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我他的,《獅子山下的故事》中的兩地情

廣電獨家 發佈 2022-06-16T05:32:48.261166+00:00

以小人物記錄大時代的《獅子山下的故事》,既有俗世煙火的日常,也有時代風雲的大潮。6月12日,由吳錦源執導,黃覺、胡杏兒、李治廷、謝君豪、吳千語、樊亦敏、周柏豪、熊黛林、譚耀文等主演的《獅子山下的故事》登陸CCTV1和騰訊視頻。

以小人物記錄大時代的《獅子山下的故事》,既有俗世煙火的日常,也有時代風雲的大潮。



6月12日,由吳錦源執導,黃覺、胡杏兒、李治廷、謝君豪、吳千語、樊亦敏、周柏豪、熊黛林、譚耀文等主演的《獅子山下的故事》登陸CCTV1和騰訊視頻。


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它橫跨重要時代節點,串起兩代人奮鬥經歷,是宏觀與微觀、時代與個人、家庭與國家、故事與歷史的多元同構敘事,並最終以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劃下圓滿句點。


▍小中見大的「編年體」敘事,時代巨變中講述人倫溫暖


這是一間再普通不過的港式茶餐廳,每天食客摩肩接踵,餐廳人聲鼎沸,分切燒鵝和叉燒的聲音從後廚悠悠傳來,電視裡則播放著中英雙方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李高山、勞金、羅一同,是這家「好兄弟」茶餐廳的聯合合伙人。


《獅子山下的故事》無疑帶有濃郁的懷舊氣質,它巧妙地將港人的集體記憶融入到故事的敘事中,以直觀生動的影像重建屬於香港的獨特歷史,喚醒關於香港人的認同意識——


場景設置上,老舊的街道,簡陋的茶餐廳,逼仄的居住環境,都是上世紀80年代香港市井生活的原貌,折射出物質生活的相對匱乏;人物設定符合歷史原貌,既有內地親友來港投奔,也有歷經父輩拼搏已小小富裕的生意人,更多的則是靠雙手勤勞致富的普通底層人民;鏡頭語言也別具一格,它用緩慢的長鏡頭、微微泛光的暖色調,勾勒出韻味悠長、自帶濾鏡的上世紀80年代。



更重要的是,《獅子山下的故事》洋溢著人倫溫暖——沒有後現代社會的原子化與冷漠感,它所描述的香港社會是溫情脈脈的,傳遞出對傳統人際關係的無盡懷念。


《獅子山下的故事》描摹了一幅彼此有愛、互幫互助的生活圖譜——


李高山、勞金、羅一同共同開一家茶餐廳,李高山和羅一同出資,但暗地裡卻為好兄弟勞金留了股份;佛山妻子梁歡來港投奔,兩人相敬如賓,打算在香港補辦婚禮;鄰里互幫互助,每天茶餐廳打烊後,李高山都把剩下的麵包茶點放在門口,免費提供給流浪兒童自取。


尤其是李高山去世後,勞金和羅一同兩兄弟,和已經打算離職的夥計們重新回到茶餐廳,像往日一樣忙前忙後,幫助梁歡渡過難關。「香港這座城市總會接納你」的台詞,在守望相助中熠熠閃光。


擅長小中見大,《獅子山下的故事》還試圖搭建從1984年到現在的編年體敘事——


從《中英聯合聲明》公布到香港回歸,從金融風暴到申奧成功,從非典疫情到全球金融風暴,《獅子山下的故事》串聯起過去30多年最具歷史節點意義的時間軸,把這些重大事件儘量巧妙融入故事之中,以人物命運浮沉折射時代變遷,見證回歸前、回歸時、回歸後的驚天巨變。



如開篇茶餐廳里,《中英聯合聲明》讓「好兄弟」茶餐廳發生「地震」——羅一同的妻子、港式靚太甄茜美打算移民,土生土長的羅一同卻不願離開香港;合伙人的去與留懸而未決,李高山和他的茶餐廳也面臨著關停的結局。


「敘事的衝動就是尋找失去的時間的衝動,其本質是對神秘的、易逝的時間的凝固與保存。」從這個角度看,以小人物記錄大時代的《獅子山下的故事》,既有俗世煙火的日常,也有時代風雲的大潮,兩者富有張力地交織在一起,賦予了作品為時世、時代而著的正劇風貌,也留下了關於香港回歸的人文迴響。


▍保育香港城市內在肌理,「以人代史」重溫「獅子山精神」


與其他港劇不同,《獅子山下的故事》的敘事視角與技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上文提到的人情味,《獅子山下的故事》更具平民化與群像化特徵——


千篇一律的警察、律師和富商不再是故事主角,《獅子山下的故事》把鏡頭對準港式茶餐廳的普通人家,記錄兩代人的命運跌宕。其劇集前半段聚焦勞金、李高山、羅一同三兄弟白手起家,克服經濟起伏、員工辭職、債主上門等重重困難,共同經營茶餐廳的往事;隨著時間推移,茶餐廳第二代登場,他們之中有中學教師、醫療護士、報館記者等,經歷代際衝突,最終親情和解。


各具性格特徵,又富於魅力的平民群像,則是《獅子山下的故事》在人物塑造上的藝術追求。如兄弟茶餐廳的燒臘師傅勞金,人送外號「老叉燒」,曾靠一隻勞力士金表抱得美人歸,好賭成性輸掉家產,後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李高山敦厚老實、善良仁義,對妻子、對員工、對兄弟、對街鄰都報以善意;羅一同則是有情有義、樂天知命的香港人,為人風趣幽默;甚至就連「社會人」混混大富貴,也是外表囂張、蠻橫無理,實則重情重義、豪邁疏財。



茶餐廳第二代也極富個性特徵,展現了當代香港年輕人的萬千風貌——羅一同的兩個兒子羅梓良、羅梓康天然帶有新時代氣息,他們通過良好的高等教育邁向中產階層,是香港有為年輕人的代表;街坊田思思則是出身寒門的過氣女星,她性格看似蠻橫無理,卻也隱藏著難以言喻的原生家庭問題。


如劇名一樣,《獅子山下的故事》試圖重溫香港精神,即「獅子山精神」。眾所周知,「獅子山精神」是香港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自1970年代《獅子山下》問世後,「獅子山精神」被指稱為刻苦耐勞、同舟共濟、永不言敗的拼搏及團結精神。


刻苦耐勞、樂觀向上的「獅子山精神」在幾個主要人物身上都有體現。如羅一同,父親早逝,母親獨自一人帶著他和妹妹,為此他初中放棄學業,勤學苦做,在20歲時便成為西廚助理;李高山也是極富人生韌勁的典型香港人,劇中遇到煩心事,他總喜歡爬上太平山看維多利亞港,再信心滿滿地走下去;還有新港人梁歡,在李高山意外去世後,她扛起了家庭經濟重擔,把兩個子女撫養成人,待到香港回歸,也是苦盡甘來。



具備文化自覺的《獅子山下的故事》,借用「以人帶史」的中國傳統敘事手法,塑造典型的生命個體形象,描摹兩代人生活水漲船高,反映香港30多年的滄海桑田。這不僅形象地揭示了香港回歸祖國後給香港人民帶來的福祉和美好前景,也側面地強調了,只有普通勞動者才是香港的主人公——正因一代又一代普通香港人夜以繼日,才有了「東方明珠」的繁榮穩定。


▍搭建茶餐廳獨特場域,描摹內地香港「兩地情」


要論香港知名文化標籤,港式茶餐廳必居其一。在敘事場域的選擇上,《獅子山下的故事》別出機杼,把故事的主題放在了面積不大、陳設老舊但又鄰家感滿滿的茶餐廳里。


如主創所說,香港人對茶餐廳有著特殊的感情,它參與著香港人的喜怒哀樂,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作為串聯起兩代人的載體,茶餐廳是最能展示香港老百姓不同生活側面,最貼近香港人和事的文化表現。


某種程度上,茶餐廳就是香港文化的縮影——它是食肆,融合了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和西方文化;它靈活多變,隨著外界環境變化而求生欲滿滿,像極了香港人;它對所有人敞開大門,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能在茶餐廳找到飽腹的一席之地。



更妙的是,《獅子山下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方式,濃縮社會百態,加深了劇作的人文深度與歷史感。它從港式茶餐廳的「大家庭」視角出發,以茶餐廳成員命運變遷來折射大眼界、大情懷、大道理;同時,內地與香港的「兩地情」也通過小小的港式茶餐廳展現出來。劇中的梁歡、甄建華、謝飛或在香港結婚生子、或落地生根,香港與內地的人們早在這片熱土上互相纏繞、不分彼此,親如一家。


從平台角度看,《獅子山下的故事》是騰訊視頻對主流題材的再度試水。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伊波拉前線》,再到《獅子山下的故事》,騰訊視頻履行平台責任,抓住重要時間節點,接連推出立意高、反響好、三觀正的主流作品。


時代是什麼?時代是每一個生動的人,是每一張遠遠近近的面孔。橫跨30多年歷史的《獅子山下的故事》,讓普普通通的香港人錯步上前,構成對歲月的深情回眸,也向未來展開無限憧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