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擁有同理心,收穫良好的人際關係

曾經叫夏純 發佈 2022-06-16T19:48:02.427621+00:00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在單位被領導批評了一頓,但這個事情明明不是你的錯,你非常氣憤又不敢跟領導理論,回家後你氣憤地跟你的愛人講起這件事。你還沒講完,你的愛人就跟你說:「沒辦法,誰讓人家是領導呢,你只有忍了。」或許說:「這個事情你也有不對的地方,你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在單位被領導批評了一頓,但這個事情明明不是你的錯,你非常氣憤又不敢跟領導理論,回家後你氣憤地跟你的愛人講起這件事。


你還沒講完,你的愛人就跟你說:「沒辦法,誰讓人家是領導呢,你只有忍了。」或許說:「這個事情你也有不對的地方,你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做。」你聽了這樣的回答,是不是氣得要罵他,然後說不定你倆就吵了起來。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指出,你愛人的這種行為叫做:缺乏同理心。


《非暴力溝通》被稱為溝通聖經,作者在這本書中不但跟我們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就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還跟我們講了四要素在溝通的另一部分的應用,那就是帶著同理心來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

01


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所謂「同理」就是帶著尊重來理解他人的經歷。我們常常有強烈的衝動想給他人建議或安慰,或是解釋自己的立場和感受。


同理則邀請我們清空先入為主的想法,全身心地聆聽他人。同理心要求我們不去做什麼,只是在那裡,同理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大街上,有一位老人正在乞討,在他的身邊放著一塊牌子,上面寫道:「我什麼也看不見。」


有一位詩人經過此地,問老人收穫如何,老人說:「我什麼也沒有得到」


詩人於心不忍,他悄悄地拿起了筆,在牌子上加了幾個,牌子上的字變成了:「春天來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


晚上詩人又經過此地時,特地問了老人收穫如何?老人說:「不知道為什麼?下午給錢的人很多。」


為什麼呢?就因為同理心。詩人同理了老人,知道了他的背後的需求,然後又把他的需求通過牌子上字傳遞給了路人。


路人看到了老人的需求,春天了,老人看不到奼紫嫣紅的春天,路人願意對老人施以援手。


具有同理心很重要,它能讓你愛的人覺得你很理解他,懂他。同時同理心能帶給我們很多力量。

02


我們為什麼要做到有同理心呢?因為同理心能帶給我們很多的力量。


一、同理心有療愈作用


安德森女士是一所小學的校長,有一天,她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有一個小姑娘在她的辦公室垂頭喪氣地等著她,她走到小姑娘面前,小姑娘隨即問她:「安德森女士,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仿佛做任何事都會讓別人受傷,可你原本不想傷害任何人。」「有啊!」安德森回答說,「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小姑娘開始跟她講自己的遭遇。


當時安德森正準備去開會,她很著急,一會議室的人都在等著她,但是小姑娘卻跟她說:「安德森太太,我不要你做任何事,我只要你聽我說話。」那一刻,安德森太太感到自己收穫了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課,是一個孩子教會她的,那就是帶著同理心傾聽,有著療愈的力量。


就這樣,安德森太太決定讓一屋子的大人等一等,她陪著小姑娘,讓她講完了她想講的所有的話。


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中,小豆豆是一個有多動症的問題兒童,她第一次來到巴學園時,校長聽她講了一個下午的話,這讓小豆豆覺得重來沒有人這樣聽她講話,校長還聽得津津有味的,不停的問後來呢後來呢,校長的同理心讓小豆豆覺得他特別的懂她又理解她。小豆豆在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辜負校長的理解與信任。


二、在緊張和危險的情況的情況下,同理他人或許可以避免潛在的危險。


在書中,有一個女學員跟馬歇爾分享了她的一個經歷。她在一個貧民區的學校教書。一般她們都是在學生放學後立刻離開學校的,但是這一天,因為她要給一個學生補課,離校遲了,一個年輕的男子闖入了教室,命令她把衣服脫掉。


在緊急的當口,女教師想到了非暴力溝通。她看到那個男子因緊張而渾身顫抖。


老師:我感受到你非常害怕。


年輕男子:媽的,你沒聽見我的話嗎?快脫了你的衣服。


老師:我感受到你現在非常生氣,你想讓我按照你的話去做。


年輕男子:我說了,把衣服脫了。


老師:我聽得出來你很想我這麼做,同時,我希望你知道我有多麼害怕、多麼難受,如果你願意離開這裡而不傷害我,我會非常感激你。


年輕男子:把你的錢包給我。


這位老師立刻把錢包給了年輕男子。


就這樣這位老師用同理對方的感受和需要讓自己免遭暴力侵害。


三、當對方說「不」時,嘗試去體會對方在說「不」背後的感受和需要。或許他們說「不」並不是為了拒絕我們,而是背後有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書中有一個故事,是馬歇爾請他的學員跟他一起去吃冰激淋。他的一位學員一口拒絕了他:「我不去。」


馬歇爾問她:「你好像有些生氣,是嗎?」


「不,我沒有生氣。我只是不想每次一張嘴說話就被你糾正。」


原來是上課的時候馬歇爾總是會糾正學員的溝通方式,這位學員怕在外面吃東西他也會這樣讓她難堪。馬歇爾用同理心去感受學員的背後的需要,他知道了她並不是真的想拒絕他。


以上我們講了同理心的力量,下面來講講怎麼樣才能做到同理別人。

03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同理別人呢?只要我們能做到以下四點就可以了。


一、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管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聆聽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比如,當你的另一半說你「和你講話有什麼用?你從來不聽?」一般人聽到對方說這句話時,是不是覺得對方在指責你?你的回應可能為自己辯解。這樣你的傾聽到的是對方的想法,你認為他的想法是要指責你,這樣你就會不高興。


你應該傾聽他的需要,你要確認他此刻的需要是什麼?你可以這樣回應他:你感到不高興,是因為你需要被聽見,是嗎?


這樣的回答是你聽到了他的心聲而不是,他指責你有過錯。你的心情就會不同。


二、複述。就是複述對方的話,將我們的理解反饋給對方,讓對方知道我們已經完全領會了他們的意思。這樣做的目的是當自己還沒有真正聽明白對方的話時,複述可以給對方更正的機會。


還有複述可以讓對方放心,證明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了。有一位學習了非暴力溝通的志願者,來到醫院幫助護士跟一位生病的老人溝通。


護士們告訴他,老人的病情並不嚴重,只要服藥就能好轉,但她整天一個人坐在房間裡反覆地念著: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


你的意思是你不願意活下去了?志願者同理了老人。老人很驚訝,她停下來,仿佛鬆了口氣,接著她訴說了從來沒有人明白她是多麼痛苦,這位志願者持續地反饋著重複著老人的意思,說著說著兩人越來越親熱,最後手拉著手坐到了一起。


後來老人開始吃飯、服藥,精神狀態也開始好轉,這是護士們怎麼勸也沒有的效果。老人覺得自己的需要有人能懂了,那就是有人能夠聽見她內心深處的苦痛。

三、持續同理他人。就是在關註解決方案或提出請求前,讓對方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不然會讓對方覺得你對他的感受和需要不感興趣,只是要急於擺脫或解決他們的問題而已。


比如一位母親說:我的孩子簡直難以理喻。不管我要他做什麼,他都不聽。


這時我們可以說出她的感受和需要:聽起來,你很傷心,你希望找到辦法和兒子好相處和溝通。


這樣她或許會反思:也許這是我的問題,我總是沖他大喊大叫。


這時你可以回應:你是否很內疚,你希望能更多理解你的孩子?


就這樣充分地同理她,她才能充分表達自己所有的感受,直到她輕鬆下來。


四、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同理他人時我們該怎麼做?這是說我們無法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無法也不想同理他人。這時我們要承認自己正處於痛苦中,無法同理他人,這樣別人知道了我們的痛苦,或許可以來同理我們。


聯合國前秘書長哈馬舍爾德曾說:你越是忠實地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外面的世界。


書中作者說了一個小例子,有一天因為工作上的事,作者非常憤怒又難過,情緒非常的糟糕。回到家後,看到孩子們正在打架。


他沒有力氣再去同理他們了,便大聲吶喊道:我現在很難受,真的不想來管你們打架的事情了,我只想要安靜一會兒。


這時他年僅9歲的大兒子停下來問他:你願意和我人說說嗎?


他沒有對孩子們大喊:你們怎麼回事,你們就不能乖一點嗎?我在外面辛苦了一整天才回到家啊。


作者不帶指責地談論自己的痛苦後,他的孩子卻能來同理他了。


以上就是我們學習同理別人的四點。不管別人用什麼樣的言辭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只要聆聽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然後根據我們的理解來複述,以確保我們的理解是正確的,接著可以持續同理他人,直到他人被充分同理後再來關註解決方案,最後是我們自己也需要同理,不然我們無法同理他人。

知道了什麼是同理心和同理心能給我們帶來的力量,最後還學習了怎樣才做到有同理心。當你能把這一切應用到生活中時,你會發現同理他人,並得到他人的同理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