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丨何其鞏與日寇鐵蹄下的中國大學

北京脈搏 發佈 2022-06-04T08:10:29.039420+00:00

13歲高小畢業後入中學,轉入鄉村師範,再轉入江淮大學學法政,皆未卒業,最後學農蠶,因參加「五·四」學運,畢業前夕被開除。


何其鞏(1899-1956),安徽省桐城縣人。13歲高小畢業後入中學,轉入鄉村師範,再轉入江淮大學學法政,皆未卒業,最後學農蠶,因參加「五·四」學運,畢業前夕被開除。20歲就任蕪湖農場場長。半年後至北京南苑投入馮玉祥帳下,在秘書室做秘書。從蘇聯考察回國後參加馮玉祥國民軍「五原誓師」,馮委何為秘書長。


北伐戰爭中,馮玉祥軍攻克北京、奉軍敗退東北,蔣、馮、閻等新軍閥劃分勢力範圍,蔣採取拉攏閻錫山,抑制馮玉祥的策略,任命閻為平津衛戍總司令,河北省和天津市也都給了閻錫山。對此馮軍將領憤憤不平。蔣介石為安撫馮玉祥,請馮推薦北平市長,馮遂推薦何其鞏為北京改為北平後第一任北平特別市市長,時何其鞏年僅29歲。何任北平市長僅一年,蔣介石即任命閻錫山的親信張蔭梧接何為北平市長,這是蔣、馮暗鬥的結果。


何其鞏任北平市長,時間雖僅一年,但卻做了不少有益於人民的事情。如主持改建原中央公園,易名為中山公園,並修建了中山堂。為灤州起義烈士王金銘、施從雲建立銅像。在圓明園舊址之側,主持修建了「三一八」烈士陵墓,親自撰寫了碑文。此外還做了一些訪貧問苦的工作。


1933年以後,逐漸轉入教育界,經常與吳承仕、李達、張東蓀談論抗擊日寇的事。先任華北大學校長,一年後轉入中國大學。先是代理校長,後南京正式任命何其鞏為中國大學校長。何其鞏的出任中國大學校長,是經過一番激烈鬥爭的,前任校長王正廷委派親信祁大鵬為教務長,代王正廷控制中國大學,壓制抗日運動,迫害進步師生,搞白色恐怖。


這時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地下黨員與進步師生參加的驅祁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大家共推戴董事會常務董事主任何其鞏接管中大,這時CC系又派來了陳希豪圖謀繼任中大校長,也被師生趕走,南京教育部無可奈何,始同意任命何其鞏為中大校長。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何其鞏接受各方面的要求,留在淪陷了的北平。當時地下黨組織要他留下來,國民黨教育部也要他留下來,收容、教育華北、東北(偽滿「留學生」)廣大青年。從此何其鞏安心留下來,一心一意努力辦好中國大學。在敵人的鐵蹄下,如何不讓日偽勢力侵入,這確實是一件不易的事。他憑著複雜的社會關係和高超的政治手腕,縱橫捭闔,與敵偽周旋,與魔鬼打交道達八年之久,使中大保全下來,使自己保全下來,終於熬到了勝利,實屬萬分不易。


關於當時中國大學的情況,1942年10月31日於力在《晉察冀日報》上刊出的《人鬼雜居的北平》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北平城內有一個私立大學,是中國大學。近年經過校長何其鞏氏努力整頓的結果,學校地位蒸蒸日上了。對於當地的敵偽,也很能靈活應付,維持著相當的距離和相當的溫度。不過這種「不即不離」的關係,能維持到多久,誰都不知道,乃至校長本人,也不見得有什麼把握。據聞何氏曾被北平日本憲兵隊傳訊過,未來的命運,正自難說呢?」以上這段話,正是在日寇鐵蹄下何其鞏與中國大學的寫照。


八年期間鬥爭是複雜曲折的,漢奸們懾於他的威望,同時有些都是昔日舊友,千方百計地拉他下水當漢奸,他既堅決不同意,又不能深加得罪,只有儘量周旋,這樣漢奸們對中國大學只能縱容,不敢過苛。日本人也是苦無良策訓服何氏以接收中大。曾兩次直接找他的麻煩。


一次是1937年9月6日,日本武官今井武夫強令何其鞏到他的兵營,恫嚇備至,不過當天即放回。這是日寇才占領北平一兩個月給何其鞏和中國大學一個下馬威,迫其就範。又一次是1944年4月5日(清明節)日憲兵隊將何其鞏拘至東城煤渣胡同憲兵隊監獄,這與何氏營救藍公武,張東蓀、王之相、張懋德(中共黨員)等許多案件有關,何自認為必死,因而拒絕一切問訊,斷然絕食,一連4天,日寇無可奈何了,來了一個高級人員,到監獄向何氏說:「外面輿論對閣下太好,我們一定釋放,但必須復食。」並且當即以好湯好飯送到何氏面前。


何聽日本人的講話和態度,不像是假,當即回答:「絕食是抗議,當然要出去,果真讓我出去,必須在13日以前,這一天是中國大學返校節(校慶),如果不放我,輿論更要擴大,而且學生會抗議鬧事。」他們回答可以辦到,至12日下午,真的把開釋手續辦好,將何邀至客廳敘談。何當時問他們「還要等什麼?」他們說等天黑後用汽車送回去。


何笑著說,可以不必!於是齊送出大門。第二天即返校節,清晨何其鞏到校,大學部和中大附中兩校學生和教職員工共4500餘人(外賓不計),在大操場檢閱,大家驚喜校長脫險,齊聲歡呼,同時也流下了許多眼淚,整個活動,群眾熱情極高。


過此之後,德、日、意軸心國日漸衰微。何其鞏、張東蓀、張懋德、黃伯高等人組織的北方救國會已觀察到勝利的曙光,經常齊集在北池子何其鞏家中,討論以後的局勢。大家一致同意,今後仍必須佯同日偽聯繫拉攏,以便及時得到一些真實消息,防止受其威脅。這樣多方布置,是煞費心力的。


總起來看,何其鞏在長達八年的日寇鐵蹄下,千方百計使中大保持了一個純中國人辦的高等學府。而且建成了「理化館」大樓;費盡心力將院系增加至三院九系,由中國學院改稱為中國大學;在教學師資方面,在燕京大學停辦之後,將該校優秀教師如郭紹虞、胡魯聲、袁賢能……都請到中大任教;學校規模逐年有所擴大,招生名額逐年增加,收容了大批華北、東北失學青年。尤其難能可貴的是:


(一)不讓日本人插足中大,不接受日偽經援,艱苦辦學,為國育材。

八年期間,學校無一日本人,除每班每周有兩節日語外,絕無一節奴化學生之課程,同時外文有英、德、日三種,學生可任選一種。不掛日本國旗。當時中國大學財政情況十分嚴峻,首先是除學生的一點學費之外,經費無著,這是極大的問題,一位教授一個月只能領到兩袋麵粉,這些人雖如此艱苦,堅決不到日偽辦的大學去教書。有人向何校長建議,不妨暫時接受一些日偽經費援助,以濟燃眉,何校長認為這是飲鴆止渴,絕不可行。他說如果接受日偽的金錢,他們必然要派人來校控制,無異引狼入室。實際他的話是完全正確的,故八年的淪陷期間,何其鞏東摘西借和募集一些錢來貼補不足,從未接受日偽一文錢。


(二)盡力維護愛國學者教授。

在北平淪陷期間,一些有民族氣節的愛國學者,人人清貧自守,不肯與敵偽合作,這些人不僅生活困難,而且由於在家賦閒,常受日人騷擾,甚至受到迫害。何其鞏把這些人儘量延攬到中大任教,雖然薪給菲薄,但使這些人有棲身之所,並能發揮所長,為國育材。受日本人迫害的教授藍公武,曾被憲兵隊逮捕,何其鞏不但想方設法幫助他脫險,而且協助他轉往解放區。


(三)以中國大學為基地,何基鞏與中共地下黨員張德懋(張靖)及愛國人士張東蓀、許寶騤等組建「北方救國會」,從事抗日救國工作。


作者簡介:趙乃基,民革成員。1946年中國人民大學畢業,1950年到郵電部工作,曾任勞動工資司工資處副處長。現已退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