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英縣:打好組合拳 高質量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

中國農民合作社 發佈 2022-06-10T14:34:49.266737+00:00

作者:王濤一、基本情況四川省大英縣地處成渝發展主軸黃金節點,規劃納入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屬於典型的川中丘陵地區,為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發源地,先後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等。

作者:王濤

一、基本情況

四川省大英縣地處成渝發展主軸黃金節點,規劃納入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屬於典型的川中丘陵地區,為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發源地,先後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等。目前,全縣下轄9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168個行政村、1115個村民小組,全縣總人口51.95萬人,農業人口43.04萬人,耕地面積44.65萬畝。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189.92億元、一產增加值32.55億元。

近年來,大英縣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加快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把「穩糧增豆擴油」作為發展優質糧油的重點工作,堅持全域覆蓋、因地施策、扶持引導,全力發展大豆產業,促進全縣大豆擴面增收。2021年,全縣大豆播種面積6.68萬畝、產量0.97萬噸,為促進糧食穩產增產夯實了基礎。

二、具體做法

(一)聚焦擴面增產,精準編制「規劃圖」一是科學劃定總量。將大豆播種8萬畝生產任務納入全縣經濟發展重要指標,結合各鎮各村實際,將種植任務細化分解到鎮、村、組,按照「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範」發展思路,打造種植示範基地9個、示範帶1萬畝,輻射帶動8萬畝播種任務全部到戶到田,確保大豆真擴面、真增產。2022年,大豆種植面積8萬畝,大豆擴面1.32萬畝、同比增長19.76%,預計產量1.16萬噸、同比增長19.59%。

二是多方找出增量。打響「芭茅攻堅戰」,按照「由大到小、由近及遠、先易後難」的原則,採取「公司+村委+農戶」的復耕模式,持續推進撂荒地整治,對業主或村集體整治的撂荒地按照「兩年免租、三年減半」的方式集中流轉種植。堅持實事求是、因地施策原則,對近年來無收益、無法品種改良的低效經果林進行騰退,逐步恢復糧油種植。2022年,計劃整治撂荒地1.2萬畝、清退低效經果林0.12萬畝,其中0.62萬畝用於種植大豆或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占比47%。

三是全力挖掘存量。在田邊地角大搞增間套圍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廣「柑橘(枳殼、檸檬)+大豆」「中藥材+大豆」「甜桃+大豆」等幼經果林間套作模式,強化「麥/玉/豆」「油(油菜)/玉/豆」「薯(馬鈴薯)/玉/豆」「油(油菜)/粱(高粱)/豆」等高效生態複合種植旱三熟新模式,其中幼經果林藥套作1.8萬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3萬畝。

(二)聚焦科技賦能,精細管理「大豆田」

一是加強技術培訓。開展「科技下鄉萬里行·大豆種植技術」專項活動,聘請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農業大學專家編制《大英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方案》,採取「集中講學、實地導學、發書自學、線上教學」等方式,邀請楊文鈺等專家開展玉米縮株保密、大豆擴間增光等關鍵技術培訓3場次,抽調技術骨幹組建技術指導隊、機耕服務隊、綜合農事服務隊,下沉到各鎮(街道)開展培訓2000餘場次,覆蓋群眾40萬人次,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戶」,確保「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

二是加強種肥選配。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成立「大英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與循環利用研究院」,充分考慮本地氣候、土壤等環境情況,選育推廣一批抗逆抗倒、適宜機械化的高產優質大豆油料作物品種。同時,根據土壤供肥能力和土壤養分平衡狀況,通過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多種施肥方法相結合,科學精準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目前,累計儲備優良玉米種子0.37萬噸、大豆種子0.26萬噸、玉米專用肥1.42萬噸、大豆專用肥0.25萬噸。

三是加強病災預防。組織農業農村、氣象、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制定應對極端天氣和病蟲害的應急方案,建立縣鎮村組「四級」預警應急體系,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和炭疽病、銹病、豆莢螟等病蟲害,有力保障大豆及相關農作物產量。

(三)聚焦政策扶持,精心培育「新農民」

一是政策補助激活力。籌措資金315萬元,對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按照300元/畝進行補助,並將通用型播種機械累加補貼至40%、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用型播種機械累加補貼至50%,加大大豆生產農機購置補貼力度。

二是風險防控減阻力。率先在全省將大豆納入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按照保額600元/畝、費率5%、農戶繳納保費30%標準開展保險,種植戶大豆投保金額低至9元/畝,最大程度降低種植風險。抓好產銷對接,搭建「供需直通車」,加強與豆制食品加工和營銷企業合作,千方百計拓寬銷售渠道,實行大豆「訂單式」生產。

三是金融服務添動力。探索優化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強化政銀合作,積極對接大英農商銀行,開發「大豆貸」「玉米+大豆貸」等金融產品,著力解決規模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充分釋放「家庭農場信貸直通車」政策紅利,對開展間種、輪種、套種大豆的相關家庭農場,優先授信、定額授信,讓「金融活水」成為撬動大豆產業發展、強企富民的有力槓桿。

三、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機械化率不高。一方面,大英縣屬於典型丘陵地區,約35%的耕地為坡台地,需要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才能進行機械作業。根據最新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畝均投入4000元,本級財政需配套每畝1500元,地方資金壓力大,導致縣域整體推進不快。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上農機器械主要面向平原地區,缺乏開發適宜丘陵地區的動力小、體量小、能耗低的農機設備,也較大程度限制了機械化推廣。

二是產業延伸不足。目前,全縣除傳統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外,沒有標準化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大豆加工的工業化、高端化、健康化、休閒化水平較低,產加銷產業鏈不完善,限制了大豆製品的精深加工。

三是種植收益不高。相對於蔬菜種植、經濟作物種植和其他糧油作物,傳統大豆種植畝均收益不高,導致業主和農戶種植大豆積極性不高。

四、意見建議

一是加強基礎建設。加大對丘陵地區、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等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達到「能排能灌、旱澇保收」和「土成形、田相連、路相通」的宜機化作業要求。

二是加強科技賦能。集中科研力量,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研發高產、高品質大豆品種,優化大豆套間種植模式,開發適宜丘陵、山區耕作的農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大豆產業擴面增收。

三是加強政策扶持。從資金、技術和土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加大對與大豆相關的一產、二產企業和業主的扶持力度,推動形成、完善、穩定產業鏈,切實提高種植收益。

(王濤系四川省大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2022年6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