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華陽島,三次變遷,昔日高腳屋變身28萬平方米的「海上綠洲」

樂趣材料 發佈 2022-06-11T11:56:49.225105+00:00

中國全面考察了尹慶群礁上的華陽礁、東礁、中礁和西礁後,決定選擇華陽礁作為聯合國第74號海洋觀察站南側的護衛礁。


「南海第一哨」


中國全面考察了尹慶群礁上的華陽礁、東礁、中礁和西礁後,決定選擇華陽礁作為聯合國第74號海洋觀察站南側的護衛礁。

1988年2月18日,華陽礁簡陋高腳屋落成,武裝固守華陽礁被定為「882」任務。

入伍八年的陸戰旅排長邵建民得知上級要組建特遣組執行「882」任務,連夜提交請戰書,上級批准後邵建民成為首任華陽礁礁長。

1988年2月22日,邵建民帶領8名陸戰隊員奔赴目的地,他們要去的華陽礁距大陸1400多公里,礁盤長約5.5公里,寬約2公里,面積近7.6平方公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88年2月25日,也就是出發後的第三天,邵建民和8位戰友成為解放軍首批登上華陽礁的陸戰隊員,中國軍隊開始正式駐守華陽礁。

至此,華陽礁成為中國實際駐守最南的島礁,使命光榮,任務艱巨。

華陽礁海域敵我犬牙交錯,往西約10海里就是越南侵占的東礁,西南方向不遠則是越南在南沙的軍事指揮中心南威島。

這個時期,越南已經侵占了大量中國南沙島礁,南威島上駐有一支550人的海軍部隊,比較囂張。

中國南沙駐守的六個島礁中華陽礁最靠南,還與越南重兵直接對峙,華陽礁也因此被稱為「南海第一哨。」


初登高腳屋


為了適應南沙高腳屋的艱苦環境,九名戰士全部剃了光頭。

儘管出發前就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真正登上高腳屋後,駐守高腳屋的艱難還是讓邵建民這樣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八年老兵直呼無法想像。

眼前的高腳屋是用扎在水裡的幾根杆子撐起來的,在廣袤的大海中顯得孤孤零零,無遮無掩,既怕大風襲擊,又怕敵人偷襲。

高腳屋面積只有十餘平方米,物資裝備安放後,就占去一半的空間,剩下的地方只有塊單人床板那麼大。

「見過苦的沒有見過這麼苦的,住的都成問題!」

當時,站崗的同志要等接崗的同志起來後才能躺下,一個人翻身其他人都得醒,高腳屋緊貼水面,高潮時海水離床板只有一米來高,白天沒有風的時候,屋裡像蒸籠一樣,又悶又熱,坐在那裡不動也出汗。

可是當海面一起風,海水就隨著涌浪打進屋裡,大潮時,守礁戰士的衣服、被子都被打濕,鍋碗瓢盆都在屋裡飄起來,一浪高過一浪的海水,嚇得戰士們一天不敢睡覺。

當時邵建民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晨起來記錄一天的事情,由於高腳屋實在太小,只能趴在屋頂,拿著望遠鏡眺望四周。

由於沒有電燈電話,每當夜晚來臨,就顯得格外孤獨,周邊一片漆黑,只有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

守礁之初,海上補給能力有限,官兵們很少能吃到新鮮蔬菜和食品,抓魚成了當時最大的樂趣,不找點事做,在這種極度封閉的環境中,人真的很容易出現精神問題。

不僅如此,守礁隊員們還飽受細菌與缺水的折磨,多數隊員還患上了「爛襠」症。


兩次疊代,英雄輩出


守礁戰士上礁後發出的第一封電報只有九個字:「請首長放心,虎存礁在。」

守礁官兵換了一批又一批,高腳屋也從第一代逐漸過渡到第二代。

第二代高腳屋使用了鋼鐵材料,面積也擴大了三倍多,具有較強的防風,防浪能力,改善有限,但畢竟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儲物和睡覺了。

為了圓滿完成守礁任務,大家苦練各種生活和戰鬥本領,提高孤守礁盤條件下的獨立生存能力。

1992年2月,是駐礁戰士最高興的時刻。

海南省組織的以省政府主要領導和當地駐軍首長為首的巡視慰問團,要來華陽礁慰問演出,剛知道消息,駐礁官兵就開始期待。

此時華陽礁守礁官兵已經住上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第三代高腳屋。

經過不斷改造和建設,海水淡化、雨水收集、食品冷藏、衛星電話、數位電視、網上大學等現代化設施紛紛登上第三代高腳屋。

不僅建築面積比過去擴大了很多,生活條件也得到大大改善,第二代高腳屋則被守礁官兵改造成「廣場」和「菜園」。

守礁官兵最大的樂趣也從抓魚改成了種菜,一顆綠色蔬菜在華陽礁的價值遠遠大於一條魚,官兵笑稱:「抓魚太容易了,種菜才是技術活。」

央視「守衛南沙華陽礁官兵的春節願望」 記者連線節目介紹了華陽礁幾個守礁英雄,其中來自河南鹿邑的張國輝28次守礁,12次春節在礁上度過。

來自河南永城的張勇敢14次守礁,來自山東濱州的許鵬剛和湖南益陽的徐強都是13次守礁。

為了祖國的南大門,守礁戰士把青春和汗水都揮灑在茫茫大海上。


華麗蛻變,變身28萬平方米「海上綠洲」


即便第三代高腳屋面積已經擴展到兩個籃球場大小,但其在衛星圖上仍只能看到一個小點,駐礁條件依舊艱苦。

2014年3月8日,為了徹底解決駐守官兵的生活環境,中國開始在華陽礁礁盤上進行吹沙填海工程,華陽礁變華陽島。

歷時半年,華陽島面積猛漲到28萬平方米,此時三大島還未開工,華陽島面積躍居南沙第三,超過太平島一半。

2015年3月16日,美智庫CSIS稱華陽島進出航道擴展至125米寬,海堤與多個支撐建築完工,擁有3個混凝土工廠,2座直升機停機坪。

華陽島東南角是原有礁盤部署的衛星通信設施,整個島嶼將擁有多個雷達與通信設施,5個火炮與飛彈陣地,還部署了地波雷達陣列,該型雷達具備遠程對海探測和反隱身探測能力。

華陽島吹填成型後建設了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工作大廈、生活用房、小型街道、通信基站、海洋燈塔和發電設施,甚至開闢了大片菜園,建設了多個養殖場。

原先只有兩個籃球場大小的高腳屋,變身4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大型島嶼,昔日幾無防守能力,時刻擔心越南「水鬼」摸過來,現今已是精兵勁旅駐守。

最讓人驚嘆的則是華陽島的綠化。

華陽島海域風浪較大,高大的樹木可以削弱颱風強度,起到防風固沙穩定礁盤的作用,還可以美化環境,形成完整的生態,提升居住舒適度。

中國人敢叫沙漠變森林,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一個個接連變成綠洲,也敢叫海島變森林。

短短七八年就把珊瑚砂吹填而成的人工島變成生機盎然的海上綠島,從最新的衛星和航拍圖可見,今日華陽島除了道路和營房等建築用地之外的面積都被綠色覆蓋。

島上林木覆蓋率超過90%,密度更是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隱藏在樹林裡的設施都看不到了,更別說裸露的珊瑚砂了。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今的華陽島逐漸具備了自然島的生態系統,人工島的痕跡逐漸模糊,這樣的綠化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

綜合相關報導,華陽島綠化如此神速有兩個重要因素。

充足的淡水供應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報導,2016年1月17日一款由廣州先進所研發的柴油發電機組缸套冷卻水廢熱驅動的海水淡化示範系統成功調試出水,這項突破性的海水淡化技術,不僅可以在南海的偏遠島嶼上生產出淡水,還能夠在這裡迅速發展出適宜居住的區域。

這意味著,以往在南海的島嶼上,柴油機大多是為了給雷達和通訊設備等軍用設施提供電力的,如今它們的餘熱就可以淡化海水了。 

報導稱:「有了這項技術,南海缺水的困境就迎刃而解了。」 

一台1000kW的柴油發電機產出的廢熱,每天就可以生產60噸淡水,像華陽島這樣的軍事重地,柴油發電機產生的餘熱就能確保島上充足的淡水供應,綠化也就可以大面積鋪開了。

豐富的綠化經驗

建設海島時,南沙官兵和工程建設人員邊施工、邊科研、邊綠化。

同時,南沙島礁的綠化也採用了大量西沙群島綠化的成功經驗。

西沙群島西沙洲此前是寸草不生的白沙灘,如今全島都是繁茂的木麻黃,錯落分布的大葉欖仁和大片的草海桐、抗風桐、銀毛樹、瓊州欖仁、椰子樹和各種藤科,綠化面積達90%。

西沙洲的許多經驗成功推廣到南沙人工島的綠化上,很多新方案也在西沙洲進行試驗,成功後其它島礁再大規模運用,西沙洲儼然成為了南海島礁綠化實驗室。

華陽島上最多的綠化樹種就是西沙洲生長迅猛的木麻黃,隨著其它樹種的種植,華陽島島礁生態將進一步完善。

從第一代高腳屋,歷經三次變遷到如今28萬平方米的「海上綠洲」,不得不說,駐守華陽礁的官兵艱苦奮鬥,書寫了一曲豪情滿懷的英雄壯歌,為祖國南疆鑄就了一座堅固的綠色堡壘。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