會倍感驚喜:這座大殿也是一座保存較好的唐代風格建築。儘管如今落架重修過。

壇上彩塑17尊,皆為唐物。主像釋迦佛,體形高大,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兩側有文殊、普賢各騎獅像。主像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和二脅侍菩薩。文殊、普賢前隅有獠蠻、拂菻牽引獅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為二侍立菩薩和二天王。釋迦前面有二供養菩薩置蓮台上。各像比例適度,面形豐滿,衣飾華麗,神態自如,體形較六朝柔和。與敦煌唐塑相較,如出一轍,是中國現存寺觀彩塑中的珍品。 (內容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致敬!)

魚對上圖中拜佛童子旁邊的那位拂菻感興趣,他兩手握拳,左拳抬起,右拳在肋邊,仿佛有根無形的繩索在兩手間。他在用勁牽拉。大象的神情也很細膩,大約是在配合拂菻的牽引動作。

魚不停地與看守人員攀談,先生找準時機偷拍得手。

和渾源的永安寺一樣,文管所的代管人員會向你推介印刷精美的南禪寺圖冊,O(∩_∩)O~價格魚沒法接受。先生從中選拍兩張南禪寺全貌和大殿與左右配殿的圖片。此次去因在修無緣看到,只好在照片中管窺了。

離開南禪寺,魚和先生驅車奔忻州市城區的千佛寺。高德地圖導航首次導錯,目的地到了可是那裡是一片玉米地。前後左右都是開闊的農田。沮喪至極,無奈離開。此時已是中午,泊車在路邊餐館就餐,與老闆閒聊竟然得知千佛寺在「牛角村」(山西話音)。並準確指給我們大致位置。冒蒙找去,問了一位在樹下乘涼的婆婆,幾番艱難溝通,終於確定千佛寺位置,並順利找到。

千佛寺山門很特別,進去後魚和先生都呆住了,這和資料上介紹的差別太大了。這是一座剛剛修繕好並配置完備的新廟!

大雄寶殿東側有個濟民侯殿,兩殿中間進深處為關帝殿。從濟民侯殿前的碑記中得知:濟民侯是尹鐸。尹鐸是春秋末年晉卿趙鞅的家臣。曾擔任過晉陽宰,即晉陽城的行政長官。在職期間關注民生,濟民於水火。死後被晉陽百姓建祠紀念。在宋神宗時,被封為「濟民侯」。

傳說,他晚年歸隱於九原游邀(今忻州忻府區董村鎮游邀村)。後來游邀村興建了千佛寺,將尹鐸、關帝和佛教諸神一起奉祠。

據《資治通鑑》載: 最初的晉陽城是趙氏家臣董安於創建的。董安於創建晉陽城後,擔任了第一任行政長官,以「不赦」之法而令行禁止,使趙氏家族憑藉這座軍事堡壘安然度過「范氏、中行氏之亂」的危機。董安於殉難之後,趙簡子又任另一家臣尹鐸為晉陽宰,繼續治理晉陽。 尹鐸早年與董安於相交甚密,董氏創建晉陽、擔任晉陽宰時,尹鐸追隨左右為其屬大夫,政治見解與董安於一脈相承。尹鐸繼董安於上任後,在董安於傳統的嚴於執法上加以改進,做了許多關注民生的好事,從而贏得了人民的擁護與支持,取得了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繁榮,並最終把晉陽治理成趙氏勢力盤踞在太原盆地的堅固軍事堡壘。晉哀公四年(前453)智伯決水圍灌晉陽,晉陽百姓「民無叛意」同仇敵愾。晉陽城毀數百年後在遺址上復建太原縣城(今晉源區晉源街道辦事處),後人在西關建起尹公祠,以資紀念。

尹鐸去世後,游邀村群眾為紀念他,就在村中為他建廟塑像。他生前擔任過晉陽宰,相當於後來的太守,因太守俗稱「黃堂」,所以群眾就叫他「黃堂爺」。後來的黃堂爺在民間傳說中變成一位司雨神。忻州(今忻府區)、定襄一帶村莊村民們每遇旱災都要向黃堂爺祭拜,祈求老天下雨,普救萬民。 宋朝是趙姓的天下。宋神宗時,曾將歷史上對趙氏有功的人進行過一次誥封,尹鐸被封為「濟民侯」。(網上資料,魚做過刪減,向原作者致敬!)

魚在大殿前發現這個殘破的經幢。一番查找,魚看到了年款: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這個經幢佐證大佛寺歷史的久遠。經詢問廟裡的看護人員得知這個經幢是在翻建千佛寺時出土的。再詢問對方,國寶千佛碑時,看護人員說自己是新來的,不曉得。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董村鎮的牛邀(當地讀音: 叫)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千佛寺(又名大佛寺、大佛廟),整個寺廟全部建在濟民堡內,廟內供奉的是濟民侯,建於明清。1978年當地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所見所聞,叫人周身寒徹,整個濟民堡破敗不堪,主廟裡西側已無佛像,東側佛像全部沒有頭部。當年的鐘鼓樓早已不見蹤影,一米多高的大鐵鐘,在荒草中露出羞容。戲台及其他配殿房倒屋塌,其狀慘不忍睹。更有甚者,據當地老百姓講全國僅有的三通金字碑——千佛碑,兩度神秘失蹤,下落不明。2008-11-17 (網上資料,向原作者致敬!)

2013年10月19日,忻州市忻府區董村鎮遊邀(方言:牛叫村)千佛寺濟民堡古廟會暨諸佛菩薩安坐開光法會隆重舉行。遨邀濟民堡千佛寺歷史悠久,因千佛碑聞名遐邇,據考證為北魏鐫刻,通體鍍銅,因屢次被盜,現存於山西省文管部門。近年來陸續出土了大量的碑刻石器,其中有歷史紀年的是元至大二年的八棱形僧人墓誌塔銘經幢一座、重修千佛寺八棱形經幢碑記一座,均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咒。千佛寺自2012年3月28日奠基啟建以來,已經陸續收到十方善信及社會各界捐資助建款,並張榜公布。忻府區佛教協會會長、觀音寺住持照瑞法師發心重建千佛寺,為初期工程出資50萬元並陸續完成修復工程。(網上資料,向原作者致敬!)


有關連結:

南禪寺大佛殿較小,殿內沒有柱子。在殿內中心稍後,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壇,沿壇可以通行。大殿單檐歇山頂,平面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通面闊 11.75米,進深10米。殿前月台寬敞。前檐明間辟板門,兩次間為破子欞窗。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 3根,皆為創建時的原物,余皆圓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礎。各柱微向內傾,角柱增高,側腳、生起顯著。柱間用闌額聯繫,無普柏枋,轉角處闌額不出頭,唐代特徵顯著。殿內無柱,無天花板徹上露明造。通長的兩根四椽栿橫架於前後檐柱之上,栿上施繳背,通達前後檐外,再上為駝峰、大斗、捧節令栱、承平梁和平榑。平梁兩端施托腳,其上用大叉手承托脊榑,無駝峰與侏儒柱。這種構造是漢唐期間的古制,五代以後已不復見。梁架兩山用丁栿,轉角處僅設搭牽一道,承椽枋與平榑相交之點,用直斗承托。梁栿形制皆為月梁式。檐柱上施斗栱承托屋檐,無補間鋪作,古制猶存。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抄單栱偷心造,前後檐華栱兩跳皆足材。第二跳華栱系四椽栿伸至檐外製成,繳背伸出檐下砍成耍頭,與令栱搭交承替木和撩檐榑。兩山斗栱上的耍頭,是丁栿外端。轉角處施45度斜栱,令栱製成鴛鴉交首栱。柱頭泥道栱之上,疊架柱頭枋兩層,下層隱刻慢栱,上層置駝峰,皿板、散斗承壓槽枋。各栱卷殺皆分五瓣,每瓣微向內傾,這種作法曾見於齊隋間石窟窟檐和墓葬雕刻斗栱之上,建築實物中此為僅見之例。殿頂舉折平緩,總舉高為前後撩檐榑之間的1/5.15,即19.4%。檐出部分僅施檐椽一層,不加飛椽。翼角處大角梁通達內外,無子角梁,平直古樸。殿內佛壇寬大,約占室內面積的二分之一。

南禪寺年久失修,大殿木構件有所風化,地震衝擊後梁架向東歪閃,檐柱向前傾斜,部分構件脫榫劈裂,四椽受壓彎垂10餘厘米。經過實地發掘、測繪設計,製成修複方案,1974~1975年落架修繕。

南禪寺大殿雖然很小,但人們仍可以從中感受到大唐建築的藝術性格。舒緩的屋頂,雄大疏朗的斗拱,簡潔明朗的構圖,體現出一種雍容大度,氣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調;同時,還可以從南禪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時期木結構梁架已經有用"材"(栱高)作為木構用料標準的現象,說明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已有很高水平。中國古代建築受等級約束,南禪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與貴邸的廳堂近似,使用廳堂型構架,造低一個等級的歇山屋頂。晚唐時期的武宗"會昌滅法",使得大多數佛寺遭受到破壞。南禪寺由於地處偏僻而倖免毀壞,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當時的建造技術已經相當的普及了。


尹鐸與游邀村黃堂爺

尹鐸是春秋末期晉國人,少昊的後裔,晉卿趙鞅的家臣,他的故里在今翼城縣南梁鎮東尹村。尹鐸曾擔任過晉陽的行政長官。據傳,他晚年歸隱於九原游邀(今忻府區董村鎮游邀村)。因為這裡是智伯家族智氏所居地,他要與智氏化干戈為玉帛,世世代代和睦相處下去。

最初的晉陽城是趙氏家臣董安於創建的。董安於創建晉陽城後,擔任了第一任行政長官,以「不赦」之法而令行禁止,使趙氏家族憑藉這座軍事堡壘安然度過「范氏、中行氏之亂」的危機。董安於殉難之後,趙簡子又任另一家臣尹鐸為晉陽宰,繼續治理晉陽。他們二人被後人稱為「晉陽雙星」。

尹鐸早年與董安於相交甚密,董氏創建晉陽、擔任晉陽宰時,尹鐸追隨左右為其屬大夫,政治見解與董安於一脈相承。尹鐸繼董安於上任後,在董安於傳統的嚴於執法上加以改進,做了許多關注民生的好事,從而贏得了人民的擁護與支持,取得了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繁榮,並最終把晉陽治理成趙氏勢力盤踞在太原盆地的堅固軍事堡壘。

尹鐸是一個從不恪守教條的有作為者。初任晉陽宰時,趙簡子曾讓他拆除城外董安於防禦范氏、中行氏圍攻晉陽時所築壁堡(另一說為范氏、中行氏圍晉陽時所築),因為他一看到這些壁堡遺蹟,就仿佛看到仇人一樣惱怒。尹鐸卻認為趙簡子的命令對治理晉陽有害無益,不僅沒有拆除這些壁堡,反而將其增高加固。後來趙簡子至晉陽視察,認為這是為仇敵長志氣,怒不可遏,要先殺尹鐸而後入城。此時,趙簡子的隨從使臣郵無正直言相勸:「遺忘祖訓,放鬆警惕乃召至禍災的根源。」又援引尹鐸的話勸趙簡子:「思樂而喜,思憂而懼,人之道也。壁壘可以使人時刻警惕,保持戒備,把他當做一面鏡子留下,有何不好呢?」趙簡子聽了郵無正的這番話,深悔自己誤解了尹鐸的良苦用心,立刻轉怒為喜,以「免難」(免除趙氏災難)之賞,重獎尹鐸。

晉陽城,由於尹鐸的竭力經營,成為趙氏與晉國諸卿進行軍事抗爭的堅固大本營。直至晉哀公四年(前453)智伯決水圍灌晉陽「巢居而處,懸釜而炊」時,晉陽百姓仍「民無叛意」同仇敵愾。事實證明了尹鐸的卓識遠見以及治理晉陽對趙氏興衰的重要性。後人一直忘不了這位開明的古代政治家,晉陽城毀後數百年在遺址上復建太原縣城(今晉源區晉源街道辦事處)時,尚在西關建起尹公祠,以資紀念。

尹鐸去世後,游邀村群眾為紀念他,就在村中為他建廟塑像。他生前擔任過晉陽宰,相當於後來的太守,因太守俗稱「黃堂」,所以群眾就叫他「黃堂爺」。

後來的黃堂爺在民間傳說中變成一位司雨神。為此,在忻州(今忻府區)、定襄一帶村莊村民們每遇旱災都要向黃堂爺祭拜,祈求老天下雨,普救萬民。

新編的《逯家莊村志·文物》編中有這樣的記載:「黃堂殿與關帝廟一牆之隔,當時有三間正殿,內供黃堂爺,人們四時前往祭供(見《逯家莊村志》266 頁。」據此看,過去好多村莊都建有黃堂廟。

宋朝是趙姓的天下。宋神宗時,曾將歷史上對趙氏有功的人進行過一次誥封,尹鐸被封為「濟民侯」。後來游邀村興建了千佛寺,又將黃堂爺、關帝與佛家諸神合供在一起,四周圍了夯土厚牆,儼然一座城堡。在西南角石碹的堡門上鐫刻有「濟民堡」三個大字,右下角有「清咸豐三年重修」字跡。根據「濟民堡」的堡名推斷,堡內當以「濟民侯」尹鐸為主神。

游邀黃堂廟的大殿裡,中間是黃堂爺的高大塑像,他左旁略矮的,就是穿著華麗衣服的黃堂奶奶的塑像,西河頭村的村民們按期給黃堂奶奶替換舊衣裝衣飾。殿堂兩旁,立有兩通高大的西河頭村人捐資的功德碑。

千百年來每遇大旱,西河頭村人就必定去游邀接神女婿來祈雨,大家帶著八音隊,舁著臨時綑紮好的兩乘轎子,浩浩蕩蕩趕往游邀。到了游邀以後,游邀的村民們喜氣洋洋,過會一樣全村出動,像接待自家的親戚一樣迎接請黃堂爺的人們,首先請八音隊吹吹打打,進行祭拜儀式,儀式結束後,在大殿前擺開桌子,享受神親家游邀人為他們早已準備好了的素齋,然後給黃堂爺披紅掛彩,由八音隊打頭吹吹打打引路,舁著黃堂爺女婿和黃堂奶奶起轎返家。別的村乞雨是一稱轎子只舁黃堂爺。西河頭村是兩乘轎子,連黃堂奶奶也要舁上,回家看看。

過去,每年入伏前一天,黃堂爺要上五峰山避暑。這天早上,周邊的村民扶老攜幼都來送行。木刻的黃堂爺像由四個身強力壯的漢子舁著,後面跟著響工,吹吹打打,來到山底下。人們用預先準備好的繩索套在黃堂爺的肩上,從山上拉起,再吊進半山腰的石洞裡,然後上了香,擺了供,才回去。等到陰曆九月十五,黃堂爺避暑歸來,濟民堡中的戲台上還要唱四天戲來慶賀的。

時下,游邀村濟民堡中黃堂殿內的黃堂爺,依然香火旺盛,每逢會日四面八方的虔誠者絡繹不絕地前去拜祭。

(作者張六金系忻州市詩詞學會副會長,狄瑞系忻州師院政史系學生)

有關連結內容來自網絡,魚有刪減,向原作者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