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被捧了10多年,大部分人對其有誤解

廣聯達新建造 發佈 2022-06-17T04:08:58.360651+00:00

回顧國內BIM技術10多年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BIM萬能論到BIM無用論,再到現在應用BIM的項目遍地開花。如今,BIM技術已得到廣泛地應用,大到北京大興機場這種大規模、設計較複雜的大型工程,小到安置房這種中小型項目,都離不開BIM的身影。

回顧國內BIM技術10多年的發展歷程,從最早的BIM萬能論到BIM無用論,再到現在應用BIM的項目遍地開花。

如今,BIM技術已得到廣泛地應用,大到北京大興機場這種大規模、設計較複雜的大型工程,小到安置房這種中小型項目,都離不開BIM的身影。

然而,行業中對BIM價值的質疑聲也從未間斷,正所謂,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BIM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即使幹了很多年BIM工作的人,也可能並沒有領略BIM技術的精髓。

就像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就是比特幣,然而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一種應用形式,兩者並不能劃等號。

BIM的價值絕對不只是關鍵點模擬、碰撞檢查、可視化呈現,模型更大的價值是信息的載體。

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聊很多人都存在的BIM認知誤區

01、誤區一:BIM就是3D建模

大家都知道,BIM技術的落地離不開建模,很多剛剛入行的BIMer認為搞BIM就是3D建模,這顯然是非常片面的理解。

提到BIM,專家學者一般都會提醒大家: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而不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是利用數字模型進行建設項目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我們要生產那個建築數字模型,雖然BIM模型也是BIM過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有些人往往過於追求模型,比如,如何把模型建得更好看、如何把模型建得更細緻、如何把3D圖渲染得更好看。因此國內外廠商就爭相推出五花八門的BIM軟體,在軟體選型上也會浪費大量時間。

BIM該如何支持設計、施工、運維決策和實施,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BIM既是過程,也是模型,歸根結底BIM的價值在於其數據,如何運用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最終,通過數據分析智能決策,實現全部項目的精細化管理,從而提高公司的效益。

所以,BIM不能僅僅停留在模型上,還要和現場應用相結合,干BIM不僅要會建模,還要會用模。

現階段「會建模」的人很多,但是「會建模還會用模」的人卻很少,運用模型需要現場的管理經驗,這就要通過大量實際的項目去鍛鍊培養。

02、誤區二:BIM是單部門的事情

施工企業在推進BIM應用的過程中,剛開始會有這樣一個誤區,他們往往將BIM作為一個獨立部門來設立,認為BIM是一個部門的事情,單獨成立一個部門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這個部門的人員往往都是學歷較高的大學生,所有的BIM工作量都集中在他們身上,他們對軟體的操作非常熟練,但是沒有真正的現場應用,對施工的業務了解也不夠深,這就造成BIM應用只停留在表面,而難以真正落地。

一個偌大的企業面對無數的項目,只靠一個BIM部門來支撐顯然是不夠的。

BIM技術的初衷是實現項目全生命期的信息共享。如果只是一個部門來搞BIM,顯然很難實現。

BIM技術應用推廣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工程,從項目應用到企業管理、從BIM工程師到BIM經理的人才培養、從單專業應用到全專業的協同應用,從施工階段基礎應用到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應用。

隨著BIM技術應用實踐的不斷深入,BIM技術服務能解決各個業務場景、業務痛點成為了行業共識,要真正推行BIM,必須要提升整個項目體系中人員的素養,要求全員學習掌握BIM,全員參與信息共享,最終實現「設計—施工—運維」全生命期BIM應用。

03、誤區三:BIM不需要標準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其中就提到:推動智能建造標準化,完善建築信息模型技術(BIM)、施工現場監控等標準。開展城市標準化行動,健全智慧城市標準,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可見,BIM標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據《中國建築業BIM應用分析報告2021》中顯示,從5年的調研數據來看,BIM應用的項目範圍持續提升,業務範圍也不斷擴大,行業對BIM技術的整體認知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當前我國的BIM應用水平參差不齊,亟需通過立規矩、定標準來規範BIM的發展,從而適應未來的行業變革。

各個環節存在信息孤島,數據不協同,並且沒有統一的標準是企業推進BIM困難的重要原因。

讓信息與數據,在項目全生命周期每個環節、每個角色之間,順利、高效地傳遞是就是建立BIM標準的核心目標。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有全面的、可靠的、相互關聯的BIM標準體系,這樣才能發揮BIM技術的最大價值。

04、誤區四:BIM只是花架子

BIM在國內發展了10多年,質疑聲從未間斷,很多人認為BIM沒有用,只是個花架子,只是申報獎項的排面工程,沒有實際的價值,沒有BIM的時候一樣幹活,其實這裡有很大的誤區。

沒有電燈泡的時候人也照樣生活,沒有導航的時候人也照樣走路,沒有微信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交流。但是並不能否定它們現在的價值和意義。

中建八局作為BIM應用的先行軍,其正在施工的2000餘個項目,不同程度地應用了BIM技術,在施項目BIM技術應用占比約為91%。

工程項目實踐表明,通過BIM技術的引進、應用與研發,有助於實現傳統業務領域的精細化管控。

無論是設計階段還是施工階段,如果沒有採用BIM技術,很多結構複雜、環境複雜工程的設計管理工作和施工管理工作就做不好,甚至是做不了。

再譬如,中建三局承建的中國尊項目,BIM技術應用貫穿項目的全生命周期,按照設計階段全面介入、施工階段深度應用、運維階段增值創效的理念,減少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等各個環節之間溝通障礙,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減少拆改。

最終,為甲方節約成本2個億,縮短工期6個月。

可以明確,BIM技術不是花架子,它已經成為建築行業的通用底層技術,不可或缺。

05、誤區五:BIM已經過時

隨著建築業新技術不斷湧現,BIM技術在建築業也得到高度應用,BIM技術並沒有過時,只是很少作為一項獨立的技術在應用。

從國家提出的十三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的數位化浪潮中,建築施工行業也面臨數位化轉型。在建築數位化的過程中,BIM技術作為建築行業數字信息中表達能力最好的符號體系來作為底部數據支撐。

BIM與其他技術的集成應用進一步推動了價值落地,有助於拓展BIM應用範圍,縱向與項目管理深度融合,橫向延伸至工程的全價值鏈。

近幾年BIM技術也逐漸出現了項目企業一體化、設計施工一體化乃至建築全生命期的一體化應用。

從宏觀層面看,傳統建造的模式下,設計、採購、製造、施工、運維等工程建造各環節之間的標準不統一、數據不互通、業務體系不聯動,造成生產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

在此背景下,國內建造企業以BIM為數據底座,通過項企合一、貫穿工程建造全生命的一體化平台建設來豐富和發展中國製造的內涵,助力中國的建築企業搶占全球工程建造數位化高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從微觀視角看,BIM技術有助於EPC總承包項目中設計、採購、製造、施工、運維等各環節之間的業務交叉與數據融合,有助於實現工程建造整體的優化以及項目投資收益的最大化。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人的行為習慣都是不可逆的,過時的不是BIM,而是不求變的思維。只有順勢而為才能長久生存。

BIM技術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企業在推行BIM的過程中,要三思而後行,但是三思的疊代速度要超快,從而更快地找到有效的方法,更有目的性的推進BIM落地的步伐,最終實現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關鍵字: