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沒有被排完的一刻,戰爭的印記永遠刻在人們心中!《地雷區》

江浩說影視 發佈 2022-06-04T13:32:19.819404+00:00

丹麥|德國劇情/歷史/戰爭電影《地雷區》,於2015年上映,由馬丁·桑夫列特導演,馬丁·桑夫列特編劇。影片講述了根據二戰中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1945年5月德國納粹投降之後,一群年輕的德軍俘虜被交給丹麥當局,他們被送往西海岸,在那裡他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來除雷。

丹麥|德國劇情/歷史/戰爭電影《地雷區》,於2015年上映,由馬丁·桑夫列特導演,馬丁·桑夫列特編劇。影片講述了根據二戰中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1945年5月德國納粹投降之後,一群年輕的德軍俘虜被交給丹麥當局,他們被送往西海岸,在那裡他們必須用自己的雙手來除雷。

二戰期間,德國人曾在這片海岸布置了超過150萬枚的地雷,這群男孩們在丹麥軍官卡爾·萊奧博德·拉斯穆森的占領之後,開始了這項極其危險的工作。據史料記載,共有2000名德國俘虜被迫進行人工除雷,其中一半失去了生命或者成為殘疾。

關於二戰,人們可以從很多角度去闡釋、體會,《地雷區》從最本真的角度探討人性在「二戰」這個特定情況下的狀態。二戰期間,德國認為盟軍極可能在丹麥西海岸登陸,於是在此布雷超過150萬枚,不成想,盟軍卻從諾曼第登陸。德國戰敗後,排雷工作成了一個難題,最後丹麥當局讓一群德國戰俘用雙手去排雷。

據史料記載,共有2000名德國戰俘被迫進行人工排雷,其中一半失去了生命或成為殘疾,在這些戰俘中,絕大多數是未成年的男孩。第一眼看到影片的簡介,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大人犯的錯誤,卻讓孩子去償還。這些男孩們被迫投入這場浩劫,卻要站在正義的對立面,去承受這些本不屬於他們的懲罰,但他們穿著軍裝,身份是戰俘,因此別無選擇。

影片一開始,就借埃貝中尉的嘴說出了這些男孩的處境:「丹麥不是你們的朋友。」在排雷過程中,他們每天都要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極大的心理壓力;一不留神就會被炸死。丹麥民眾對他們蔑視透頂,丹麥軍官隨便找藉口就對他們肆意侮辱。

結束每天的排雷工作後,他們經常得不到食物,軍士長卡爾一開始對他們的死活也是不管不問。這些孩子消沉、彷徨、痛苦;但是,他們仍然堅信自己能回到德國。用雙手排雷,當然會有意外,會發生爆炸和死亡。

影片沒有追求大場面,只是如實反映地雷引爆的場景,然後這些孩子看著自己同伴的遭遇。在這一刻,影片似乎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誰是正義的一方?是不是因為你是正義的一方,你就可以為所欲為?是不是每個人心中也都像丹麥西海岸,有一片地雷區,一旦遇到某些誘因,就會引爆人性,將自己燒成灰燼?

丹麥在二戰期間遭受了納粹德國的蹂躪,電影《開戰日》就描寫了那場可以稱為丹麥人屈辱的戰爭。那麼,當戰爭勝利後,是不是應該變本加厲地懲罰德國人,哪怕是一些無辜的孩子?正義,成了引爆丹麥人心中「地雷區」的導火索。

影片中有兩個使我難忘的鏡頭:1.雙胞胎兄弟中的哥哥沃納在排雷時死亡,弟弟恩斯特從此六神無主,時常出現幻覺;最後在成功營救女孩伊莉莎白後,毅然走向地雷區,和自己的哥哥在天堂相聚;2.由於排雷工作出現錯誤,致使軍官卡爾的狗被炸死,卡爾一氣之下讓這些孩子手挽手走在海灘上去確認那些已經標明清除地雷的區域確實沒有地雷。平靜的場景下,無助的氣氛壓抑得人無所適從。

你不能簡單地去譴責任何一方,因為大家都是受害者。這些德國孩子是無辜的,但是他們的同胞卻犯下滔天大罪;這些丹麥軍官是英勇無畏的,但是正義蒙蔽了他們的視線,讓他們對這些戰俘任意施暴。所有人的行為都不是孤立的,而這些行為背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戰爭!這就是反對戰爭最根本的理由:戰爭讓我們都變成了施暴者,然後一無所有。

軍官卡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要人物,他從影片開頭到結尾的一系列變化,是影片主旨最精彩的呈現。一開始,卡爾看著投降的德國戰俘,氣不打一處來,隨便一個理由就把其中一個德國戰俘打得頭破血流;在接受這些男孩的時候,他懷著仇恨的心理對待他們,對他們挖苦和威嚇,對他們的死活也是漠不關心;但是,塞巴斯蒂安這個男孩總是不屈不撓地為自己的這個小團體抗爭,和卡爾針鋒相對。

隨著第一個男孩威廉的被炸和死亡,卡爾的心理出現了變化,他從營地拿了食物給這些孩子吃;在丹麥軍官侮辱路德維希的時候,他及時制止了這些軍官;他開始關心這些孩子,對他們的態度也有了轉變;雖然自己的愛犬被炸使他暫時失去了理智,但是,男孩們營救小女孩伊莉莎白的舉動讓他從心裡接受了這些孩子。

一次意外的大爆炸使得大多數孩子死亡,他覺得自己必須做些什麼,於是去找埃貝,要求他讓倖存的四個孩子回家,但是,他的要求只能是被無視。這時,他才明白:丹麥當局不可能讓這些孩子離開德國,除非將數百萬枚地雷全部清除。他自己做了決定,把這些孩子私自接走,帶到邊境線,讓他們回到了德國,他和孩子們完成了和解,他和自己完成了和解,他沒有讓自己心中的地雷區被「正義」引爆。

影片最後定格在卡爾望著這些奔向邊境線的孩子,當時的天氣是陽光普照,一切美極了。這部歐洲影片是丹麥與德國的合拍片,全片的基調十分理性和從容,沒有刻意去強調誰對誰錯,節奏舒緩,劇情普通而不庸常,只是用鏡頭去告訴我們:戰爭勝利後,一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東西。這些東西如此至關重要,如果不對這些東西加以珍藏,我們將會再次犯下彌天大錯。

影片十分理性地告訴我們戰爭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此,要珍惜來之不易的脆弱的和平。人性是社會的基礎和核心,人性一旦崩塌,那社會必將萬劫不復,哪怕你是正義的一方,也不能倚仗正義去倒行逆施。

影片將出場人物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派:卡爾和丹麥軍官就是「正義」的一派,作為戰俘的那些孩子就是「非正義」的一派。在這兩派不斷的互動中,我們開始了思考,思考戰爭,思考人性,思考復仇,思考一切。世界從來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因此,我們也不能隨便對各種人物簡單下定結論。這就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靜默中堅定地反對戰爭,同時,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和理解人性,如何抗爭、如何自製、如何「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地雷區》展示的內涵很多,引發的思考也很多,我們也應該隨時問自己:我心中的地雷區如何才能不被引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