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說阜新之七:「喇嘛燉肉」能否成為阜新的美食代表

阜新老郭 發佈 2022-06-14T19:32:53.154052+00:00

在吃貨眼中,旅行又是一場美食鑑賞之旅,換句話說,城市的代表美食,就是最好的風景。老郭就是此等吃貨,25年前,老郭去了兩次延吉,啥景色也沒看,吃了兩頓「狗肉水餃火鍋」就回來了。

@話題大發明家

所謂旅行,不過是看看人間風景,品嘗人間煙火味。

在吃貨眼中,旅行又是一場美食鑑賞之旅,換句話說,城市的代表美食,就是最好的風景。要不,為啥把「食」放在旅遊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的第一位呢?

老郭就是此等吃貨,25年前,老郭去了兩次延吉,啥景色也沒看,吃了兩頓「狗肉水餃火鍋」就回來了。2000年的時候,老郭在洛陽住了半個月,除去逛了洛河、牡丹公園,淨喝胡辣湯了,幾大派弄了個門兒清……

有人說了,老郭你喜歡探秘各個城市的代表美食,那你說說,哪個菜品能代表阜新的餐飲文化?

老郭認為,如果說哪個名菜能代表厚道阜新的美食文化,傳承了300多年、源自佛門的蒙古貞民間養生美食一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評出的阜新八大美食之一的喇嘛燉肉,一定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老郭給諸位老師及美食家分析一下。

第一個,喇嘛燉肉屬地域特產,只有在阜新才能吃到,別無二家。

老郭曾考察過,喇嘛燉肉這道菜,無論是阜新的近鄰奈曼旗、庫倫旗,遠點的承德、烏拉蓋、白音華,還是遠隔萬里的西藏、青海、四川,都難以品嘗到這個與藏傳佛教文化有關的菜品,可一到阜新,阜蒙縣蒙古方飯店、海棠山腳下的三嫂農家院、王府鎮街里的飯店、德惠寺的食堂,都有地道的喇嘛燉肉。

到了佛寺鎮更不用說了,不談家家戶戶自己做,瑞應寺周邊的大小飯店就沒有不做喇嘛燉肉的,尤其以巴音谷山莊和佛寺慶華酒店做的更為正宗。

啥原因?

喇嘛燉肉的製作技藝是瑞應寺的始祖活佛桑丹桑布於十七世紀,在蒙古貞的一個與世隔絕的深山山洞裡創造發明的,由在瑞應寺居住的喇嘛們口授相傳,由阜新佛寺慶華酒店的經理哈斯高娃,漢名白玉華,研發並推向民間的一種美食。由於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鍋燉、大盆盛、大碗裝。天長日久,喇嘛燉肉在適應多人用菜的環境下,便逐漸產生了,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喇嘛燉肉研傳至民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和喜愛,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區,喇嘛燉肉已成了蒙古族人家待客的一種驕傲。

明白了吧,只有在阜新這個蒙漢雜居之地,藏傳佛教文化、草原文化、移民文化融合之地,才能品嘗到此等美食。


第二個,蒙古貞美食體現的是不加雕琢、自然本味,喇嘛燉肉以其鮮美、樸素、粗獷、濃郁、卻蘊藏著誘人真味的特點成為蒙古貞美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正如一些朋友所講,喇嘛燉肉可謂來自民間、創自佛門、盛於民間。最早,蒙古貞群眾遇有給老年人祝壽或老年人過世及舉辦大型集體活動祭敖包、「商什」等和寺廟舉行廟會,為群眾和寺廟施膳時,要燉「胴侑」招待。燉「胴侑」,即把肉切成三指寬厚,白菜去葉切成火柴盒大小的塊狀,放進大印鍋里, 再加上桂皮、陳皮、丁香等各種調味品,用文火燉三個小時以 上,即可食用。食用起來有酥而不膩,香嫩可口的獨特風味。可惜因當時條件有限,在寒冷的冬季白菜不宜保存。

後來,移民墾荒的關里人來到蒙古貞大地,帶來了豬肉燉酸菜,可天一熱,酸菜就臭了,也不宜存放。

這時,瑞應寺的喇嘛通過摸索,研究出了酸菜的「升級版」一一咸白菜,即以當地盛產的白菜為原材料,配以食鹽醃製而成,整個過程需要在食鹽的用量、醃製器皿、通風狀態、室溫、室內濕度等多方面嚴格把控,由於整個過程為緩慢醃製,用時必須達一年以上,所以不但可以長期存放,還保障了菜品所需的口感。由於豬肉浸透咸白菜,白菜充滿肉味,亦含有干白菜、白菜、酸白菜的混合味道,從味道上具有東北菜的香而不膩的口感,從視覺上,白菜上面鑲嵌著5厘米見方的肉塊,也是其它菜品中少有的搭配,極具衝擊力。

用句沒文化的話說就是:斤造、解饞!

用當地蒙古族老鄉的話說:淡淡的自然情調,濃濃的草原氣息,質樸清新的鄉土風味。


第三個,喇嘛燉肉健康、養生、綠色。

首先,喇嘛燉肉里的咸白菜是獨一無二的,像四川泡菜一樣,簡單、實用。喇嘛燉肉里的咸白菜一般選用1——5年的,用秘法炮製的大白菜經過歲月的「發酵」,去除了水分,保留了營養,與豬肉和10多種蒙藥(如金盞花,瑞應寺附近大量種植。有的用,有的不用。)藥材配置,煮出的湯不但味美絕倫,令人叫絕,而且清熱解毒、養生保健。

喇嘛燉肉里的豬肉,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溜達豬肉,五花肉與精瘦肉按比例合理搭配烹飪,保證整鍋菜品的肥肉與瘦肉的比例,讓肥肉的油脂在烹飪過程中被白菜吸取出來,漂浮在菜品上層,與菜品分離。在食用過程中,肉品中已經不再含有動物油脂,所以品嘗起來肥而不膩,香甜可口,保證攝取營養的同時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符合健康膳食標準。


第四個,喇嘛燉肉不是獨立存在的,是蒙餐的一大創新,具有完整的美食文化。1、主食:有貓耳朵湯、蒙古貞餡餅等。蒙古貞餡餅是阜新地區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據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麵制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干烙水烹的方法製成。明末清初,餡餅麵食從民間傳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為用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經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餡細為特點,烙制後形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透過餅皮可見裡面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 蒙古貞餡餅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貴客的主食,與喇嘛燉肉是絕配。2、蒙古貞鹹菜:具有酸、鮮、爽的特點。食材來自當地山上、田野的野菜,綠色無污染,是喇嘛燉肉的配菜。


第五個,作為阜新蒙古族的傳統菜品,喇嘛燉肉既體現了本地群眾好客、直爽的性格,又有其神秘感。

吃過喇嘛燉肉的人都知道,其做法十分獨特,直徑1米的大鍋文火燉上幾個小時,正宗的一般用柴火;其吃法更為過癮,以特大號海碗盛放在桌中心,大家圍坐,眾目所視,先每人一個二大碗湯,開胃健脾,然後大塊吃肉,湯上飄著油花,香甜可口,十分解饞,很多人都是吃一碗「喇嘛燉肉」,卻喝了好幾碗的肉湯。大有殺大豬、吃大菜的氣氛。

沒吃過喇嘛燉肉的人都納悶,喇嘛也吃肉嗎?甚至有一年,在阜新市西山賓館正門東邊的公交站點廣告宣傳牌上,還把「喇嘛燉肉」寫錯為「喇嘛肉」,就是現在,還有人說錯,令人「害怕」不已。

這些,都緣於喇嘛燉肉的神秘。佛在經典上講,「藏傳佛教的修行者喇嘛」(高寒地區,菜草不生,我以慈悲願力故化現肉食,並無命根),也就說這個喇嘛,他們那的修學環境,那個地方,沒有莊稼,沒有糧食,他們那個民俗就是吃肉類生存。瑞應寺屬藏傳佛教,因此這裡的僧侶,也就是喇嘛也可以吃肉的,並且發明了喇嘛燉肉這道菜。


怎麼樣,朋友們,如果您到厚道阜新來做客的話,可千萬別錯過這道別無二家的阜新特色菜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