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我們的高考

夢農人 發佈 2022-06-14T16:52:52.041266+00:00

轉發分享,這樣,就可以經常看到我們推送了。1曉宇/文90年代高考(網絡圖片)在陰雨霏霏中,又是一年的高考。想起我們高考那一年,已是30年前的事了。和現在的高考相比,我們那時的高考是怎樣的呢?黑色七月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次考試是在1977年。

轉發分享,這樣,就可以經常看到我們推送了。


1


曉宇/文


90年代高考(網絡圖片)


在陰雨霏霏中,又是一年的高考。想起我們高考那一年,已是30年前的事了。和現在的高考相比,我們那時的高考是怎樣的呢?


黑色七月


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次考試是在1977年。1977年10月,中國宣布公布恢復高考的消息,並宣布1977年度高考於一個月後進行。時間非常的緊,也有點倉促,這是唯一一個在冬天而不是夏天舉行的高考。


從1978年開始,高考固定在每年7月7日舉行。這可能考慮到,7月已經放暑假,這時候高考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對正常教學秩序的影響。於是,「黑色七月」也成為60後、70後、80後對高考的代稱。


7月的酷暑是非常難熬的。那時,我們各方面的生活條件還不像現在這麼好,夏天唯一的祛暑工具就是吊扇。一些條件差的地方,連吊扇都沒有,一場考試下來,汗流浹背。那時進考場也不允許帶扇子什麼的,我就帶了一條手絹。下午考完事,整條手絹可以擰得出水。


1994年,南京考生在37度高溫下高考(網絡圖片)


但高考畢竟是自己的事,也是我們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為數不多的途徑。「黑色七月」,頗有點黎明前的黑暗的感覺。黑暗過後,就是光明的時刻。這千軍萬馬的獨木橋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通過者進入高等學府的大門,開始了進入社會之前最後幾年的難忘時光。而落水者,則從此結束了學生時代,開始進入社會,闖蕩人生。


標準分


不像後來高考推行什麼「3+X」「3+2+1」名目繁多的改革,我們那時的高考就簡單的「文理分科」。語文、數學、英語是無論文科還是理科都必考的科目。區別是,文科考政治、歷史、地理,理科考物理、化學、生物。但9門功課,都要進行畢業會考,否則拿不到高中畢業證。


我們那時的高考實行標準分制度。標準分的計算比較複雜,雖然經過當年的高考,但對標準分的計算方式至今一知半解。


1991年四川高考准考證


但對標準分的原理,我們是非常清晰的。高考作為一種選拔性考試,和排名有關,和原始分關係不大。原始分最大的弊端,是你不知道自己在所有考生中處於什麼樣的排名。


舉個例子,某個考生數學考試99分,看起來很高了是不是?但如果當年數學平均分是100分,99分就在平均分以下,屬於不及格。某個考生語文考了60分,看起來很低,但如果當年平均分只有30分,60分就是妥妥的高分了。


1991年遼寧高考准考證(網絡圖片)


標準分,可以讓你知道,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例如,你考了900分,恭喜你,你是全省第一名,900分,全省只能有1個。如果你考了800多分,你是妥妥的學霸,已經把98%的學生踩在腳下。當然,標準分也有弊端,作為考生,你基本無法逆向計算你的原始分數。不同省份的分數,沒有可比性。


「蒙志願」


當年,我們填志願是在兩次模擬考之後,高考之前。怎麼填?其實心裡一點底都沒有。


首先,對自己未來高考會發揮得怎樣沒有底。模擬考畢竟不是高考,高考才是「一考定終身」。我身邊就有兩個同學,兩次模擬考都進了全縣前10,但高考卻因為緊張,馬失前蹄,一下跌到全縣50名之後。


1997年,北京某高考考場啟封試卷


也許因為兩次模擬考分數穩定,而且排名非常靠前,老師鼓勵他們把重點放在第一批本科志願上,而且要填報清、北之類的名校。而問題恰恰出在這裡。第一批本科志願雖然可以報多個學校,但真正管用的只有第一志願。第二志願約等於沒報,第一志願落空後,你的分數再高,人家也不會考慮。說實話,我覺得挺不公平的。


最終的結果,是那兩個同學以高於一本30分左右的分數,被第二批本科院校第一志願錄取。


1994年,三位考生高考前最後衝刺(網絡圖片)


其次,當年其實挺懵懂的。面對一大堆的學校名字和專業名稱,整個腦袋都是大的。即便問身邊的老師和家長,很多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那個年代大學還是精英教育,「大學生」就是「天之驕子」的代名詞。大家不熟悉也是正常的。


所以,填報志願很大程度是在「蒙」,在碰運氣。有個同學喜歡旅遊,高考果斷填報了「考古」。他以為今後就可以以工作之名到全國各地名勝古蹟「考察」了。


2013年高校錄取開始實行「平行志願」,第一批次可填報五到六個志願,均為並列關係的「第一志願」,考生只要合理填報都能被第一批次院校錄取,考生的選擇也多了,這無疑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考生利益。


1995年成人高考錄取通知書


「天之驕子」


「天之驕子」作為大學生的代名詞,也已經走進歷史塵埃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時首次招生只有27萬人,1978年增至40萬人。此後20多年裡,高校招生人數都是緩慢增加。我參加高考的1994年,大約有253萬人報考,錄取90萬。這個錄取率,是包括本科、大專、中專的人數。


當年高考雖然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非常艱辛,但大學基本免費,在國家公務員條例出台之前,還大多包分配。社會重視,大學生也有尊榮感。那是一個大學生的「黃金時期」,「天之驕子」的稱呼實至名歸。


90年代高中生合影透出濃濃的質樸(網絡圖片)


高考分水嶺出現在1999年。那一年開始,各大高校迅猛擴招,讓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當年招生人數達到160萬人,此後年年猛增。2001年錄取率首次突破50%,錄取260萬人。


而2021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為1078萬,而全國普通、職業本專科共招生1001.32萬人,以此測算,高考錄取率達到92.9%。


能在大學門口拍照是每個高中生的夢想


大學生越來越多,「天之驕子」的光環早已消失,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200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212萬,此後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據統計,2022年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將首次超過1000萬達到創紀錄的1076萬,大學生們將面臨瘋狂內卷。有人戲稱「天之驕子」早已變成「天之叫花子」。


能在大學門口拍照是每個高中生的夢想


即便如此,高考依然是我國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接受高等教育,依然是廣大學子孜孜以求的夢想。時代總在不斷變化,也總有新的機會。漫長的黑夜終將過去。拼搏,進取,永遠是每個時代的主旋律。無時不刻給自己充好電,武裝好自己,做好充足的準備,我們終會迎接新時代。


您的高考經歷是怎樣的?歡迎留言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