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兵135萬,「聯合國軍」兩倍之多,朝鮮究竟做了什麼?

尋史觀今 發佈 2022-06-10T14:24:29.001841+00:00

135萬是個什麼概念,比整個抗美援朝,所有國家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甚至多出去幾倍之多。1950年6月,平靜的朝鮮領土上爆發了一場涉及多個國家的戰爭,一面是有美軍率領的「聯合國軍」,一面是有著蘇聯和中國支持的朝鮮人民軍。

135萬是個什麼概念,比整個抗美援朝,所有國家加起來的人數還要多,甚至多出去幾倍之多。為什麼韓戰我國要派出這麼多志願軍進行援助?一場看似不關乎我們的戰爭,為什麼如此傾盡全力呢?朝鮮之前到底為我們做過什麼呢?

中朝共同爭取東北

1950年6月,平靜的朝鮮領土上爆發了一場涉及多個國家的戰爭,一面是有美軍率領的「聯合國軍」,一面是有著蘇聯和中國支持的朝鮮人民軍。兩方勢力將在這裡展開一場規模浩大的戰鬥。

這本來只是一場簡單的朝鮮內戰,可是美國懷著自己的「陰謀」插手了此次戰爭,從而將更多國家捲入其中。1950年6月26日蓄謀已久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守日本的美軍從仁川登陸,配合韓國軍隊作戰。

由於裝備落後得太多,很快北韓人民軍便敗下陣來,不僅漢城被美軍奪回,就連中朝邊境都遭受到了美軍炮火的襲擊。

迫於無奈,北韓領導人金日成向偉人發起求助,希望可以幫助北韓抵禦美軍的進攻,但是當時正值新中國剛剛成立,整個國家都繼續發展,所以出不出兵,打不打成了最大的問題。

但是偉大的領袖看穿了美國的陰謀,不僅是想統一朝鮮,更是想通過朝鮮這個踏板向中國進軍。於是堅決的命令彭老總帶兵支援朝鮮戰場。

1950年10月,一支擁有135萬人的志願軍部隊,從東北進入朝鮮,奔赴戰場,與美軍率領的「聯合國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1950年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與美軍,發生了第一次正面交火。當時負責奪回「溫井」志願軍第40軍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攻擊,僅僅一個小時,便奪回了陣地。由於志願軍的行程全程保密,加上戰士們晝伏夜出,美軍沒有收到任何關於志願軍入朝的消息。所以第一次交手就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全軍退回清川江以南。

到了同年的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打響,志願軍第13兵團,在清川江地區與南韓第二集團軍展開猛烈的戰鬥,並且將敵人全部圍殲。11月27日,志願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包圍美軍陸戰一師,重創了美軍的「王牌」部隊。12月6日,志願軍將聯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並且成功收復平壤,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聯軍發起第三次戰役,志願軍將美軍打的節節敗退,此時上任的李奇微。打算利用志願軍的追擊,來一場誘敵深入,但是志願軍領導人看出了端倪,停止了進攻,並且撤回三八線以北休整。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全面發起進攻,並在橫城發動了反擊戰,橫城戰役取得勝利,為志願軍進攻打開了一個缺口,東西線兩線並進很快聯合國軍就開始撤退。我軍趁此機會消滅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

1951年3月開始,美軍策劃了一場「撕裂者行動」想利用空軍對支援軍進行制裁。同年的3月,韓國和美國的聯軍重新占回漢城。於是志願軍放棄了仁川和漢城,全軍被迫後撤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三八線附近。

到了1951年的4月,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整場戰役志願軍以傷亡7.5萬餘人為代價。 剿滅「聯合國軍」8萬多人。雙方均損失慘重,於是戰爭進入到談判階段。

終於在1951年的11月簽訂了停戰協議,至此韓戰到此全面結束。

朝鮮援助中國

可是志願軍出兵援助朝鮮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看穿了美國的「陰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朝鮮曾經對我國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可以這麼說,朝鮮對於我國的援助,極大程度地幫助了我軍戰勝國民黨,重新奪回東北地區。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即將進入尾聲的時候,蘇聯對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在蘇聯將日軍消滅之後,東北的歸屬問題就成了國共兩黨的主要矛盾。在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東北的同時,國民黨也緊盯著這塊「肥肉」,憑藉著先進的飛機和軍艦,開始大量將部隊運往東北,為之後的戰爭做著準備。

由於運輸條件相差太多,早在我軍進入東北地區之前,國民黨的精銳就已經占領東北,並借著先進的武器占領了各個軍事要地。面對已經有所準備的國民黨軍隊,偉大的領袖轉換了進攻思路,準備迂迴進入國民黨後方。

這時候,與中國鄉接壤的朝鮮,就變成了此次行動的重中之重。因此,能夠有效地解決迂迴問題,共產黨開始向朝鮮申請支援。而對於共產黨的請求,朝鮮方面也是果斷答應。但是由於當時蘇聯與中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所以不允許朝鮮援助解放軍,所以,朝鮮對於共產黨的幫助全部都是秘密的,非公開的。

面對因國民黨占領重要地點,而無法運送物資補給的窘境,共產黨決定,在朝鮮建立中轉站,從而將物資運送到南滿解放區,北滿解放以及東北解放區。

在當時,從朝鮮運輸的方式有兩種,陸路運輸和海陸運輸。其中陸路運輸是最常用到的,可以將南滿北滿相連接。而且朝鮮不僅為我們提供道路,在運輸任務比較緊的時候,朝鮮還會將自己的火車停掉,來保障紅軍運輸方面的順利進行。

而另一條海路,則是連接港口大連,一直到東北解放區和關內地區。這條水路專門用來運輸解放軍的物資。

後來根據統計,僅僅7個月的時間,朝鮮就為解放軍運輸了21噸的戰略物資。一直到了1948年,朝鮮的運輸量更是直接上升到了30萬噸。

不僅如此,朝鮮還充當了我軍的後方醫院和家屬安置區,由於當時戰爭的慘烈,很多傷員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很多戰地醫院剛建好就被國民黨的炮彈炸毀。

這個時候,朝鮮又站出來為我軍解圍。在東北的解放軍,將這些傷員和家屬,通過運輸線全部安全轉移到了朝鮮。對於這些人來說,朝鮮是目前最安全的地方。

因為國民黨一方面要迫於國際壓力,不敢向朝鮮發動戰爭,另一方面,東北地區戰事吃緊,此時的國民黨也不敢貿然分兵。

就是在這種危機的情況下,大量傷員和戰士家屬安全撤退到朝鮮,僅僅半年時間,東北野戰軍,就將國民黨占領的戰區中,遺留的傷員以及家屬,還有後勤人員全部送到了朝鮮後方,大約2萬多人。

中朝的「魚水之情」

對於解放軍的請求,朝鮮盡心盡力,沒有一絲猶豫,不僅給予了解放軍大量的物資支持,並且主動來加入解放軍。短短一年的時間,解放軍就從10萬兵馬發展至30萬人的兵力。

朝鮮對於中國的幫助數不勝數。1947年春,當時大連戰區由於戰火不斷,導致嚴重缺糧,我國雖然為大連戰區準備了400噸的糧食,但是有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運輸問題成了一大難題。於是中央便向朝鮮尋求幫助,朝鮮知道解放軍的苦難之後,果斷地將這些食物從朝鮮鐵路運向長白縣。為大連戰區的戰士們創造了一條生命線。

到了1947年11月,我國急需打開貿易市場,來換取重要戰略物資。這次又是朝鮮站了出來,他們將滿載1000噸東北大豆、黃鼠狼皮和中藥材以及黃金礦石的輪船,從我國東北地區進入朝鮮,突進羅津港最後駛向了香港進行銷售,後用買了的錢購買了大量的軍備物資和後勤補給。

如果說非要拿什麼來形容中國和朝鮮的關係,那只有「魚水之情」最為合適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魚付過離開了水就不能生存,面臨的只有死亡水;而沒有魚的水則是一潭死水,沒有絲毫生機。在後來的韓戰中,朝鮮人民自發組織了醫療隊,到前線為中國志願軍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就算不能在前線為志願軍提供幫助,也要堅守好志願軍的後方。

這種關係一直延伸,到了後來,朝鮮人民見了志願軍就像見了自己家人一樣,而志願軍也是將朝鮮人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戰爭期間有一些朝鮮人民為了支持志願軍,將家裡的東西全部變賣,更有一些朝鮮醫護人員用生命保護了志願軍的安全。

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在不同的戰爭中,得到了同樣的幫助,並且結下了深深的情誼,不管歷史怎樣變遷都不會更改。

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和平年代,同時也換來了中朝友誼的延綿不斷,中朝共同抵抗國民黨,還有中國抗美援朝,將永遠見證著中朝兩國的深厚情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