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追夢人憶往昔看今朝 | 特別報導·70年百姓身邊的體育

體壇報 發佈 2022-06-12T19:01:34.050924+00:00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70周年之際,讓我們聽聽那些老體育工作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分享過往,在娓娓道來中感受體育力量。

70年百姓身邊的體育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題詞70周年之際,讓我們聽聽那些老體育工作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分享過往,在娓娓道來中感受體育力量。


體育文獻編纂者

宣長恩:百年籃球鍛造諸暨人的精神力量


多年來,諸暨城鄉以籃球為中心的群眾體育活動長盛不衰。浙江省唯一的「籃球之鄉」,首批「全國籃球城市」是西施故里熠熠生輝的金名片。有一位體育人,用手中的筆,為後來人留下了屬於那個時代的體育印記。他就是宣長恩。

1985年2月,諸暨縣豐山鄉豐木村春節籃球邀請賽盛況

1896年,美國人鮑勃蓋利將籃球傳入中國,很快這個項目就在諸暨落地生根。尤其在新中國誕生後,諸暨的籃球運動進入廣泛普及的新階段。樹球場、建球隊成為鄉風民俗。據統計,1954年全縣農村有籃球場599個,到1960年全縣有籃球場824個,籃球隊973支。宣長恩說:「上世紀80—90年代,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給諸暨的農民籃球運動注入了新的活力,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農閒佳節的球賽也越來越鬧猛,鄉民們自發建球場、辦球賽。

體育社會化是諸暨城鄉普及發展籃球運動的一大特色。據統計1952年-2012年,70年間,諸暨農村自籌資金445.68萬元,組織規模較大的籃球賽115次,先後有2145支球隊參加比賽。值得一提的是,自1996年至2012年,全市籃球場地從1209個增加到2232個,還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

勇敢耿直、爭強好勝的個性孕育出厚重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籃球文化。」宣長恩說,在諸暨城鄉,五一節、國慶節、元旦、春節是諸暨籃球運動的旺季。2001年春節,由宮魯鳴率領的女籃國手下鄉與當地農民男籃角逐,轟動一時。農民籃球運動的氛圍居高不下,籃球人口節節攀升。2011年11月8日,中國長三角全民健身大聯動活動在諸暨舉行,諸暨以2199個球場,4416支球隊,26460人同時打球,創造了同時打球規模最大的縣級市基尼斯紀錄,獲大世界基尼斯紀錄之最證書。

同時,諸暨市籃球協會也當之無愧成了諸暨體育社團中人數最廣泛、活動最頻繁、自籌經費最多、開銷最大的協會之一。如今,籃球是諸暨人生活中割捨不掉的真愛。想知道他們對籃球的狂熱,只要到現場看一場比賽就全明白了!


體育業訓從業者

朱雲兒:數萬群眾夾道迎接占旭剛凱旋


朱雲兒,在開化體育界,他的名字是一個傳說,作為占旭剛的啟蒙教練,得到他的指點是不少舉重運動員的期望。提及如何結緣舉重,那和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密不可分。朱雲兒家住杭州城隍山腳下,小時候常去城隍山看那裡的居民用圓石盤自製土槓鈴健身,漸漸產生了濃厚興趣。1965年五一節,杭州市體委燈光球場舉行舉重表演,促使他萌生了參加舉重訓練的想法。「於是我回家就給八一隊退役的王善興教練寫了信,得到熱情回應。」1966年1月31日,朱雲兒第一次去杭州市體委訓練,當時那片簡易場地只有三副槓鈴,但是他卻練得很起勁。

1969年,朱雲兒從省商業學校畢業後分配到開化縣工作,成為供銷社的一名普通售貨員。為了過「手癮」,他四處搜尋槓鈴的蹤跡。彼時,他並沒有想到,愛好居然能改變命運。1975年,他被借調到縣體委工作,為日後開展舉重訓練創造了便利條件。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新中國代表團一舉拿到了15枚金牌,其中有4枚是舉重金牌。35歲的朱雲兒受到感染,雖然作為運動員的黃金年齡已過,但他把對舉重的感情放在了培養下一代上,開化舉重隊應運而生。

當時沒有經費,鋼板弄圓鑽個洞,弄個鐵棍,就可以舉重了。」朱雲兒說,最早的一副槓鈴還是開化農機廠製造的。後來浙江省舉重屆老前輩葉青高贈與開化舉重隊一副槓鈴,還是朱雲兒專門借輛三輪車就把槓鈴片拉回杭州父母家中。他回憶,回程途中滿心憧憬著小隊員訓練的場景。

朱雲兒是在去南門小學選材時見到占旭剛。當時年僅10歲的小旭剛文氣瘦弱,卻在立定跳遠上蹦出2米10。朱雲兒一眼相中,還將占旭剛接來自己家裡住。1987年,占旭剛被選送到浙江省舉重隊。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後,開化縣像迎接英雄凱旋一樣迎接占旭剛回家。「從華埠鎮(開化縣所轄)到縣城,幾十公里數萬群眾夾道歡迎。從那以後,全縣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舉重熱潮。」二十多年過去,他仍記憶猶新。

如今,由朱雲兒培養的占曉林、占文武、毛晨等也接過師傅衣缽,為開化舉重事業的蒸蒸日上做好「傳幫帶」。


體育活動記錄者

潘良干:體育從配角到主角


體育攝影講究眼快、手快、反應快,一手對焦、一手按快門,還得隨機應變。」已經退休在家的杭城攝影記者潘良干在電腦上點開自己的「私藏」,無數個移動硬碟里封存的是他的工作經歷、過往歲月。

「這是杭馬的前身國際友好西湖馬拉松賽,這是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體工大隊冬訓時的場景,這是第一任洋帥施拉普納率領的國足現身杭城……」潘良干仿佛是一個「寶藏大叔」,那些幾乎被淡忘的故事在娓娓道來中重啟,撲面而來的親切感背後藏著時代的更迭。

潘良干回憶,上世紀80年代,普通職工的工資普遍在三四十左右,一張游泳池的門票卻要5分錢。「那個時候能去彌陀山游泳池游泳是很奢侈了。

相比如今只要在「浙里辦」上點開「浙里健身」服務應用就能享受到全民健身「一站式」服務,曾經的健身活動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或者是在藝術節等文化活動中以陪襯配角身份存在。「杭州上城區定安路燈光球場,下城區橫河燈光球場,拱墅區也有一個燈光球場,在沈塘橋邊上……以前晚上能打球的地方也就那麼幾處。」潘良干表示,儘管當時硬體資源匱乏,但是百姓運動健身的熱情卻十分高漲,尤其是遇到難得一見的大賽,那購票以及觀賽場面堪稱壯觀。

上世紀90年代初,U.I.M. 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在西湖舉行,有來自15個不同國家的賽手們參加了比賽。幾萬慕名而來的觀眾齊聚西湖,只為一睹F1摩托艇的極速風采。而潘良干有幸記錄了當時盛況。

潘良干 攝

據他回憶,當時湖面上摩托艇呼嘯飛馳,岸邊人山人海的觀眾則一路排到了幾十米開外的望湖樓,甚至還有人攀上了梧桐樹和院牆,只為占個絕佳視野。「得益於攝影記者身份,我坐著小船近距離拍攝了驚險刺激的比賽,也見證了那個年代的觀賽熱情。

搞了42年攝影的潘良干曾參與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省運會等各級賽事的報導,也深入街里巷弄記錄下不少群眾健身的火熱場景,通過照片重溫往昔,梳理脈絡,他有著最樸實的感觸:「體育賽事多了,規格提升了,百姓的參與度高了。」


體育場所管理者

鍾廣福:杭州體育館硬體升級情懷不改


‍老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它見證著一座城市變遷。對於很多杭州人來說,提起杭州體育館,那便是相約一起來看球、看展的地方,一句「體育館門口見」便是最好的約定。

「是記憶中的模樣,但是又有些不一樣了。」回憶起杭州體育館,如今已八十多歲的前館長鍾廣福頗為感慨。始建於1966年的杭州體育館,最早是浙江省人民體育館,作為我省首個綜合性體育場館,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馬鞍形懸索結構體育館,因為它的獨特性,1984年出版的《體育詞典》還將它收錄其中。

鍾廣福回憶,杭州體育館一直沒有進行過特別大的翻修,唯一一次是1988年8月8日的八號颱風後。「那次颱風,相信對很多杭州人來說記憶深刻。體育館的頂也被刮掉了。」鍾廣福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排球、桌球、羽毛球、體操等大型全國賽事在杭舉行,比賽地必定是浙江省人民體育館;國外體育代表團來杭訪問,除了遊覽西湖名勝古蹟,外事行程安排中一個環節就是參觀此地。此外,這裡還承辦過CBA2002——2003賽季浙江萬馬籃球隊主場、第十二屆省運動會(成年部)籃球比賽體育舞蹈比賽、華東地區太極拳錦標賽、以及俄羅斯、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家藝術團的演出等體育比賽、文體活動。

但對於鍾廣福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籃球賽,中國隊和美國隊比賽。「杭州體育館早些年看比賽或者文體活動購票還沒有實名制這一說,但只有那次,買票的時候是需要實名的,還需要帶身份證入場,比賽開始後,整個體育館座無虛席,場面極為壯觀。」至於承辦最多的比賽倒是沒統計過,但是印象中應該是籃球比賽。「杭州人很喜歡看籃球賽,大大小小的,職業、業餘的,不僅喜歡看,自己也喜歡打。」

如今,經過亞運場館升級後,它重新對市民開放。14片桌球場免費使用,4片壁球場和6片羽毛球場低收費,實現「惠館於民」,回饋社會。在鍾廣福看來,杭州體育館承載了太多杭州人的回憶,很多以前來這裡打球的,現在已經為人父母,甚至當了爺爺、奶奶。「如今,它更加現代化、國際化了,我當然是希望更多人能來這兒體驗、鍛鍊。


嘉興第一家健身房經營者

邊秋蔚:簡陋器械照樣錘鍊「硬身板」


1987年7月的嘉興,浙江省第一家健身館誕生了。到今年,它已經走過35個年頭。它的創始人是國際健聯大師級教練、中國健美協會健身教練邊秋蔚。

邊秋蔚回憶,1987年時健身房場地只有200平米,後來才擴展到300平米。器械非常少,只有三類且還不標準,無非是木頭和金屬做的臥推架、舉重槓鈴和圓頭鐵啞鈴一類。雖然沒有太多選擇空間,但是健身愛好者視此地為大本營,一來就能練1-2小時,甚至還得排隊鍛鍊。「當時我17歲,最大的66歲。大家都是有序排隊,你練完了下一個上去練。」

那麼,當時的運動愛好者都是什麼造型呢?邊秋蔚笑著說:「那時候屬於我們的時髦就是看到那種李小龍的身材,留著長頭髮或者像史泰龍的身材,留著爆炸頭,然後穿著一件白色彈力小背心,騎著鳳凰牌自行車或者嘉興本地的大雁牌自行車去兜風。」這場景能想像嗎?人家一看,這髮型,這身板,多炫酷!不像現在的訓練衣,都是緊身包裹的。那時候,也沒有什麼運動裝備,要說有,那就是白色彈力小背心加上自己的身材。」

據悉,當時健身房在一樓,但隔著玻璃窗,窗口和大門都擠滿了人往裡看,用他的話來形容,倒是有些像是在動物園裡看動物一樣,饒有興致地張望。「這個場景我如今都記憶猶新,比較有趣。一方面也許是好奇我們在幹什麼,這麼多『壯漢』排著隊,另一方面也是對我們這些器械運動有些陌生,想要了解。」

如今,邊秋蔚仍執著於他的健身健美事業,「過幾天要去溫州、福建等地交流,為我省體育事業發展,我想再添一把力。」


「社會力量辦體育」的

先行先試者

徐炳興:「心橋模式」揭秘社會力量辦體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溫州體操曾有過輝煌,但隨著多重原因,後來逐漸走下坡路。直到2018年,在湖州第十六屆省運會上,溫州體操隊奪得13金14銀13銅。而逆風翻盤的背後,是溫州社會力量辦體育的創舉

1997年,徐炳興創辦新橋第一幼兒園。次年,他偶然看到了電視播放的全國幼兒基本體操大會的比賽,於是,便考慮將這項運動引入幼兒園。自此,一直到2019年6月,新橋一幼連續21年參加全國幼兒基本體操大會,豪取二十一連冠。期間,徐炳興的幼教事業也越做越大,目前,心橋學前教育集團下轄7所幼兒園、2家俱樂部和1所培訓學校共10個教育實體。

在培養孩子們練體操的過程中,幼兒園通過借用溫州體校場地,與其建立了長達9年的合作關係。在此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體校教練的專業指導,進步顯著。這一切,徐炳興都看在眼裡,並與溫州體校進一步合作——成立俱樂部的想法。在主管部門的積極促成下,2006年7月,我國首家以體操類項目為主題的專業體育俱樂部——溫州市體校心橋體操藝術俱樂部成立,徐炳興任俱樂部董事長。俱樂部利用自身機制靈活性優勢,高薪引進人才,聘請國內外知名教練和專家。體校提供訓練場館和訓練器材,負責訓練管理工作,承擔省運會的金牌任務。在此模式的推動下,溫州體操的成績突飛猛進,終於在2018年省運會上取得歷史最佳成績。

另一方面,俱樂部的發展還得益於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這一開創性的政策措施加持。「改革以前,註冊運動員是不能交流,送不出去,導致大量的優秀苗子『窩』在手裡,而其他有需求的省市隊又『望塵莫及』,造成資源浪費。」徐炳興說,改革後,俱樂部的運動員輸送機制打通,運動員有了更多出路,人盡其才。得益於此,俱樂部成立至今,向國家隊、省隊及其他省市隊輸送大量優秀人才。

社會力量的加入,使得溫州打破以往單純依靠各級體校的路徑依賴,通過公私合辦、民辦公助、民間獨資、體教結合等各種方式,實現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雙管齊下,形成社會力量辦競技體育「溫州模式」。


全國體育先進單位

巨化體育:普通員工走向世界舞台


巨化集團,作為全國體育先進單位,職工體育運動蓬勃開展,企業體育運動底蘊深厚。今年5月底開始,巨化職工體育大會開始上演,「職工體育大會是巨化人的體育大聯歡。」巨化集團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潘翔遠表示,「青年職工為這次體育大會還創作演唱了會歌,職工投票選出來的體育大會吉祥物也深受歡迎,大家都來參與,齊心協力,充分體現了『一個巨化』文化。」

2022年,巨化職工體育大會設置了14個大項,50多個小項,預報名人數達3000多人。把時間的指針撥回到61年前,1961年,正是建廠之初,工廠積極響應「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口號,開辦了首屆運動會,「那時候的運動會,設置了100米、200米和400米的田徑項目比賽和足籃排三大球的比賽,有300多人參加。」原巨化體委幹事蔡永紅記憶猶新。1987年,巨化正式與浙江女排「聯姻」,浙江巨化女排的名頭也在全國打響。女排精神振奮人心,巨化人受到鼓舞,在工作、生產方面也齊頭並進,一時間,巨化的企業精神與體育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體。「大家工作之餘,茶餘飯後的話題都離不開中國女排、浙江女排。」巨化內部的排球比賽層出不窮,男女老少皆有參與,成了巨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筆濃墨重彩的體育印記。

1987年,我國從法國引進了地擲球,而巨化是較早一批開展這項新型項目的企業。自那時開始,地擲球運動便在巨化職工中全面開展。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小球管理中心在巨化設立了中國擲球培訓基地。」原巨化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吳憲鋼與有榮焉。2011年,以巨化為框架的浙江省地擲球運動員在全國地擲球錦標賽、精英賽及青年錦標賽中,取得了16個冠軍、19個亞軍、9個季軍等一批好成績,並在大金屬地擲球男子世界錦標賽和亞洲第五屆小金屬地擲球錦標賽中獲得佳績,為省、為國爭得榮譽。

在第十四屆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地擲球項目草地擲球混合三人賽中,由巨化退休職工劉國強、宋素珍、繆新紅為主組成的浙江地擲球隊獲得冠軍

深厚的體育積澱,使巨化的體育人才輩出。良好的體育氛圍也早已成為巨化人的生活方式。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體育運動有它的鮮明映射。幾十年體育之情,巨化人自己的體育盛會,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展示了巨化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企業不斷奮進追求卓越的精神。


監製:郭必文

審核:湯怡虹

體壇報記者:陳素琴 洪漩 丁夢婧 高玲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