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多元素 彰顯專業「味」——大連海事大學探索課程思政新方法

光明網 發佈 2022-06-07T02:25:31.586220+00:00

就像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醫護人員、人民子弟兵、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乃至每一個中國人,都做到了團結協作、相互配合,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這麼積極的成果。

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

「想要船舶柴油機穩定可靠地運行,必須靠燃油、滑油、冷卻等各個工作系統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就像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們的醫護人員、人民子弟兵、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乃至每一個中國人,都做到了團結協作、相互配合,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這麼積極的成果。」在大連海事大學的一堂網絡直播課上,該校輪機工程學院教師蘇玉龍在講授船舶柴油機知識時,做了這麼一個形象的比喻。

2019年,大連海事大學確定了《輪機概論》等數十門課程試點「課程思政」教學,其中大部分是具有交通運輸行業特色的專業課、通識課。2021年,《輪機概論》入選首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項目名單。

「對於法學專業學生而言,《輪機概論》這門課程專業性很強,原以為會比較枯燥,但是老師把課程內容和我們熟悉的領域相結合,引導我們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去理解。比如,老師從輪機工程領域前沿知識、國家發展戰略等角度,鼓勵我們積極投身相關國際法律法規立法事業,為增強我國航運業國際話語權貢獻力量。」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海商法專業2018級本科生薑曉運說。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大連海事大學副校長初北平教授說,「我們要將思政的『鹽』適量、恰當地『調味』進專業課、通識課,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孤島困境」如何破解?實踐育人與學科教育之間的「天然鴻溝」怎樣跨越?這是大連海事大學在構建新時代「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中一直追尋探索、奮力書寫的時代問卷。

近年來,學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以協同理論為指引,創新教育管理機制,全面支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圍繞目標齊心協力運作,打破長期以來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相互之間的「孤島現象」,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

與此同時,以特色理念為指引,創新教育教學內容,充分發掘和綜合運用特色思政元素,探索打造「紅色+藍色+綠色」的教育教學載體,重點涵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紅色基因、海洋強國藍色基因、生態科創綠色基因。

學校還以實效原則為指引,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引導教師在開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增強能力、改進方法,著力提升思政育人針對性、生動性、親和力、感染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

據了解,目前,大連海事大學共立項課程思政示範課程107門;全校3109門本科課程教學大綱已融入思政教學元素,實現全覆蓋,湧現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示範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全國模範教師等一批先進典型,打造出150餘人組成的航母級思政課程團隊和1500餘名專業課教師組成的全員型思政課程隊伍。大連海事大學學子的報國志向也變得更加宏遠,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熱愛海洋、愛好科技,畢業後從事交通運輸艱苦崗位和到不發達地區就業的比例在20%以上;研究生支教團23年如一日奔赴青海、西藏等地的9縣17校開展扶貧支教,受到團中央和地方高度認可。

「基於協同理論、特色理念、實效原則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我們形成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教師思政與學生思政、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有機統一、融合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模式,不僅全面提升了學校立德樹人能力與水平,而且通過模式輸出與經驗分享,輻射帶動了兄弟高校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為培養更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貢獻。」大連海事大學黨委書記鄭少南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04日0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